?

我國金融科技研究熱點與述評

2024-02-20 10:35張莎莎石乘齊
科技創業月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金融科技

張莎莎 石乘齊

摘 要:科技的發展推動了金融服務的變革,金融科技是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是以金融為本質、技術為手段,幫助金融行業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以金融科技為背景,選取CNKI數據庫中自2016年以來所有與“金融科技”主題有關的CSSCI文獻,以CiteSpace為輔助工具,對選取的412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在金融機構的實踐應用、風險控制與監管、創新路徑等為現階段的研究熱點,進而從這些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了梳理和述評。

關鍵詞:金融科技;可視化分析;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9141

Research Hotpots and Literature Reviews of Fintech in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2016-2023) Data

Zhang Shasha,Shi Chengq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ervices. Finte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nancial field. As a financial innovation driven by technology, it can help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mprove its servic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addresses Fintech, and selects all CSSCI journal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theme in the CNKI database since 2016. CiteSpace is used as an auxiliary tool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412 selected literature. The final research indicates the followings as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pots in this fiel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Fintech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ts risk controls and regulations, and its innovation paths. This paper furth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from these aspects.

Key Words:FinTech;Visualization Analysis;CiteSpace

0 引言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1]2016 年發布報告,將金融科技定義為金融服務中的技術創新,且這種創新會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技術應用、業務流程和創新產品的技術手段,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今年,世界銀行發布了《金融科技與金融的未來》,指出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服務行業被金融科技深度影響。中國人民銀行也先后兩次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即2019年8月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和2022年1月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明確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整體思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金融科技先后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66-1986年,該階段被稱為金融科技1.0時代,是金融信息化階段,主要是信息技術的初步積累,運用傳統的IT技術實現辦公電子化、無紙化,以此來提高辦公效率、降低運行成本;第二階段是1987-2009年的金融科技2.0時代,即互聯網金融階段,該時期互聯網大規模出現和應用,實現金融業務中的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任意組合的互聯互通;第三階段是2009年至今的金融科技3.0時代,是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階段,該階段更加傾向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帶來的金融服務。

我國金融科技不斷發展,相關學術探討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本文基于金融科技政策改革的重點和對已有研究的探索,梳理金融科技研究現狀,進而根據可視化結果對研究趨勢進行展望,為今后的金融科技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所有文獻均來源于中國知網,輸入關鍵詞“金融科技”,因2016年以前沒有與金融科技主體高度契合的文獻,所以選取2016年1月-2023年3月(檢索時間:2023年3月5日)所有相關的CSSCI文獻,共507篇。為保證研究的有效性、真實性、可靠性,在文獻篩選過程中將沒有作者,或屬于會議報告、論壇、咨詢等相關度不高的文獻剔除,共85篇,最終保留412篇有效文獻,并將所有有效文獻數據以Refworks的格式導出。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相比于其他知識圖譜工具,其更能夠顯示某一學科或知識領域在一定時期發展的趨勢與動向,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領域的演進歷程。這款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側重于在行業或行業的發展中尋找關鍵點,尤其是智力轉折點與關鍵點,支持來自科學出版物的多種網絡的結構與時間分析,包含協作網絡、作者共同引用網絡與文檔共同引用網絡。所以本文選取CiteSpace軟件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以此得到目前金融科技發展的研究熱點以及未來研究的突破口。

2 金融科技的基本研究概況

2.1 發文數量分析

根據有效文獻,本文繪制了2016-2023年我國金融科技的發文數量折線圖(圖1),可以看出,2016年金融科技相關文章的發文數量只有2篇,可能的原因在于該年科技部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中國證監會辦公廳、中國保監會辦公廳聯合推動了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的工作,是金融科技的初步探索階段;2017-2022年,金融科技發文數量總體呈直線上升趨勢,在2022年達到111篇,該時間段是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階段,可能的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發布;因為2023年還沒有統計完全,所以折現圖中用虛線表示,但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來預測,2023年相較于2022年會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

2.2 期刊作者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分析發文作者,如圖2所示。根據普萊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計算公式:M=0.749(Nmax1/2,其中Nmax代表所檢索文獻時間段內的高產作者所發表的文獻數量,發文數量在M篇以上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群就是由發文量較高、影響力較大的核心作者所形成的群體。在本次檢索結果中,發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劉孟飛,發表了5篇;再由核心作者計算公式算出M約為1.675,即發文量達到2篇的作者才能成為核心作者。由統計結果可知,金融科技領域共有57位作者發文在2篇以上,共發文145篇,占總文獻的35.19%。所以綜上分析,該領域并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群體,研究尚不成熟,可以繼續在金融科技領域進行挖掘和探索,找到不同的研究路徑。

發文量排名前16的核心作者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高產作者首次發表年份在2017年,且發文量最多的年份集中于2021年,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對該領域的沖擊與推動。

2.3 發文機構分析

由檢索到的樣本文獻繪制核心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如圖3所示。整體來看,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與其他高校的聯系比較緊密,其他高校之間聯系較少。從發文量排名表來看,發文機構最高的機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表了14篇;其次是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分別發表了13篇、9篇。排名前15的機構共發文99篇。從機構類型來看,發文機構以高校的金融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為主,說明高校比較重視金融科技領域的科研探索。

3 金融科技研究進展分析

3.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可以發現某一領域的研究重點和延伸出的新分支、新概念,也可以完整展示出該領域的研究豐富性。表2統計了金融科技研究領域排名前20的高頻關鍵詞,其中排名前4的關鍵詞分別為“金融科技”“監管科技”“金融監管”“商業銀行”,中心性分別為1.35、0.26、0.13、0.20。整體來看,關鍵詞集中在監管、風險、創新和大數據上。

3.2 關鍵詞突現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分析,本文找出了23個金融科技領域突現詞,并對突現詞首次出現年份進行排序,得出關鍵詞突現圖,如圖4所示。出現最早的關鍵詞是“金融行業”,出現時間為2016年,隨后相繼出現的是“大數據”“區塊鏈”“金融監管”“實體經濟”“監管沙盒”等。從持續時間來看,前17個突現詞只持續了1年,而“融資約束”“銀行風險”“綠色金融”“中介效應”“信用風險”“創新績效”這6個突現詞雖然出現較晚,但是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從2021年一直持續至今都是研究熱點。從突現詞的內容來看,“創新”“技術創新”“創新績效”等將會是今后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可以清晰展示出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各個關鍵詞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CiteSpace軟件分析得出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5所示,共有關鍵詞節點288個,連接626條,網絡密度為0.015 1。節點的大小可以表示關鍵詞的出現頻次,節點越大說明關鍵詞出現頻次越大,由圖5可知,出現頻次最高的金融科技關鍵詞為“研究中心”,延伸出“監管科技”“金融監管”“區塊鏈”“金融創新”“商業銀行”等,其次是“融資約束”“中介效應”“數字經濟”“大數據”等,整個圖譜的連線緊密,線條交叉迂回,說明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究集中度較高,且各個關鍵詞的聯系也比較緊密,出現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

3.3 關鍵詞聚類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聚類功能對篩選出的412篇文獻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關鍵詞聚類能清晰地展示出研究領域的熱點,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路徑,選擇Pathfiner與Pruning Sliced Networks網絡裁剪方法,得到466條連接,14個關鍵詞聚類??梢园l現該領域的研究比較分散,不具有整合性,然后通過人為的合并與調整,去掉節點處關鍵詞數量較少的聚類,最后得到9個聚類,如圖6所示,分別為:#0區塊鏈、#1商業銀行、#2創新、#3人工智能、#4金融監管、#5金融創新、#6數字經濟、#7融資約束、#8普惠金融。

這9個聚類之間的聯系可以概括為:①打破原有路徑依賴的束縛性,以演化地理經濟、區域協調發展、路徑創造為基礎,形成地理特征較強的“區塊鏈”。②以“商業銀行”為主導,提升專利申請質量,加大盈利能力與經營績效。③結合人工智能、監管政策、消費者權益保護實現金融科技的“創新”。④在科技驅動、數字支付、網絡借貸的發展下,促使“人工智能”效用最大化。⑤中國選擇式的金融科技,在發展挑戰的前提下,推動監管科技,以此達到“金融監管”的目標。⑥在金融創新的發展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創新周期、金融科技創新、信用共治、監管沙盒等。⑦“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在推動過程中應該注重資本市場的市場穩定與信息效率。⑧“融資約束”在研發投入中會存在明顯的中介效應,可以通過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來改善融資約束對研發活動的抑制作用。⑨“普惠金融”與金融科技的融合發展具有一定發展潛力,可以促進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3.4 關鍵詞共現時間線分析

關鍵詞共現時間線圖譜主要用于勾畫各個聚類之間的關系和某一聚類的時間跨度。本文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設置時間切片為1年,切換為時間線視圖,如圖7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融科技各個聚類的演變過程。其中“#0區塊鏈”“#1商業銀行”“#3人工智能”一直是研究者的關注重點,從2017年持續至今,研究集中于“鄉村振興”“信貸結構”“經營績效”“監管科技”等;“#7融資約束”被關注較晚,從2020年持續至今,研究從開始的“中介效應”“企業創新”轉變為“中小企業”?!?2創新”“#4金融監”從2016年中期持續到2022年,研究集中于“監管科技”“監管模式”“監管路徑”等;“#5金融創新”從2017年持續到2021年,研究集中于“科技創新”“數字貨幣”;“#6數字經濟”從2018年持續至今,研究集中于“信息效率”“數字金融”“數字金融”等;“#8普惠金融”從2017年持續至今,研究集中于“農村金融”“小貸公司”“小額貸款”等。

4 文獻述評

4.1 金融科技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簡單而言,金融科技即“金融機構+科技元素”。金融科技對金融結構的影響是本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金融科技可以從銀行內部和外部來影響和作用于經營能力、效率產出、風險控制。郭娜等[2]提到金融科技發展可以通過提升銀行內部控制水平、市場勢力以及改善銀企信息不對稱來降低銀行風險;并可以通過降低成本收入比來提升銀行盈利水平,改善銀行經營績效。李逸飛等[3]認為,金融科技有利于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把控信用風險進而提升企業長期融資供給,緩解傳統銀行對于民營企業的“融資歧視“。但是,蔡岑等[4]認為金融科技在促進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同時,金融科技公司也會依賴銀行來加強產

品、業務、商業模式的定位,金融科技發展使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監管機構需重點關注行業交叉和新型業務所產生的系統性風險。當商業銀行部門內競爭不足時,跨部門替代效應占據主導,外部金融科技發展抑制商業銀行存款規模增長。因此,賈盾等[5]認為,金融科技對于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來說具有兩面性。游家興等[6]認為,面對當前大數據模式和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金融科技的發展會對銀行的盈利水平和成長性產生負面沖擊,但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金融科技不僅能夠降低銀行業層面的金融服務風險,而且有助于銀行拓展之前還未開發的、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市場,張龍耀等[7]建議應該加快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速度,優化銀行業市場結構。

4.2 金融科技風險控制與監管

金融科技能夠提升金融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而各種風險的存在會放緩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金融科技的風險與監管成為重要議題之一。一些學者認為金融科技是重要的風險監管手段之一,如沈偉[8]從目標管理與任務的角度,提出從優化現有監管體制、將金融科技業務全面納入審慎監管、突出科技性的技術化監管手段、運用監管沙盒觀察和控制風險4個方面來進行監管優化;高昊宇等[9]提到金融科技可以優化銀行業務,通過分析企業經營或個人行為數據完善長尾客戶的信用評分機制,減少銀行信用貸款投放中面臨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金融科技在賦能銀行創新的同時會傳遞風險,如劉孟飛等[10]認為銀行機構間的風險傳染效應會增強,進而加劇系統性風險;高昊宇等[9]認為金融科技賦能通過減緩信息不對稱,促進業務邊際拓展和增強風險應對能力等渠道實現銀行風險降低的作用,市場監管能力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征信意識的增強都可以進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風險管理賦能效應。一些研究進而聚焦于金融科技風險防范,如袁康等[11]針對金融科技數據風險,從治理主體賦能與數據風險吸收兩個角度出發構建風險防控體系,防范數據風險向外傳導;楊濤[12]認為監管沙盒是一項重要的改革嘗試,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具有多重價值;胡濱[13]從不完全契約下剩余權利配置的視角出發,對金融監管的理論機制進行了闡釋,認為監管沙盒可以加強對創新者在資源投入和信息披露上的監管,并開創出對于社會福利更優的金融創新。

4.3 金融科技創新路徑探究

《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指出,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創新是相關領域的熱點議題,主要研究包括兩方面:一是金融機構作為金融科技的主體進行模式創新,如蔡岑等[4]將創新性路徑探究與銀行的經營效率結合起來,提出了“引領式”創新、“跟隨式”創新和“合作式”創新3種金融科技創新路徑,并從大中小銀行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管理能力和經營績效出發,為銀行的創新模式提供參考。王霜等[14]對金融科技與供應鏈金融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進行了梳理,提出只有三大融資主體(中小企業、核心企業、商業銀行)共同進退,才能激發金融科技聯動效應,最后構建了三大融資主體采用金融科技讓金融不掉“鏈“的組態研究模型。二是金融科技以企業為中介實現創新效應。何涌等[15]基于宏觀市場化進程與微觀企業透明度的雙重視角,對2011—2020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市場化進程與企業信息透明度在金融科技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中均發揮了中介效應。為了厘清金融科技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系,李為等[16]通過分析金融科技作用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在機制,提出金融科技發展可有效促使企業紓解融資約束、實現財務穩定、降低杠桿水平、提高研發投入等,進而驅動企業行為選擇并實現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也為產業結構升級帶來了機遇,李海齊等[17]研究發現金融科技發展通過發揮需求側的恩格爾效應和供給側的鮑莫爾效應,可以顯著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雙進程;王文倩[18]提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最優金融結構點,能最大程度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通過文獻梳理,繪制出金融科技創新路徑圖,如圖8所示。

5 總結與展望

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對2016-2023年知網412篇與金融科技領域相關的CSSCI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

首先,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我國金融科技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相關研究方向都值得進行深層次挖掘與探索。

其次,我國金融科技領域研究從2016年才開始,起步時間較晚;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體,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目前只發表了4篇;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但是高校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本文通過關鍵詞共現、聚類、時間線圖譜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各個關鍵詞是以出現頻次最高的金融科技為研究中心,延伸出監管科技、金融監管、區塊鏈、金融創新、商業銀行、融資約束、中介效應、數字經濟、大數據等研究熱點。②目前我國金融科技熱點主要有9類,分別為:#0區塊鏈、#1商業銀行、#2創新、#3人工智能、#4金融監管、#5金融創新、#6數字經濟、#7融資約束、#8普惠金融。③研究熱度持續時間較長的是鄉村振興、信貸結構、經營績效、監管科技等,從2017年一直持續到2023年。

最后,本文結合關鍵詞分析,重點從金融科技對金融機構的影響、金融科技創新路徑探究以及金融科技風險控制與監管3個方面進行了文獻梳理,認為金融科技領域應該從深度和廣度上繼續研究,探索出適應我國發展的創新路徑。

參考文獻:

[1]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 Fintech:describing the landscape and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OL].(2016-03-01)[2021-11-08].https://www. fsb. org/wpcontent/uploads/P140219.pdf.

[2]郭娜,張駿,馮立.股權結構特征與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發展驅動[J].財經論叢,2023(2):35-44.

[3]李逸飛,李茂林,李靜.銀行金融科技、信貸配置與企業短債長用[J].中國工業經濟,2022(10):137-154.

[4]蔡岑,殷曉晴,陳選娟.金融科技創新路徑選擇與銀行經營效率[J].財經研究,2023,49(3):19-33.

[5]賈盾,韓昊哲.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競爭性負債[J].世界經濟,2023,46(2):183-208.

[6]游家興,林慧,柳穎.舊貌換新顏:金融科技與銀行業績——基于8227家銀行支行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23,23(1):177-193.

[7]張龍耀,袁振.金融科技對縣域銀行業市場結構的影響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0-21.

[8]沈偉.金融創新三元悖論和金融科技監管困局:以風險為原點的規制展開[J].中國法律評論,2022,44(2):186-199.

[9]高昊宇,方錦程,李夢.金融科技的風險管理賦能:基于中國銀行業的經驗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2,42(12):3201-3215.

[10]劉孟飛,羅小偉.金融科技、風險傳染與銀行業系統性風險[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3):72-87.

[11]袁康,程揚.金融科技的數據風險及其防控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2):46-58.

[12]楊濤.理性認識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改革探索[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7):102-110.

[13]胡濱.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與體制創新:不完全契約視角[J].經濟研究,2022,57(6):137-153.

[14]王霜,魏苗苗,于輝.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賦能路徑探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3(3):56-67.

[15]何涌,謝磊.金融科技與創新投入——基于宏觀市場化進程與微觀企業透明度的雙重視角[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2,38(12):62-78.

[16]李為,譚素瑤,吳非.金融科技發展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基于融資約束紓解與創新促進的中介傳遞[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0):28-38.

[17]李海奇,張晶.金融科技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的影響[J].統計研究,2022,39(10):102-118.

[18]王文倩.金融科技、最優金融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12):89-96.

(責任編輯:張雙鈺)

猜你喜歡
可視化分析金融科技
數字智能時代的供應鏈金融
金融科技發展對保險行業的影響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國內首家“金融科技”學院
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可視化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寧夏平羅縣城鄉居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