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視域下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探索

2024-02-20 11:26馬立杰張豪許濤肖小凌戴大勇劉倚臣
科技創業月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產教融合

馬立杰 張豪 許濤 肖小凌 戴大勇 劉倚臣

摘 要:同濟大學推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創新探索“學科+產業”共贏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特色模式,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通過搭建“要素+場景”多方集成的協同育人創新平臺,建設“三全五環”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著力構建“四鏈融合”的共生型創新創業生態,支撐卓越工程師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通過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提升了師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在支撐學校一流學科建設的同時,以知識溢出促進了學??萍籍a業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具有同濟特色的產業育人理念和范式。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產業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10100

Explo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Community in Research-base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king Practi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Technology Industry as an Example

Ma Lijie1,Zhang Hao1,Xu Tao2,Xiao Xiaoling1,Dai Dayong2,Liu Yichen1

(1.TongJi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Hoidings Limited, Shanghai 200092,China;

2.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ongji University has strategically organized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novatively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 model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n discipline and industry, and formed a talent cultivation community. By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platform for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multiple factors and scenarios, and constructing a holist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system in all phases, Tongji University aims to build a symbiot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with “four-chain integration”, as well as supports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Constructing talent cultivation community has increased the capac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S&T innovation and S&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uppo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promot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formed a unique concept and paradigm of industry-oriented education with Tongji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Talent Cultivation Community;Industry-oriented Education

0 引言

深化產教融合,是國家推動教育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產教融合相關政策,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高水平大學加強卓越工程師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1]。

國外相關高校運用科教產教協同育人的理念已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以工程教育為例,美國歐林工學院基于企業需求重構教學和課程體系,運用“歐林三角”培養理念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計劃,以工程項目為紐帶實施項目制課程教學,開創了新的工程教育范式[2];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工程學院基于廣泛的合作伙伴關系和卓越的工程研究能力,建立了完備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實現了全部本科專業均開展合作教育,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3];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專門設立“企業聯絡學院”負責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促進大學與企業建立持續良好的伙伴關系,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對接校友資源、轉化研究成果等提供全面的服務,同時為Kista科學城的產業集聚作出了積極貢獻[4]。隨著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學者圍繞產教融合展開了新的討論,認為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5],通過產教融合可以有效解決學校教育與產業脫節的問題[6],進一步認識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可以在不同層次的院校,以不同的內涵與形式得到貫徹與落實[7]。

當前,我國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對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也有了更廣泛的需求。以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例,僅2022年就有1 159所高校和1 030家企業參與,其中“雙一流”高校有140所(占總數的95.24%),當年項目立項總數達23 032項[8],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已成為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重要方式,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共贏發展也逐漸成為高校和產業界的共識。本文基于同濟大學科技產業的視角,總結具有同濟特色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發展模式,探索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

1 高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各種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不斷涌現,一些高校傳統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發展需求,從而造成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斷層現象,導致高校畢業生無法有效滿足企業用人需求以及產業創新發展需求,進而影響了學生就業和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課程體系與產業需求脫節

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但由于受到高校體制機制、學科發展以及內外部環境變化等約束,有時無法及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快速調整。進入智能時代,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企業需要引入具備專業知識的科研技術團隊;另一方面也需要新員工具備相關基礎知識儲備以適應發展的需求,尤其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高校課程體系與產業需求存在明顯的脫節,一些高校培養的學生難以有效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9]。

1.2教學資源與師生需求不匹配

盡管我國每年投入大量資源支持高校建設實驗室、研發中心、創新平臺等科研機構,但科研教學資源仍無法充分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學習需求。一些高校缺乏足夠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場地支持師生開展教學和研究活動。同時,高?,F有的科研資源存在設備老舊、版本過時、維護缺失等問題,對師生的教學科研使用造成了影響。

1.3 學生實習經驗不足

參加企業實習是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接收高校學生參加實習實踐活動,得到了企業的積極響應,高校學生也獲得了實習機會。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大學生參加實習一定程度上存在“流于表面”的情況,部分學生的實習內容與預期存在一定偏差,難以參與到具體業務或研發項目中。此外,受經濟環境影響,有些企業可能收縮實習招收規模,從而減少了學生獲得實習的機會。

為解決上述問題,政府和高校不斷進行探索,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便是深化產教融合,調動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把產業的最新需求、技術手段、先進經驗等引入高校教學,改善高校教學環境,促進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梢哉J為,國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企業對創新人才及轉型升級的需求導向、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導向,應是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 國外典型案例分析

為解決傳統教育體系滯后于產業對創新人才需求的問題,國外一些高校已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開展了大量探索與實踐,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

2.1 美國高校的合作教育模式

美國合作教育起源于1906年辛辛那提大學的實踐項目,經過100多年發展,合作教育培養了大批工程師和科技人才,已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合作教育被普遍認為是解決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問題的有效方式,通過構建大學與企業之間目標一致的合作教育關系,從而培養知識和技能兼備的復合型人才[10]。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東北大學、普渡大學等眾多高校都是合作教育的典范[11]。

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開展合作教育方面有著完善的運營體系。2017年,MIT提出“新工程教育轉型”計劃,將回歸工程實踐和產教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構建基于項目的串編式課程設計以打破原有教學體系,倡導大學、政府和企業協同育人。在路徑設置上,一方面接受政府、企業、行業的資助開展短期的協同項目;另一方面通過校級組織整合外部資源,開展長期的產業服務,面向社會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和輸送具有高價值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通過上述舉措,MIT在其高技術園區匯聚了眾多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這些資源成為了學生開展校外實踐的理想場所。MIT通過上述改革從育人理念、課程體系、實踐平臺、師資結構等方面構建了全景式人才培養新框架,為培育面向未來的新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礎[12]。

2.2 德國高校的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高等教育中極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基于解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易與職業實踐脫節的內生性問題[13],核心是使學生擁有雙重身份,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同時,還能以員工身份參與到企業的實踐項目。雙元制的典型特征可概括為“五結合”:微觀層面,注重院校與企業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校學習與企業工作的結合;宏觀層面,強調國家力量與企業力量的結合、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結合[14]。

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是德國探索雙元制模式建設的先鋒。該?;谂c大眾、美諾等企業的深度合作,構建“就業導向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重點關注面向企業需求的專業設置、聚集應用能力的培育目標、貫徹全面的企業實訓和凸顯生產實踐的課程體系。據統計,2022年該校開設雙元制本科專業7個,碩士專業1個,擁有專業合作企業31家,企業職業培訓和實踐環節占教學總時長45%左右,實踐學分占總學分30%以上,并搭建了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的運行體系和保障機制,有效推動了高校理論教育與企業技術實踐深度融合[15]。

2.3 荷蘭高校的創新生態模式

荷蘭創新能力走在世界前列,有著濃厚的創業氛圍,其中一個重要推動因素是其高校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形成的“創新生態模式”已成為學習的典范。

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典型特征是從課程體系、創業孵化體系、校企合作機制及創業服務環境等方面構建“政產學”三螺旋生態系統,將高校、產業、城市相關的資源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一方面由大學圍繞產業需求設置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另一方面荷蘭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與大學建立緊密合作,對接學校創業項目并提供資助,同時城市區域聯盟也為創業活動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16]。荷蘭特溫特大學構建的“創業生態系統”,以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為基礎,設立了商業和技術中心、創業研究中心和創業孵化項目,并涵蓋了學校的創業衍生企業,與學校創新創業組成了有機的商業網絡。此外,特溫特大學還將創業課程滲透到非商科學生的課程體系中,培養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17]。

3 同濟大學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實踐探索

同濟大學科技產業(以下簡稱同濟產業)由同濟大學的學科發展類、學科服務類和大學科技園企業組成,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與學?!半p一流”事業協同發展。作為學校事業的組成部分,同濟產業以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發展需求和助力同濟大學“雙一流”建設為宗旨,通過推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創新探索“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特色模式,主動融入學校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積極參與卓越工程師學院、人工智能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未來技術學院等建設,助力卓越工程師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促進了學科與產業共贏發展,如圖1所示。

近年來,同濟產業通過聯合同濟大學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持續推進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組織實施科教產教協同育人等創新舉措,致力于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新范式。

3.1 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

3.1.1 搭建協同育人創新平臺

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是指以服務國家需求、促進學科發展為導向,以加強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由高校與企業、行業、黨政機關等共同建設和管理的培養高素質人才與專業精英的重要平臺。

同濟產業通過積極參加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與同濟大學多個學院建立了協同育人創新平臺。同濟產業所屬12家二級企業已成為首批同濟大學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這些基地在促進教育、創新創業和產業集聚融合、優勢互補等方面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為協同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撐。

3.1.2 組織本科生參加實習實踐

同濟產業以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和各類產學研用平臺為載體,主動組織所屬企業接收學校本科生參加實習實踐項目。一方面組織企業制定了實習生管理辦法,配備專業的企業帶教老師,建立項目管理機制,確保每位實習生能接觸到企業項目,在實踐中鍛煉;另一方面,主動對接同濟大學本科教學主管部門,參與本科生畢業設計指導工作,通過校企聯合開展指導本科畢業設計,使本科學生在畢業階段能將所學所得應用到企業實踐中,同時結合企業的案例再體現到畢業設計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科生畢業設計的質量?!笆奈濉币詠硗瑵a業已接收同濟大學的實習實踐大學生達1 500余人,通過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組織開展本科生實習實踐已成為支持同濟大學“三全育人”的重要環節。

3.1.3 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

同濟產業協同開展學校研究生培養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實踐,也是構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合作緊密新形態的探索。同濟產業的核心企業通過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雙導師制、論文研究與工程實踐雙軌制,形成了用人單位、研究生培養單位和學生實習基地“三位一體”的特色模式。自2022年起,同濟大學試點探索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以項目制形式面向具備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資格的企業開展聯合招生,面向產業需求、技術難題以及產業未來科技創新布局,同濟產業所屬的建筑設計院和城市規劃院已與同濟大學多個學院落實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與培養。此外,同濟產業還通過接收研究生參加項目實踐、校外兼職導師指導研究生畢業論文、深度參與研究生課程教學等形式參與聯合研究生全程培養?!笆奈濉币詠硗瑵a業聯合培養研究生人數已達100余人。通過校企合作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充分調動了各方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完善教育資源布局、加快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3.1.4 典型案例:建筑設計院探索上海棋院的“133種可能”

同濟產業所屬建筑設計院運用多年的技術積淀和社會資源,于2021年匯集建筑、結構、設備等專業的多位骨干設計師全程加盟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課程《建筑設計Ⅲ》,突破實行雙導師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設計實踐及職業化優勢,訓練學生適應真實的城市語境和環境,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建筑設計思維和方法,促進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培養,在實踐中探索具有同濟特色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

課程主題來源于建筑設計院主持設計的項目“上海棋院”,旨在探析當代高密度城市空間中的場地和建筑設計策略,希望通過整合建筑結構、功能、形態、技術、設備、構造與材料等要素,重塑上海棋院的多種可能。作為本碩一體核心設計課程系列的重要環節,課程以探索性實驗教學為主線,重點關注學生的技術設計深度,培育學生獨立綜合運用城市、建筑等相關理論知識系統處理帶有一定復雜程度的基本建筑設計問題的能力。在該項目中,133位碩士研究生在學院導師和企業導師指導下順利結題,發掘出上海棋院的“133種可能”,課程中表現優異的24位學生獲得了企業校招“免試特招卡”。該項目通過聯動高校前沿技術和企業實踐,搭建了優勢互補的協同育人創新平臺,直接打通教育教學與就業實踐環節,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鏈條。

3.2 以產教融合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發展

同濟產業堅持以服務學校共同創新發展為驅動,作為同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同濟科技園)建立并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激發師生創新創業的活力,助力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3.2.1 建設“三全五環”雙創服務體系

近年來,同濟科技園針對同濟大學師生創業探索形成了“創新啟蒙—創業教育—創業資助—創業關懷—創業加速”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的雙創服務體系,著力推進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叭瀛h”雙創服務體系以“需求牽引”為建設基礎,通過與創業者溝通以及創業企業的走訪,基于各方實際需求優化和完善創業服務的各個環節。同濟科技園還建立了多個由專家以及有經驗的創業者組成的創業導師團,為有需求的初創企業提供“一對一”輔導培訓。

“三全五環”雙創服務體系(圖2)經過多年建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統計,同濟創業基金自2006年成立以來,已累計資助學生創業企業323家,累計資助金額7 754.4萬元,連續10年獲得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優秀分會稱號,并已連續4年蟬聯“特優基金”第一名。同濟科技園于2020年入選國家“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創業就業方向”建設名單,基于“三全五環”雙創服務體系建設的《創業修煉》等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3.2.2 開展“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

助推學??萍汲晒D移轉化是服務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同濟產業自2020年起支持同濟大學舉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旨在發現具有轉化潛力的優秀科研成果,并聯合專業機構、行業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經過兩屆活動舉辦,已累計征集科技成果130余項,其中10多項成果已完成轉移轉化。此外,同濟產業的技術轉移服務團隊與同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及設計創意學院等聯合開展成果轉化實訓項目,開展技術轉移領域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促進學生創業就業的雙向供給。該舉措致力于填補關鍵領域科技創新人才缺口,探索構建共生型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合作平臺,打造高??萍汲晒D化生態高地。

3.2.3 推進“啟帆計劃”全方位賦能大學生創新創業

同濟科技園通過“啟帆計劃”打造同濟創業者生態圈,為賦能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重要支撐。2018年同濟科技園便發起了“啟帆計劃”品牌工程,定位于“科技創業者的學習型組織”,“啟帆計劃”旨在為同濟創業者全方位賦能,發現并培育引領中國產業發展的科技型創業人才。對入選企業,“啟帆計劃”提供所需的各類資源以及涵蓋人、財、發展策略、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優質服務,為創業者全方位賦能,推動創業企業快速、健康成長。截至2022年,同濟科技園和同濟校友企業中已有30家優質企業入選“啟帆計劃”,涉及數字科技、綠色低碳、智慧建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創新醫療等六大行業,其中34%的企業營業收入已邁過億元關卡,有獨角獸企業2家,80%的企業已獲高新技術企業資質,上海市級以上(含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52%?!皢⒎媱潯睂⑼ㄟ^一系列的賦能服務,助推同濟雙創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3.3 構建共生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同濟產業主動融入、多措并舉,助力同濟大學高質量人才培養,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強化目標導向,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經過實踐探索,初步構建了共生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圖3)。

一是深化人才培養共同體,助推育人體系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成為首屆理事單位之一;積極參與同濟大學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布局建設,深入推動卓越工程師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二是圍繞學科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瞄準產業現代化建設需求,持續推進校企共建產學研用平臺;支持同濟大學數字城市、深??茖W中心、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等4個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堅持人民城市理念,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建未來建筑與城市研究院。積極探索成果轉化新模式,打造成果轉化概念驗證中心,助推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努力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實施揭榜掛帥、集成攻關、重大課題研究等形式,集聚創新資源,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對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以及前沿性技術加大科研投入,有效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塑造了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建筑設計院為例,已形成20項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集群,并于2020年獲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

四是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樞紐平臺,推動更廣泛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結合同濟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橋梁作用,聚集行業頭部企業和校友企業資源,圍繞“智能建造”和“智能交通”兩大未來產業應用場景,發揮學??萍紕撔虏咴垂δ?,加快聚集人才、技術、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孵化培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4 有組織地參加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4年發起設立,旨在通過政府搭臺、企業支持、高校對接、共建共享,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需求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改革[18]。同濟產業自2021年起參加項目申報,兩年共獲批立項項目36個,總支持金額達587.6萬元,參加該項目已成為支持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方式。

3.4.1典型案例I:線上教學空間建設與實踐

基于“互聯網+”教育時代線上教學空間場景建設需求,同濟產業支持同濟大學教育技術與計算中心教師團隊開展“產教融合模式下的線上教學空間建設與實踐”專項研究。通過與相關學院和企業等多方開展合作,項目團隊設計出了基于Canvas平臺與“同學堂”平臺的線上教學融合框架,全方位覆蓋學校線上教學與面向社會的公共教學服務,有效推動教學模式的數字化與智慧化創新,并提升了同濟出版社數字教學資源產業化模式的建設水平。

基于Canvas平臺和“同學堂”平臺的彈性耦合模式,產教融合模式下的同濟大學線上教學空間成為線上教學環節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空間累計開設6 641個教學班,開展線上測試4 983場,高峰時期支持2 000余名學生參加考試。同時,Canvas平臺甄選50余門精品課程在“同學堂”平臺同步開設,累計超過1.3萬名學生在平臺上參與在線學習和考試?!巴瑢W堂”平臺還接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成為同濟大學面向社會傳播知識的“窗口”。經過多方協作建設,項目形成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融合、日常課程+精品課程并重、課程教學+測試考試兼顧”的線上教學空間,覆蓋學生逾3萬人,成為學生培養的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貫徹“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理念。

3.4.2 典型案例II: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建設

為順應數智化、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同濟產業支持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團隊開展“產教融合模式下的人工智能實踐基地建設探索與實踐”項目,發揮同濟大學教育教學資源優勢,聯動相關優質企業的實踐技術資源,探索建立線下線上有機結合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圖4)。同濟產業推進所屬企業在創新創業實踐、專業課程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領域與項目團隊開展交流合作。一方面,建設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構建自動化工廠等智能應用與學科競賽場景,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創造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另一方面,基于線上教學平臺和課程建設成果,聯合上海市高校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領域的跨行業通識教育與培訓,開設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導論》等課程累計培養近700名學生,覆蓋同濟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

依托項目成果,團隊老師指導學生立項了多個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創業項目,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競賽獎項,項目團隊與科大訊飛、曙光等企業建立良好合作聯系,就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達成合作意向。同濟產業與項目團隊充分整合校企資源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建立“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新模式提供支撐。

3.4.3 項目成效

同濟產業經過幾年的協同組織推進,通過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實現了人才、成果、項目和效益的“四個產出”,總結了具有同濟產業特色的模式、品牌和價值“三個形成”評價模型。2021年立項的第一批項目中,300多名本科生通過項目參與課程培養,29名教師得到了實踐鍛煉,直接培養研究生16名,依托項目成果申請發明專利9項,獲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表論文10余篇。此外,還有項目負責人基于項目成果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部分項目還獲得了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的相關獎勵。通過組織參與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有效調動了教師和企業團隊的積極性,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價值,助力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4 結語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協同育人已成為高校深化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舉措。一些歐美知名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其共同特征是學校重視與一流企業開展深度融合,充分調動政產學研各類資源,將學生培養過程與科技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這對我國高校具有一定的參考。但還應認識到,歐美高校的產學研模式與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密切相關,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國內高校。同濟產業基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探索的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堅持立足實際,突出戰略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形成了具有同濟特色的共生型產業育人模式,可為我國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構建高質量產業育人模式提供啟示和參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2017-12-19)[2023-05-08].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馬廷奇, 毛立偉. 美國工程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經驗與啟示——以歐林工學院為例[J]. 現代教育管理, 2023(7):55-65.

[3]向美來,易偉松.產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建設途徑——北美合作教育啟示錄[J].中國高??萍?, 2019(Z1):80-84.

[4]耿樂樂. 發達國家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及啟示——基于德國、日本、瑞典三國的分析[J]. 中國高??萍?, 2020(9):35-39.

[5]張大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做實“三個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20(3):1-3.

[6]仝月榮,陳江平,張執南,等.產教深度融合 協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為例[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11):194-198.

[7]施曉秋,徐嬴穎.工程教育認證與產教融合共同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33-39.

[8]徐曉飛.內涵升級 結構升級 質量升級 以嶄新姿態迎接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第十年[R].北京:第九屆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對接會,2023.

[9]謝笑珍.“產教融合”機理及其機制設計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10]林健,彭林. 美國合作教育認證制度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47-57.

[11]彭林,Jesiek Brent. 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美國產學研合作教育政策變遷研究[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21,42(6):52-61.

[12]沈黎勇,齊書宇,費蘭蘭. 高校產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育困境化解:基于MIT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6):146-151.

[13]咸佩心, 陳洪捷. 德國高校雙元制:背景與前景[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43(11):96-100.

[14]姜大源.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再解讀[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33):5-14.

[15]徐理勤, 王兆義.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雙元制培養模式的內涵特征與動因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23(5):71-78.

[16]陳新忠,王方洲. 荷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特點——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為例[J]. 高教探索, 2019(4):79-85.

[17]戴維奇. 創業型大學是如何組織創業教育的?——以荷蘭特溫特大學為例[J]. 比較教育研究, 2014,36(2):36-41.

[18]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EB/OL].(2020-01-08)[2023-05-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1/t20200120_416153.html.

(責任編輯:要 毅)

猜你喜歡
研究型大學產教融合
研究型大學人文通識課到課率與課堂因素關系探究
建設高水平大學數學教學團隊
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學中教師角色分析
淺議物流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區域特色研究型大學創建研究型大學的現狀與對策分析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思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