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理論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困境及其超越

2024-03-02 20:37周鷺咸富蓮
教師教育論壇(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青年教師高校

周鷺 咸富蓮

摘 要:為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順利推進,建設高質量青年教師隊伍,實現高校育人目標,基于治理理論的治理主體、治理權力、公共利益層面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存在單一主體集權主導下治理合力受限、教師發展需求忽視下學術活力失純以及育人使命薄弱下育人動力不足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主體自主參與治理的有效性匱乏,學術與行政強勢力量的抗衡艱難以及個體理性的觀念與行為準則影響。因此,建議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青年教師、社會多元主體協商共治,構建合作治理網絡;平衡主體領域權威,回應青年教師發展需求,激發青年教師學術活力;強化公共利益驅動,踐行新時代育人使命,以期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年教師;高校;教師隊伍治理;治理理論;育人使命

中圖分類號:G6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4)01-0067-07

在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下,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校和當地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順利推進、促進當地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高校青年教師主要指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工作的40周歲以下的專任教師?!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全面開展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為高等學校培養人才培育生力軍?!?。接著,《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教育部〔2020〕10號文件)再次強調,“全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培育高等教育事業生力軍”。教育部2022年12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高校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占比48.54%??梢?,高校青年教師數量占比接近一半,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高校教師隊伍治理的重點所在。

目前,有關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治理、學術規范治理、勞動關系治理等研究已取得部分成果,諸如利用案例研究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的基本特征與治理路徑[1]、高校教師學術失范行為實質、動因及治理方式重構研究[2]、高校教師勞動關系的和諧治理策略研究[3]等??傮w來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仍存在單一主體集權、教師發展需求忽視以及育人使命相對薄弱等問題。對此,治理理論所強調的多元主體協商共治、平衡主體領域權威、公共利益達成共識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困境的解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治理理論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適用性分析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治理”的含義與控制、引導和操縱等相去甚遠,它強調通過多元主體積極參與以實現共同目標的協商共治過程。全球治理委員會于1995年發表的《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能夠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4]這一概念明確了治理的主體,包括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指出了治理調和利益的作用及其作為過程的本質,使治理的內涵更加具體。我國學者周彬認為,治理是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社會合作過程,通過公共組織與外部力量的共同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5]他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為了實現共同目標的合作交流與協商共治,打破了教育主管部門集權的統治架構。相對于管理的權威性與強制性,治理體現了更多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治理理論強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共同合作,通過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實現善治,這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事實上,任何組織或機構在提供公共服務時,都面臨著集體行動的困境。傳統的單一集權式管理模式因其“封閉性”“被動性”,已無法適應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開放性”和“自覺性”需求。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涉及利益相關主體共同育人目標的達成,迫切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門主導下,聯合高校、青年教師、社會開展合作共治。由此可見,治理理論對于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具有高度的適用性。

第一,組織基礎適用性。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社會和青年教師均是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重要組織基礎,且各主體的作用不可替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是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政策主導者,高校是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引育用留”一體化發展的培養者、社會參與是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支持者,教師個體是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內在動力,四者均為治理主體,共同組成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組織基礎,對高校青年教師高質量發展負責。

第二,領域權力適用性。治理理論在承認多元主體的前提下,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商共治,以規避教育主管部門行政管理的集權化。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是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主管部門宏觀政策的引領下,要發揮積極參與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主體自覺,同時高校也應做好引育用留工作,為青年教師提供領域權力空間,平衡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通過民主協商達成“育人使命”這一共識。

第三.利益驅動適用性。治理理論實質上是一種網絡化結構的構建,這種網絡存在利益互賴,不同主體在公共利益驅動下協調合作,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達到善治目的。青年教師關注個人的學術發展和訴求表達,但治理的最終目的在于達成育人使命,培養新時代強國人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高校提供育人制度保障,滿足青年教師合理需求;青年教師專注提升育人能力,推進教學科研協同發展,達成自我實現的同時,致力于提高高校育人成效,充分發揮教育職能。社會營造育人的良好環境氛圍,提供資源支持;高校所培養的高質量畢業生投入社會工作,促進社會發展,從而各主體利益得以調和。

二、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面臨的主要困境

基于治理理論視角分析,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在治理主體層面、主體權力層面以及治理效能實現的公共利益層面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單一主體集權主導,治理合力受限

多中心的治理模式與社會網絡組織體系的構建是治理的制度和組織基礎,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不再是唯一的治理權威。然而,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實踐中,教育主管部門仍承擔著主要的治理職責和義務,過多的行政權力主導使其管控越位。各主體也尚未形成協商共治理念,潛意識中將治理責任推至教育主管部門,無形之中高校、社會、青年教師處于治理的被動地位,彼此之間溝通減弱、資源閉塞。如在青年教師聘任工作上,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制定用人標準、干預崗位設置等控制高校教師的入職與資源配置,影響高校的自我管理。這一決策中學校的話語權受限,社會組織參與相對缺乏。

首先,在教育主管部門權威中心下,高校單方向執行上級政策,忽視自身辦學規律與發展需要,使得高校育人的本體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實現,部分青年教師在難以企及的職稱目標與較低的薪資水平之下選擇“逆向流動”。喬錦忠團隊于2019年以1999—2007年入選的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為對象研究發現,在有過一次流動經歷的240人中,逆向流動的99人,占一次流動經歷人數的41.25%[6]。這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學術產出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其次,集權之下社會力量難以充分發揮,社會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重視程度較弱,支持力度還有待提升。社會作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參與主體之一,是為高校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環境,提供資源支持的重要力量。然而實踐中,青年教師在基層掛職鍛煉雖然一直受到積極倡導,但青年教師與社會基層的合作力度仍然不夠,導致需求無法對接,青年教師處于所掛職單位的邊緣化尷尬地位,互動交流與正常的研究活動也難以順利開展。在此社會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與社會的協調合作處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層面,社會資源尚未真正對青年教師保持開放利用狀態。

(二)忽視教師發展需求,學術活力失純

資源互通與持續互動是治理的主要特征。在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注重治理效率與外顯化成效,高校作為青年教師隊伍的培育主體,應在政策文件的宏觀指導下兼顧自身的現實條件以及教師需求,敦促青年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然而在實踐中,權力的運行更多表現為自上而下的單向度,忽視了青年教師自下而上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最具能動性的主體力量之一,理應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中建言獻策,但受限于現有的學術權力,他們的發展訴求往往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社會的積極回應,致使青年教師與其他治理主體之間的權力調控失衡。

校內職稱評審“催生”青年教師功利化成果產出,基礎研究缺少持續深耕。青年教師及其團隊是開展學術研究的重要力量,卻因職稱評審只認定五年內的學術成果,不得不將重心放在短時間內容易產出成果的應用研究。盡管黨的十九大以后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全面下放至高校,但高?!叭バ姓比晕赐瓿?。[7]相較于對自主權的肯定,職稱評審權更傾向于是高校借由政策規定而獲得的“特權”,而青年教師的需求仍處于“被遮掩”狀態?,F有評價體系更多站在高校自身角度,追求短期的成果展現。青年教師雖有意深入學術研究,但不斷提高的學術成果效率要求,使得學術發展失去純粹性,曾經的學術理想與職稱榮譽似乎也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天花板”。加之部分高?!胺巧醋摺钡摹邦A聘—長聘”制度、以及“雙一流”建設方案明確提出績效導向下的評價,迫使高校青年教師更加注重學術產出的短期價值、外顯量化。其結果是部分青年教師為了更快地產出科研成果,更好申報科研項目,不得不放棄已關注的研究領域,轉向跨學科式的擴散研究領域。事實上,過高的科研成果標準并不能激起學術活力,反而使青年教師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下選擇妥協,學術活力“疲乏”。[8]

(三)育人的使命感降低,育人動力不足

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但青年教師同時面臨自身學術科研、職稱評審等多種利益沖突,無法實現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的協調發展。有學者指出,“在高校的教師群體中,普遍存在個人主義文化”。[9]因此,在專業發展的道路選擇上,部分高校青年教師育人的自覺性較低,育人意識相對薄弱。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破五唯”的總方案指導下,高校青年教師的職稱晉升、績效考核、人才稱號等評審方面仍未有效破除,一定程度上成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難點。如此一來,部分高校青年教師因過分關注科研成果產出,使其尚未完全意識到自身的育人使命與責任擔當,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轉移至黨政干部或思政老師的任務。[10]在當前推進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有學者使用五級評分問卷調查不同年齡段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差異情況,結果表明年齡越低的教師得分均值越少[11],部分青年教師的課程思政責任意識相對薄弱薄。這必然導致他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面對諸多的科研項目與論文專利任務,無暇顧及思想政治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更沒有時間和精力潛心鉆研課程思政建設。

同時,高校青年教師主體地位尚未得到應有重視,這種被治理的身份使高校青年教師缺少了參與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以及平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關系的主體自覺。外在的工作壓力使得青年教師更傾向于“聽任安排”,自我的治理意識被剝奪,育人心態轉變,隨波逐流中教書育人的理想追求排在了學術成果與高職稱榮譽之后。

三、治理理論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困境原因分析

基于治理理論視角審視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有助于深層理解高校青年教師群體面臨的真實困境,找到問題根源所在,從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路徑。

(一)主體自主參與治理的有效性匱乏

長期“依賴”教育主管部門和處于被治理地位,使得高校、青年教師、社會參與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缺乏有效性,不知怎樣治理以及如何發揮治理合力。多元主體合作要求在自主管理的基礎上協調配合。高校自主管理應具備制定適切規章制度的能力,根據宏觀政策指引與本校青年教師實際需求穩步推進改革;青年教師自主管理應具備自主發展的能力,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職業規劃促進專業成長;社會應保障公信力,發揮機構職能的獨立性。自主管理能力和經驗的缺失使得各主體習慣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和養護之下被動執行決策,制度建設或自我規劃相對滯后,甚至流于形式,更無法通過彼此間的協調形成治理整體。

(二)學術與行政強勢力量的抗衡艱難

作為高校重要的兩種權力形式,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平衡影響著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形式與成效。學術自由是高校學術發展前提和基礎,民主氛圍是高校學術成長的土壤,過于強勢的行政力量使得學術成為謀取行政權力的工具。青年教師學術潛力發揮需要學術力量助力,允許青年教師在學術評價、課題選擇、研討發言等方面有合理的權力保障,并且當管理制度與學術發展規律相違背時能夠及時提出反饋。但是,學科的分化以及學院的分散使得學術力量本就難以凝聚,“行政文化”無法快速削減。權力失衡下高校青年教師無處發聲,職稱評審中青年教師更無話語權,學術研究的選擇與成果產出需順應由行政力量主導的評審要求。

(三)個體理性的觀念與行為準則影響

追求功利的個體理性觀念使得治理主體關注個人利益,缺乏群體奉獻。青年教師與教育主管部門、高校處于不同的利益層面,具有實現職稱晉升、提升自我價值的個人需要。由于育人的復雜性與長期性,青年教師更傾向于選擇能夠盡快展現自我價值、得到學校、社會認可和尊重的“捷徑”。在過度的自我關注與工具合理性的支配下,與學生貼心交談、改進教學方法、滲透價值觀等育人工作占用了獲得“實用”利益工作的精力與時間,因此青年教師對政策、制度規定采取“應付”態度,被動執行,育人理想在功利化價值追求中迷失,致使人才培養問題愈發嚴重。政策要求無法落實,高校偏離基本的教育功能,教師偏離本職工作,社會急缺高質量人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陷入更大的治理危機。

四、治理理論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路徑

治理理論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通過多元主體協商共治,明確各利益相關者職責,從而構建合作治理網絡;通過平衡教師領域權威,傾聽青年教師的訴求需要,從而激發青年教師學術活力;通過達成公共利益共識,打通多元主體合作主線,從而強化育人時代使命。

(一)多元主體協商共治,構建合作治理網絡

合作治理網絡是多元主體協商共治、協調運轉的主要結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主體包括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社會、青年教師,不同主體在“協商共治”中的運行價值不可替代。在合作治理網絡中,圍繞育人中心,各主體承擔著不同的職責:教育主管部門作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責任主體,通過政策頒布引導治理方向;高校作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主要場所,是激勵教師成長、促進教師自我實現的主要培養單位;社會通過營造良好的治理環境,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提供檢驗監督與資源支持服務;高校青年教師承載著新時代強國育人的重要使命,應發揮其主體自覺,正確看待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具體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1.明確主管部門主導,把控治理發展方向

如果教育主管部門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治理效果將會受到較大影響。但若沒有強有力的權威中心,各治理主體將出現自由主義的混亂局面,治理效果同樣受到影響。因此,基于統籌規劃以及明確責任邊界的需要,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依然需要教育主管部門處于主導地位,通過制定宏觀規劃、政策引導、監督落實等發揮主體責任,引導治理全局發展方向。根據國家政策規定與時代發展需求,教育主管部門作為責任主體,既要確立適切的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發展政策,保障合作治理網絡的整體性與系統性,也要關注高校、社會以及青年教師的信息反饋,以最大限度提升治理效能。特別是在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尚未完全建立的過渡階段,教育主管部門亟需助力其他治理主體不斷提升自主管理意識與治理能力,把握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大方向,為強國育人使命的完成奠定良好的組織基礎。

2.落實高校培養責任,引領青年教師發展

高校既要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與教育主管部門要求,也要充分考慮青年教師發展需求,進而從根本上激勵青年教師上好每一堂課、開展高質量學術研究,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發展。對此,高校首先要與教育主管部門達成合作,共同推動青年教師培養工作。高校要根據國家總體要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提出適切的青年教師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與獎懲機制。同時,高校要與青年教師建立交流反饋機制,及時了解青年教師發展需要,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并正確處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關系,提升用才效能,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養的時代使命。

3.提升教師主體自覺,促進青年教師成長

治理理論強調主體行為自覺,制度要求與使命責任共同作用于管理的行為結果。高校青年教師肩負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等多重責任,需自覺遵守相關制度規范,重視自身成長,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學校、社會。

高校青年教師要根據自身特點與特長明確發展方向,規劃適宜的專業成長路線。教學型的青年教師需要側重教學能力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積極參加主題研修,提升其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

作為高校青年教師,首先要明確自身發展方向,明確自身發展規劃。根據不同教師的特點與特長進行針對性指導。其中,教學型教師成長需要側重于他們教學能力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引導青年教師積極參加主題研修,提升其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

當然,教學型教師并不意味著忽視科研,畢竟教學與科研可以相互促進。教學科研型教師成長需要側重于他們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的共同發展,以更好服務學生、服務社會。

4.連通社會監督支持,營造民主治理環境

社會組織具有非營利性和公益性的獨特屬性,在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中具有監督支持作用。社會參與不僅通過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充分發揮公民廣泛參與的監督職能,以保障高校青年教師在政策執行中的合法權益;而且可以幫助教育主管部門有效了解青年教師發展需求與面臨的現實困境,并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數字化背景下,技術賦能為實現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共治”提供便捷化、智能化的平臺。不僅為教育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可視化數據支撐,也為社會監督反饋搭建了交流平臺,拓寬了交流渠道,有助于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提高青年教師隊伍治理效能。

(二)平衡主體領域權力,激發青年教師學術活力

治理理論重視多元主體之間的權力依賴,強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協調運作?!吧浦问钦c公民之間的積極而有成效的合作,這種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參與政治管理的權力”。[12]在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過程中,青年教師需要合理的領域權力保障與其他治理主體的有效合作。高校青年教師正處于事業上升期,高校只有充分尊重青年教師的主體地位與主體自覺,才能保證高校學術活力與質量。事實上,高校與青年教師應為協作的伙伴關系,權力的分散并不意味著原有目標受到威脅,青年教師領域權力的發揮有助于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在更合理的壓力下完成工作,同時也能提升高校辦學質量,留住更多青年人才,甚至逐漸影響至學術界,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貢獻。

1.明晰主體權力邊界,保障青年教師權力地位

為了落實高校自主評審,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需要明確教育主管部門在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中的權力邊界。畢竟,高校學術研究的持續深入以及學科體系的逐步完善,都離不開高度的學術自主。只有強化學術研究中青年教師的主體權力,才能更好地激活學術活力。教育主管部門要從政策上保障青年教師學術領域權威,減少在項目評審、教育評估、人才評價和檢查事項等領域的行政干涉。高校亦需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給予青年教師學術領域的合理決策權,以保證高校教師考評的激勵性、全面性、開放性。

2.提升教師權責意識,積極表達學術發展訴求

高校青年教師需要在實踐中提高責權意識,為學術研究積極主動表達自身發展訴求。

科學真理的探尋、人類幸福的追求、無私奉獻的精神是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的內在追求與最高生命境界。懷著學術初心,青年教師應在學術領域內大膽嘗試,追根刨底,以強烈的學術責任從事科學研究。同時,青年教師需積極維護自身的學術權力,可以通過組建專業發展共同體,包括與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其他高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探討當下的學術發展困難,為學術界的健康正向發展建言獻策。在教育主管部門提供的政策引導下,高校青年教師應努力成為有效參與制度化博弈的社會性主體力量。

3.開放教師綠色通道,激發青年教師學術熱情

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具有較高的工作熱情與學術活力,為減少外界條件限制,充分發揮青年教師優勢,需要開通綠色通道,以激勵青年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布蘭德(Bland)等人研究指出,個體因素、管理因素、組織/體制因素均會影響教師的科研產出。[13]對此,基于當前青年教師的發展需求、學科差異與學術生態,可以考慮為優秀青年教師開放綠色通道,完善青年教師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同時對滿足要求的青年教師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安置住房以及子女入學入托問題,切實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活力,確保他們將時間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領域的關鍵問題的突破與研究。在高校破“五唯”的大背景下,可以適當減少青年教師精神壓力,消除內耗,真正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并以創新性學術成果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三)強化公共利益驅動,踐行新時代育人使命

善治的前提是保障青年教師公共利益實現,治理理論強調通過公共利益驅動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協同育人不僅是教育主管部門、高校、教師以及社會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教師隊伍治理的終極目標。多個主體只有緊密圍繞育人主線,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才能更好地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1.完善高校激勵制度,提升青年教師育人動力

高校作為青年教師培養的主陣地,合理的激勵制度是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根本保障,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青年教師的工作重心與努力方向,也影響著高校青年教師育人責任與使命擔當。為了落實高校育人主體責任,需為青年教師掃清“職稱之憂”“項目之憂”“薪資之憂”等,保障青年教師投入育人工作的時間與精力。第一,需創新完善評價制度,貫徹落實“破五唯”的評價要求,可將青年教師育人實效納入青年教師績效總量加以考評。對于育人能力突出、具有創新意識的青年教師可以采取“一事一議”制度,在保障薪資制度的靈活性與公平性前提下,考慮突破薪資極限,通過薪資利益激發青年教師的育人動力。第二,激勵制度有助于引導青年教師處理好教學、科研、育人的關系,改變育人工作影響自身科研進展的片面想法。事實上,科研經驗是難得的育人素材,對善于實現教學、科研、育人整體化推進的青年教師,應該鼓勵其分享案例經驗,總結方法策略,高校視情況進行物質獎勵,頒發榮譽稱號。將青年教師“我如何發展更好”的利益取向轉變為“我和學生如何共同發展更好”的利益取向。

2.強化教師思政意識,提升青年教師育人能力

專業課程是大學生課程學習主要內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學習,是培養學生運用專業課程基本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情操,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對此,高校青年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自覺意識,找準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有代入感,進而實現課程育人目標。一方面,青年教師需“立己德”,做好言傳身教。青年教師所擁有的活力熱情是與學生融洽溝通,引發情感共鳴的良好媒介。強烈的思政意識使青年教師關注自身一言一行,在日常交往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青年教師還要把握課堂教學,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在專業課程學習中融入思政元素,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全過程、各環節。通過優化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使青年教師不斷增強育人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從而將“課程思政”落細落實。

3.重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青年教師育人成效

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的成效并不是表現在管理層面,而是體現在育人成效層面,是學生進入社會后能適應社會生活,將學校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的綜合表現。社會既是高校青年教師踐行育人使命的有力支持者,也是高校青年教師落實育人使命的服務對象。高校肩負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人才培養責任??梢?,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之育人成效不僅僅是服務于社會發展,還要經得起社會檢驗。社會不僅為青年教師育人實踐提供了有力的資源支持,還通過與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之間的深度合作,為高校青年教師實施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搭建了交流平臺,以更好地培養能夠肩負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擔負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

五、結語

師道興,則國家興。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事關高等教育發展及高校育人質量。治理理論打破了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實踐中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社會、青年教師傳統的層級式管理模式,推動各利益相關主體深度參與教師隊伍建設,開創在公共利益追求下權力互賴的網絡結構構建思路,為建設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提供有力支持。從單一主體主導到多元主體協商共治的轉變是逐漸調適的過程,主體的增加與權力分配意味著治理的開放性與不確定性增加,機會主義風險使得治理結果未必和治理意圖相一致。因此,為保障育人目標的實現,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過程中,需持續不斷地堅持主體間對話,產生和交換更多的信息,在加強相互依賴關系與公共利益驅動的同時,共同承擔并應對計劃之外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王洪,楊志鋼,尹華東.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案例研究:基本特征與治理路徑[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1):54-61.

[2]陳小滿,樊小冬.高校教師學術失范行為實質、動因及治理方式重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07):26-30.

[3]李志峰,湯志慧.高校教師勞動關系:歷史發展邏輯及和諧治理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05):4-10.

[4]轉引自: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種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會科學,2001(09):40-44.

[5]周彬.學校教師隊伍治理:理論建構與運作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20(02):13-19.

[6]楊颯.“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動呈現新氣象[N].光明日報,2023-5-9(14).

[7]屈振輝.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改革評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9(01):47-52.

[8]賈勇宏,徐榮華.“學術人”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工作激勵機制構建[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07):44-49.

[9]馬鳴,邱艷萍.高校教師同行評價有效性的問題與反思[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0):86-93.

[10]尤芳舟.新時代高校專業教師的育人能力建設[J].現代教育管理,2021(03):60-67.

[11]王麗,李雪,劉炎欣等.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建議[J].高教探索,2021(09):67-74.

[1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9:12.

[13]趙顯通,尹弘飚.高校青年“海歸”教師科研障礙的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02):99-10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ory, the Governance Dilemma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Transcendence

Zhou Lu , Xian Fu-lian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build a team of high-quality young teacher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governance subject, governance power, and public interest of governa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governance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the problems of limited governance synergy under the centralized leadership of a single subject, impure academic vitality under the neglect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needs, and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education under the weak 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lack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subject's independent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The difficulty of confronting the powerful forces of academia and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rational ideas and codes of conduct.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education authorities,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and multiple subjects in society should consult and co-govern and build a cooperative governance network. Balance the authority of the main field, 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young teachers, and stimulate the academic vitality of young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drive of public interests and practice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ance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young teachers; university; faculty governance; governance theory;education mission

基金項目:2021年度寧夏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專項課題“新時代寧夏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治理路徑研究”(課題編號:xzx21012).

作者簡介:周鷺,女,苗族,湖北利川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

咸富蓮(T通信作者),女,回族,寧夏隆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

猜你喜歡
青年教師高校
如何指導青年教師上好一節數學達標課
論當代高校青年教師團隊凝聚力的提升
青年教師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引導青年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