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下的高校教師素養框架研究

2024-03-02 19:07于浩
教師教育論壇(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專業發展教育改革

摘 要:本研究專注于數字時代下的高校教師素養框架,旨在揭示其內涵和要素,以及這一轉變對教育改革的影響??疾炝烁咝=處熢跀底只虒W環境中的角色變化,教師對技術使用的需求和挑戰,以及技術如何為教育改革提供機遇。本文重點探討了應對數字化轉型,未來教師素養的概念、內涵、要素,包括技術素養、教學素養、生涯發展素養、倫理素養和情感素養。強調了自我學習和持續專業發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家長和社區的溝通等關鍵要素。本文提出了未來研究方向,對高校教師和教育決策者的建議,以及對教師教育和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結果為未來教師素養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未來教師素養,高校教師,數字化轉型,教育改革,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4)01-0048-09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我們正見證著教育方式的重大轉變。美國OpenAI于2022年11月30日發布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僅一周內便吸引了超過100萬用戶體驗,到2023年1月末,其活躍用戶已突破1億大關,引發了教育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這一現象是21世紀“數字時代”特征的體現,一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深刻影響我們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的時代。在這個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教育內容的傳遞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還促使教師角色的轉變,他們不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了引導者、設計者和評估者。這種轉變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素養,作為教師能力的集合,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數字時代,教師不僅需要保持傳統的教師素養,還必須掌握新的技術技能,理解和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教學環境。因此,研究數字時代下的教師素養對于理解教師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和定義數字時代下高校教師的未來素養框架,以應對這一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一、數字時代下高校教師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一)高校教師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的角色變化

在數字時代,高等教育教師的角色經歷了顯著的變化,這一轉變源于對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新認知,以及教育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變革。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出現,使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設計者和評估者。教師不僅需要傳授知識,還需要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評估和反饋學生的學習進步[2]。這要求教師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如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協同學習、反轉課堂等新型教學策略。技術的發展也使教師成為了學習者。為了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有效地教學,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新的教育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人工智能(AI)為教學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學習更具互動性、生動性和個性化。教師需要理解和熟悉數字化教學環境中的學生學習方式和需求,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教學,同時具備數字技能、創新能力和數字領導力[3]。此外,教師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也成為了創新者。這種環境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使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和策略,如利用教育技術設計和實施基于游戲的學習、情景模擬、虛擬實驗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4]。這種創新需要教師具備創新思維和實驗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以評估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持續改進和發展。

然而,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教師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有效地整合技術到教學中。盡管有許多新的教育技術,但如何有效使用這些技術進行教學仍是一個問題。教師的信念和態度、學校的支持、以及專業發展機會等都會影響他們整合技術到教學中的能力和意愿[5]。此外,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隨著教師角色的變化,他們需要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如何有效地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培訓和支持,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動力,是教育決策者和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教師對技術使用的需求和挑戰

在數字化時代,教師對技術的使用需求日益增長,同時也面臨著多重挑戰。這些需求和挑戰涉及教學、專業發展和學術研究的多個方面,同時也受到個人、組織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技術以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并進行教學評估和反饋。在專業發展方面,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教師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參與專業社區,以及反思和改進教學實踐。在學術研究中,技術的使用則關鍵于數據收集和分析、論文編寫和發布,以及學術交流和合作。

然而,教師在使用技術時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個人層面上,教師的技術能力、信念和態度是關鍵因素[6]。許多教師雖然認識到技術在教學中的潛力,但缺乏有效使用技術的信心和技能。此外,教師的信念和態度,如對技術可能威脅教學權威或增加工作壓力的擔憂,可能導致對技術的抵觸感。組織層面上,學校的支持、資源和政策對教師技術使用的影響同樣顯著。如果學校能提供充足的硬件和軟件資源、定期的技術培訓,以及鼓勵技術使用的政策,將顯著提升教師的技術使用水平[7]。然而,由于經費、人力和設備的限制,許多學校無法滿足教師的技術需求。社會層面上,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化給教師帶來了額外的壓力和挑戰。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術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新技術和教學環境的變化。同時,評估和選擇適合自己教學的技術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三)技術如何提供教育改革的機遇

在數字時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豐富的機遇,這些機遇可以從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管理四個方面來理解。技術的應用使教學變得更加動態、互動和個性化,為教師提供了多種新的教學方法和工具,如多媒體和網絡的使用,學習管理系統和在線平臺的應用,以及智能化學習工具的利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個性化水平[8]。技術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幫助他們掌握21世紀的關鍵技能和素養,如信息素養、媒介素養、技術素養、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協作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和編程工具來查找信息、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知識經濟和數字社會的需求。對于教師而言,技術支持了他們的專業發展,使他們能夠持續學習、更新、反思和改進教學實踐。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課程、網絡研討會、教學社區和微博等渠道獲取新知識、分享經驗、接受反饋,并利用學生反饋系統和教學分析工具來了解和改進教學效果。在教育管理方面,技術的應用使管理和決策過程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學??梢岳脤W生信息系統、學習分析工具、教學評價系統和質量保證工具來追蹤學生進度、評估教師教學質量,并通過網絡和移動設備提供在線教育服務,擴大教育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9]。

然而,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和效果依賴于教師的技術素養、學校的技術環境以及社會的技術政策和文化。因此,為了充分利用技術在教育中的潛力,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理解這些影響因素,并通過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措施來提升教師的技術素養,改進學校的技術環境,以及推動社會的技術改革和發展。

二、應對數字化轉型:未來教師素養概念、內涵、要素

(一)從傳統到未來:教師素養的演變與發展

教師素養的發展從傳統教師角色到未來教師素養的演變,體現了教育領域對教師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和多樣化。

傳統上,教師素養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上。對教師素養的傳統理解在學術界長期存在著較為廣泛的共識。按照傳統觀念,教師素養主要涵蓋教學技能、課程知識、學生理解、教學計劃與策略、教學評估、以及專業發展。教學技能涉及引導討論、演示、問詢、提供反饋等技術性技能,而課程知識包括學科內容和教育知識。學生理解則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和社會特性。教學計劃與策略包括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等,而教學評估則涉及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和反饋。專業發展則指教師對自我教學實踐的反思和新教育知識的學習。然而,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教師素養的定義也在發展。Ross等人研究了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專業發展程序,該程序允許教師根據自己的目標和成長領域進行選擇。這種方法體現了未來教師素養的關鍵方面:自我驅動的學習和專業成長。這種自我驅動的專業發展體現了教師素養從傳統的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轉變[10]。此外,未來教師素養還包括對新興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Li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師需要學習如何將新技術(如人工智能)整合到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對新技術的適應和應用能力是未來教師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11]。Cazzol的研究強調了問題為本學習(PBL)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激發學生的信息搜集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方法體現了未來教師素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批判性思維[12]。Mendonca的研究指出,當前大學教師的培訓主要集中在科學和技術方面,但在教師培訓方面存在不足。他們提出,為了在課堂上更有效地工作,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策略來優化他們的反思和教學實踐[13]。這表明,未來教師素養需要包括對教學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創新。綜上所述,教師素養的發展從傳統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利用能力,轉變為包括自我驅動的學習、對新興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批判性思維,以及對教學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創新。這種轉變反映了教育領域對教師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和多樣化。

(二)未來教師素養的定義

未來教師素養的定義正在不斷演變,以適應技術和社會的快速變化。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關于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正式發布,強調了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的重要性,以促進教育發展。這一標準認為,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數字素養,即有效運用數字技術來收集、處理、傳播、管理和評估數據的能力,以及發掘、分析、解決教育教學中挑戰的能力。在數字化趨勢下,教師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教師素養是指教師在面對未來教育趨勢,尤其是數字化教育環境時,應具備的一種綜合性能力。這不僅包括教育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術的能力,還包括一系列的軟技能[14]。Selwyn指出,未來教師不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更多地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需要掌握包括技術技能、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內的各種技能[15]。

此外,根據最近的研究,未來教師還需要具備跨學科技能、數字素養、批判性思考和論證能力、AI和ICT技能,以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此外,近期的學術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Jang強調了STEM教育中跨學科技能的重要性,這表明未來教師需要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16]。Hizam等人的研究則突出了數字素養在教育者素養中的重要性,包括技術素養、知識深化、呈現技能和專業技能[17]。Gaona強調了未來教師在使用技術工具時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論證的能力[18]。Chan探討了AI在教育中的潛力,強調了教師需要發展AI素養,并理解如何將AI與教學和學習有效結合[19]。Palagolla的研究顯示,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在教育中的有效整合對提高教師的工作績效至關重要,這暗示了未來教師需要具備高度的ICT技能[20]。這些能力反映了教師在數字時代的多維素養,包括對數字技術的深度理解和應用,以及在其他各種教育技能上的高水平表現。

未來教師還應具備高度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以保持教育的前瞻性和領先性。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深遠,教師需要具備相應的素養,以應對這種影響。這包括熟練運用各種教育技術,理解和掌握教育技術如何影響教育的內涵,以及如何根據教育技術的發展調整教學策略。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教育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同時也需要具備高度的教育視野和創新精神。綜上所述,未來教師素養的定義是多元且復雜的,包括專業知識、教學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學習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數字時代,這種素養對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它們將決定教師是否能有效地適應和應對教育環境的變化。

(三)未來教師素養的內涵

隨著教育方式的快速變化,未來教師素養的內涵也變得愈發豐富和多元。依據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P21) 的研究,將未來教師素養劃分為技術素養、教學素養、生涯發展素養、倫理素養和情感素養等幾個關鍵維度[21]。

1.技術素養

在數字化教育時代,未來教師的技術素養成為其核心素養之一,這不僅涉及對各類教育技術工具的熟練掌握和運用,還包括對這些工具本質及其在教育中應用的深入理解。技術素養的一個關鍵方面是對教育技術工具的熟練運用。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教育技術工具,如多媒體教學平臺、在線課程管理系統、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等,已成為提高教學效果和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重要元素。未來教師需要將這些工具有效地應用于教學設計、課堂實施、評估反饋等多個環節,例如,在教學設計階段,利用這些工具為學生設計互動性和創新性的學習活動;在課堂實施階段,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在評估反饋階段,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

另一方面,技術素養還體現為對教育技術工具本質及其在教育中應用的深入理解。這要求教師不僅要理解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優缺點和最佳應用場景,還要關注教育技術的最新發展和趨勢,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例如,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如智能教學助手、自適應學習系統、智能評估系統等[22]。這些新技術工具為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未來教師需要具備足夠的理解和準備,以充分利用這些新技術工具的優勢,同時避免其潛在的風險和挑戰。

2.教學素養

在數字化時代,教師的教學素養成為了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這種素養不僅包括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而且還要求教師能夠創新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各類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未來的教師需要具備創新教學的能力,這意味著他們必須超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采用更為創新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等[23]。這些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通過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來主動探索和實踐,從而提高其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同時,未來教師還需要具備靈活運用各類教學策略的能力。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教育技術工具來實施各類教學策略,如在線教學、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24]。這些策略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方式,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風格。然而,有效地選擇和運用這些教學策略需要教師具備高度的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決策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課程目標和教育環境,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動態調整。

3.生涯發展素養

生涯發展素養是指教師在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中自我發展和專業成長的能力,這對于應對新的教育挑戰至關重要[25]。這一素養體現在對新教育理念、技術工具和教學方法的學習與理解,以及對自身教學實踐的持續反思和改進。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教師面臨的知識和技能需求不斷更新,如新的教育技術、教學理念和課程內容。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專業發展活動,如教師培訓、學術研討會和在線學習,以獲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和知識。此外,教師還需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主動尋找、篩選和消化教育資源,以滿足自己的教學需求。同時,未來教師還需具備反思和改進的能力。教學實踐是一個需要不斷嘗試、評估和調整的復雜過程。教師應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結果,從中識別問題和不足,并尋找解決策略進行改進。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對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反思,還包括對教育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師角色的深入思考。此外,有效的反思和改進過程也需要教師與同事、學生和家長的合作和交流,以獲取多元化的反饋和建議。這樣的綜合能力,使得生涯發展素養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要素。

4.倫理素養

倫理素養作為未來教師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當前數字化教育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這一素養涉及理解和遵循數字倫理和法規,如學生隱私保護、網絡安全保障以及網絡道德宣導,不僅關乎教師個人的道德行為,還涵蓋對學生數字公民素養的培養。在數字化教學中,教師需遵守一系列倫理規范和法律要求,包括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合法和負責任地使用教育技術,以及確保網絡安全。這要求教師深入理解教育技術的使用規則和風險,如數據保護和網絡安全,以防止教育數據濫用和網絡攻擊[26]。同時,教師還需關注并遵循教育技術使用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如版權法、隱私法和兒童在線保護法。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遵守數字環境中的公民道德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包括教育學生尊重他人權利和隱私、遵守網絡規則,以及維護公平、公正、誠實和尊重的網絡環境。教師不僅需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學習、體驗和反思網絡道德,這是培養學生數字公民素養的重要環節。這種素養教育旨在教導學生如何在網絡社會中負責任地行為、參與網絡活動,并做出道德決策[27]。這樣的教育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個人道德水平,也為構建更加健康和安全的數字社會做出了貢獻。

5.情感素養

教師的情感素養,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尤顯重要,它不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情感素養涵蓋了對學生心理和情緒的理解與關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能力,以及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網絡中的情緒反應。研究顯示,良好的師生關系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就,這在數字化教學中尤為重要,要求教師通過線上互動和溝通,如社交媒體、在線論壇和視頻通訊等,有效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在數字環境中,學生常面臨各種情緒反應,如憤怒、悲傷、恐懼和喜悅等。教師的情感素養在此扮演關鍵角色,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情緒,并引導他們采取適當的應對策略,如情緒調節和問題解決,從而減少情緒困擾并提升學習效果和生活滿意度[28]。此外,情感素養對于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和情緒智慧至關重要。情緒智慧和心理韌性是學生應對困難和壓力、實現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的關鍵因素。通過教育教學,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情緒認知、情緒調節和情緒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情緒智慧。同時,通過情緒支持和心理指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應對策略和堅韌的心理素質,進而提升他們的心理韌性。

總的來說,未來教師素養的內涵涵蓋了多個關鍵維度,而這些維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教師需要全面提升這些素養,以應對未來教育的挑戰。

(四)未來教師素養的關鍵要素

對于21世紀的教師來說,教師素養的框架不僅僅局限于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強調了教師的自我學習和持續專業發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教師與家長和社區的溝通等多個維度。這些維度反映了教師在應對日新月異的教育挑戰時所需的關鍵能力。

1.自我學習和持續專業發展

在21世紀的教育環境中,教師面臨著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技術的挑戰?,F代教師的角色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持續學習者和創新者,以應對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戰。這種持續的自我學習和專業發展涉及對新的教育理念、技術工具和教學方法的學習,以及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和改進。教師可以通過參加研討會、進修課程和學術會議來實現持續學習,這些活動不僅提供了獲取新知識和分享經驗的機會,還有助于擴大職業社交網絡,提高專業認同感和滿足感[29]。同時,這些活動使教師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趨勢,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能,提升教學質量。

在數字化時代,教師的自我學習和專業發展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和社區實現。數字化工具和資源提供了便捷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學習內容,幫助教師自我調節學習進度和深度,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30]。通過參與在線社區的交流和合作,教師能獲得來自同行和專家的反饋和支持,提升教學效果和滿意度。Hargreaves和Fullan指出,自我學習和持續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幫助教師更新知識和技能,更在于提升教師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這種發展可以幫助教師培養反思和創新的能力,使他們能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對應對教育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重大價值[31]。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學術研究已經廣泛確認,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歸屬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32]。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教師如何運用數字化工具和平臺,例如在線討論區、即時通訊工具和虛擬課堂,來促進與學生的互動,成為教師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需要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構建和分享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困惑,提供及時和個性化的教學支持。

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和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他們可以通過在線討論區和即時通訊工具實現與學生的實時交流和反饋,通過虛擬課堂組織在線小組討論和項目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學習和知識共享。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工具,如學習管理系統和數據分析工具,追蹤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表現,以提供更精確和個性化的教學反饋和干預。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建立和維護與學生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根據教師-學生關系理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關系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歸屬感和滿意度,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效果[33]。在數字化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在線互動,如個人消息、公開贊揚、在線輔導等,來展示關心和支持,增強學生的信任和連接感。此外,教師也需要通過公正和透明的在線行為,如公開規則、公正評價、反對網絡欺凌等,來維護在線環境的公正和尊重,保護學生的權益。

3.教師與家長和社區的溝通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家長和社區的互動和合作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這個關系網絡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他們不僅需要有效地溝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還要與家長和社區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效溝通是教師與家長合作的基礎。教師需要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家長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從而提供更有效的家庭支持。在數字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郵件、社交媒體、學校網站等數字化工具進行實時溝通,定期發送學生的學習報告和課程信息,分享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顒?,增強家長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此外,教師需要與家長和社區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經驗和機會。根據社區文化資本理論,社區資源和環境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教師可以作為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橋梁,將社區資源和環境融入學校教育,例如,與家長和社區組織合作開展學校外的學習項目和實地考察,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和社區環境相連接。最后,教師需要借助家長和社區的支持來應對學生的學習挑戰和困難。根據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的學習不僅受到學校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家庭和社區環境的影響。家庭中的沖突和貧困,社區中的犯罪和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與家長和社區緊密合作,共同尋找解決方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預[34]。

三、未來研究方向和實踐建議

(一)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展望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素養的研究正受到日益增長的關注。盡管現有研究已經涉及了教師素養的多個關鍵方面,但對于這一領域的全面和深入解讀仍有待提升。未來的研究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向:首先,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教師素養的多元性及其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教師素養作為一種綜合性能力,要求教師能夠在不同教學情境中靈活運用多種素養。因此,實證研究在探究這些素養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和效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其次,研究還需深入探討技術對教師教學實踐的影響。目前對于技術如何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其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尚不充分了解。未來研究可以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如實驗研究、案例研究等,來深入探討這一問題。此外,研究還應關注教師素養對教師職業發展的影響。教師素養不僅關系到教學效果,還可能影響教師的職業滿意度、留在教育領域的可能性以及職業發展。因此,未來研究應關注教師素養如何影響教師的職業發展,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綜上所述,未來研究應致力于深入探索教師素養在數字時代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其在實踐中的應用進行更深入的考察。這些研究方向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師素養的理論框架,也將為教育實踐提供實質性的指導。

(二)對高校教師和教育決策者的建議

在數字化和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和教育決策者面臨著適應環境變化的挑戰。對于高校教師而言,重要的是認識到數字化教學不僅僅是傳統教學的補充,而是可能根本改變教學方式和內容的關鍵因素。教師應積極學習和掌握各種數字化工具和方法,并將這些工具與教學內容、學生需求及教育目標相結合。這一過程不僅涉及技術的使用,更關乎教師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教育決策者來說,他們需認識到數字化教學的普及和發展不僅取決于教師的努力,還依賴于教育環境的變革和支持。因此,決策者應提供開放、靈活且支持性的環境,鼓勵教師嘗試和創新數字化教學。具體措施包括提供必要的技術和設備、組織專業發展和培訓活動、創建鼓勵合作和分享的教育文化,以及建立公正激勵的評價制度??傊?,無論是教師還是決策者,都需理解并接受數字化教學作為一個持續的、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充分利用技術,推動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三)對教師教育和專業發展的策略

在數字化教育的語境下,教師教育和專業發展策略的調整變得至關重要。首先,教師教育應更加重視數字技能和素養的培養。傳統教師教育通常集中于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而對數字技能和素養的培養往往被邊緣化。然而,數字化教育環境要求教師具備強大的數字技能和素養,因此,這些技能和素養應被納入教師教育的核心課程和活動中。其次,教師教育應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支持。研究顯示,教師在數字化教學中的理解和技能提升需要通過實踐中的反饋和改進來實現。因此,教師教育應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使教師能在真實教學環境中嘗試和應用數字化教學方法和工具。此外,教師教育還應提供包括技術、理論和情感支持在內的必要幫助,以助教師克服實踐中的挑戰。最后,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應與數字化教育的需求和發展緊密結合。這可以通過提供相關培訓和研討會、建立教師學習社區、提供在線學習資源等方式實現。同時,專業發展活動還應關注教師的個人需求和發展路徑,以提高活動的效果和教師的滿意度??偟膩碚f,這些策略的實施將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教育環境,提升其教學質量和效率。

四、結語

本研究深入探索了數字時代下高校教師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揭示了數字化教學環境中教師角色的變化和對技術使用的需求。這些變化不僅促成了新教學模式的形成,也為教育改革帶來了機遇。面對這些挑戰和機遇,教師需適應技術進步,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并增強自我學習與持續專業發展的能力。此外,應對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未來教師素養的概念、內涵與要素需要重新審視和理解。未來教師的素養應超越傳統的教學技能和知識,融入與技術、生涯發展、倫理和情感相關的元素,并增強與學生、家長和社區的有效互動和溝通能力。

對于未來研究方向,應進一步深化對教師素養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實際應用的理解,特別是在新興的在線教育和混合學習環境中。教育決策者和高校教師需重視并投資于教師的培訓和專業發展,以提升教育公平與質量。在教育的新旅程中,教師素養的角色和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反映了教育變化與挑戰,同時體現了社會對教師角色和能力的期待。技術雖然是教育的重要趨勢,但教師本人的素質和能力才是關鍵。

總體而言,期待未來的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尤其是高校教師和教育決策者,從中獲取靈感,深化對未來教師素養的理解,并推動教育的發展。同時,希望未來有更多實證研究來驗證和豐富對未來教師素養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于浩, 張文蘭.ChatGPT是否該被學術禁用——關于教學的深度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23(04):6-11+29.

[2]胡德鑫, 李琳璐.跨界與融合:在線教育與高等教育變革的聯動機理與樣態重構[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1):77-86.

[3]胡欽太,危妙, 陳穎珊.高等教育數字化:演進、挑戰與轉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04):20-26.

[4]符雪姣, 曾明星, 張友福. 人機協同精準教學整體框架與關鍵環節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02): 91-102.

[5]Ottenbreit-Leftwich, A. T., Glazewski, K. D., Newby, T. J., & Ertmer, P. A. Teacher value beliefs associated with using technology: Addressing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needs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3): 1321-1335.

[6]高一波.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教學信念取向現狀與發展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123-130+150.

[7]Zhao, Y., & Frank, K. A.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uses in school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3, 40(4): 807-840.

[8]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1(03):1-11.

[9]呂杰昕,王洪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教育公平與質量[J].比較教育學報,2020(06):15-30.

[10]Ross M, Van Dusen B, Sherman S, et al. Teacher-Driv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Pursuit of a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Inquiry [EB/OL]. https://arxiv.org/abs/1812.02312.

[11]Li Z, Ravichandran A, Fowlkes C, et al. Representation Consolidation for Training Expert Students[EB/OL]. https://arxiv.org/abs/2107.08039.

[12]Cazzola M.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eacher training in mathematics[EB/OL].https://arxiv.org/abs/0805.4477.

[13]Mendonca E de F M de, Gomez-Galan J.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in Faculty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Brazil[EB/OL].https://arxiv.org/abs/1802.06853.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發布《教師數字化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教科信函〔2022〕58號)[EB/OL].(2022-12-02)[2023-07-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15]Selwyn, N. Looking beyond learning: notes towards the critical stud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0(26): 65-73.

[16]Jang H. Identifying 21st century STEM competencies using workplace data[EB/OL]. https://arxiv.org/abs/1511.05858.

[17]Hizam S M, Akter H, Sentosa I, et al. Digital competency of educators in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EB/OL]. https://arxiv.org/abs/2105.08927.

[18]Gaona J, Menares R. Argumentación de futuros profesores de matemáticas en tareas sobre fracciones mediadas por un sistema de evaluación en línea con feedback automático[EB/OL]. https://arxiv.org/abs/2108.12496.

[19]Chan C K Y, Tsi L H Y. The AI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Will AI Replace or Assist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 https://arxiv.org/abs/2305.01185.

[20]Palagolla W W N C K, Wickramarachchi A P R.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CT to facilitate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in Sri Lanka[EB/OL]. https://arxiv.org/abs/1901.00181.

[21]P21.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R]. P21, 2019.

[22]于浩.“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未來教師素養探討[J].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23(06): 26-31.

[23]Fullan, M. Stratosphere: Integrating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change knowledge[M]. Pearson Canada, 2013.

[24]鄔大光, 李文.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征——基于對學生、教師、教務人員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0, 38(07): 1-30.

[25]程君青, 閆亞林, 顏歡.高職院校教師在線教學關鍵能力構建——基于學習者視角[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22(35): 54-60.

[26]Sclater, N., Peasgood, A., & Mullan, J. Learning analytics in higher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 50(3): 1035-1048.

[27]苗逢春. 數字文明變局中的教育數字化轉型[J]. 電化教育研究, 2023, 44(02): 47-63+91.

[28]鐘景迅, 鐘怡清. “雙減”背景下教師的情緒剖析與減負突圍——基于情緒地理學的審視[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2, 10(02): 25-37.

[29]于慶奎, 鄧濤. 國際視野下教師“發展改進”素養的培育路徑與現實困境[J]. 比較教育學報, 2023(01): 118-132.

[30]朱永新, 楊帆.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教育創新:機遇、挑戰以及未來[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3, 41(07): 1-14.

[31]Hargreaves, A., & Fullan, M. Professional capital: Transforming teaching in every school[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2.

[32]Baker, C. The impact of instructor immediacy and presence for online student affective learn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J]. Journal of Educators Online, 2010, 7(1): 1-30.

[33]Roorda, D. L., Koomen, H. M. Y., Spilt, J. L., & Oort, F. J. The influence of affec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on students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approa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1, 81(4): 493-529.

[34]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4): 370-396.

A Study o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

Yu Hao

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 aiming to unveil its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is transformat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 It examines the role chang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teachers for technology use, and how technology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aper delves into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future teacher literacy in response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literacy, teaching literacy, career development literacy, ethical literacy, and emotional literacy. It emphasizes key elements such as self-learning and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This paper propos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decision-makers, and strategi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uture teacher literacy.

Keywords:Future Teacher Literacy, University Teacher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領航人才培養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教師數字素養研究”(LHRCCX23121).

作者簡介:于浩,男,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術、項目式學習等方向研究.

猜你喜歡
數字化轉型專業發展教育改革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學有所悟,學有所樂
任務型教學在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的應用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學
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探究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淺談大學教改中創新型的物理試驗問題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隊伍專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動物醫學專業面向官方獸醫與執業獸醫教育改革的探討
我國出版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的困境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