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發展動態、研究主題與未來展望

2024-03-02 16:14龍春秀黃廣芳
教師教育論壇(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教師發展學習共同體

龍春秀 黃廣芳

摘 要:本文采集知網“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文獻,運行CiteSpace對近20年國內有關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統計與系統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總體趨勢上升,自主性增強,特別是教師學習共同體理論、實施路徑、建設效用、運作機制等方面更加深入、更加專業。目前最新前沿集中在協同學習、外語教師、鄉村教師、共同愿景和教師學習等方面,而信息技術條件下共同體的包容、開放及有效性上,還需要加強。未來研究應聚焦共同進步,激發教師參與主動性;優化外部資源,挖掘共同體有效性;擴大研究邊界,增強共同體建設時代性。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教師發展;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4)01-0019-09

建立學習共同體被廣泛認為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一種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1]。研究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可深化教師共同體學術研究,有效提高教師專業能力、促進教師發展。秉持共享愿景與價值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集體責任、持續反思性專業探究、協同合作、促進個體與團隊共同進步是專業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特征[2]。專業學習共同體是實現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且專業學習越是基于學習者的內在需求、鮮活經驗、自身的經驗就越有效[3]。教師樂于反思、不斷學習與甘于奉獻的職業精神,也有助于推動共同體的學習協同與共享。但是,各學科之間斷層、學習與教研經費的稀缺、共同體活動形式化、教師投入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對構建高質量的教師學習共同體提出挑戰。整體而言,國內有關此領域的研究在2002年及以前關注度不高,經過2003至2007年的引入與探索階段,從2008年開始,研究力量和熱度明顯上升。同時,已有文獻綜述主要關注社區共同體的研究[4],鮮有關注教師共同體發展的現狀。鑒于此,本文深入分析近20年有關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繪制知識圖譜,多角度總結并挖掘研究方向,以期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習共同體研究。

一、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 CNKI) 全文數據庫的“核心期刊”和“CSSCI”為檢索來源,以“教師學習共同體”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年限設定為2003至2022,檢索條件為精確,共檢索出文獻 484 篇,檢索日期為 2022 年 7 月10日。獲得文獻后,在剔除重復文獻、篇名包含“教師”但與共同體建設不相關的文獻、書評、學術會議信息等非研究性文獻后,共獲得有效文獻352 篇,時間跨度為2003至2021年。

(二)研究工具

研究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為CiteSpace 6.1,通過識別該領域文獻數據的熱點關鍵詞、研究進展和前沿方向等,分別將時空分布、關鍵詞聚類、熱點詞凸顯等方面,以科學知識圖譜等形式,呈現相關領域研究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便于研究者全面了解并把握特定領域研究現狀、熱點以及趨勢。

(三)研究問題

研究著重回答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的三個問題:(1)近年來總體研究發展趨勢是什么? (2) 熱點領域及其變化有哪些? (3) 最新前沿及發展趨勢如何?

二、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趨勢與特點

(一)年度趨勢

教師學習共同體發展趨勢,可以用年度發文數量予以衡量。圖1顯示,整體上,近20年國內有關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核心論文年均發文量達18篇左右。從2003年至2021年,有關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的文獻數量呈現遞增趨勢,且存在一定范圍的波動。具體而言,從2008年開始,年均發文量突破10篇門檻,且2017年達到最高峰值36 篇。即使到了2021年,該領域的發文量仍保持在10篇以上。

(二)作者分布

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及合作程度可以通過核心文獻作者共現知識圖譜來反映。把Node types 設定為作者 Author,時間切片為1 年,運行 CiteSpace,得到了文獻作者共現知識圖譜(見圖2):節點數為 370、連線數為145、密度為0.0021。圖示中,連線越粗表示合作頻次越高,節點數字越大表示發文數量越多。從圖中可以發現,整個圖譜的網絡較為零散,這說明該領域的研究者多數為獨立研究,合作較少,即使有合作也多為兩人之間的小規模合作。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核心文獻發文量處于前五位的作者依次是文秋芳(10篇)、王曉芳(8篇)、趙?。?篇)、徐錦芬(4篇)、鄭鑫(4篇)。

(三)機構分布

把Node types 設定為機構 Institution,時間切片為1 年,運行 CiteSpace,得到了研究機構共現知識圖譜(見圖3):節點數為 317、連線數為91、密度為0.0018 。從發文機構來看,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為發文量最高的研究機構。機構共現圖譜清晰展示了教育學院以及外語研究是現階段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的主力。從跨機構研究方面看,密度為0.0018,沒有形成明顯聚類,研究機構之間合作比較少,如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研究學院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與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這反映了相關研究機構之間只是存在零星的合作研究關系,基本還是獨立研究為多,且在成果分享、互動與互學上均需要加強。

三、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

某個研究領域中學者共同關注的研究熱點,具有很強時間特征[5]?!瓣P鍵詞”出現頻率高低反映著該領域研究熱點的熱度[6],關鍵詞聚類分析則是更深入分析研究現狀的工具和方法。

為得到關鍵詞聚類圖譜,設置Time Slicing為2003—2021,時間分割為1年分區,Term Source默認選項,Node Types選擇“Keyword”,其它參數設置與機構參數相同。得到關鍵詞知識網絡圖譜后,再選取LLR算法,得到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圖 4),共計11個聚類(聚類#0 -聚類#11)。其中模塊值 Q = 0.8811,大于0.3,顯示出劃分聚類結構是顯著的。平均輪廓值 S =0.9631,大于0.7,接近1,說明聚類具有較高性度,結果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聚類分析生成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4) 。圖譜中的聚類#0至聚類#11的排序是根據聚類大小形成的,聚類標簽的數字越小,包含的關鍵詞越多。這些聚類反映了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包括教師學習、教師發展、教師群體、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領導、校本研究、教師教育、教師成長、策略、協同學習共11 個聚類標簽。

在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基礎上,在“Clustern”菜單欄中選擇“Summarization of Clusters”,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聚類表,本文將現階段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狀況從以下四方面來進行總結分析:

(一)理論層面研究

共現標識詞有:共同體、知識流、教師管理、建構主義、支持策略、文化生態、情境學習、教師領導、教師教育等。共同體(Community)的研究源于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一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個體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7]。本世紀初,國內學者提出學校作為學習共同體的構想,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并融合知識創新螺旋理論(SECI模型),分析教師通過教學設計(Designing)、教學實踐(Doing)、教學對話(Discussing)、實踐記錄(Documenting)的4D循環促成知識的形成、積累、分享、創生的良性循環,進一步研究了教師發展中個體知識與團隊知識的共生關系[8]。有學者結合二語教師學習的情境性和社會化過程特點,以活動理論為視角,采用活動系統分析方法,通過案例研究與質性分析,圍繞主體—中介—客體的互動方式,探究該案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矛盾及應對矛盾的方式,強調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發展是一個由矛盾驅動的、集體合作的“拓展學習”過程[9]。這種學習模式涉及的學習主體主要涵蓋集體或組織網絡,其客體存在復雜性和靈活性,其過程是不斷化解矛盾的循環。此外,學者們基于校本和跨校兩個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實踐,構建了包括成員、目標、中介和機制四個要素的學習共同體理論框架[10],其中,成員是中心和主體;目標決定方向,是起點又是檢驗成效的終點;中介是載體;機制是能夠完成目標的互動形式與制度保證。

總之,目前的大多研究將管理學(知識管理)、社會學(社會交換、人際關系、互賴視角)、哲學(活動理論、可持續發展視角、生態化)、教育心理學(職業倦怠、終身學習)的相關理論融入到教師學習共同體內涵研究中,拓展了共同體的研究視角,豐富了教師發展與團隊管理的理論基礎,為后續的實證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

(二)實施路徑研究

共現標識詞有:策略、實踐共同體、教師培訓、校本研修、協同探究、校本研究、網絡平臺、扎根理論等。結合理論與研究目的,國內學者多角度探究了不同領域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模式。一是基于研究理論提出研究模型。有學者結合SECI轉化模型,以省級優秀教師團隊的建設和發展為依托,總結分析了學習共同體再發起、執行和制度化三階段五維度要求的落實,以及個體知識社會化、外化、組合和內化各階段特點,探討如何促使教師共享隱性知識,實現知識的交流、吸收和創新[11]。二是結合校本研究,凝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實踐特色。在以學校為本的學習團體活動中,團隊圍繞教學問題,通過理論引導、新型教研活動互動,使教師聚集個人和集體智慧,將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教學能力,促進學習共同體的文化建設,達到學習共同體成員實踐智慧和諧與均衡[12]。在實踐共同體中,教師通過交流情感、分配任務、傳遞信息、制定方案、尋求或提供幫助等開展合作[13],共同體成員在吸納眾人智慧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更為豐富的實踐性理論[14]。然而,因為實踐共同體中角色沖突而衍生的三種教師學習類型(被接受的主動學習、不被接受的主動學習、被接受/理解的被動學習),需要共同體提供外源性支持來幫助教師突破困境[15]。三是分析解剖共同體局限以完善路徑。針對專業學習共同體中阻礙教師專業發展的個人主義、硬造合作等現象與因素進行研究,應該從喚醒意識、優化環境、實踐反思等方面重塑教師專業發展路[16]。針對學習共同體概念模糊、效率底下等局限性,通過解釋分析共同體規則、角色、中介工具、參與者的改變來剖析多重活動結構產生的矛盾和張力,并將其作為教師發展的根本動力[17]。

(三)建設效用研究

共現標識詞有:教師發展、教學能力、價值、深度學習任務績效、終身學習、主體自覺性、深度思考、學校文化等。結合新時代背景,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框架,國內學者們陸續展開了一系列針對師生主體、教學效果、互動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實證表明,教師參與共同體建設能促進專業發展。專業學習共同體作用的路徑主要包括教師交流與合作、教師個人實踐性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教師對課程建設的主人翁意識以及教師對自我提高、專業發展、職業身份、職業伙伴認識的發展等方面[18]。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實踐和反思探索多元、開放的個性化學習,形成個人學習網絡,還可以通過師生共同體、學校教師共同體、校際教師共同體等形成共學、共研、共進的關系[19]。共同體對教師的道德、研究、教學和情感產生顯著影響,提升了教師的家國情懷,加強了教師研究者身份認同,改進了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增強了教師的自信心[20]。

學者們結合研究目的,運用包含問卷調查為主的定量分析,并與敘事性研究、訪談、研究日志、會議紀要、田野觀察為特點的定性研究相結合,積極推動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其內容既涵蓋了對教師主體在認知、情感、行為、價值觀等方面,也涉及對教學效果、教學管理客體方面的探討。

(四)運作機制研究

共現標識詞有:信息技術、多agent、管理范式、信息社會、師本、縣域、城鄉統籌、改造、實踐問題、共同愿景等。首先,學習共同體關系與研究區域的多元化趨勢?!耙匀藶楸尽笔菢嫿ń處煂W習共體的核心,支持與共享、共同價值觀與愿景是維系共同體關系的重要紐帶。校本研究、教師互動、師生關系、教師個性化學習等微觀視角引發了研究者們的興趣[21]。但是,僅有共同體關系是不夠的,因為作為邊界地帶的大學與學?;锇殛P系擴展了教師的學習情境[22]。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學協作以及城鄉教師協同,以建構職前與職后、城市與農村教師教育一體化體[23]。其次,多主體的參與協同是保證教師學習共同體運轉的重要條件。共享的專業信念、教師自身專業成長、超越工作關系的私人關系以及工作坊外部的專業和行政力量的支持等對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設有重要影響[24],而跨校合作以及大學與中小學的跨領域合作已成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新向標。在建設多元、復雜、動態的教育學習團隊中,要素的差異和關系網絡等因素決定了共同體團沖突的必然。由此,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共享獎懲機制,建立任務型“拉—推”機制[25],以提升共同體領導力,優化共同體知識共享與運作效果。

綜上所述,為提升教研共同體的效果,政府和社會都應積極參與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形成學?!鐣嘀黧w、跨區域的合作模式。從制度、文化及實踐多管齊下,通過威權與協商、制度與效率等,注重專業合作的內生機制,關注教師情感需求與工作氛圍,凸顯共同體建設的多元價值。

四、國內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的發展趨勢

運行CiteSpace 軟件Burstness,得到具有高突現值的12 個節點突現詞(見圖5),結合高突現值的相關文獻進一步分析如下:

(一)早期研究前沿

早期前沿的突現時間為2007年至2010年,主要集中在“教師成長”這一方面。早期前沿階段對教師本體的關注較多。關于教師的個人成長、專業發展、知識共享、合作賦能、知識管理都有涉及,但前期對教師的研究多數處于探索性階段,未能聚合多個視角進行系統探討。學者們主要圍繞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內涵、理念、模式等展開。專業學習共同體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嶄新的學校發展模式,專業學習共同體因其具有支持與共享的領導、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協作學習、支持性條件、共享個人實踐的自我驅動特點,不僅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而且成為學校變革和改進的首選策略[26]。在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初期,如何提升合作效率是也部分學者們關注的話題。革新教師評價機制,實施多主體、多元化、全方位的動態評價;實施師徒教育模式;開展具有實踐性、針對性、自主性、互動性的校本培訓,確立共識的核心價值,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在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早期階段,學者們基于時代背景與教育特性,探索學習共同體的內涵與本質,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中期研究前沿

中期前沿的突現時間為2011年至2016年,主要集中在教師的培訓、合作、教育、專業發展等方面。該階段關于教師共同體的論文總數最高,研究內容更加深入全面。結合興國必須強師的教育指引,研究者總結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學習共同體在理論深化、具體應用、類型構建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就[27]。一方面,知識在短時間內急劇增長,無疑對以知識傳授為職業特點的學校和教師提出挑戰。實施教師培訓,目的是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特長,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專業發展道路上,不僅需要個體努力,更需教育系統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教師個體需要賦予權力、文化和社群的空間,以喚醒教師自我意識和對教學價值的定位[28]。另一方面,在建立和維持專業學習共同體進程中,離不開學校內外的社會資本等結構性因素以及校長領導力的參與,制度化與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持續性緊密相連[29]。學校和教師,應該積極發揮中間人、聯絡人的角色,維護教師學習共同體穩定、協調發展[30]。該階段的研究在總結已有國內外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關注內外重要影響因素及學校共同體建設成效,助力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在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步入正軌。

(三)最新研究前沿

最新前沿的突現時間為2017年至2021年,主要集中在協同學習、外語教師、運行機制、鄉村教師、共同愿景和教師學習等方面。2018年1月《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加強院系教研室等學習共同體建設。為我國探索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既提出了相應要求,也注入了新的思路與理念。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線上/網絡/虛擬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成為研究熱點,研究內容不僅包含網絡共同體路徑重構,還引入跨學科共同體、技術賦能、隱私保護等研究視角[31]-[34]。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手段推進課堂教學活動,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研究也逐步展開[35]。國內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針對國內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思辨研究偏多、實證研究偏少的特點,學者們對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設有效性進行了實證考察,發現共同體建設確實能夠通過共同體內有效的人際互動、尊重與傳播教師個人實踐性知識、課程改革及其對普通教師的賦權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36]?!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為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學者們對城鄉教師協同學習共同體進行深度學習[37],提出新時代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建構策略[38],助力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推動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由此可見,最新研究前沿中,國內學者們關注的更多議題是如何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下的教師共同體建設,實現城鄉基礎教育的區域協同發展。

五、討論與展望

目前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內容豐富,但實證性研究相對較少,共同體運行機制的主動、開放、包容不足,在提升參與者各方收獲和效率等方面的研究還需加強。

(一)聚焦共同進步,激發教師參與主動性

共同體成員的合作成效有待完善,如何去行政化、形式化和表層化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方面,教師個體需加深對共同體建設的職業認同和使命感,把握共同體建設的終身學習與共同奮進機會,樹立積極心態,避免急功近利。另一方面,管理者需突破科層制局限,實現扁平管理,尊重成員的主體地位,落實以人為本。此外,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共同體建設經驗,結合具有中國特色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實際,既要關注如何教,也要關注如何學,推動教師在共同體合作中取得教學與研究的長足進步。

(二)優化外部資源,挖掘共同體有效性

教師學習共同體作為校本研修的模式之一,除了具有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進行的特點之外,還要結合學科特點,推動各學科的持續交流。突顯詞表明目前外語類的共同體建設比較成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近年來,隨著線上研修班、虛擬教研室的出現,構建和完善虛擬專業學習共同體成為時代之需。同時,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者,在推進校本文化發展與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過程中,需要強化服務意識,培育教師的教育理想,尊重教學的個性化與創造性,從制度管理上升到精神層面,激發每位老師的進取心與自我實現的價值熱情,形成主動、開放、包容的制度支持。

(三)擴大研究邊界,增強共同體建設時代性

《關于完善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黨的領導的要求和工作體制機制。隨著鄉村教師研究的興起,學習共同體建設如何推進教育資源的城鄉統籌,實現多方共贏,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話題。因此,教師共同體建設需要踐行培養知識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在教學、科研、實踐等環節落實三級聯動,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持續奮進。

參考文獻:

[1]Louis, K. S., Marks, H. M., Kruse, 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6(4):757-798.

[2]Stroll L, Bolam R, Mcmathon A, Wallace, M.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2006 (7):221-258.

[3]桑寧霞,王曉丹,我國社區學習共同體研究綜述[J]. 中國成人教育, 2017(18):122-128.

[4]張光陸.學生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教師知識:特征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18 (03):62-80.

[5]李杰,陳超美.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2:136.

[6]林德明, 陳超美, 劉則淵. 共被引網絡中介中心性的Zipf-Pareto分布研究[J].情報學報,2011(01):76-82.

[7]Graham D.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ow York :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2005.

[8]鐘啟泉.從SECI理論看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質[J].全球教育展望,2008(02):7-13+23.

[9]顏奕,楊魯新.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活動理論視角[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02):39-49.

[10]文秋芳.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理論框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7 (03):1-9.

[11]劉乃美,張建青.高校外語教師學習共同體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J].外語教學,2016 (04):51-55.

[12]于文華,喻平.榜樣的效能:緘默知識視閾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師教育研究, 2010(02):49-53.

[13]胡志雯,稂建中,蔣珍云.項目實踐共同體中教師合作學習及其對專業發展的影響[J].外語界,2018(04):27-35.

[14]陳曉端,龍寶新.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基模及其本土化培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2 (01):106-114.

[15]黃曉林,黃秦安.實踐共同體(CoPs)中教師學習的角色沖突與教師專業發展扎根理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1 (01):86-92.

[16]杜靜,常海洋.專業學習共同體視閾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遮迷與重塑[J].現代教育管理, 2018(06):59-63.

[17]邱德峰,李子建.教師共同體的發展困境及優化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 (02):53-58.

[18]郭燕,徐錦芬.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研究[J].外語界,2015(05):79-87.

[19]孫欽美.網絡學習共同體對高校外語教師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外語界,2021(04):71-79.

[20]張虹,文秋芳.專業學習共同體對多語種教師發展的影響[J].外語界,2020(02):27-34.

[21]孫欽美,鄭新民.共同體視域下高校英語教師個性化學習的個案研究[J].外語界,2015(05):88-96.

[22]王曉芳.從共同體到伙伴關系:教師學習情境和方式的擴展與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5 (03):43-52.

[23]王淑蓮,金建生.教師協同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 2017(01): 95-99.

[24]秦鑫鑫,武民.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4):32-35.

[25]文秋芳.我國高校外語教師三種專業學習模式的比較及其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1(01):1-8.

[26]鄭漢文,程可拉.論專業學習共同體[J].教育評論,2008(5):66-70.

[27]盧強.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與進展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 2012(05):29-35.

[28]宋萑,張文霄.教師專業認同:從專業角色走向身份認同[J].全球教育展望,2012(03):56-62.

[29]王曉芳.什么樣的“共同體”可以稱作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審視與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14(04):16-22.

[30]趙健.基于結構洞理論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中間人角色分析[J].電化教育究,2013(02):27-31.

[31]王棟,盛佳飛.基于在線行動學習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構建[J]. 教學與管理, 2020(36):56-59.

[32]劉萍.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現狀與路徑重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08):37-39.

[33]何婷婷,田紋龍.云環境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隱私保護——基于ORAM與群簽名的融合技術[J].現代教育技術,2019(01):79-85.

[34]董艷,孫巍,徐唱.信息技術融合下的跨學科學習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11):70-77.

[35]張棟輝.在線教育中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4):53-56.

[36]郭燕,徐錦芬.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研究[J].外語界,2015(05):79-87.

[37]王淑蓮,金建生.城鄉教師協同學習共同體深度學習:問題、特點及運行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8(08):72-76+84.

[38]蔡其勇,劉筱,胡春芳.新時代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建構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0(02):83-86.

Research on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in China: Development trends, research themes, and prospects.

Long Chun-xiu, Huang Guang-fang

Abstract:This study used Citespac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search results on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y collecting literature from the “Core Journal” and “CSSCI” databases of CNKI . It found that the overall research on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China has been on the rise. Specifically, there has been deeper and more professional exploration of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theories, research frameworks,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Recent researches put a high premium on the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rural teachers, shared vision, and teacher learning. Future research could focus on

how to stimulate teacher's initiative and participation so as to promote mutual progress, how to optimize external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community, and how to expand research boundary to facilitate the contemporaneity of learning community.

.

Keywords: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 development;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基金項目:湖北省人文社科一般項目(18Y065);湖北工業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00576);湖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省級一般項目(S202310500123).

作者簡介:龍春秀,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發展、外語教學等;

黃廣芳(T通訊作者),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與發展等.

猜你喜歡
可視化分析教師發展學習共同體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教師發展自律動力問題探討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可視化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基于“微信群”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共同體建設
翻轉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構建初探
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
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地區大學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