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院校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定位與路徑選擇

2024-03-03 10:35劉暢李琳
大學·研究與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非遺保護角色高等教育

劉暢 李琳

摘? 要:非遺保護已經成為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保障人類文明存續發展、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路徑之一,非遺保護也變為了戰略性問題。高等教育的價值在于向青年學子傳授在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文化信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光大打下堅實基礎。文章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其次深入探討了高等院校在非遺保護中角色實現的具體途徑:努力培養非遺保護相關人才;充分發揮高校學科資源優勢;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意密切協同形成合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非遺保護;角色;路徑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非遺保護已經成為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保障人類文明存續發展、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路徑之一,非遺保護也變為了戰略性問題[1]?!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14條款規定:各個參與國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在社會上營造出良好的非遺保護氛圍。2011年2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明確要求: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專門頒布出臺了《業務指南》,提出:可在高等院校開設一系列與非遺知識相關的學術講座,切實促進跨學科的藝術研究活動與科學技術活動,進而達到非遺保護的目的。上述文件為將非遺保護引入高等教育體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撐。高等教育是非遺保護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最大作用在于向青年學子傳授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文化精華,讓青年學子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光大打下堅實基礎。但是,目前高等院校存在對自身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角色和定位不清晰,責任意識不明確的問題。這已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2]。為了能夠對上述情況進行改變,很有必要對高等教育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及實現進行探討。

一、高等院校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定位

(一)高等院校是非遺保護理論體系的主要構建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探索早在1997年就已進入學界的研究視野——漢江師范學院詹正發教授在《武當學刊》1997年第四期發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正式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開了論述,但論文發表后并未在國內引起重視。直到2001年5月,中國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后,國內學界與業界的參與熱情才得以激發,再加上新聞媒體的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經超過了1500項,從國家級到省級,再到市級、縣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也達到了10萬項,取得了較佳的成績。但由于國內在非遺方面的研究時間較短,專門從事非遺理論研究的學者不多,且鮮有立足于宏觀整體視域來開展研究工作,導致宏觀研究不足、微觀研究過多、理論研究有待加強,還未真正形成健全完善的非遺理論體系[3]。

縱觀學界與業界近十年在非遺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將其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學者立足于原有的專業領域來開展非遺研究,大幅度拓展了非遺保護的研究視角;第二類是學者將原有的專業領域作為落腳點,應用非遺保護的相關方法與理論,既豐富了原專業研究方法豐富,又拓展了原專業研究思路,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立論相互不能支撐、研究視角過多過雜、學術話語相互不統一。當然,國內學術界也產出了一批富有典型性的研究成果,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2008年),烏丙安教授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2011年)等。上述論著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強的指導作用,但這些論述過多地關注于非遺保護的操作指導與教材建設,在研究深度、研究廣度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此可見,進一步優化理論體系,拓展研究深度、研究廣度,已經成為未來非遺保護理論研究與建設的方向。

為了能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發展需求相契合,高等院校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建設非遺學科的重任,將理論體系的系統化建設與規范化研究擺在首要位置。當然,高等院校凝聚了許多與非遺學科相關的專家學者,有足夠的能力來開展系統性研究,以此讓非遺由“學術概念”轉變為“學科領域”,進而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高等院校是非遺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的主力軍

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執行,其中明確提出:非遺教育已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主要內容之一,各個學校要立足于本校實際開展非遺教育。高等院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主體,很有必要承擔起培養非遺專業人才的重任,既是高等教育的義務與職責,又是國家法律法規對高等教育賦予的責任,高等院校理所應當成為非遺保護專業人才的主要培養者[4]。首先,高等教育要重點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包括但不限于民間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一線工作者、非遺學科研究人才等。其次,高等教育要承擔起為廣大人民群眾普及非遺保護的重要性的責任,采取多種措施來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認知度,力爭讓非遺保護工作成為一項長效工作。

二、實現高等院校非遺保護角色的具體路徑

(一)努力培養非遺保護相關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面,高等院校要秉承“三位一體”的培養理念,即非遺的傳承、非遺的認知與非遺的保護三者要密切融合在一起。非遺是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所延續下來的“精華”產物,蘊含著中國特色的社會核心價值,也集中展現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魅力。非遺保護工作若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就不能簡單地停留在保護層面。只是對傳統技能進行保護是完全不夠的,也是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還要注意加強“認知”教育,要重點向廣大學生揭示非遺保護的社會價值與時代內涵,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待非遺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創造性地繼承與發展。在這種人才培養理念下,方可培養出一大批富有強烈家國情懷的優秀非遺保護人才。

高等院校還要高度重視非遺保護一線工作者的培養,他們直接服務在非遺保護第一線,其工作能力的高低會對非遺保護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當前,許多一線工作者并非是“科班生”,大多都是半路轉行來從事非遺保護工作,業務水平不可避免會有一定的欠缺,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區域出現“非遺保護變為了一種新的破壞”的情況。鑒于此,高等院??赏ㄟ^集訓班、短訓班、在職研究生班等多種方式讓這些一線工作者“回爐重造”,接受系統性的再教育。建議在本科層次開展相關學科的“非遺學”教育。

(二)充分發揮高校學科資源優勢

目前,已有相當數量的高等院校開設了非遺保護相關專業,但問題還是頗多,如教材建設不足、人才培養口徑偏窄、學科體系不完整、專業特色不明顯等。高等教育在開展非遺專業人才培養時,一定要在關鍵因素上做好工作,尤其是要明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等重要問題。

在學科建設方面,高等院校要緊密依托優勢學術資源,融合多個相關學科來構建起特色鮮明、方向明確的非遺學科。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實踐性強、技藝性高、技術性強等特點,有相當數量的高等院校在非遺專業建設中存在特色不突出、方向不清晰等問題。對此,高等院校需要創新專業建設模式,立足于非遺學科的特點來整合多個學科方向,尤其是要緊密依托本地的非遺資源來打造出“金字塔型”專業結構,“頂尖”為本地非遺資源,“中間”為高等院校所具備的優勢學科,“塔基”則是以與非遺學科相關的專業方向,務必要將這些專業方向與非遺學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之相互交叉形成“化學”反應,“塔基”要厚、“中間”要寬、“頂尖”要高,為專業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5]。

與此同時,高等院校需理清思路、主動出擊、勇于擔當,最大限度地調動起相關學科人才的積極性,重點圍繞當前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卡脖子”問題來重點攻關,建議有針對性地組建起研究團隊,在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由于非遺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光憑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是難以完成的,務必要積極吸引實踐經驗豐富的民間非遺傳承人來參與其中,并且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引入歷時調查法、共時調查法、田野調查方法等,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挖掘出更好的案例素材,切實提高非遺教育的實踐性。

(三)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研究考察當前高校非遺文化課程的設置現狀發現:有很多高等院校在開展非遺學科教學時,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而沒有將實踐教學放置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嚴重不利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實際上,若無相關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習經歷,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互脫離,眼高手低。當然,對于有志于投身非遺保護事業的學生,缺乏非遺保護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易于停留于淺顯層面,既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又難以深入理解非遺保護的社會價值。非遺保護工作對人才的從業素質要求頗高,既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能力。因此,在非遺保護課程中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是否能夠有機融合,將會直接影響到非遺保護工作的實際效果。高等院校首先要將非遺文化課程列入高校課程體系。其次,需對非遺學科的相關課程進行科學的設計、整合、優化。既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理論教育,又要適當提高實踐環節在教學大綱中所占的比例,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找到與理論知識結合的關鍵點,唯有如此,方可讓非遺保護工作真正落實到位。

高校非遺課程究竟應該如何展開實踐教學?研究認為,非遺文化實踐教學若要得以有效開展,那么就一定要立足于特有場景。在教學方面,注意凸顯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與“原真性”。鑒于此,一方面高等院校務必要“走出去,請進來”。既可帶領學生來到非遺傳承基地開展非遺學習,也可邀請民間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進行現場演示,讓學生置身于真正的非遺場景中沉浸式感受非遺藝術之魅力。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可引入VR/AR、全息影像等現代教育新技術,將活態化現場演練與原境重構展示結合在一起。

(四)注意密切協同形成合力

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各級各類大學、大專院校很有必要與其他保護力量相互協作來達到整體保護效能的最優化。作為非遺保護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高等院校應主動與國家主管機關、非遺傳承人、新聞傳媒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展開深入全面的合作。由高等院校為主體,其他保護力量作為補充,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合作發展,對各自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積極整合,切實形成合力,全力推動非遺保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開展。

1. 高等院校與國家主管機關的密切協同

高等院校在社會中通常是文化傳承的先行者,理應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非遺保護理論研究,傳授非遺保護有關知識,貫徹國家對非遺文化保護的理念。高等院?,F作為各級政府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智庫”,在非遺保護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成為高等院校的研究焦點。當然,高等院校產出的各類理論研究成果,也需要國家主管機關在非遺保護實踐中予以驗證與修訂,兩者密切協同,動態調整高等院校在非遺保護領域開展研究的方向和范圍。

2. 高等院校與非遺傳承人的密切協同

事實上,高等院校所開展的非遺保護教育應被視為民間非遺傳承活動的有力補充。高校的非遺教育,實際上是在協助非遺項目傳承人開展專業性傳承,同時是一種面向更多的受眾開展與非遺保護相關的普惠性教育。一方面,非遺傳承人或其行業協會在高等院校的指導下,可較好地開展與非遺保護工作相關的傳播、展示、研究、宣傳等工作。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還可在高等院校的協助下,按照政府主管部門的要求制定非遺項目在制作工藝、核心流程、原材料等方面的規范與標準,有序地開展行業維權、行業監管、行業服務,實現非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3. 高等院校與新聞傳媒的密切協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高等教育同樣離不開與新聞傳媒之間的密切協同。一方面,高等院校采取各種媒介手段來提高受教育者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傳播自覺,既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利于為非遺文化的傳播積累受眾。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在非遺保護工作中也發現了不少的問題,如“重申報、輕保護”、非遺保護機構不健全、專項保護經費有限、非遺宣傳力度不足等,這些問題也引起高校學術研究的關注,為非遺保護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研究選題。

4. 高等院校與其他社會力量的密切協同

高等院校還應對參與到非遺保護的其他社會力量進行有效的引導。眾所周知,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因此僅僅依靠政府的扶持是遠遠不夠的,難免需要其他資金力量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之中。然而社會資本天生存在自利的經濟屬性,無論其落腳點,還是其出發點,都是基于自身利益以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很多社會資本出于構建社會品牌的需要,都會相應地設立一些與非遺保護相關的課題,并提供相應的研究資金。高等教育的參與,可以引導社會資本更好地參與非遺保護工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扼制社會資金出于自利對非遺保護項目過多干預,保障非遺保護工作有效開展。同時,高等教育還可利用社會資金來開展一系列非遺保護教育培訓活動,為社會資金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亮麗名片,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書寫了壯麗的樂章。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前沿的高等院校,有責任、有義務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自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永遠走在創造人類最優秀文化瑰寶的征程上。

參考文獻:

[1] 王守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高校的文化責任[J]. 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22(01):140-143.

[2] 張兆林,束華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高等教育的角色及實現途徑[J]. 藝術百家,2015(04):223-225.

[3] 喬曉光.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學教育和民族文化資源整合[J]. 美術研究,2003,18(01):62-68.

[4] 李志超. 文化遺產學的基本概念及大學責任[J]. 教育與現代化,2007,18(03):7-10.

[5] 丁永祥. 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論略[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1(03):123-128.

(責任編輯:羅欣)

作者簡介:劉暢(1982—),男,博士在讀,珠??萍紝W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李琳(1986—),女,碩士,珠??萍紝W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管理與運行。

猜你喜歡
非遺保護角色高等教育
江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審計現狀及障礙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遺保護”
人力資源開發與智力資本提升的關系探析
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角色問題研究
關于動畫人物角色設定中的服飾設計研究
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師的角色與使命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