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即時威懾理論:歷史案例與當下意義

2024-03-18 15:32劉霖煒葛漢文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延伸

劉霖煒 葛漢文

摘?要

延伸—即時威懾是較為獨特的一種威懾類型,指在盟友即將遭到對手攻擊時,威懾發動方保護盟友免遭攻擊之努力。其主要實施手段為密集釋放威懾信號,迅速推進前沿部署鞏固軍力優勢,并伴以靈活討價還價和政治解決的嘗試。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和美國對華戰略打壓升級背景下,延伸—即時威懾可能成為美國介入臺海危機的主要戰略方式。本文從延伸—即時威懾概念機理、歷史案例入手,分析美國對華威懾戰略的走向及可能效應,以此為全面應對美國對華戰略施壓、塑造未來地區安全形勢提供些許理論參考。

關鍵詞?威懾戰略?延伸—即時威懾?臺海危機

威懾是指一個行為體說服對手不要采取某種有損其利益的行動,方法是使對手相信如此行事的代價和風險將超過它希望由此獲得的裨益。

[美]戈登·克雷格,[美]亞歷山大·喬治.?武力與治國方略——我們時代的外交問題[M].?時殷弘,?周桂銀,?石斌,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180.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在延伸威懾(extended?deterrence)理論和即時威懾(immediate?deterrence)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延伸—即時威懾(extendedimmediate?deterrence)概念,即潛在進攻方(potential?attacker)即將對被保護國(protégé)發動攻擊時,防御方(defender)基于延伸威懾的承諾,通過明顯的軍事調動、威脅使用報復等手段,試圖阻止進攻方對被保護國使用武力。

Paul?Huth.?Extended?Deterrence?and?the?Outbreak?of?War[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8,?82(2):423442.根據這一定義,延伸—即時威懾發生在進攻方與被保護國在領土的控制權上存在爭端、攻擊方明確要求被保護者作出讓步,以及進攻方在與被保護國的國境線或實際控制線附近進行大規模軍事力量的調動、建設和部署之后。

Paul?Huth,?Bruce?Russett.?Testing?Deterrence?Theory:?Rigor?Makes?A?Difference[J].?World?Politics,1990,42(4):466501.這一定義表明,威懾發生于戰爭即將爆發、局勢高度緊張的現場,目的是挫敗對手的進攻意圖,逼迫其撤回軍事部署。

當前,美國在涉臺問題上對華戰略施壓愈發激進。一旦危機顯現甚至升級,美國極有可能依照其對臺灣當局的所謂“保護承諾”介入臺海危機,以所謂延伸—即時威懾的方式“阻止中國大陸對臺動武”。因此,從理論和歷史邏輯出發,審視延伸—即時威懾的概念機理,借此化解美國對華威懾施壓進而尋找破解戰略僵持之法,在當前情勢下實屬必需。

一、既有文獻研究評析

延伸—即時威懾結合了延伸威懾和即時威懾兩個概念。冷戰期間,美國將為盟友提供安全保護、阻止對手對盟國采取軍事行動之威懾戰略,稱為“延伸威懾”。與之相對的概念是核心威懾(central?deterrence),此類威懾旨在保護美國本土免受蘇聯的攻擊,尤其是核打擊。

[英]勞倫斯·弗里德曼.?威懾[M].?莫盛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5455.延伸威懾和核心威懾的區別主要是威懾的作用地域,劃分標準在于空間維度。延伸威懾側重于保護盟友,而核心威懾側重于保護本土。

即時威懾最早由美國學者帕特里克·摩根(Patrick?Morgan)提出,他將威懾區分為即時威懾和一般威懾(general?deterrence)。即時威懾是指敵對一方正積極考慮對另一方發動武裝進攻,后者則以報復相威脅,以阻止對方的進攻。一般威懾則是指敵對雙方通過維持武裝力量存在來調節兩國關系,避免爆發戰爭。

Patrick?Morgan.?Deterrence:?A?Conceptual?Analysis[M].?Beverly?Hills?and?London:Sage?Publications,1977:2829.?關于“immediate?deterrence”一詞,國內的譯法主要有:直接威懾、特定威懾、即時威懾等。近年來,學界大都將其表述為“即時威懾”。在本文的語境下,采用“即時威懾”的譯法應當也更符合該詞的概念內涵。參見:[美]詹姆斯·多爾蒂,?[美]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M].?閻學通,?陳寒溪,?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401402;姚云竹.?戰后美國威懾理論與政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16;劉華清.?“累積威懾”與埃及和以色列關系的演變[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0(4):139157;李沖,漆海霞.?盟主國聲譽、安全依賴與沖突爆發[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3(2):2759.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威懾的作用時機,劃分標準是時間維度。其中,即時威懾是一種更為積極和緊迫的威懾類型,著重于軍事力量的運用。一般威懾時間效力表現得相對較長,主要通過軍備建設和公開警告以管理國際局勢。摩根特別指出,一般威懾的失敗才可能導致即時威懾的發生。

Patrick?Morgan.?Deterrence:?A?Conceptual?Analysis[M].?Beverly?Hills?and?London:Sage?Publications,1977:40.結合延伸威懾的定義,延伸—即時威懾是在一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和特定場景中所實施的威懾行動,體現了其特定的時空特征。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理查德·內德·勒博(Richard?Ned?Lebow)、賈尼斯·格羅斯·斯坦(Janice?Gross?Stein)、保羅·胡思(Paul?Huth)和布魯斯·拉西特(Bruce?Russett)聚焦于用概率分析方法研究延伸—即時威懾,分析威懾有效性相關問題。胡思和拉西特提出延伸—即時威懾的預期效用模型,對列舉的1900年至1980年的54個威懾案例進行概率分析,從而得出關于威懾有效性的結論。勒博和斯坦則對胡思的案例選擇提出質疑,認為一些威懾案例不能夠界定為延伸—即時威懾,同時認為其中一些威懾并沒有產生實際效果,并提出自己的一套實驗數據。兩派對此進行了長期爭論。

關于以上學者的爭論,詳見:?Paul?Huth,Bruce?Russett.?What?Makes?Deterrence?Work??Cases?from?1900?to?1980[J].?World?Politics,1984,36(6):496526;Richard?Ned?Lebow,Janice?Gross?Stein.?Deterrence:?The?Elusive?Dependent?Variable[J].?World?Politics,1990,42(3):336369;Paul?Huth,??Bruce?Russett.?Testing?Deterrence?Theory:?Rigor?Makes?a?Difference[J].?World?Politics,1990,42(4):466501.

對于當前美國的威懾戰略,小羅伯特·哈法(Robert?Haffa,Jr.)認為,考慮到本土的相對安全和美國的全球義務,美國應當更加強調延伸威懾,保持對特定對手的即時威懾能力,并將其與長期戰略競爭相適應。

Robert?P?Haffa?Jr.?The?Future?of?Conventional?Deterrence:?Strategies?for?Great?Power?Competition?[J].?Strategic?Studies?Quarterly,2018,12(4):94115.邁克爾·馬扎爾(Michael?Mazarr)認為,一般威懾比即時威懾更易操作:只有在侵略特別迫切的時刻,才需緊急采取措施強化即時威懾。所以一般威懾的部分目標是減少對即時威懾的需求,也就是減少爆發沖突的可能性。

Michael?J?Mazarr.?Understanding?Deterrence[R].?Santa?Monica:RAND?Corporation,2018:4.

國內學界圍繞延伸—即時威懾亦進行了有益探索。楊原通過即時威懾視角探究核威懾原理,指出核武器“確保摧毀”的模式不是核威懾生效的充分必要條件,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核武器在延伸—即時威懾中的作用。

楊原.?超越“確保摧毀”:核武器數量、承諾可信度與核威懾原理[J].?國際安全研究,2021(5):338.曹金緒在延伸—即時威懾的框架下,分析了聯盟中弱國“狐假虎威”的現象,即弱國利用強國的庇護,挑戰盟外國家以攫取利益。

曹金緒.實力與決心的較量——三方不對稱軍事威懾博弈分析[J].?國際政治科學,2013(2):134.

既有文獻為延伸—即時威懾的研究大體奠定了相關理論基礎,但仍存在不足:現有成果的概率分析選擇的樣本案例具有較大爭議,導致延伸—即時威懾的有效性論證尚不充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此同時,在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后,圍繞延伸—即時威懾的相關學理探究基本陷入低潮。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中美戰略博弈激化的宏觀背景下,存在重新認識并探究延伸—即時威懾理論之迫切必要。本文將采用歷史分析方法,選取美國延伸—即時威懾較具代表性的案例,梳理其威懾發起的實施過程及效果,并以此為參考審視美國當前的臺海政策和對華威懾戰略。

二、延伸—即時威懾理論

延伸—即時威懾作為一種特殊的威懾類型,尤其體現在獨特的動因、過程和結果上。本文將根據既有研究成果重新梳理延伸—即時威懾的機理、過程及戰略效應。

(一)發起動力

延伸—即時威懾的發起方或防御方自身領土沒有直接面對戰爭威脅,所以缺少最直接的理由卷入一場本與其無關的國際危機。為此,發起方或防御方需要有足夠動力親自下場保護盟友,同潛在進攻方進行一場意志與實力的較量。結合既有的理論研究,影響防御方威懾發起動力的因素包括:

1.國家的威望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Gilpin)認為,國家的威望是一種觀念上的權力,主要是指其他國家對一個國家行使其權力的潛力、能力和意愿的看法。

Robert?Gilpin.?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31.強國通過提供公共產品等方式,實現對弱國的領導,并向其投射權勢,最終形成思想意識上的霸權。冷戰期間,美蘇雙方都建立了各自的陣營。為保證本陣營的穩定以及成員對盟主的忠誠和依賴,美蘇兩國都需要在盟友面臨戰爭風險時愿意使用武力支持盟友,否則其提供的安全承諾可信性將會大打折扣,國家形象和威望也隨之受損。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就是典型的案例,美國之所以出手保護韓國和越南共和國,“維持威望”是政策制定和實施極其重要的考慮因素。

葛漢文.?權力的聲譽:國家威望、美國經驗與大國競爭[J].?和平與發展,2021(4):7274.

2.與被保護方的政治經濟聯系

延伸威懾的內在矛盾在于大國為某個弱國對抗另一大國可能導致失大于得的情況出現。

Allan?Behm.?Extended?Deterrence?and?Extended?Nuclear?Deterrence?in?a?Pandemic?World[J].?Journal?for?Peace?and?Nuclear?Disarmament,2021,51(4):135156.所以防御方如果能從被保護國獲取足夠多的好處,如政治上追隨或經濟上獲益,才有動力伸出援手。歷史表明,防御方和被保護國之間一般均存在相當程度的政治經濟聯系。美國利用歐洲復興計劃和北約組織將西歐國家的經濟和軍事與其牢固綁定在一起,而蘇聯則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共同組建了一個分工明確的產業鏈。一旦本陣營的盟友遭到對手攻擊并被擊敗,則身為盟主的美蘇就會失去政治上的追隨者和經濟上的伙伴。政治經濟聯系也集中體現出被保護國之于防御方的價值。在諸多政治經濟聯系中,軍貿合作是實施延伸—即時威懾最值得關注的要素之一。

Paul?Huth.?Extended?Deterrence?and?the?Outbreak?of?War[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8,82(2):423442.被保護國在防務上越是依賴防御方的軍事援助,就越難以獨自應對進攻方的威脅,而防御方在危機期間履行安全義務的必要性也就越強。

3.一般威懾時期的軍事態勢

對威懾前景的預期影響國家戰略的選擇。在決定是否介入某一危機之前,國家大多會評估其預期效果。對于防御方而言,由于成本和風險巨大,在遙遠地域作戰本身困難重重,履行延伸威懾承諾不應付出過高代價。

Daehee?Bak.?Alliance?Proximity?and?Effectiveness?of?Extended?Deterrence[J].?International?Interactions,2018,44(1):107131.由于敵對國家間此前可能長期處于一般威懾階段,雙方都發展出相當數量的軍事力量。進入即時威懾階段后,被保護國和防御方在一般威懾期間部署的兵力可以順勢轉變為威懾侵略的重要力量,并減輕防御方實施延伸—即時威懾的成本,給防御方注入更多的信心。如果一般威懾期間,被保護國處在絕對劣勢,以至于即使防御方給予支援也難以有效應對進攻方的攻擊,或者迫使防御方付出難以接受的代價,則防御方極有可能棄之不顧。

(二)實施過程

既有文獻對影響威懾有效性的因素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Paul?Huth.?Extended?Deterrence?and?the?Outbreak?of?War[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8,82(2):423442.。結合具體威懾案例,有效的延伸—即時威懾實施過程應當是:

1.及時且密集地釋放威懾信號

在延伸威懾關系中,被保護國會評估防御方的威懾“記錄”,尤其是在歷史上類似情形下防御方的表現。如果防御方在類似情形下曾經退縮或表現懦弱,則被保護國將對防御方的承諾提出質疑,并猶豫是否在危機期間持續相信并追隨。同樣,進攻方更有可能攻擊那些盟友不可靠或優柔寡斷的國家。

Alastair?Smith.?Extended?Deterrence?and?Alliance?Formation[J].?International?Interactions,1998,24(4):315343.對防御方來說,最首要的就是要展現出使用力量的堅定意志,釋放威懾信號,既要安撫盟友,又要嚇住對手。所以戰爭危機爆發后,防御方會頻繁地進行直言不諱的政策宣示。相較于平時,這一時期的政策宣示頻率更高,往往出現在公開場合或正式會談中,言辭更加堅定和直白,甚至直接闡明本國下一步的行動方針。

政策宣示也可以是軍力展示、軍售等行動,但這些“記錄”表明防御方有能力在軍事對抗期間為被保護國提供支持,增強被保護國的信心,同樣起到威懾對手的作用。

Robert?Jervis.?Deterrence?Theory?Revisited[J].?World?Politics,1979,31(2):289324.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美國都重視在危機期間通過官方文件、社會媒體、會談與磋商等渠道向盟友和對手釋放信號,增加威懾可信的“記錄”。

2.塑造即時的軍事力量優勢

軍事力量對比分為即時(immediate)、短期(shortterm)和長期(longterm)三個方面。即時軍事力量指戰爭危機爆發時,在前沿的已經預置或部署的力量。一旦戰爭爆發,這是能第一時間投入戰場的即時戰力。短期軍事力量是國家全部的現役力量,它們不一定部署在前線,但后續能為前線提供支援。長期軍事力量是指國家總體的工業、人口的動員力量。當長期軍事力量被運用于戰場時,表明戰爭已經進入長期的消耗戰。

Paul?Huth,?Bruce?Russett.?Deterrence?Failure?and?Crisis?Escalation[J].?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88,32(1):2945.就某一場緊迫的戰爭危機而言,防御方來不及花費大量時間調動全部的現役力量和戰爭潛力。所以延伸—即時威懾更加注重即時軍事力量優勢,防御方在即時軍力對比中占據優勢,威懾更有可能成功。

一般認為,閃電戰和有限目標戰爭要求進攻方占據戰爭爆發時的軍力優勢,以便能在戰爭初期快速取得決定性勝利或達成既定目標。

關于閃電戰和有限目標戰對威懾的影響,參見:[美]約翰·米爾斯海默.?常規威懾論[M].?闕天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44.因此,潛在進攻方采用上述兩種戰爭模式時,威懾很難生效。這種優勢不僅是客觀物質意義上的,還包括主觀意識范疇所占據的優勢。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Van?Evera)就認為,當國家對戰爭結果持有錯誤的樂觀主義態度時,戰爭更有可能爆發,而對軍事力量過分樂觀的估計正是這種樂觀主義的重要來源。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戰爭的原因[M].?何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719.結果是,軍事能力對比影響了進攻方對打擊效果的估算。

Paul?Huth,?Bruce?Russett.?What?Makes?Deterrence?Work??Cases?from?1900?to?1980[J].?World?Politics,1984,36(6):496526.如果進攻方軍力不占優勢,預期的攻擊效果不理想,則該方很有可能放棄進攻。因此,當延伸—即時威懾發生時,防御方要盡可能在短時間內進行軍事準備,塑造己方陣營即時軍事力量優勢,以震懾對手行動、挫敗對方企圖。

3.奉行“堅定而靈活”的應對策略

若要不被戰爭的“概然性”壓倒,就必須在戰爭的所有方面具備靈活性。

“概然性”由德國軍事思想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Karl?von?Clausewitz)提出,指戰爭期間會出現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戰爭進程。參見:[德]克勞塞維茨.?戰爭論[M].?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50;[美]彼得·帕雷特.?克勞塞維茨[M]//[美]彼得·帕雷特.?現代戰略的締造者:從馬基雅維利到核時代.?時殷弘,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179206.危機期間,采取靈活的應對策略有助于威懾的成功。胡思等人指出,獎勵誘導同武力威脅一樣,也是威懾的基本手段之一。所以在延伸—即時威懾過程中,防御方會釋放談判的信號,與對手進行討價還價,在這一過程中達成一些互惠的交易。

Paul?Huth,?Bruce?Russett.?Testing?Deterrence?Theory:?Rigor?Makes?a?Difference[J].?World?Politics,1990,42(4):466501.但是,如果沒有堅實可靠的力量和堅定的使用力量的意志作為后盾,空洞的談判也不會有好的結果,甚至會被誤以為是妥協與退縮。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升級的做法可能反過來讓對手感到危機,刺激其采取進一步軍事行動,使雙方陷入“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是指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一國獲取安全的行為反過來會使他國感受到不安全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導致雙方陷入不安全的兩難境地中。參見:John?H?Herz.?The?Internationalism?and?the?Security?Dilemma[J].?World?Politics,1950,2(2):157180.(security?dilemma),進而導致局勢繼續惡化。

因此,防御方既要做到向對手表明自己在危機中拒不讓步的決心,但不能將對手逼上絕路而采取不理智的冒險行為;又要試圖表明與對方緩和局勢,但不被盟友和對手認為是怯懦。

Robert?Jervis.?Deterrence?and?Perception[J].?International?Security,19821983,7(3):330.最好的做法是在危機前期,利用軍事優勢和展示決心讓對手感到恐懼或感到采取行動將得不償失,以此削弱對手的戰爭意志,隨后尋機開展磋商和協調。這樣可以為防御方帶來更多的談判籌碼,從而更加有效地迫使對手讓步。

(三)效果評估及后續行動

單就某一場具體的潛在軍事沖突而言,和平解決是判斷此前威懾行動結果的重要標志??紤]到威懾實施前進攻方的進攻宣言和軍事調動,進攻方撤回進攻警告,尤其是是否將額外部署在邊境地區的軍隊和裝備撤離,是判斷延伸—即時威懾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相反,當進攻方沒有撤離邊境部署的軍力,并實際向被保護國開戰時,則意味著威懾失敗。

與核心威懾不同,延伸—即時威懾的特殊性在于當威懾失敗時,防御方可以抽身而退,回避與進攻方的戰爭。畢竟在威懾期間,防御方與進攻方沒有實際的軍事接觸。如果威懾失敗后,防御方繼續介入戰局,根據其干涉的力度,可以分為有限干預和參戰。

抽身而退是防御方威懾失敗后,無力或不愿繼續同被保護國共同抵御進攻方的一種選擇,表明其將完全不參與接下來的戰爭。但是此時的退出會被認為是臨陣脫逃,此前的所謂履行防務承諾的宣言將被當作虛張聲勢,這將對防御方的威望和聲譽造成惡劣影響。

有限干預是在一定限度內幫助被保護國抵御侵略,其具體形式包括對進攻方實施封鎖和制裁,對被保護國提供情報、后勤、通信等領域的支援,幫助其訓練人員、加大裝備援助力度等,并可以延緩戰爭進程,使其成為一場消耗戰,有利于削弱對手的實力。相比于抽身而退,有限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防務承諾,同時避免卷入一場本與之無關的戰爭,還可能從中漁利。俄烏沖突爆發后,美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援可以視為延伸—即時威懾失敗后的有限干預。

參戰是指防御方同進攻方正式開戰,并派遣實際武裝力量保衛被保護國。這是干涉力度最大的一種選擇。西方學者認為,1950年中國關于抗美援朝的決策,是延伸—即時威懾及其失敗后深度介入戰局的政策選擇。

Alexander?L?George,?Richard?Smoke.?Deterrence?in?American?Foreign?Policy:?Theory?and?Practice[M].?New?York?and?London: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4:184235.類似的案例表明,威懾失敗后的參戰意味著承擔巨大的戰爭成本和一定的戰敗風險。

與采取威懾戰略不同,一個國家作出參戰的決定,決策過程更為謹慎。在威懾場景中,敵對雙方無論再怎樣劍拔弩張,局勢仍然有挽回的可能。但一旦戰爭爆發,雙方開始運用武力實際交手,高昂的戰爭成本往往迫使國家慎重考慮政治影響和預期收益。國家威望、被保護國的價值等影響威懾動力的因素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防御方在威懾失敗后的政策取向,而一旦戰敗,將會令防御方蒙受更加難以接受的政治和經濟損失?;谶@一點,威懾方在威懾失敗后在何種程度上介入戰局,更多地會考慮戰局勝敗前景,畢竟沒有國家愿意參與一場看上去注定失利的戰爭。當然,對戰爭結局的預測也需要綜合考量許多因素,包括戰爭雙方軍力對比、被保護國和防御方的地理鄰近程度等。

Paul?Huth,?Bruce?Russett.?Deterrence?Failure?and?Crisis?Escalation[J].?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88,32(1):2945.但總體而言,本陣營勝算越大,則威懾方介入戰局的程度越深,甚至可能直接下場參戰。

三、驗證延伸—即時威懾:歷史案例分析

既有研究側重于對延伸—即時威懾進行概率分析,這在學界曾引起相對廣泛的爭議。本文將采用歷史分析方法,選擇1957年敘利亞—土耳其危機和1961年柏林危機兩則案例,通過比較美國在兩次危機中的威懾行動,以驗證延伸—即時威懾的運行機理。

(一)1957年敘利亞—土耳其危機

1957年,敘利亞在蘇聯和埃及支持下準備對土耳其發動攻擊。在土耳其面對戰爭威脅時,美國重申延伸威懾承諾,部署力量加強對土支援,并與蘇聯展開外交談判,迫使敘利亞最終退兵。

土耳其既能利用土耳其海峽遏制蘇聯,也是美國介入中東的跳板。冷戰開始后,加入北約后的土耳其成為美國中東戰略的重要支點。敘利亞和土耳其因固有政治和領土爭端的存在,兩國關系長期處于緊張狀態。1957年敘利亞發生政變,新政權全面倒向蘇聯,土耳其和美國為此感到更加不安。

1957年8月12日,敘利亞政府發現美國正在策劃推翻敘政權。次日,敘利亞驅逐了3名美國外交官,并逐步向敘土邊境增兵,大有開戰之勢。敘利亞行動得到蘇聯支持,蘇聯在敘利亞部署了70架米格15戰機和米格17噴氣式飛機、200輛T34坦克、200多輛裝甲運兵車、50門自行火炮、若干機動魚雷艇,以及迫擊炮、高射炮和其他小型武器,并駐扎350名軍事顧問。

Timothy?Andrews?Sayle,?Susan?Colbourn.?“An?Unfortunate?Lack?of?Ideas”:?NATOs?“Outof?Area”?Debate?and?the?Syrian?Crisis?of?1957[J].?The?International?History?Review,2020,42(2):336351.埃及也向敘利亞沿海城市拉塔基亞派出約2000人的增援部隊。

David?W?Lesch.?When?the?Relationship?Went?Sour:?Syria?and?the?Eisenhower?Administration[J].?Presidential?Studies?Quarterly,1998,28(1):98107.在蘇聯和埃及支持下,敘利亞對土耳其態度更加強硬激進。為保護盟友,美國采取的威懾行動如下:

第一,重申保護承諾。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宣布,如果蘇聯—敘利亞集團對土耳其發動軍事行動,根據北約盟約和美國中東政策,美國一定會支援土耳其。艾森豪威爾總統致函土耳其總理門德列斯,保證采取必要措施對抗敘利亞政府的侵略。

[美]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回憶錄——白宮歲月(下):締造和平(1956—1961年)[M].?靜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224.?美國還積極拉攏其他國家,尤其是在中東存在重要利益的英國,以壯大己方陣營的實力。危機期間,美、英兩國多次展開磋商。最終,英國對土耳其表示,將繼續展開針對敘利亞的顛覆行動和廣播攻勢。

Gale?Primary?Sources.?Memorandum?of?Conversation?between?Secretary?Dulles?and?British?Ambassador?W.?Morris[EB/OL].?[20230606].?https://go.gale.com.

第二,加強在土耳其的軍事部署。美國戰略空軍轉入戒備狀態,美戰機向土耳其阿達納空軍基地轉場,海軍第六艦隊開赴東地中海。1957年9月至12月,美國向土耳其運輸總計價值100萬美元的空軍裝備,約100輛M47中型坦克,91輛M24輕型坦克和超過3000輛卡車。

Gale?Primary?Sources.?WH?Staff?Notes:?Expedited?MAP?Deliveries?to?Middle?East?Countries[EB/OL].?[20230606].?https://go.gale.com.北約宣布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土耳其及附近海域舉行代號為“紅色紀元”(Red?Epoch)的海陸空聯合演習,位于南歐的北約打擊和支援部隊、陸基飛機、潛艇和地面部隊參演。

Gale?Primary?Sources.?Summary?of?White?House?Staff?Notes?No.?222[EB/OL].?[20230606].?https://go.gale.com.土耳其在土敘邊境駐軍也從32000人增加到了50000人。

Ivan?Pearson.?The?Syrian?Crisis?of?1957,?the?AngloAmerican?“Special?Relationship”,?and?the?1958?Landings?in?Jordan?and?Lebanon[J].?Middle?Eastern?Studies,?2007,43(1):4567.美國及北約一系列軍事行動均在向蘇—敘集團表明,美國和北約將堅定地履行對土耳其的保護承諾,并會在未來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中占據優勢,蘇—敘集團絕對無法快速取得決定性勝利。

第三,嘗試談判解決,避免局勢升級為美蘇全面沖突。9月19日和20日,杜勒斯和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在聯合國總部就危機解決問題展開協商。美方提出雙方暫停向中東輸送軍用裝備的建議,包括美國停止向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和約旦以及蘇聯停止向敘利亞、埃及和也門運送軍火。

Gale?Primary?Sources.?Correspondence?between?Chester?Bowles?and?CIA?Director?Allen?Dulles?on?Middle?East?and?Southeast?Asia?[EB/OL].?[20230606].?https://go.gale.com.結果,部署在敘利亞的蘇—?!獢⒓瘓F軍力陸續后撤,敘土危機最終得到有效化解。

(二)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是美蘇冷戰的前沿。1961年蘇聯再次挑起柏林危機,意圖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西德”)和西柏林納入蘇聯的勢力范圍,美國則積極采取行動挫敗了蘇聯的企圖。

1961年6月4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談中要求西方解除對西柏林的占領,并在6個月內解決對德和約問題。蘇聯的意圖是通過兩德統一將全部德國納入社會主義陣營。赫魯曉夫回國后,聲稱馬上就要將西方趕出柏林,并在1年內實現目標。蘇聯暫緩了1960年裁軍計劃,征召約百萬人服役;恢復大氣層核試驗,舉行模擬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演習;并向美國發出了要求所有盟軍部隊撤出西柏林的最后通牒。蘇聯在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下簡稱“東德”)本就駐有約40萬的軍隊,

Hope?Harrison.?The?German?Democratic?Republic,?the?Soviet?Union?and?the?Berlin?Wall?Crisis[M]//?Gearson,?John?P?S,?Schake?Kori.?The?Berlin?Wall?Crisis?Perspectives?on?Cold?War?Alliances.?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02:96124.而赫魯曉夫在7月任命二戰名將科涅夫擔任駐德蘇軍總司令,更讓西方覺察到蘇軍將在柏林有大動作。蘇聯的一切行動都在表明,如果西方不在對德和約問題上聽從其建議,蘇聯就一定會履行“六個月”的承諾。

[蘇]尼基塔·謝·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回憶錄[M].?述弢,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136.

蘇聯迫在眉睫的行動彌漫的危機感讓時任北約盟軍最高指揮官勞里斯·諾斯塔德(Lauris?Norstad)表示:“目前盟軍在柏林前線所面臨的威脅比過去五年危機中所面臨的威脅更嚴重,形勢甚至比1948—1949年柏林封鎖更嚴峻?!?/p>

U.S.?Department?of?State.?Foreign?Relations?of?United?States?(FRUS),?Berlin?Crisis,?19611962[EB/OL].?[20230613].?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ebooks.為應對柏林危機,肯尼迪決心進行一場意志的對抗,嚇退蘇聯的攻擊決心。

首先,持續進行政策宣示。7月17日,美英法三國向蘇聯發出照會,重申無論蘇聯還是東德都不能剝奪西方在柏林的權利,提出西柏林自由、柏林通行自由以及西方在柏林駐軍自由三項要求。7月25日,肯尼迪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國決心動用武力準備保衛西柏林。8月19日,肯尼迪派遣副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Johnson)和前駐德美軍總司令的盧修斯·克萊(Lucius?Clay)到西柏林視察,并與德國總理和西柏林市長進行會談,向他們作出了增派美國軍隊和裝備的承諾。

其次,迅速集結并展示武力。赫魯曉夫“六個月”期限宣布后,肯尼迪要求國會大規模提高軍事開支,將國防預算增至3倍,將5.1萬名預備役軍人轉入現役。

[美]卡羅爾·帕金,[美]克里斯托弗·米勒.?美國史(下冊)[M].?葛騰飛,?張金蘭,?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195.美國認為,軍事行動的目的是改變蘇聯的決定,而非摧毀蘇聯。最開始的軍事行動應當規模適度,可以是一到兩個師,并且不能表現得太過好戰。8月20日,第一支美軍戰斗部隊抵達西柏林。隨后繼續擴大規模,因為更多的軍力能為威懾創造更好的條件。

Gale?Primary?Sources.?Briefing?Paper?for?NSC?Discussing?on?Berlin[EB/OL].?[20230613].?https://go.gale.com.9月,美國恢復核試驗,對蘇開啟核威懾。10月,美國坦克和蘇聯坦克在柏林墻的查理檢查站隔墻對峙,將炮口相互對準對方,柏林危機進入高潮。

最后,尋求談判解決危機??夏岬系哪涣旁谠u估與蘇聯在前線進行全面的軍事對抗的財政壓力后,建議肯尼迪在認真展開戰爭準備的同時,力爭政治解決。

U.S.?Department?of?State.?Foreign?Relations?of?United?States?(FRUS),?Berlin?Crisis,?19611962[EB/OL].?[20230613].?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ebooks.為推動談判進程,美國家安全顧問麥喬治·邦迪(McGeorge?Bundy)提議向蘇聯承諾西德的非核化,承認奧得河—尼斯河邊界。建議中涉及的一些問題(如承認歐洲戰后邊界),曾經引發美蘇雙方的激烈爭議,美方如今有意在這些問題上妥協,表明其愿意以較大讓步來緩和局勢。8月19日至25日,美國國務卿臘斯克(Rusk)和葛羅米柯就柏林問題進行談判協商,隨后美國駐蘇大使盧埃林·湯普森(Llewellyn?Thompson)在莫斯科與蘇方展開會談。10月6日,肯尼迪親自會見葛羅米柯,商談柏林危機的解決。盡管三次談判雙方分歧巨大,但美國最終遵循了邦迪的建議,向蘇聯方面作出了一定讓步。

Kasper?Grotle?Rasmussen.?In?Search?of?a?Negotiated?Settlement:?McGeorge?Bundy?and?the?1961?Berlin?Crisis[J].?Journal?of?Transatlantic?Studies,2016,14(1):4764.1962年10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二大上公開宣布撤回“六個月”期限,標志著蘇聯在德國問題上同樣作出退讓,柏林危機得到暫時緩解。

(三)小結

1957年敘土危機和1961年柏林危機都是美國運用延伸—即時威懾的典型案例,兩個案例存在頗多相似之處,均體現出延伸—即時威懾的運行機理:釋放政策信號、密集政策宣示貫穿威懾行動的全程;迅速展開軍事調動,在戰線當面部署大批軍事力量,甚至伴以相當規模的演習;在施加威脅的同時,同對手展開接觸,并最終以談判方式解決危機。

但在具體運作手段方面,兩個案例間存在一定差異。敘土危機期間,美國和北約出動了龐大規模的??哲娏α?,軍事演習和軍售的力度也更大,土耳其也積極備戰,最終體現為美土雙方在整體軍力數量和質量上均不弱于對方,迫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柏林危機期間,雖然美國也宣稱動員大量軍隊,但危機期間實際部署在柏林當面的軍力規模極為有限,對蘇威懾壓力亦相對有限,更多的是為政治解決鋪平道路。究其原因,柏林是冷戰對抗的前沿,是雙方的利益關切,也是爭奪的焦點。如果美國為此投入過多的力量,將很可能刺激蘇聯方面采取更加冒險的行動,爆發核大戰或全面戰爭的風險更大,因此美國對軍事力量運用也更為謹慎。

兩則案例的威懾效果也差異明顯。敘土危機威懾效果立竿見影,不僅成功迫使蘇-敘集團從邊境退兵,之后的一段時間內,蘇-敘集團與土耳其之間也并未爆發大規模摩擦。但是柏林危機只是暫時消除戰爭威脅,蘇聯的軍力部署未有太多改變,軍事行動的強度并沒有實質性降低,因此美蘇雙方此后圍繞柏林仍持續爆發多輪沖突,如1962年2月7日蘇聯在柏林空中走廊騷擾盟軍飛機??傮w而言,柏林危機中美國的威懾行動并沒有直接迫使蘇聯作出退兵的決策,其原因在于美國軍事行動的烈度和施加的威脅著實有限,不足以震懾蘇聯讓步,美國需要與其進行反復協商甚至作出退讓,方能平息事端。

結合以上分析,在威懾實施過程中必須投入并優化在沖突當面的軍力部署,讓對手感知真實的軍事威脅,并迫使其認識到發動進攻難以達成預期效果,甚至可能遭到報復。否則便不足以向對手施加足夠的威脅,威懾不會生效,原本強力的威懾行動也將最終淪為“裝腔作勢”。

四、延伸—即時威懾與美國的臺海政策

美國曾通過所謂《與臺灣關系法》和“六項保證”,承諾對臺灣當局提供保護。近年來,在美國暗中慫恿下,島內“臺獨”勢力“實質謀獨”行徑不斷加劇,臺灣海峽局勢不斷升溫,爆發軍事沖突的風險有所抬升。以此為背景,美國近年來反復宣稱在既定問題上的威懾政策,持續強化鄰近區域軍力部署,以實現所謂“維持臺?,F狀”、實質為臺灣當局提供軍事保護的目標。

(一)美國介入臺海局勢的可能方式

美國認為,其全球政策的根本目標之一,在于防止另一個國家有能力主宰亞洲等關鍵地區。

Elbridge?A?Colby,?Ian?Brzezinski.?How?NATO?Manages?the?“Bear”?and?the?“Dragon”[J].?Orbis,?2021,?65(1):?816.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美國已將中國列為“系統性威脅”和全球“頭號敵手”。

The?White?Hous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EB/OL].?(20221108)[?20220418].?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1/8NovemberCombinedPDFforUpload.pdf.因此,所謂“維持臺?,F狀”“保衛臺灣生存”及阻撓中國國家統一,已經成為當前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中國臺灣地區處在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以臺積電為代表的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美國的經濟發展需求。長期以來,美國對臺灣當局保持軍售關系,臺灣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武裝自己,“豪豬”之勢初見端倪。在美國看來,臺海局勢總體符合發起延伸—即時威懾條件,一旦爆發沖突,美國可能采取如下威懾行動:

1.展示所謂“保衛臺灣”的決心

2023年6月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ˋustin)聲稱,美國將“致力于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U.S.?Department?of?Defense.?Austin?Underscores?Importance?of?Partnerships?in?Securing?a?Shared?Vision?for?IndoPacific[EB/OL].?[20220602].?https://www.defense.gov/News/NewsStories/Article/Article/3415828/austinunderscoresimportanceofpartnershipsinsecuringasharedvisionfori/.。近年來,美國政府和軍方高層在既定問題上多作出類似表態,但在臺海危機期間是否將“出兵保衛臺灣(當局)”問題上的表態則相對較為模糊。根據延伸—即時威懾邏輯,臺海局勢持續升級到一定階段后,美國將會進行密集的政策宣示,反復重申對臺灣當局的保護承諾,措辭會更加強硬,指向也更加明顯,以展示己方堅定決心。

類似案例是,1954—1955年第一次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國會出臺所謂《福摩薩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使用美國武裝部隊“保衛”“福摩薩”(中國臺灣)和“佩斯卡多爾列島”(澎湖列島)。參見:[美]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回憶錄(三)[M].?樊迪,?靜海,?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19.通過頻繁且強硬展示決心,美國希望借此穩定島內“臺獨”分子“抵抗”信心,持續推動臺灣當局“攜洋謀獨”“以武拒統”,牢固己方的威懾陣線;同時鼓動盟友插手涉臺問題,共同為“臺獨”勢力撐腰,吸引盟友加入美國對華威懾行動。

2.迅速強化前沿軍事部署

未來臺海危機一旦爆發,美國可能以最快速度圍繞臺島加大軍事部署和軍事支持力度,重塑兩岸的軍力對比,以優勢“嚇阻”中國政府以武力方式實現國家統一。首先,軍事力量第一時間向臺島機動。依托嘉手納、克拉克、安德森等空軍基地,美空軍力量能迅速抵近臺島空域。美海軍多支航空母艦打擊群及水面、水下平臺,可在臺海周邊快速形成強大的海上打擊力量。借助在亞太地區龐大的基地群和預置部署,美軍可迅速向臺島及周邊輸送兵力,搶占戰略先手。美軍還著眼于運用現代化手段塑造己方軍事優勢,尤其是采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工具升級現有武器平臺。

Department?of?Defense.?General?Outlines?Transcoms?Mission?Challenges[EB/OL].?[20230316].?https://www.defense.gov/News/NewsStories/Article/Article/3331985/generaloutlinestranscomsmissionchallenges/.大批美軍迅速抵達戰區,有利于克服地理條件對延伸威懾產生的限制性影響,使美國的威懾信號更加清晰可信。

其次,在臺島周邊開展軍事演習。演習是展示軍事實力、傳遞威懾信號的重要媒介。美軍可能協同美國盟友及安全伙伴國家,在未來臺島周邊展示其海上拒止、空中攔截、反水面作戰等能力。如在日本幫助下,美國將駐扎在沖繩的第12海軍陸戰隊瀕海作戰團迅速運抵臺海戰區。此外,美軍可能還通過演習展示其他優勢核心能力,包括聯合后勤補給、基地彈性防御、武器平臺互聯互通等。

Becca?Wasser.?Campaign?of?Denial:?Strengthening?Simultaneous?Deterrence?in?the?IndoPacific?and?Europe[R].?Washington?D.C.:Center?for?a?New?American?Security,?2023:1927.潛在沖突期間的演習將傳遞一個信號,即美國擁有“阻止北京實現其目標”的能力和意愿,以震懾中國大陸“升級行動”的企圖。

最后,培育臺灣當局持久作戰能力。臺灣當局自身的防御力量是前沿軍力優勢最直接來源,因此美國將通過組建縱深防御網絡,提升臺灣當局整體的防御彈性,目標是將臺灣當局打造成攻擊代價巨大的“豪豬”。因此,美國近年來加大向臺灣當局軍售,籌建包括導彈防御在內的限制損傷體系,以確保臺灣當局具有“強大且持久”的抵抗能力。美國已經明確,在2023—2027財年期間,如果臺海出現緊急事態,國務卿將能夠根據《武器出口管制法》向臺灣當局直接提供貸款,最高可達20億美元。

National?Defense?Authorization?Act?for?Fiscal?Year?2023[EB/OL].?(20220701)[20221223].?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CRPT117hrpt397/pdf/crpt117hrpt397.pdf.美國根據俄烏戰場經驗判斷:只要臺灣當局能夠通過已有的裝備力量“在危機中堅持下來”,美國就會源源不斷地提供軍事援助,繼續鞏固當面的軍事力量優勢。

3.將中國誘捕進“談判陷阱”

軍事行動的基礎在于維持己方在斗爭一線的優勢局面,并通過封鎖和制裁向敵對一方施壓,迫使其放棄戰爭。未來臺海危機中,美國在對華施壓的同時,目標將依然定位于“避免臺海局勢升級”和“維持不獨不統”現狀。

Keith?B?Payne,?Matthew?R?Costlow.?Victory?Denial:?Deterrence?in?Support?of?Taiwan[R].?Fairfax:National?Institute?Press,2023:vivii.為防止局勢失控,美國仍將釋放談判信號或主動展開接觸,就局勢降溫進行談判。屆時,美國的談判立場將基于軍力對比評估進行確定。

(二)美國在臺島實施延伸—即時威懾的制約因素

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曾提出,威懾的成敗同時取決于三大要素:實力、運用實力的意圖及溝通。

[美]亨利·基辛格.?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的前景[M].?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1819.盡管美國有意在未來的臺海危機中再度實施延伸—即時威懾戰略,但受諸多制約因素的影響,對華威懾可能極難達成預期效果。

1.中美軍力對比出現調整變化

在美國部分學者看來,近年來中國軍力的持續增長,使得地區軍力對比逐漸失衡。尤其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不斷強化,直接促進其遠海作戰能力及戰略影響力不斷提升。

Sumathy?Permal.?Chinas?Military?Capability?and?AntiAccess?AreaDenial?Operations[J].?Maritime?Affairs,2014,?10(2):1632.反觀美國,隨著美國制造業的不斷衰退,其產業空心化趨勢更加嚴重,經濟復蘇缺乏持續動力。一些研究認為,美國當前的國防工業尚不足以支持生產所需的軍備類型和數量,如果臺海方向需求激增,美國難以提供相應的產能。

Oriana?Skylar?Mastro.?The?Challenges?of?Deterrence?in?the?Taiwan?Strait?Recommendations?for?U.S.?Policy[R].?Washington?D.C.: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2023:11.一旦臺海局勢出現劇烈動蕩,美國將難以在戰略前沿作出“令人信服的回應”。

隨著國際權勢對比的重大調整,冷戰結束之初一度“堅不可破”的美國“首要地位”之動搖已成確定之勢。在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其全球霸權體系面臨內外挑戰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包括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在內的世界安全問題多點共振,嚴重考驗美國進行海外介入的意志決心和可用資源。在此背景下,如果美國在未來所謂“臺海有事”時堅持對華發動延伸—即時威懾,不僅效果存在巨大疑問,而且美國將背上沉重的財政和戰略負擔,實為一項注定失敗的冒險。

2.島內政治生態增加不確定性

當前臺島內對美國的態度存在相當的矛盾性。從歷史上看,美國在國共內戰后期對國民黨政權的“拋棄”,尼克松和卡特政府時期對臺灣當局的“背叛”,均使得島內部分政治勢力對美國“安全保證”始終抱有懷疑態度,擔心臺灣當局會成為中美戰略博弈的犧牲品,美國在危機中可能“見死不救”,甚至出賣臺灣當局進行戰略交換。

Aoqi?Wu.?To?Reassure?Taiwan?and?Deter?China,?The?United?States?Should?Learn?from?History[J].?Bulletin?of?the?Atomic?Scientists,?2023,79(2):7279.這種心態在島內不少政治勢力當中均有所體現,對美國安全承諾“半信半疑”者并非少數。

汪曙申.?美國印太戰略演進與臺海局勢[J].?臺灣研究,?2023(2):1223.?同時,這種心態在危機時期可能誘發機會主義傾向,動搖臺灣當局的“抵抗”意志,對美國的威懾行動不予積極響應和配合,從而影響美國的威懾信心,產生危機中“被牽連”的擔憂。

3.威懾信號傳遞渠道不暢

根據以往經驗,美國深知難以用單純的軍事手段逼退具有堅定政治意志的對手,在未來的臺海危機中,美國很可能選擇通過“威懾+談判”的解決路徑。但諸多歷史案例表明,如果雙方溝通渠道不暢通,對手很可能無法及時準確接收到威懾信號,最終導致威懾失敗。近年來,拜登政府沿襲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全面施壓方針,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還侵蝕了中美戰略互信的基礎,中美戰略層級溝通一度中斷,這必然導致雙方難以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換機制。一旦出現緊急事態,美國希望發出威懾信號或談判信息的企圖,存在因缺乏戰略互信而導致信號傳遞失敗的可能性。

(三)威懾失敗后可能的后續行動

根據以往案例,威懾方在威懾失敗后可能采取抽身而退、有限干預、參戰三種后續行動。對美國而言,在臺海危機中抽身而退意味著不僅先前成本付諸東流,而且所謂“保衛”臺灣當局承諾亦成為一紙空談,國家威望將大幅受損。而深度介入兩岸軍事沖突,可能增大中美全面開戰風險。因此在威懾失敗后,美國很可能繼續展開有限干預。參考美國干預俄烏沖突經驗,其可能的方式包括:一是海上封鎖和經濟制裁。美國可以在中國軍事打擊能力范圍之外,于重要的海峽和樞紐阻止中國海軍自由出入、扣押或捕獲中國商船、切斷中國的石油等戰略資源通道,同時伙同盟友發起針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和禁運。

葛漢文.?海上封鎖:歷史經驗、戰略功用與當下效應[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2(1):7795.二是低烈度摩擦。美軍將采用干擾電磁信號、網絡攻擊、滲透顛覆等“灰色地帶”策略,對大陸方面的軍事行動造成阻礙。

“灰色地帶”是指介于戰爭與和平之間的一種沖突形式。參見:楊光海.?重拾“灰色地帶”: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策略選擇[J].?和平與發展,?2022(2):4155.三是繼續支持臺島作戰行動,加大在信息共享、部隊訓練、武器援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威懾實施期間美國布置在臺島周圍的軍事資產,也可以轉化為臺灣當局防御力量的組成部分,協同展開抵抗行動。

近年來,美國為達到“以獨制華”目的,不斷支持島內“臺獨”勢力,刺激臺海局勢接續升級。在未來可能的臺海危機中,美國對華實施延伸—即時威懾可能性急劇上升,對中國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構成嚴重挑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有效應對美國對華威懾所帶來的外部威脅和挑戰,把控中美軍事沖突風險,創造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重要直接保障。中國在保持足夠戰略定力、加強對話溝通、降低戰略誤判和沖突升級風險的同時,亦要進一步強化軍事力量建設,特別是新域新質軍事能力的形成,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戰略能力,重點從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統籌時間與空間關系,有效破解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對華訛詐與對華威懾,堅定維護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參考文獻:

[1]?[美]彼得·帕雷特.?現代戰略的締造者:從馬基雅維利到核時代[M].時殷弘,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美]戈登·克雷格,亞歷山大·喬治.?武力與治國方略——我們時代的外交問題[M].?時殷弘,周桂銀,石斌,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

[3]?[美]亨利·基辛格.?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的前景[M].?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4]?[美]約翰·米爾斯海默.?常規威懾論[M].?闕天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5]?[英]勞倫斯·弗里德曼.?威懾[M].?莫盛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6]?曹金緒.實力與決心的較量——三方不對稱軍事威懾博弈分析[J].?國際政治科學,2013(2).

[7]?葛漢文.?海上封鎖:歷史經驗、戰略功用與當下效應[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2(1).

[8]?汪曙申.?美國印太戰略演進與臺海局勢[J].?臺灣研究,?2023(2).

[9]?楊原.?超越“確保摧毀”:核武器數量、承諾可信度與核威懾原理[J].?國際安全研究,2021(5).

[10]?姚云竹.?戰后美國威懾理論與政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11]?George?A?L,Smoke?R.?Deterrence?in?American?Foreign?Policy:?Theory?and?Practice[M].?New?York?and?London: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4.

[12]?Colby?E?A,?Brzezinski?I.?How?NATO?Manages?the?“Bear”?and?the?“Dragon”[J].?Orbis,2021,65(1).

[13]?Herz?J?H.?The?Internationalism?and?the?Security?Dilemma[J].?World?Politics,1950,2(2).

[14]?Payne?K?B,?Costlow?M?R.?Victory?Denial:?Deterrence?in?Support?of?Taiwan[M].?Fairfax:National?Institute?Press,2023.

[15]?Mazarr?M?J.?Understanding?Deterrence[M].?Santa?Monica:RAND?Corporation,2018.

[16]?Morgan?P.?Deterrence:?A?Conceptual?Analysis[M].?Beverly?Hills?and?London:Sage?Publications,1977.

[17]?Huth?P,?Russett?B.?Deterrence?Failure?and?Crisis?Escalation[J].?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88,32(1).

[18]?Huth?P,?Russett?B.?Testing?Deterrence?Theory:?Rigor?Makes?a?Difference[J].?World?Politics,1990,42(4).

[19]?Huth?P,?Russett?B.?What?Makes?Deterrence?Work??Cases?from?1900?to?1980[J].?World?Politics,1984,36(6).

[20]?Huth?P.?Extended?Deterrence?and?the?Outbreak?of?War[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8,82(2).

[21]?Lebow?R?N,?Stein?J?G.?Deterrence:?The?Elusive?Dependent?Variable[J].?World?Politics,1990,42(3).

[22]?Gilpin?R.?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23]?Jervis?R.?Deterrence?and?Perception[J].?International?Security,19821983,7(3).

[24]?Jervis?R.?Deterrence?Theory?Revisited[J].?World?Politics,1979,31(2).

(責任編輯:李思慧)

猜你喜歡
延伸
校外教育管理的幾點體會和思考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策略與延伸有效路徑
拓展延伸:給學生更廣的學習空間
城市大眾消費文化的狂歡
基于人才成長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篩點,英語精讀需把握的“原則”
韓劇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及影響探究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微課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拓展與延伸
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延伸與發展的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