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解讀文本的策略

2024-03-24 11:27嚴俊鋒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鄧稼先課文文本

嚴俊鋒

文本解讀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學目標對文本進行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理解,是教師高效使用文本資源、針對性實施教學活動的前提。全面、深入地解讀文本有助于教師針對性地設計教學任務,精準制定教學策略,科學創設教學情境,合理設置教學環節,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入新學期,面對新教材,教師應該如何全面解讀、深入挖掘文本呢?

在實施教學活動前,全面、準確、深入地解讀所教文本,既是教學常識,也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基本功。教師只有精準解讀了所教文本內容,才能準確把握文本所承載的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流程,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的教學策略或路徑,從而落實“用教材教”這一教學思想。筆者以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課《鄧稼先》的解讀為例,談談文本解讀的策略。

一、?????? 深研文本,總體把握,確定教法

初中學段對具體課文的解讀,一般包括對課前“預習”的解讀、正文的解讀和課后“思考探究”的解讀三部分。與課前“預習”和課后“思考探究”的解讀相比,正文的解讀尤顯重要,因為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環節的設計等均源于正文,而其他板塊起輔助解讀作用。

按照既往的閱讀經驗,以《鄧稼先》為題,文章應是人物傳記類文章,而且應該按照時間順序敘寫鄧稼先的生平和貢獻。但精研文本后,我們可以發現,本文的形式非?!吧ⅰ保旱谝徊糠忠灾腥A民族五千年歷史為背景,以一百多年來的民族痛點為切入點引出寫作對象鄧稼先;第二部分簡要介紹鄧稼先的人生經歷和所做巨大貢獻;第三部分寫鄧稼先與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的不同;第四部分寫中國原子彈試爆后作者的感受;第五部分寫鄧稼先工作環境的惡劣和作者的設想;第六部分寫作者對鄧稼先的總體評價。

結合文本“散”的特點和文本內容,筆者認為,在設計教案時,教師應改變人物傳記的一般教法(分析“傳記寫了什么人,這個人做了什么事、有哪些貢獻、有哪些影響等”),從人物傳記著重表現傳主品質的角度,引導學生從文本每一部分的具體描述中挖掘人物的某種精神或品質。比如,第一部分重點寫近代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并無傳主的生平介紹,內容與傳主的聯系并不緊密,但作者認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巨大轉變”,而對這一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中就有自己的寫作對象鄧稼先。由此可見,傳主鄧稼先不是一個普通人物,而是一位歷史性人物,是對祖國、民族有巨大貢獻的人物;文本仍然體現了人物傳記“介紹人物貢獻、突出人物精神”的寫作特點。

從文本結構上看,文本的六個部分之間似乎“各自為政”,互不兼容。精研文本后,我們可以發現六個部分的聯系是很緊密的。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巨大貢獻,是本文的主體。第三部分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突出了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很明顯,第三部分是對第二部分傳主生平經歷的解說、延伸和擴展。第四部分側面描寫了鄧稼先的貢獻之大,顯然也是對第二部分傳主對中國原子武器制造的巨大貢獻的補充。第五部分重點寫出了鄧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這一部分不僅解釋了第一部分鄧稼先“對這一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原因,更是對第二部分中“他是當之無愧”的“兩彈”元勛的具體化。第六部分的總評明顯是對全文的總結。

基于這些分析,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建立文章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總體把握文本內容、概括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品質,還要將文本結構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總—分—總”結構,以降低學習難度。

二、?????? 基于單元導語、預習提示,確定教學目標

從文本解讀的意義上說,單元導語可以視為“綱”,課文是“目”,“綱”舉則“目”張。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應該將對單元導語的解讀和領悟作為文本解讀的前提。初中語文教材在每篇講讀課文前均設置了“預習”,在略讀課文后則設置了“閱讀提示”。這兩個板塊雖然是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設置的,但從教的角度看,也可作為教師解讀文本的資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鄧稼先》所處單元的單元導語較長,分為兩段。第一段中的“歷史的星空,因有眾多杰出人物而光輝燦爛”“閱讀本單元的課文,感受他們的非凡氣質,喚起我們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可轉化為單元人文主題“了解、認識杰出人物,感受并學習他們的崇高品質”。第二段內容可分條概括成單元語文要素:①把握文本中的關鍵語句或段落,品味它們的含義和表達效果;②借助細節描寫,把握人物形象;③結合人物生平和時代特征,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三個教學目標應該統領單元內各課文,教師在確定各課文教學目標時,應該將與課文有關的單元教學目標嵌入其中。

《鄧稼先》一課的預習任務有兩個:一是課外搜集資料,了解鄧稼先的功績與品行;二是“把最讓你感動的語句畫出來”。第一個任務旨在讓學生借助其他資料全面了解人物,進而準確把握人物的高尚品質,是對單元教學目標③的具體化;第二個任務旨在讓學生在文本中圈畫出最能體現人物品質的關鍵語句,是對單元教學目標①②的具體化。

綜合單元導語、預習任務和前文對文本的總體分析,筆者這樣設計本文的教學目標:①閱讀課文,勾畫出課文中令人感動或最能體現人物品質的關鍵語句、段落,并揣摩語句的含義,分析段落的作用;②閱讀課文,結合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時代,從科學和愛國兩方面概括、提煉鄧稼先的崇高品質,從而樹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想;③把握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色,體會其表達效果;④通過學習,學生能整體把握文本的結構,建立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⑤重點賞析第三、五部分,掌握通過對比突出人物形象和借助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這些教學目標從文本內容出發,緊扣單元教學目標和預習任務,并依據學情做了適當的拓展,如教學目標⑤既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又為本單元中的《說和做》等課文的學習做了鋪墊。更重要的是,這個目標的達成可豐富學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從課堂教學情況看,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同桌互學較好地落實了目標①③⑤,借助小組合作學習順利且高效地完成了目標②④。

三、基于文本、學情,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文本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應基于單元教學目標和文本內容,但現行教材的單元導語中并未明確說明哪些目標是重點或難點。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文本內容,依據學生實際理解能力,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入手,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鄧稼先》的選材很獨特,按常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但作者從鄧稼先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人物品行、價值觀追求等方面進行敘寫。這一選材特點和敘寫方式,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分析文本的選材應該作為本文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突破難點。第一,從作者身份上突破。作者楊振寧是大科學家,他寫的也是大科學家,科學家寫科學家,著眼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方面是很正常的。第二,從作者與傳主鄧稼先50年友誼的角度突破。作者寫介紹老朋友的文章,既包含了作者對老朋友不盡的思念,又從鄧稼先的人生道路中折射出自己人生經歷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第三,從作者與傳主遠隔重洋的現實角度突破。作者與傳主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作者遠在大洋彼岸,鄧稼先的工作又很保密,他對鄧稼先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完全了解,掌握的材料也不會很豐富。因此,文本這樣寫是為了揚長避短,作者是相當高明的。

《鄧稼先》共分六個部分,每個部分均擬制了小標題,但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似不緊密,不太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習慣,教師應將建立文章各部分間的聯系作為教學重點。這一點前文已有論述,不再贅述。

初中生對對比手法并不陌生,但對通過對比表現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則缺少了解。這個語文要素應該作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筆者這樣引導:作者在將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比時,始終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臺上寫,顯示出作者的全球視野;始終把鄧稼先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寫,體現了作者的傳統眼光、歷史視野。正是因為作者的全球視野和歷史視野,才會做出“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和“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的評價。

教師在備課時,應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作為教學重點。原因如下:這部分內容引用了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和“五四”時期的歌曲《中國男兒》,前者描繪了一幅荒涼、凄慘、悲愴的古戰場景象,暗示了鄧稼先工作環境的惡劣,突出了鄧稼先頑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后者是對鄧稼先一生的寫照,把鄧稼先的貢獻置于一百多年的近代歷史背景中,巧妙地呼應了第一部分。對于這些內容,學生僅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是很難理解的,教師應利用引導、點撥、拓展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作者單位:棗陽市南城中心學校)

猜你喜歡
鄧稼先課文文本
艱苦奮斗的鄧稼先
鄧稼先 獻身國防 鑄就輝煌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背課文的小偷
鄧稼先 此身許國 再難許卿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兩彈元勛”鄧稼先 深藏功與名,汗灑戈壁灘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背課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