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指向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2024-03-26 12:16劉金濤
教育周報·教研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作業形式測評分層作業

劉金濤

【摘? 要】: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常規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教學有效作業的設計要求體現層次性,讓學生各得其所,體現情趣性,引起學生興趣,體現實踐性,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

【關鍵詞】: 數學? 分層作業? ?測評? ?激勵? 作業設計? 作業形式

數學的學習,課堂是主戰場,高效的作業,會對數學的學習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但是當今的現狀是:

1.教師布置作業特點

(1)作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

傳統教學中,教師多是臨近下課時布置課后習題或作業本,搞一刀切,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做導致基礎差的同學吃不下,基礎好的同學感到太容易,吃不飽。這樣的作業做了費時無效。

(2)作業量大,機械重復。

許多數學教師仍把“題海戰術”奉為至勝法寶,把形形色色的資料拋向學生,讓學生身陷“題?!辈荒茏园?,終日疲憊不堪,卻收效甚微。

2.學生完成作業現狀

(1) 大多數同學能按時完成作業,但對作業的認識只停留在完成任務這一

層次,做對或做錯,作業書寫是否規范與否毫不關心。

(2)自覺性不夠,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否則能不做則不做,尤其是周末

作業。

(3)對作業中的題目,簡單的題目認為自己會做不愿做,稍難的題目就缺

乏信心和毅力不想做,等待老師的講評或抄襲他人。

先前我曾經對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的數學作業進行調查,結果令人擔憂?;A較差的學生因為長期完成作業比較困難,內心的成功的愿望就會一點點被磨滅,產生了消極情緒;而成績不錯的學生雖然大部分時間也能按時完成作業,但只是停留在“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對作業中的題目,簡單的不愿做,或者只寫個答案,認為自己會做,何必浪費時間;而稍難的就缺乏鉆研精神,等老師公布答案,心理上放松,思維調動不起來。

因此,把課堂作為主戰場認真備課精心教學的同時,教師應把作業練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來設計和把握,使教學與練習相互促進,增強教學實效。本文就從幾個方面作一粗淺的探究。

一、作業設計

1、課前作業設計

復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初步解決課題,提出深入研究的問題,交流。這一作業往往在上課的前5分鐘檢查落實。先是由個別學生把預習的本節知識展示給全班同學(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學補充) ,這樣一部分基本的簡單的知識,學生會自主學習完成,不需要教師再作講解。同時,展示的同學提出預習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學解答,同學之間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師解答。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讓學生養成自學自練的習慣,每節課課前要求學生在教師學習方法的指導下堅持進行預習,明確重點、難點、疑點,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能獨立完成課本上的小練習或教師編寫的“學案”、看懂課本上的例題,同時把自己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困難記錄下來,和全班或小組同學交流問題,帶著問題再在課堂進行學習,學習效益會大大提高。

2、課中作業設計

這部分作業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堂練習、自行小結。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本節簡單知識點的情況下,對重點知識加以強調,對難點知識進一步解析,特別是對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技巧進行點撥;組織部分隨堂鞏固練習,由學生自行反思歸納總結,暢談感想分享收獲交流經驗,讓學生通過思想碰撞產生火花,對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加以強調提煉;必要時組織課堂小檢測。這些內容要求學生在同一個作業本的上面體現出來。

3、課后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練習的主體內容發揮著鞏固知識,提煉方法,訓練技巧的關鍵作用。為了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應精心選課本或輔導書上的配套習題2-3個,在課后做,同時這幾個題要有層次性,甚至最后一個題有些綜合性,有點難度,是選做的,主要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同時,課后作業設計注意與下一節的課前作業設計的銜接,形成良性循環的閉合回路,還應注意到設計形式的多樣性:如在作業本上完成的、動手操作完成的、在網絡等媒體查找信息了解與本課有關知識的、設計調查問卷的等等。

從課前到課后,學生從預習到復習,逐漸掌握知識、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訓練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過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去鞏固知識,深化知識,進而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二、研究的原則和內容、操作措施

(一)研究的原則

1.因材施教原則

本實驗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不同特點、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個性特點,針對性地進行作業設計、輔導,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發展,使全體學生都受益。

2.全面性原則

實驗的操作過程首先從作業設計、指導、評價著手,但作業不是唯一的目的。在這個實驗中,優化作業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在優化作業設計過程中提高認識,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主體性原則

要求教師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采用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和探究興趣,讓作業成為學生的需要。

(二)研究的內容和操作措施

1、認真學習課題涉及到的理論書籍,并組織學習,在學習后上交一份學習心得體會或相關論文。

2、調查歸因,尋找解決辦法

作業布置現狀的調查分析是我們實驗的基礎。通過設計一份學生作業問卷調查量表,加以分析,了解本校教師的作業布置、輔導情況,了解學生的作業量、完成與落實情況,研究學生完成作業中出現的缺陷,又要剖析教師作業布置的問題,探究教師檢查及批改的措施,總結分析,了解其成因,找出改進的方法和措施。,為課題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

3、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基石。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作業的興趣,以至在作業中形成了許多的不良習慣,主要表現為懶做,很多時候應付了事,漫不經心,書寫馬虎,甚至抄襲。另外,還有一些學生一直依賴家長的“代教”、“代查”。種種不良習慣是學生學習進步的攔路石。這種消極的作業狀況,長此下去,對于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我們首先要從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因人而異地采取措施。其次,要結合學科特點從正面誘導,讓他們去發揮積極主觀能動作用,充分調動各種非智力因素,從點滴做起,逐步養成。

4、有效作業個案研究

個案的研究是典型的材料。在實驗班與對照班中各自選取有代表性的學生個體,或者在各學科中選擇不同的對象,進行跟蹤、調查、分析和對比?;蛘呓厝∧骋蛔鳂I的情景,對學生作業的態度、完成情況和智力能力的發展作一次分析性剖析。同時要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適當地變換研究的個體和作業的類型,使其更有代表性。教師的個體的設計也要加強分析,特別是平行班,同學科,在不同的作業形式、要求時,對教師與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和感悟情況,都要作仔細的分析和比較,以求得在大面上的改進與提高。

5、分層分類,建立作業題集

(1)根據班級實際,對學生進行分層。分層既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考慮學生的作業習慣、態度、興趣,還要考慮家庭教育因素。

(2)研究數學作業的歸類。分別從作業內容、形式、難易度等不同方面進行歸類,并研究作業形式、內容、難度、時間與不同層次學生的最佳匹配,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作業設計。

(3)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對作業實施分層管理,在作業布置、輔導、講評上體現學生的層次性。不斷調整分層管理的辦法,不斷積累成功的和失敗的案例和題集,在研究中期進行研討交流。

6、課堂觀摩,研究作業講評

初步擬定作業講評課課堂模式如下:獲取作業反饋信息→整理作業信息→重組作業信息→課堂講評→作業再設計。

一是創設高效型的作業講評課,力求簡單題型不講或少講;典型錯例多講或詳講;錯誤率高的題目通過再演練,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二是創設趣味型的作業講評課堂,努力體現在游戲中感受快樂,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快樂,在多媒體中感受快樂。

三是創設拓展型的作業講評課堂,運用同類題型進行拓展,設計作業進行鞏固訓練,有效擴大作業講評的面。

7、挖掘資源,拓寬作業類型

一是挖掘教材資源,加強鞏固運用。如學習后的遷移式作業設計和設疑式作業設計。

二是挖掘網絡資源,拓展作業空間。網絡信息知識容量大,內容更新快,是教師進行作業設計的有效途徑。關鍵是要進行篩選、分析、綜合,屏棄全部“拿來主義”的陋習。

三是挖掘社會資源,實現作業的生活化。綜合實踐作業的設計,往往來源于傳統節日、地方習俗、社區資源、家庭親情等,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

8、研究有效作業與促進學生成績的關聯性

這是本次研究的最主要目的,通過資料積累、個案研究、數據分析,我們要著重分析有效作業對于促進學生成績的關聯性,形成結論,并向一定范圍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發現教師在作業布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研究相應的對策。

2、培養學生自覺、自信、按時作業的習慣

3、初步探索出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作業”樣本,建立分層分類題集。

4、挖掘社會資源,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輔導、反饋的能力

5、探索作業的分層、分類設計、指導策略,明確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生的最合理作業形式和作業量。

6、通過有效作業的研究,從而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問卷、談話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及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4、個案研究法。教師在班里選擇典型個體,進行跟蹤考察、記錄、分析和研究,及時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以點帶面地形成共性策略。

5、實驗法。通過實驗班和非實驗班學生個體之間、實驗前后的比較,分析單位時間內的作業對學科溫故知新和學生學科素質提升的效果,以及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學生的最合理作業量。

老師授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課堂效果的好壞主要通過學生做習題來體現。因此,教師要實現身份的轉變:由作業的命制者轉變為情境的培育者;由過程的控制者轉變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咨詢者;由作業評價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內省的激勵者;由作業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性發展的合作者……在這里,教師不是“考官”,而是學生完成作業中的“伙伴”。老師應把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看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布置課后作業來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猜你喜歡
作業形式測評分層作業
創新小學語文作業形式 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測評一款LED成像燈
淺談小學語文分層作業
對于初中數學分層作業的點滴思考
解析一款LED燈具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的公民參與度測評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策略
優化初中科學作業設計的策略探究
談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