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新課程校本研究

2024-03-26 14:29王驥孫永悅
云南教育·中學教師 2024年2期
關鍵詞:研學新課標課程體系

王驥 孫永悅

地理實踐是培養學生空間思維學科興趣和實施體驗式學習的有效手段,《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明確提出,地圖、野外考察、地理信息技術等是21世紀地理教育與眾不同的研究工具?!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下的實踐活動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圍繞課題來研究,融合體驗性與綜合性,提升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樹立科學地理觀念,將知識與實踐相融合,以提升地理核心素養的地理教學方式。

以2023年新課標卷36題泰國北部茶房村的酸茶產業發展為例,考點是地域文化和服務業,同時考查東南亞區域認知、產業區位因素和產業結構以及人地協調、地域文化協調等全面覆蓋地理核心素養。本文從建構實踐課程體系、設計實踐課程內容和設立課外課程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構建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

為提升地理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瑞麗市第一民族中學嘗試構建了高中地理實踐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其中,“國家課程”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構建符合當前學段和思維進階要求的地理實踐課程;“校本課程”則是側重于學生能力和差異化要求,包括校園觀測和地理實踐專題課程。隨著新時期地理研學活動的開展,學校計劃進行短途和長途形式的地理研學,地域的拓展,多學科融合,對師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圖1 瑞麗一中地理實踐課程體系

二、設計合理的課程內容

新課標中強調:從考察、實驗、調查三個方向進行地理實踐,并且要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逐一落實要求,將實踐的內涵提升到行動落實的層面。在中學地理課程體系下,按照新課標要求,開展課堂教學課程和野外實踐課程,有利于對地理原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滲透因地制宜的地理學思想,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經考察調研,結合新課標要求,我們擬定了校園觀測方案和鄉土地理校本課程方案(如表1表2所示)。

在考察活動中還需要考慮對象學段差異,做分層進階設計。以植被為例,高一年級指定區域,觀察并描述常見植被及其生長環境的特征;高二年級則不限定區域,要求考察分析植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兼顧學情和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需求。

三、專題課程設計

1.確定形式

從學段上可劃分為低和高學段,低學段注重記錄和歸納,高學段注重培養綜合思維能力。從內容上可分為要素考察和專題考察。要素考察可在某模塊教學內容完成后進行,考察單一內容注重知識鞏固的實效性。專題考查則是拆解復雜地理事物以解決高難度、大視角的現實問題。

2.準備工作

(1)思想準備,地理實踐需要吃苦耐勞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2)業務準備,包括培訓、走訪,收集該區域專題地圖、查閱調查報告、下載相關手機App。條件允許情況下編寫實踐手冊,提前印發。(3)物資準備,包括考查所需的儀器、設備、文具等。(4)組織準備,將隊員以5人左右劃分為一組,提前分配任務。

3.現場教學

(1)選擇考察線路和確定觀察點線路,通常一條考察線路上確定2-4個觀察點。(2)定時和定點,時刻明確自己在地形圖、定位儀器上位置和時間,以便后期調用。(3)實地觀察和記錄線路觀察時,注意沿途地質、地形、土壤和植被的變化情況。

4.室內總結

(1)資料和圖片整理;(2)標本鑒定和樣品分析;(3)論證;(4)填寫評價表;(5)撰寫調查報告。

四、研學課程設計

以下是筆者2023年8月參加九州杯研學課程現場賽獲團體特等獎課題:《土壤地域差異》,詳細探討研學背景、課程目標、設計思路、研前準備、課程實施等環節。

1.開展研學課程的背景

研學旅行是學科課程的延伸。將學生置于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土壤圈是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人類關系密切,也是最容易觀察和獲取的對象。云南與甘肅兩地區域差異明顯,是對比探究土壤差異性的理想目標。以下我們以甘肅土壤研學為例,試開展研學課程設計。

2.研學課程的目標

(1)學會在野外觀察土壤的一般方法。

(2)正確使用工具,掌握野外土壤采樣方法。

(3)利用實驗法,簡單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質。

(4)依據實驗結果闡述土壤與區域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5)關注不同類型土壤的農業利用情況,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

3.研學的思路設計和研學前準備

(1)圖像、文字收集資料。

教師:熟悉各研學點的相關背景知識及設計問題串。

學生:重點復習區域地理環境整體性等知識,提前熟悉教師提供的關于研學點的背景知識。

(2)實驗儀器:土壤采集鏟、沉降筒、土壤篩、試管、量筒、pH試劑、鹽酸等。

(3)研學路線設計。

考慮到課程應凸顯不同地理單元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所以該線路穿越了熱量和水分等在空間上差異明顯變化的地區。采樣的具體點位,結合“國家土壤信息服務平臺”上相關地區土壤類型分布資料確定表3中典型土壤采樣點,將這些采樣點串聯成具體研學路線。

4.研學課程實施

任務一 采集圖樣

利用導航到達并尋找較典型的土壤剖面觀察土壤顏色、用手感受土壤的質地。

(1)鉆取0-20cm、20-40cm土芯,裝袋記錄取樣時間、地點、土壤層位、類型、植被、采樣人信息等。

(2)尋訪當地居民作物種類、熟制、產量,以及土壤使用及改良情況。

任務二 土壤實驗

實驗1:pH值測定:取土樣上,滴入pH混合指示劑,并對比色卡,獲得pH值。

實驗2:粒徑組成:用比重計測一次懸液比重即可得出土壤顆粒組成情況。

實驗3:氧化法測定有機質:取1克土樣。加入7%過氧化氫,直至其充分反應沒有氣泡逸出為止。用損失的碳的重量即可推測土壤樣品中有機質含量。

實驗4:鹽酸消耗量求算出石灰量:取1克土樣,逐輪滴加稀鹽酸,直至樣品不反應,根據鹽酸消耗量求算出石灰量。

5.總結提升

(1)云南、甘肅兩地pH的對比,驗證了“南酸北堿”的基本地理事實。

(2)黃綿土和紅壤相比,砂礫含量高、黏粒含量低,反映了母質、土壤化學、生物風化的差異。

(3)蘭州到??撇菰耐寥朗屹|含量和pH的變化,反映出土壤普遍含石灰質,以及隨下滲的增加,淋溶作用逐漸增強的趨勢。同時,隨海拔增高pH值減低,有機質含量增加。

(4)灰鈣土與栗鈣土的表層、中層石灰質含量的差異,反映出隨降水增加,栗鈣土中石灰質淋溶-淀積增強,詳見表4。

五、建設校本課程評價和反思

1.課程評價要根據野外實踐課程的過程和結果來評價,活動中反映出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與地理核心素養同樣重要,內容詳見下表。

等級評定標準:(86-99)優秀,(71-85)良好,(60-70)合格,(60以下)待提高

2.對建設校本課程的反思

(1)課程的結構性,在地理野外實踐課程建設中,要體現新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具有緊密結構。(2)課程的主體性,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不同年級學生地理學科知識背景為基礎,可滿足學生興趣,并實現思維進階和能力進階。(3)課程的體驗性考察手冊內容越詳盡,教師對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區域地理背景知識的介紹和野外考察技能的培訓越充分,實踐活動體驗效果越好。(4)評價的綜合性學業質量水平分級指標要求對學業的評價,由單一性評價向綜合性評價轉變,由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表現性評價轉變。

猜你喜歡
研學新課標課程體系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研學之旅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