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的內在依據、具體方式與實現路徑

2024-03-29 19:56趙珍珍龍寶新
當代教育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育家師德育人

● 趙珍珍 龍寶新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2023 年,在第39 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致信優秀教師代表,開創性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對其科學內涵、核心要義以及實踐要求作了深刻闡釋。教育家精神是歷代優秀的教育家身上所展現的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以及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的保障。[2]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錨定新時代教師高質量發展的新航向,造就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是當前我國教育強國事業的戰略性考慮。[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有效銜接并進一步深化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六個要”及“大先生”等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黨“強師興教”重要論述一脈相承,并更進一步提升了境界,深化了內涵,同時增強了時代底蘊,形成與時俱進的中國特有的教師精神譜系,為新時代教師成長與教育開拓了新視野,指明了新航向,樹立了新標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教育家精神為廣大教師成長與實踐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與實踐導向,是引領教師不斷成長、實現教師高質量發展的絕佳內容。

一、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的內在依據

教育家精神之所以能引領教師成長,之所以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以及獲得高質量發展,是由其理論發展和實踐導向依據決定的。我們應從理論與實踐雙重向度認識其合法性與必要性。

(一)理論依據:教育家精神是教師成長的高階精神需求

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他們的精神需要、精神能力和精神生活是個人勞動的內在支配力量。馬克思人學理論將人的需要劃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4]發展的需要是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高階精神需要。人在滿足衣、食、住、行等自然需要外,最重要的是滿足精神境界和社會交際的需求。人的精神需求在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社會政治活動、精神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得以產生和滿足。

從個體成長的社會文化角度來講,人民教師一般被公認為“知識分子”,是知識和智慧的擁有者。教師職業是教師作為社會人的角色擔當,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除滿足自身生活需求之外,還承擔著社會賦予其教書育人的職業使命。教師在其職業實踐的過程中“借助各種學習活動系統、全面、持續地提升自身專業品行與行業生存能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職業使命,不斷逼近教學名師”。[5]社會文化外爍于教師的角色使命以及對教師群體的共同期許,能夠激發教師形成較高的職業成就動機,產生自我成長、繼續發展與追求卓越的精神需求。教師實現自我職業價值的強烈愿望,是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的有效前提和成長“勢能”。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能激發教師在精神上趨向教育家的精神目標,并激勵教師將其轉化為職業實踐的強大精神內驅力,使教師于日常履踐中彰顯教育家精神的強大力量和人性的光輝。教師對社會和他人作出貢獻,獲得顯著的成就,為社會所尊重和認可,這是教師作為職業人所追求的高階精神需求。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向來以貢獻社會和人民作為價值旨歸和高階精神追求,這種高度的內發性和自覺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群眾所展現的共有的精神品質。在中國共產黨引領下的無數偉大先哲,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為祖國乃至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不同時期鑄就了不同的時代精神。在革命時期形成的“五四”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奉獻精神,在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6]以及近年來我國面臨重大疫情期間形成的偉大的“抗疫精神”,等等,都昭示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產生有著相同的歷史淵源和實踐邏輯。教育家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是教師的內心呼喚,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更是歷史和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

(二)實踐依據:教育家精神具備強大的實踐導向力

教育家精神源于無數偉大的教育家的躬身實踐,是一種實踐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為教師成長搭建了多維的具象化實踐目標框架,為教師成長指明了“走得到的景點”,具備強大的實踐導向力。

首先,實踐目標指向的契合性。教育家精神是歷代教育家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質的凝練和升華,在產生之初就具備了優秀精神品質的本真價值,即具有明確的導向性、激勵性以及實踐感召力。教師成長的現實狀況與教育家精神之間形成的張力,便是教師成長的動力所在。教師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在勠力追求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長和完善,從而無限逼近教育家型教師。因此,教育家精神的實踐目標導向與教師成長的目標追求高度契合。

其次,實踐價值取向的一致性。一方面,教育家精神能指引教師形成正確的實踐價值觀,激發教師的職業奉獻精神。教師成長的價值旨歸在于“達人”(即“成就他人”)。欲要“達人”必先“成己”?!俺杉骸笔墙處熢趯嵺`中不斷歷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學生的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國之大者”的“為師”觀,擁有“大理想”“大胸懷”“大智慧”,為社會貢獻“大作為”“大愛心”,從而將個人成長融入“強國”建設大局。正如一條央視語錄所言:“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而是沿途的風景?!蓖瑯?,教師成長的目的并不在于他獲得了什么、成為什么,而在于其成長的實踐過程中對國家和社會以及對學生成長做出了哪些貢獻。另一方面,教師成長遭遇逆境時更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領。教師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遭遇諸多困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教師成長價值取向的偏差。身處逆境與曲折中的教師,急需一種精神力量給予他們堅定有力的指引。教育家精神的引領能讓教師“迷失”的精神生命重新煥發活力,讓身處“困境”的教師擁有自救的強大底氣與努力尋找新生長方向的力量,讓教師能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堅持自己的價值追求和崇高的職業信念。這便是教育家精神與教師成長實踐的共同價值旨歸。

最后,實踐路徑的同向性。教師的勞動實踐是教育家精神產生的源鄉。教育家精神源于無數優秀教育家長期的躬身實踐,廣大教師亦能以這些偉大教育家成功的實踐路徑為轍,在實踐中獲得歷練與發展。我國古代教育先哲孔夫子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仁者愛人”的偉大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至今仍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心懷赤子之心,為中國教育尋曙光,扎根教育實踐探索,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論,并躬身實踐,為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出貢獻[7];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提煉出“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教學理念,將語文教學帶入了別開生面的嶄新景象。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以優秀的教育家為榜樣,秉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奉獻精神,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形成獨特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精神,為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作出卓越的貢獻。這便是教師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實現自我成長的實踐路向。教師通過躬身實踐成就了偉大的教育家精神,反過來,教育家精神亦能反哺新時代教師成長。兩者相伴而行,形成動態循環、螺旋進階的發展機制,不斷推進教師實現高質量發展,使教師永葆職業生命力。

二、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的具體方式

教育家精神對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學識積淀以及仁愛之心四方面的闡述,為教師指出了更為具體、高層級的實踐要求,引領教師實現卓越成長。

(一)信念引領:涵養“國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教師的理想信念是教師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育觀、發展觀以及學習觀的有機結合,是體現教師精神風貌的重要因素。[8]教育家精神指向的“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能喚醒教師錨定高遠的職業理想信念,指引教師為國家、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激勵教師自覺踐行服務國家教育事業建設的使命擔當。

一方面,教育家精神能激勵教師將“小我”主動融入“大我”,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大局。一代教育家黃大年放棄優渥待遇,一心抱定志向為國效力,其精神彰顯的正是“心有大我”的擔當。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應當樹立大格局、大境界,傳承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把自己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奮斗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9]教育家精神導向的理想信念的首要追求,不是個人主義以及功利主義,而是社會、國家和民族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種更高水平、更高向度的高遠局面。

另一方面,熱愛祖國不是在戰爭年代才有,和平年代的愛國更彰顯時代所賦予的特殊使命擔當。歷來不乏一些學校的大學生畢業后舍棄國家利益,不顧祖國建設需要,在功利驅使下拋棄國家,為一己之私奔赴他國效力。教師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要時刻把“至誠報國”的使命印刻在心,傳播教育報國正能量,立志培養出一批能為祖國的發展和建設做貢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要時刻踐行“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教育使命,培養能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心系祖國,扎根祖國大地,奉獻祖國的國家人才“夢之隊”。

概言之,教育家精神能夠激勵教師理想信念的正向生長,引領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同時,教育家精神也能拉動和扭轉現實存在的教育信念不堅定的現象,呼喚教師在信念上向教育家精神看齊: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建設和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為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完成黨和國家賦予教師的時代使命。

(二)道德磨礪:深化“以身作則”的道德情操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使命擔當。社會和家長普遍對人民教師有著“模范”的期許。教育家精神能夠引領教師澄明自身的使命擔當,激勵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磨礪、鑄就“以身作則”的師德典范。

首先,教師肩負教書育人的使命,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從走上崗位之日,就扮演著多重角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當是集“道德引路人”“心靈雕塑家”“知識傳授者”以及“思維喚醒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教育者。[10]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但對學生“言傳”,也在“身教”,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的影響巨大。他們從教的過程中所展現的高尚師德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擁有高尚的師德是教師職業最根本的要求。[11]

其次,社會和家長對人民教師角色有著“模范”的期許。社會普遍期望或者認為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應當是正確的、規范的,這就更昭示了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為社會和他人樹立其職業所賦予的“榜樣形象”。教師應成為社會和他人推崇和敬重的典范。竇桂梅講,要做“精神上氣象萬千的大國良師”。教師需要做到高度自覺,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言行,恪守職業道德標準的要求,將師德標準內化于心、傾注于行,在行動中克己奉公,不斷磨礪個人修為,以德立身,向美而行,樹立“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良師典范。

最后,教師要不斷歷練,躬身實踐。人民教育家于漪說過:“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保?2]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教師要終其一生不斷歷練,提升職業道德與修養。[13]教師在實踐中要注重內外兼修,既講個人職業品德,又注重作為社會人的職業公德,不斷磨礪,鑄就“以身作則”的高尚師德。教師內發于心的良好品德,能讓教師在其行業站穩腳跟;環境外鑠于教師的職業公德,能使教師在從教之路上行得更遠。

(三)智識涵養:遵習“博學多能”的育人智慧

“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以及智慧靈活的教學方法構成了教師育人的‘智識’,其中知識是基礎?!保?4]“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是教師“為學”的態度,也是教師“為教”的根本遵循。無論是“為學”還是“為教”,都離不開教師的躬耕踐行。

一方面,教師要秉持“終身學習”的“為學”品質。教師職業是充滿實踐智慧的職業,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學識,更要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能力。知識積累是能力發展的前提,知識和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師將知識與能力靈活而多元化運作,激發育人的潛在智慧,從而達到“轉識成智”的境界?,F如今,知識更新迭代極為迅速,“一碗水”與“一桶水”的教師知識素養時代成為過去。教師要持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儲備,以終身學習為必備的品質,才能擁有不斷涌流的“源頭活水”。高遠的建樹和創新的智慧往往來自扎實的學識積累。優秀教師應具備潛心治學、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的求知素養,并將所學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于教育實踐,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另一方面,教師要追求“銳意創新”的“為教”品質。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求是創新,是教師不懈追求真理的基本態度。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善于用敏銳的意識和獨到的眼光,發現教育問題、分析研究問題,并進一步解決問題,有目的、有計劃提升和完善自己,從而在良性的學習場域中不斷成長。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要引導學生求是創新。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探索真理、精益求精的開創探索精神,勇于在知識的洪流中銳意進取,不斷吐故納新、批判創新,生產出新的教學知識,站在更高的層次引領學生探索新知。

綜上所述,“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是教育家精神對教師“為學”和“為教”育人智識養成的根本要求。教師只有終身學習、不斷創新進取,在教育教學中靈活運作,才能形成高超的育人智慧,為完成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命打下堅實基礎。

(四)仁愛喚醒:堅守“仁而愛人”的教育初心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薄敖逃L格可以各顯身手,但愛是永恒的主題?!保?5]沒有大愛的人當不了教師。教育家精神倡導的“啟智潤心”是教師“為師”的情懷,“因材施教”是教師“為教”的情懷,“胸懷天下、以文化人”是教師“為道”的情懷,“仁而愛人”則是貫穿三重情懷的情感主線。

一是“啟智潤心”的“為師”之愛。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科學的指導,引導學生“開蒙啟智”,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印?。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保?6]在現實中,學生往往是“被拋放”的兒童。面對被拋放的兒童,教師應當存有憐憫之心、愧疚之心與責任之心,[17]努力做學生的“替代父母”,確立“學生本位”的教育立場,做到“以愛育愛”。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合作者”和“陪伴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成長,用智慧與美德開啟學生求知的大門,為學生帶去成長的“養分”,以“春風化雨”的師者大愛情懷滋潤學生的心田,站好“三尺講臺”,講好自己的“教育故事”,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

二是“因材施教”的“為教”之愛。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就是使每個學生獲得成長。這就要求教師以教書育人為使命,及時了解學生個性,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以自己廣博的教育積淀為學生發現探索指引方向。教師應秉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育人理念,踐行“以學定教”的根本遵循,以寬廣的胸襟面對存在個性差異的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不但要能教、會教,還要樂教、善教,將自己畢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前沿的教育理論、精湛的教學技能科學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深厚的學識和高遠的覺悟,為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成長,引導學生走向探索未知之路。

三是“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為道”大愛。教師職業角色是一種社會化的存在,承擔著創造“社會效率”的職業責任。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既要精于為學生“授業”“解惑”,更要有“傳道”的責任和使命。教育家之所以被人民銘記、彪柄史冊,正是因為他們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甘心奉獻,展現出“國之大者”的高遠格局。教師全情投入教育,心系祖國、關愛學生、貢獻社會,將自身成長融入祖國建設的偉大事業,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發展大局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便是教師職業永葆活力的關鍵所在。[18]教師唯以其高遠格局著眼于社會和成長共同體的發展,方能為人類傳播“真”“善”“美”的師者“大道”。

三、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的實現路徑

教育家精神對教師成長的引領作用,還體現在教育家精神向教師成長實踐傳遞與轉化了實現路徑,這種傳遞與內化使教育家精神與教師之間形成認知共振與情感共鳴。

(一)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思政課程建設,拓寬教師信念格局

思想政治課程對教師成長具有培根鑄魂之效。將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精髓融入教師思想政治課程之中,引領教師樹立高遠的教育信念格局,需要著力做好以下方面。

首先,以教育家精神的內核完善思政課程內容設置,豐富教師成長的“精神養分”供給。教育家精神凝練于教育家的實踐成果,是可被教師履踐的客觀存在。一方面,將教育家的優秀思想、育人智慧、先進理念以及高超的教育策略等豐碩教育成果融入教師思政教育課程,使教師能根據自身興趣和實踐需求選擇對口的精神“養分”,使教育家精神的營養逐步滲入教師的“精神土壤”,使之內化吸收、轉化為教師成長的動力源泉。另一方面,搭建教育家精神的物化載體,有效利用隱性課程的化育功能。建設教育家先進事跡展館、教育家精神文化長廊及教育家精神譜系展館等,讓教育家精神在教師的日常生活中“入眼入心”,使之在教師內心扎根,并轉化為教師育人的潛能和動力。

其次,要提供靈活多樣的課程學習平臺,盤活教師課程學習方式。大多教師往往囿于教學工作繁重,不能及時掌握前沿教育思想理念精髓,這會導致教師成長受限。因此,要綜合考量教師工作的現實狀況,靈活設置教師學習方式。一方面,構建學習實踐共同體[19],以開展合作學習為抓手,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有效推進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的深化領悟,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另一方面,設置線上與線下靈活匹配的學習模式,建設高質量的開源性網絡課程,利用數字化教學媒體資源以及現代化學習平臺,開展教育家視頻講座、教育專家報告等,讓教育家精神為教師所內化吸收,使之轉化為教師日常工作以及行為習慣的有機組成部分。

最后,建立長效的教師學習與成長過程評價機制,激勵教師不斷成長。對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勤學篤行表現優秀、教學創新卓越的教師及時給予獎勵,以激發教師學習與成長的動力。第一,采取由下到上層推式的激勵機制,以過程性激勵評價為主,把評價的權利交給教師,采取多元主體參與的形式,讓每個人都去發現身邊的“榜樣力量”。學校管理部門加大對優秀教師的宣傳,展示優秀教師的課堂創新成果以及先進教育案例。第二,由學校進一步向上級部門在推介優秀教育家型教師,以加大表彰力度,不斷增加教師職業成就感和榮譽感,筑牢教師職業信念。第三,在國家層面上宣傳和弘揚勤學上進、扎實育人的教育家型教師的事跡和精神,使教師成為被社會高度認可的無上光榮的職業,使教育家精神深入人心,在社會普遍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為全社會“合力育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教育家精神標定教師道德準線,提升師德社會“公信度”

“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保?0]以教育家精神為準繩定位師德標準,有效增強師德建設的“三力”:“輻射力”“監測力”和“懲戒力”,“三力”融合共同打造教師師德的社會“公信度”。

其一,加大優秀師德榜樣的“輻射力”,擴大先進師德榜樣的影響范圍。教師隊伍中存在著不少師德高尚、品質優秀的教育家型教師,他們是師德正能量的“傳播者”,具備教育家精神的輻射力。以這些教育家型教師為職業實踐的典范,將他們在教書育人實踐中所展現的優良師德、先進事跡以及教育成果作為其他教師行而效之的榜樣,為教師提供實實在在可供效仿的近身真實樣例。教師只有積極學習并踐行教育家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才能不斷向優秀的教育家型教師看齊。

其二,提高師德滑坡現象的“監測力”,重振教師良好精神風貌。在教師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部分教師會因為產生倦怠而表現“佛系”,缺乏成長意愿,甚至造成成長停滯。這種現象的實質是:教師從教信念的松懈不僅造成了師德“滑坡”,也嚴重弱化了教師教書育人的價值使命。當“躺平”成為一種常態存在時,教師失去了成長發展的原動力。其危害性危及整個教師職業的生命力,甚至引起教育的“系統失衡”。因此,加大師德監測力度,提高教師師德整體水平具有緊迫性。明確師德標準,杜絕不作為、慢作為等不良現象,對泛化存在的師德滑坡現象加以正面疏導,從而不斷穩固教師師德師風向好發展態勢。

其三,加強師德失范行為的“懲戒力”,肅清教師成長中的不良風氣。教師承擔教書育人的社會職責,其言行必然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在網絡信息時代,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人可謂信息的“傳播者”。在網絡輿情的助推下,教師往往會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會導致部分群體或個人把少數教師個體師德失范行為與教師隊伍整體師德形象進行不對等掛鉤,對學生身心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輿論的指揮棒無形中把家長、社會與教師對立起來,割裂了社會、家庭以及學校合力育人的情感紐帶,消解合作育人的教育力量。因此,要嚴格落實師德失范的相關懲罰措施,補充和完善違反師德懲戒法律體系建設,將師德失范行為納入法律懲戒范圍,落實對師德失范行為依法處罰措施,打造教師隊伍的師德公信度,營造風清氣正的教書育人氛圍。

(三)以教育家精神升華教師教學詩意生命感,豐富教師育人智識

課堂教學是教師育人的主陣地,也是教師的生命線。教育家精神倡導“啟智潤心”的教育理念,在這一理念觀照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鑒賞與藝術創造的過程”。[21]充滿詩意的鮮活課堂需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以探索創新為教學過程的主要任務,用賞識性評價不斷激勵學生,不斷激發課堂的鮮活生命力。

首先,需要構建溫馨靈動的師生關系,使教育在充滿育人的溫馨詩意中發生。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靈動而又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所構建的教學活動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得到最大尊重與觸發。學生不再需要反復試錯去探求教師心目中的理想答案,而是在與教師平等互動,在合作中對學習主題進行主動思考與探索,即便是臨時性走彎路,也是探索學習的本真狀態。教學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生命線。好的課堂是藝術鑒賞與藝術創造的過程。[22]充滿詩意與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應當建立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之上,在教師和學生和諧互動的雙邊交際活動中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其次,倡導“求是創新”的教學實踐過程,使課堂充滿靈動的詩意生命感。富有創新和探索的課堂教學能極大地牽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情境中,當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充分得以釋放的時候,課堂才充滿生命感和靈動感,教學因此而上升為一種藝術創造和藝術鑒賞的過程。[23]一方面,教師要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使課堂成為知識生成和學生思維構建的主陣地?!耙本褪且獑⒌蠈W生的智慧、喚醒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與探索的興趣。做好學生“引路人”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未知之路”,使學生擁有面對未來無限可能的勇氣和能力,而非牽引學生按照某種既定的模式學習簡單的知識或技能或走向教師預設的“舊路”。另一方面,教師要堅守教育初心,把握好“人的根本實質”,建立并長期維護與學生之間的信任紐帶,牢記基本使命,回歸教育本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以學生創造力生發為要旨。

最后,用賞識性評價不斷激勵學生,激發課堂的鮮活生命力。學生的最本質特點是生長性,學生的發展存在著無限可能。長期以來,教育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學往往以單向度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為主,而忽略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發展,這會導致教育的實然狀態與應然狀況之間存在巨大落差。教師與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主體,生命的復雜性與靈動性表明:工具理性顯然不能解決所有教育問題,至少不能完美地解決[24]。教育需要藝術,生命更需要藝術。站在馬克思主義精神需要理論的視角來看,超越工具理性束縛的教學是教師既往追求的最佳教學狀態。馬克思主義精神需要理論觀照下的教育家精神,彰顯的是一種“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充滿生命詩意感的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凸顯與創造潛能的釋放是教師教學實踐及育人智慧的基本蘊語和價值旨歸。

(四)以教育家精神重構教師成長“微環境”,“愛”潤教師成長

教師成長“微環境”是教師職業實踐過程中所處的“微觀教育生活空間”,是與教師身心距離最近且直接決定著教師成長與發展的事件、人士、事物、關系等因素有機關聯而成的教育共同體。[25]杜威指出,一個共同體中各主體之間一定要有“共同經歷的成長故事、彼此認同的觀念以及家校社共同創造的精神文化”。[26]“微環境”各主體間相互作用機制是影響教師成長的關鍵所在。優質運作的“微環境”共同體能為教師成長供給源源不斷的“滋養”,不良或者“異化”的微環境則掣肘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因此,要以教育家精神之“愛”,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和諧運作的“微環境”機制,促進形成多元主體之間的價值認同的教育共同體。

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門傾力“向下助推”,為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與發展賦能。首先,加強宣傳與政策支持,促進社會對中國“師道”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同時,也要及時對社會上和網絡中存在的惡意詆毀教師形象的不良現象進行規約和懲戒,為教師發聲,保護教師的正當權益。其次,合理減輕教師額外工作負擔,營造張弛有序的工作環境。教育家精神所擘畫的是一種張弛有度、溫文爾雅、善教樂教的良師大先生形象。然而,教師精神氣象的形成與保持需要良好的物質保障與和諧環境的共同支持。在現實中,仍有不少與教學不相關的額外事務涌入學校,擠占教師和學校的正常工作時間。這些事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和學習負擔,影響學校教育機制的有序運作。最后,提高教師成長的自主性是保持教師創造力發展的前提。正如杜威所言:創新的大敵就是極端地被控制。目前有研究指出,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因“繁雜的教學任務和過多管理控制”而“限制教師自身發展”的情況。及時為教師紓解壓力,破解教師自主發展的阻礙,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探索教育難題,使教師充滿激情與活力地陪伴學生成長,這是永葆教師成長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另一方面,教師主動作為“向上實踐”,促進知識共享與知識轉移。教育家精神是一種被社會公認的優秀的實踐智慧,有著極大的實踐導向價值。實際上,每個優秀的教師都是教育家精神的承載者與傳播者,具備影響教育“微環境”的優質“勢能”。教師主動作用“微環境”,與環境中各主體有效互動,滲透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與教育方法策略等,發揮傳播教育正能量的作用。有學者指出,先進的教育理念具體包含積極的學生觀、進步的教育價值觀和正確的教育活動觀。[27]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深入社區與人民交流溝通,積極營造良好的教育微環境,并掌控環境發展態勢,用奉獻、愛心、善意、理解浸潤“微環境”,讓人民群眾發自內心地理解教育、理解教師,使之與教師勠力同心,以共同構建教育共同體,合力推動教育發展。

風清氣正的教育微環境,能讓教師心無雜念、安靜地教書育人。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能讓教師保持職業幸福感。相反,不良的教育環境阻礙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以教育家精神來重構教師成長的“微環境”,要通過教師內發于心的教育熾情及外界強效的政策賦能。驅動內因和外因的“雙核”引擎,多主體協同發力,方能形成促進教師卓越成長的良好生態,持續而長效推進教師向好向優不斷發展。

猜你喜歡
教育家師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教育家與兒童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津派教育家成長
為什么現在要說“新教育家”
師德考核“ 量化”實踐與思考
教育家
愛是師德的源頭活水
抗震救災中的師德樂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