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探究

2024-04-02 07:49楊繼玲
公關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課程改革心理健康

楊繼玲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學生心理需求的多樣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大學生需求,促使教育工作者尋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個體優勢、正向情感及其在個人成長中作用的學科,為心理健康課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踐路徑。本研究旨在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框架,重新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

引言

當代大學生在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面臨著學業壓力、職業規劃、人際關系及自我認知等多方面壓力,不僅影響了學生心理健康,也對其學習效果和生活質量構成了潛在威脅。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集中于問題診斷和治療,而對于個體優勢、潛能挖掘與培養關注不足。積極心理學強調利用個體的優勢和資源來促進其幸福感和心理韌性的發展,其為心理健康領域帶來了全新視角。

一、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的意義

(一)應對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挑戰的必要途徑

在快速發展與變化的現代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群體面臨著多重心理健康的挑戰,其源自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高強度學業負擔、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融入過程,以及自我認知和價值實現的探索等多方面。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聚焦于問題和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而缺乏對個體心理資本的積極培養。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則為教育界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其旨在強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中營造積極經驗,增強個體幸福感,提升應對挑戰的能力。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意味著從增強個體內在潛能和積極面向出發,促進其心理的健康與成長。例如,課程中可以包含正面心理訓練、積極情緒的培養、優勢與能力的發現與利用等內容。此外,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團參與等,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成功與成就,進而增強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歸屬感。此種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的課程改革,有助于學生建立起更為健康的心理狀態,并提升其生活質量和學習效率,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面對生活中各種不確定性和挑戰時的積極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培養具有未來競爭力和創造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影響[1]。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創新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強調全面發展,其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培養,更注重情感、心理、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通過引入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該課程改革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和挖掘自身潛力,培養樂觀、堅韌的性格,以及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該課程改革通過科學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在自我探索過程中發現自身長處和興趣,學習如何設定合理的目標,并采取有效的行動去實現目標。

此外,此種教育創新還特別強調個性化教學,通過評估學生的個人差異和需求,教師可以提供更為精準的指導和支持,能夠確保教育資源最優配置,使每名學生都能在適合的節奏和方式中成長。

(三)提高教育干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深刻革新,其強調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個體差異,通過精確的教育干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在針對性方面,課程改革著力于理解每位學生的獨特心理需求和潛在心理資源,需要教師具備積極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知識來設計和實施針對不同學生的教學策略。在有效性方面,積極心理學提供了一系列經過實證研究驗證的干預技術和方法,如積極日記、感恩訪談、優勢使用等,已被證明能夠有效提升個體的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將以上方法融入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增強個人意義和目標感,從而在提升個人心理健康的同時,優化學習和社交環境。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原則

(一)人本主義原則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人本主義原則,是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并促進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自我發展。首先,人本主義原則強調個體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重要性。改革心理健康課程時,教育者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歷和學習動機等,從而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其次,人本主義原則倡導教育的全人關懷,即關注學生的情感、認知與社會發展等多方面。教師在課程中可以融入情緒管理、壓力調適等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并管理個人情緒,提高抗挫折能力。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社交技能培養,通過小組合作、公開演講等形式,增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此外,人本主義原則提倡教育的個性化和差異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應充分考慮學生多樣性,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和教學資源,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自適應學習系統,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選擇不同難度的學習內容。最后,人本主義原則也強調自我導向學習的重要性。教育者應當引導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夠自我監控學習進度,自我評估學習成果[2]。

(二)實踐性原則

積極心理學的實踐性原則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不僅應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注重知識的應用,確保學生能將所學內容運用于實際生活,以達到提高其心理素質和應對日常挑戰的目的。具體而言,實踐性原則強調學習的應用價值。在課程設置上,應當圍繞學生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和生活挑戰,設計實際案例分析、模擬情境演練和實地體驗活動。此外,實踐性原則倡導課程設計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感。教學方法應更多地傾向于討論、合作、反思等互動性方式,而不僅是單向知識灌輸。再次,實踐性原則主張課程應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根據學生反饋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及時調整內容,其靈活性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更新換代,也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創新。最后,實踐性原則提倡通過真實體驗來深化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使其親身體驗助人為樂的快樂。

(三)持續發展原則

在積極心理學框架下,持續發展原則是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設計為一個動態進化過程,不斷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滿足學生不斷發展的需求,并持續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和健康。首先,持續發展原則要求課程內容應與時俱進,反映最新的心理健康研究發現,課程設計者需要定期回顧和更新教學材料,確保學生能夠獲得關于心理健康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和策略。其次,持續發展原則鼓勵建立包容性學習社區,為學生提供持續學習動力和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線上論壇、學習小組和心理健康俱樂部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交流心得和經驗的平臺,使學生在面對心理困擾時獲得來自同伴和導師的及時幫助。此外,持續發展原則強調課程應具有開放性,能夠適應各種學習者的需求,教育者應為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開設不同層次課程,或提供個性化輔導服務,以確保任何起點的學生均能在心理健康的學習道路中持續前進。最后,持續發展原則還倡導課程設計應有助于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者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未來的生活和職業中,從而使學習成為一種持續性、終生性追求。

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策略

(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首先要著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學生主動性和參與感提升,教師的角色轉變為促進者和引導者,而非單向信息傳遞者。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采用案例研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互動式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從實際情境中學習,提升參與度和興趣,通過案例研討,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更好地體驗和理解不同心理狀態,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則能夠學會傾聽、交流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其次,教師需要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相結合,涵蓋壓力管理、人際關系和職業規劃等學生普遍關心的心理健康問題,使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自身生活實踐中,提升學習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出發點,鼓勵學生分享個人故事和體驗,以此作為促進理解和學習的橋梁。接下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設計時應鼓勵學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如設計寫作日記、心理健康項目等任務,使學生有機會去審視自身心理狀態,識別和發展個人優勢,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設定個人目標,如何評估自身成長,并提供反饋,使學生能夠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最后,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最新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和實踐,將其知識整合到教學中,并發展情感智慧、同理心和溝通技巧等全新教學技能,從而創建一個支持性學習環境。

(二)融入積極心理學核心素養的課程內容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將其核心素養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課程內容中,是對現有教學內容的一次深刻改革。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素養,如正向情感、參與、關系、意義和成就(通常被稱為PERMA模型),為課程提供了全新維度和深度。

首先,正向情感的培養可以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師應分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積極體驗,引導學生認識到積極情感的重要性及其對個人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使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在面對生活中的逆境時,依然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其次,參與即指讓學生在活動中全神貫注,享受“心流”的狀態,教師可以設計課程活動,使學生有機會發現并運用自身優勢,如通過優勢測試來識別每個學生的個人特質,并在課堂上進行優勢匹配實踐。在關系構建上,課程應當強調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培養良好人際關系的策略和技巧,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項目、同伴互助活動等形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建立和維護支持性的社會關系。意義的探索則涉及幫助學生發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故事的書寫,探討自身價值觀和生活目標,從而讓學生理解如何將個人行動與更高的目標和意義相聯系。最后,成就的追求不應僅被視為獲得外在獎勵結果,而是應該被看作是個體努力和毅力的體現,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鼓勵學生設定并實現個人目標,同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反饋。

(三)創新評估方式,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下,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轉變傳統評估方法,采用更加全面和多維度的評估體系,不僅衡量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還應評價其心理健康發展和應用能力。首先,教育者應從傳統筆試和閉卷考試中解放,引入更多形式的評估方法,如設立基于場景的模擬練習,使學生在模擬的真實生活情境中應用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在實踐中展示學習成果,幫助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和實際應對問題的能力。其次,創新評估方式還包括增加自我評估和同伴評估的比例,自我評估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心理健康狀態進行反思,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同伴評估則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反饋,幫助其從他人視角審視自身行為和思考。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研究報告、演講、視頻制作等形式,使其展示如何將積極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通過項目式學習成果展示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其評估能夠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質量

在積極心理學框架內,這一策略的核心是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確保其能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此外,還需增強教師團隊的凝聚力和合作性,以及培養教師對學生心理發展的深刻理解和關注。首先,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石,校方應為教師提供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和教學法的定期培訓,涵蓋理論知識、實際案例分析、教學技巧的工作坊和情感智能的培養,通過專業發展活動使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庫,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傳達課程內容,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識別和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次,校方應鼓勵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通過定期的教師會議、聯合研究項目和同伴觀摩課建立起分享最佳教學實踐、教學資源和相互支持的網絡,在此團隊氛圍中,使教師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此外,教師應被鼓勵進行心理輔導的相關培訓,學習如何傾聽學生的需要,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提供適當支持和引導,從而創建一個安全、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最后,教師應定期回顧和評估自身教學實踐,反思有效之處及需要改進的部分,通過持續自我反思和改進逐步提升教學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改革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工作,其在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未來研究可以繼續促進跨學科合作,匯集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張桂源,黃露露.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德心智融合”模式的實踐探討[J].教育觀察,2022,11(32):90-93.

[2]郭洪芹,羅德明.高校心理健康課混合式教學滿意度實證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3):112-116.

(作者單位: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

猜你喜歡
積極心理學課程改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淺析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活中的運用
職校生積極心理導向的體驗式活動班會創設研究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項目教學法在微電影制作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創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