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溯源與鏡鑒

2024-04-06 11:08
關鍵詞:六藝思政政治

郭 強

(1.南京曉莊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2.南京師范大學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1171)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同時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1]?!皞鹘y文化與現代化建設并不矛盾,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截然對立的”[2]。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視域下的德育以及歷史學(或教育史)視域下的“育德”,三個概念之間有著天然的耦合統一關系。在我國,“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稱之為‘德育’”[3](P3),而古代則稱之為“育德”,即修養、培育品德之義?!坝隆?語出《周易》《易·蒙·象》云:“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蓖蹂鲎?“育德者,養正之功也?!盵4](P36)《易·蠱·象》云:“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蓖蹂鲎?“蠱者,有事而待能之時也,故君子以濟民養德也?!盵4](P71)中國傳統文化之下,“古代教育思想是一個整體思維,‘德’、‘道德’都是政治化的‘大德’”[5](P3),“育德”也遠超過狹義的道德教育范疇,而是一種實施培育道德、政治、思想及其行為習慣的綜合實踐活動。因此,“育德”與德育可謂思想政治教育的古、今釋義,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三者的共同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強調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等八個“統一”,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6]。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宜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學習、吸收、超越與創新,尋找源頭活水。而縱觀近幾年的思政課研究,聚焦于其內涵、地位、價值、評價、建設路徑及其與課程思政的關系,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研究范式基本確立,但也存在著重實踐性而輕理論性、重現實性而輕歷史性、重政治性而輕學理性、重高等教育而輕基礎教育等不同程度的問題。雖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學兩個學科領域,亦不乏有學者或從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維度提出六藝之禮的政治倫理課屬性[7](P47),或從課程歷史視角提出六藝課程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意圖[8](P157),又或從實踐哲學維度認為課程思政繼承發揚于以德為先的古代儒家教育[9〗,但往往點到即止,一筆帶過,鮮有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對思政課程展開歷史溯源并專題論證。

本文旨在以課程論與教育史的學科視角和方法,對中國思政課程的歷史進行傳統文化溯源探究,力求對當下思政課程的研究問題和研究論域進行一定拓展,為新時代思政課程的守正創新尋求歷史的鏡鑒與省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中國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其中,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文化說到底是一個字,禮。一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國思政課程亦可溯源至古代教育。追本溯源,中國最早的課程肇始于古代六藝,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同樣濫觴于此。作為六種道藝或技能,六藝有著明確的訓練內容和構成,“形成了以禮為首,包含有德、智、體、美的完整的教育內容”[10],是中國最早的古典分科課程。其中,禮為德育,樂為美育,射、御為體育,書、數為智育,六種分科課程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禮作為六藝課程之首,“凡政治、倫理、道德、禮儀皆為其包括”[11](P22),可謂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為一體,是“中國思政課程之濫觴”[12],堪稱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或“育德”課程。

二、六藝之禮: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

(一)六藝:中國最早的學校課程

中國古代的學校萌芽于原始社會“虞舜”時期,至奴隸社會的夏、商兩代才逐漸形成,到了西周時期已形成了集國學與鄉學為一體的完善的官學體系。伴隨著學校的產生與發展,以教與學為內容和紐帶的教育媒介——課程也逐漸產生。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是現代教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但其歷史卻可追溯至古代。在我國,“課程”一詞出現較晚,作為概念術語的課程,最早見于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孔穎達在其中為《詩經·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曰:“以教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得依法制也?!盵13](P975)當然,這里的課程是秩序之義,與現在的課程含義相去甚遠。而作為教育實踐的課程,卻產生的更早,“在中國,成體系的教、學內容的歷史可以溯源到西周六藝”[8](P153)。雖然西周時期尚未出現課程這一概念,六藝亦非現代概念的課程,但“既分教育內容為六藝,至少說明在西周的課程概念中,已經有了分科教學的思想”[14]。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六藝已然具備了現代分科課程的基本特點,其“性質略近于現代的科目”[15],大致相當于以這六門學科為中心而組成的分科課程,可謂中國最早的課程,或最早的古典分科課程。

作為一個涵蓋了六種知識與技能教育的課程體系,六藝對貴族子弟身體與智能的發展有著各自明確的訓練和教育要求。關于六藝的構成,鄭玄注曰:“禮,五禮之義。樂,六樂之歌舞。射,五射之法。御,五御之節。書,六書之品。數,九數之計?!盵16](P1523)五禮,是貫穿于整個貴族社會生活中的宗法等級、世襲制度、道德規范和禮節禮儀,也是一門有關宗法等級制度、法律、禮儀、儀俗的課程。六樂,是集合了音樂、詩歌和舞蹈為一體的課程,包括樂德、樂語、樂舞。六樂又稱六舞或稱六代樂舞,是周公“制禮作樂”時將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以及周武王等六代的代表性樂舞整理增刪而成。鄭玄注:“六樂,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盵16(P1575)]五射、五御,分別是以射箭和駕駛戰車為主的軍事技術訓練,鄭玄注:“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16](P1575),“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16](P1575-1576)。六書、九數,是關于讀、寫、算的兩門基礎文化課程。其中,書是識字、書寫課程,數是算學、算術課程。鄭玄注:“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16](P1576),“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16](P1576)。由此,禮、樂、射、御、書、數共同構成了六藝,“道藝”教育,即知識與技能教育,是六藝課程的首要屬性。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課程的粗略設計”[17](P11),六藝作為我國最早的課程,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課程計劃與課程意識,如《禮記》中記載了分季節進行六藝課程教學:“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盵18](P2905)“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龠?!盵18](P3041)同時,還記載了按年齡進行課程教學:“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袴,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盵18](P3187)

(二)六藝之禮: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

思政課程作為對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課程,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儲才的時代重任。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本來特指中國共產黨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7](P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宣告了“黨領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立”[19](P56)。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強調教育適應現實情況、為革命與政治服務的宗旨,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的核心位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應運而生。然而,作為一種綜合性、歷史性、政治性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在發生地域上,并非我國特有的活動現象,而是“普遍存在于階級社會的一切歷史發展階段和不同形態的國家”[3](P289),在發生時間上,也非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才產生的實踐活動,甚至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為基本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便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而誕生,并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服務。馬克思、恩克斯認為,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20](P98)。因此,就概念發生維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現“與無產階級政黨的活動相關聯”,但從活動發生維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從自有階級社會以來就一直存在”[3](P2)。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程的形成與產生亦然。從課程實踐發生的維度,思政課程的歷史可追溯至古代六藝。

作為學校教育的六種分科課程,六藝經歷了夏之萌芽,商之雛形,西周之完善,并在“育德”之教育目的的催生下,逐步形成了中國古典分科課程的成熟形態。至西周成康之治,“逐漸增加了政治倫理內容,提高了文化教養水平,形成了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21](P17)。因此,除了道藝之教的課程屬性,六藝還兼具育德之教的課程屬性。尤其是六藝之首——禮,在古代“德”“行”課程“缺位”的時代背景下,作為“育德課程”,擔當了“補位”的歷史角色。作為西周時期“大學最重要的課程”與“政治倫理道德教育課”[22](P96-97),禮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于一體,堪稱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

不論國學①,抑或鄉學①,六藝都是西周學校教育的根本象征?!皣雍腿f民都有接受六藝教育的權利,只不過他們接受六藝的地方不同,一在國學,一在鄉校而已”[23]。然而,這并非意味著學校的教育內容只有六藝。除了六藝之教,國學和鄉學還專門設有相應的德行之教。具體而言,國學的教育內容為三德、三行與六藝?!吨芏Y》有云:“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盵16](P1573)“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盵16](P1575)“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盵16](P1523)由是觀之,雖然德行之教有三六之別,然而藝之教則并無二致,均為六藝。德、行、藝三者的地位也并不平衡。德與行,是一體兩面,兼修內外,鄭玄注云:“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盵16](P1573)而德行之教又居于六藝之教之先,至德是道藝的根本,“學藝務先修德,君子備德,而后藝乃有所附所用”[24],亦即所謂的“養國子以道者,以師氏之德行審諭之,而后教之以藝儀也”[16](P1575)。

21世紀的首個10年,是全水利行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民生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戰略轉型的關鍵期。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按照國家科技工作的十六字指導方針,把握國家科學治水的現實要求,在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新思路、推進民生水利新發展、有效應對突發水事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雖然如上所述,德、行、藝都是西周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國學的三德、三行,抑或是鄉學的六德、六行,卻“無法(也沒有)體現為課程”,而六藝卻發展成為了“六門實實在在的課程”[8](P157)。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課程為六藝,而非三德、三行或者六德、六行的原因之所在。那如此重要的德行之教又是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實施和實現的呢?答案是通過六藝。在專門的德行課程“缺位”的背景下,“育德”之重任便落在了六藝課程上。學校教育中,六藝可謂是德行之教的“補位”者,“德、行的教育也要借助六藝課程來實現”,“甚至可以說六藝課程作為載體,承載著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施”[8](P157)。而六藝之中,若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與功能,位列六藝之首并包含了政治、倫理、道德、禮儀等教育內容的禮,則表現得最為突出。作為禮儀制度,禮包含了貴族子弟社會與政治生活中所需掌握各級各類禮制,承擔了藝能或知識技能教育之職,具有道藝之教的課程屬性;而作為禮法教育,禮更蘊含了貴族子弟熟稔揖讓進退禮節、宗法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規范,即“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18](P2664),承載了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等教育之責,涵蓋德行之教的課程屬性。在寓德于道、道以載德的功能之下,六藝是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或“育德”課程。

三、何以“育德”:禮的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

泰勒認為,任何課程的組織與開發都必須回答以下四個基本問題: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教育目標?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我們怎么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25](P2)確定目標(即課程目標)、選擇經驗(即課程內容)、組織經驗(即課程結構)、評價學習結果(即課程評價),這四個課程要素構成了現代課程論最有影響的理論構架。古代六藝并非現代意義上的課程,也尚未具備如此完整而系統的課程要素,嚴格意義上的課程評價與課程結構亦未見形成與發展。但在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建構上,六藝之教,尤其是作為六藝之首的禮,卻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指向。思政課程之所以被稱為一種特殊性質的課程,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政治導向和價值引領的功能,它屬于德育學科教育,它的德育性充分體現在教育內容和教學目的上”[26]。在強烈的思想與政治意圖下,禮以“育德”為旨向,形成了相對明確的課程目標與較為完整的課程內容?!俺缍Y明倫”與“五禮六儀”分別作為禮的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構成了課程組織的核心要素,回答了“何以育德”的歷史命題,承擔了其作為中國最早思政課程的歷史使命。

(一)崇禮明倫:禮的課程目標

西周社會在政治上的分封制與經濟上的井田制基礎之上,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區別親疏、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宗法制。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時期,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經歷確立于夏,發展于商,完備于西周。作為道德倫理之教,禮以尊卑等級為旨向,可謂包括萬象,涵括了從政治、經濟、社會、軍事一直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禮制禮儀、法律制度、道德修養以及道德規范,但總體上涉及政治倫理、行為規范以及制度典章三類:“一是關于貴族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上下尊卑關系的規定;二是關于貴族的衣食住行、婚嫁喪葬等一切行為規范;三是西周政治、軍事、法律制度,總稱為‘周禮’?!盵22](P95-96)而作為宗法制下教育和引導人們正確定位和處理上下尊卑關系的學校核心課程,禮的課程目標即為,通過定宗法等級而明上下人倫。

1.崇禮:禮定宗法等級

禮是“西周的立國之本,具有國家根本大法的性質”[22](P96)。崇禮是西周社會的典型特征?!抖Y記·禮運》載:“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盵18](P3063)與此同時,禮涵蓋了政治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禮記·曲禮》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訟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三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柯祭掃,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在?!盵18](P2663-2664)至此,禮的教育功能已經一一呈現,分別為道德教育功能、社會教化功能、政治人倫功能、尊師重道功能、軍事紀律功能、祭祀占卜功能等。西周時期,王、公、卿、大夫、士之間有嚴格的等級劃分,相應地,禮儀也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作為等級制度的禮,不僅是個人立身行事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指南,也是宗法等級制度的集中體現與道德基礎,“實際上就是等級名分制度,是宗法制和等級制相結合的反映”[27](P20)。宗法制作為西周時期一種按照血統遠近區別尊卑親疏的等級制度,其施行與維護皆要由禮來規范與完成?!抖Y記·曲禮》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盵18](P2663)《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盵28](P65)在學校教育中,禮作為課程,教導和要求每個人遵守禮制,各安其分,各守其位,不越位次,不跨等級,對穩定并維系古代社會的宗法等級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崇禮的背后,蘊含的是宗法制政治制度下“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不以禮假人”[28](P176)等級關系的確立與維系,此即所謂的禮定宗法等級。

2.明倫:禮明上下人倫

樊樹志在《國史概要》中指出:“禮的本質或確切含義是‘異’,即差異,用來確定社會中各等級之間——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之間各有各的特殊行為規范,以顯示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間的差異?!盵29](P37-38)因此,禮根本旨向的是人倫,即所謂禮明上下人倫。人倫,即“五倫”,指的是古代社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以及朋友五種道德倫理關系和行為處事準則?!睹献印る墓稀方忉尀?“圣人有優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盵30](P94)禮的上述教育功能之中,政治人倫功能是第一位的,居于中心。禮的根本原則和指導思想是“親親”與“尊尊”?!抖Y記·大傳》載:“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盵18](P3242)“親親”為親近自己親長之義,主要講家庭內部關系;“尊尊”為尊重在尊位之人之義,則不止講家庭內部關系,還講君臣、尊卑、上下關系?!坝H親”與“尊尊”,其本質反映的是一種人倫關系??v觀夏商周的學校教育,三代之學皆以人倫為教,從而達到“育德”之教的目的?!睹献印る墓稀份d:“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泵献诱J為,一旦“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就能“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30](P89),從而實現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社會。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規定了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在德、智、體等諸要素預期實現的程度,它是學校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學校培養目標又是國家教育目的的具體化。西周在周公“制禮作樂”之下,主張“以教育德”與“敬德保民”,施行德政,以實現周王朝長久統治。西周以教育德體現在發達的官學體系中,無論是國學,還是鄉學,學校通過六藝課程實施教育,尤其通過六藝之首的禮,規范社會現實中的各種關系,使受教育者辨別政治人倫與道德行為的善與惡、順與逆、長與幼、尊與卑、上與下。強烈的思想政治目的下,作為等級制度的禮與作為思政教育的禮,合二為一,耦合統一。作為等級制度的禮,具有“社會政治”與“意識形態”兩方面的因素[8](P347),作為思政課程的禮,指向崇禮明倫的課程目標。

(二)五禮六儀:禮的課程內容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儀,顧名思義,含禮和儀?!墩f文解字》釋禮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儀為“儀,度也”,即法度之義?!缎氯A字典》釋儀為“本義為人的外表或舉動”,引申為“按程序進行的禮節”。在崇禮明倫的課程目標下,作為課程的禮,逐漸形成了臻于成熟的課程內容形態——五禮與六儀,亦或者說以五禮與六儀為構成的課程內容,均旨向崇禮明倫的課程目標。

1.五禮:吉、兇、賓、軍、嘉

五禮是學校教育中貴族子弟社會和政治生活中所須熟悉和掌握的五種典禮,具體指“吉、兇、賓、軍、嘉”[16](P1575),系邦國之重典。五禮共三十六目,其中,吉禮十二目,兇禮五目,軍禮五目,賓禮八目,嘉禮六目,各禮各有其功用,規制與等級也各異。

吉禮,是祭祀鬼、神、示的典禮,為五禮之冠?!吨芏Y·春官·大宗伯》載:“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盵16](P1633)《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盵18](P3062)所謂鬼,指人鬼,為祖先的鬼魂,代指祖先;神,指天神;示,通祇,指地祇,即地神。天、地、人是古代宇宙觀中最基本的三個要素,吉禮是對天、地、人三界神靈祭祀的典禮,并以此分為三大類,十二細目——祭天之禮三目,祭地之禮三目,祭鬼之禮六目。

兇禮,是救患分災的典禮,用以表達哀憫、憐恤、吊唁、慰問和關懷。兇禮包括荒禮和喪禮兩大類,涵蓋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五個細目?!吨芏Y·春官·大宗伯》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盵16](P1637-1638)

賓禮,是天子接見四方諸侯及諸侯使臣的典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載:“以賓禮親邦國?!盵16](P1638)因其以天子為主,視諸侯為賓,來賓身份、時間、目的的不同,賓禮的稱謂也就不同,具體分為朝、覲、宗、遇、會、同、問、視等八個細目,即“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覜曰視”[16](P1638-1389)。

軍禮,是各類軍事活動、軍隊組建與管理的典禮。軍禮分為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等五個細目?!吨芏Y·春官·大宗伯》載:“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盵16](P1639-1640)

嘉禮,是和諧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表達慶賀祝福的典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載:“以嘉禮親萬民?!盵16](P1640)嘉禮主要有六個細目?!吨芏Y·春官·大宗伯》載:“以飲食之禮來親睦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來成全男女婚配,以賓射之禮來聯絡故舊朋友的感情,以饗燕之禮親睦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和異姓之國?!盵16](P1640-1641)

2.六儀:祭祀、賓客、朝廷、喪紀、軍旅、車馬

古代禮教中,禮、儀一體雙面,不可分割。西周官學不僅通過五禮之教對貴族子弟進行知禮、懂禮、守禮教育,還對行禮之時的儀容提出了相應的規范和要求,即六儀之教。六儀的教育內容涵蓋了與五儀之教相關聯與對應的六個領域——祭祀、賓客、朝廷、喪紀、軍旅、車馬?!吨芏Y·地官司徒》記載:“保氏,掌諫王惡。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盵16](P1575)這里的“容”,即儀容或禮容,“在商周時代可以單稱‘容’,也可以稱作‘頌’,也可以稱作‘威儀’”,指的是“行禮者在行禮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容貌、神情、動作、體態、聲氣等,是禮的要素之一”[31],因此,六儀,即為六容。鄭玄對六儀的氣魄予以形容道:“祭祀之容,穆穆皇皇。賓客之容,嚴恪矜莊。朝廷之容,濟濟蹌蹌。喪紀之容,涕涕翔翔。軍旅之容,闞闞仰仰。車馬之容,顛顛堂堂?!盵16](P1576)就五禮與六儀的關系而言,六儀是五禮的基礎和準備,是所謂“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18](P3646)。

《禮記·曲禮上》云:“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盵18](P2704)作為禮的課程內容,五禮六儀類別與名目都相當繁多,身份等級也異常嚴格,尊卑上下的宗法等級制度貫穿整個五禮與六儀制度。奴隸主貴族子弟通過接受嚴格而繁瑣的五禮與六儀教育,做到禮儀兼備、儀禮俱佳,在政治生活與外交活動中合乎行為規范,彰顯尊卑等級。如,兇禮之首的喪禮,同樣是用來憑吊亡人,但因身份等級不同,不僅典禮的規制不同,對死亡的稱謂也因人各異?!抖Y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盵18](P2748)再如軍禮,軍隊規模和建制也須嚴格遵循禮制與等級,不能逾矩,軍隊規模上,天子為六軍,那么,諸侯的軍隊則須在六軍之下,并根據國之大小確定軍隊規模,分為三軍(大國)、二軍(次國)、一軍(小國)不等;軍隊建制上,天子戰車萬乘,諸侯則只能為千乘、百乘。而六儀與五禮一樣,均旨向禮的課程目標——崇禮明倫,即“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只有“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18](P3646)。

綜上,作為西周貴族官學教育的課程體系之首,禮是一門以五禮六儀為教育內容要旨的技能課程,也是一門以人倫思想為價值觀念引領的思想課程,更是一門以宗法等級為意識形態目的的政治課程。五禮六儀的課程內容所共同旨向的是“崇禮明倫”的課程目標,二者共同承擔著禮作為思政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回答了禮作為六藝課程之首何以“育德”的時代命題。

四、鏡鑒

六藝是以禮、樂、射、御、書、數為組成的古典分科課程體系,是中國最早的課程。而在古代德行課程“缺位”的背景下,作為六藝之首、兼具“道藝”之教與思政課程雙重屬性的禮,在學校教育中承擔了“育德”課程的歷史角色,成為了中國最早的思政課程。崇禮明倫是禮的課程目標,五禮六儀是禮的課程內容,二者構成了禮的核心要素,也承擔著學?!坝隆闭n程的歷史使命。2022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強化統籌實施,注重學段銜接,完善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注重相互配合,充分發揮思政課和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32]。在思政課程被提升至“關鍵課程”特殊地位的今天,六藝作為最早的課程,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以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兩個維度,為新時代思政課程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歷史鏡鑒。

(一)六藝對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的歷史省思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系統完善的官學體系,形成了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西周官學,按照學校設立的地點不同可分為國學與鄉學兩類,按照學生年齡與程度不同可分為大學與小學??v觀六藝的課程發展與課程實施,不論國學或鄉學,不論大學或小學,都以“六藝”為基本課程。區別在于,大學與小學的課程設置與課程目標有異?!洞蟠鞫Y記》記載:“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盵33](P75)小學階段,課程設置為小藝,主要學習書、數兩門課程,課程目標側重社會生活知識技能的基本訓練。而大學階段的課程內容為大藝,主要學習禮、樂、射、御四門課程,其中,禮、樂為主,射、御次之,課程目標專注于倫理道德、意識形態以及軍事技能的系統教授。由此,禮作為專門的思政課程,主要在大學階段系統教授,小學階段雖也不免涉及德行之教,但因為德行之教并未形成專門的課程,更未配套專門的思政課程——禮。也就是說,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性思政課程在小學階段是相對缺失的,到了大學階段才得以展開。一般而言,古代大學的入學年齡一般在15歲,也有遲至20歲,而此時,人的身心發展與價值觀念都已經趨于成熟,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錯過了“拔節孕穗”的關鍵期。

因此,新時代思政課程改革與創新,需要以此為鑒,對古代學校思政課程的學段性缺位與錯位的歷史經驗與教訓進行省思,“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6]。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分類提出了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課程目標,即“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34]。2022年3月,教育部又修訂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2022)》,將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并置于16個課程標準之首,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更加突出了道德與法治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的關鍵課程地位。這些與時俱進的課程建設舉措,體現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增強思政課整體育人功能的關鍵”[35]。只有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用“大手”牽“小手”,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的三級銜接與同向發力,才能推動思政課建設和改革始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同步發展[36]。

(二)六藝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歷史經驗

思政課程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關鍵課程,地位舉足輕重,但學校教育在充分發揮思政課程整體育人功能的同時,還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6],即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協同發展。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其本質是一種課程觀,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37]。事實上,六藝不僅是中國最早的課程與思政課程,亦蘊含了最早的課程思政思想,是中國課程思政理念的傳統文化起源與肇始。六藝之中,除了作為六藝之首的思政課程——禮,樂、射、御、書、數等其他五藝,亦秉承寓德于藝、德藝兼求的課程理念,也分別以美育、體育、智育承載了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育德”意圖。作為美育課程,樂通過音樂、詩歌、舞蹈等美育形式,實施道德教育,即所謂的“樂者,通倫理者也”[18](P3313)。樂與禮互為表里,共同構成了西周學校教育的中心,禮通過外部強制力來外化人們的行為,樂則通過情感熏陶來內化人們的心理,也就是所謂的“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18](P3046)。射、御兩門課程,從最初的以傳授貴族子弟實戰技能為主,漸漸轉變為側重對其思想、政治、倫理、道德的要求和關注?!抖Y記·射義》載:“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盵18](P3662)由此可見,射箭的外部動作反映的是其內在德行,即“射以觀德”,射箭由此演化成為一種定君臣之義、長幼之序的禮儀德行之教。

六藝作為最早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蘊含著豐富的“寓德于道”、“道以載德”的思政思想,無疑為當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提供了歷史鏡鑒。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具有質的一致性和“內在契合性”,其“本質上都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8]。而同樣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育人體系中又各有側重,不可偏廢。新時代思政課程改革與創新,應牢固樹立課堂教學作為學校德育主渠道的地位,在提升思政課“關鍵課程”特殊地位的同時,還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協同作用,一方面科學構建“‘課程思政’共同體,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同賦能”[39],另一方面充分調動“教師教育者的課程思政自覺”[40],完善課程思政的教學形式,形成思政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最終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協同發展。

注釋:

① 西周時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校體系,本文將這一時期的學校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類型。國學,即設立在天子或諸侯國都域內的學校;鄉學,即設立在王都郊外六鄉行政區內的學校。

猜你喜歡
六藝思政政治
陋室聽歌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論馬一浮對六藝論儒學經典體系的重建*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長沙市六藝天驕星城園學生作品展示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政治不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