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的思考

2024-04-17 04:18劉暢臧俞林
藝術科技 2024年7期
關鍵詞:傳承人

劉暢 臧俞林

摘要:目的:傳承傳統手工技藝是文化延續和發展的重要一環,竹泓木船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文化產業化的帶動下,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發展較好,規模較大,具有手工技藝與多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文章以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傳承群體為例,探析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方面出現的問題。方法:通過文獻分析和實地訪談,運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分析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傳承群體的現狀?;诖?,分析我國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存在的問題,對認定機制的發展完善提出建議。結果:從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傳承歷史脈絡和發展現狀著手,根據竹泓鎮相關負責人和木船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提供的口述材料,多角度分析對比,探索得出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出現了代表性傳承人斷層、傳承群體的集體認定缺乏、傳承人對技藝傳承認知模糊等問題。結論:文章研究發現,通過加強傳承人認定機制的調查與評審、改進傳承群體的協同發展模式、增強傳承群體的傳承意識等,有益于完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關鍵詞:傳統手工技藝項目;認定機制;傳承人;竹泓木船

中圖分類號:G122;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04

0 引言

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對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傳承人的認定采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各省份依據情況制定本省的認定和管理辦法。2008年,竹泓木船制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傳承人于次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截至2023年,該技藝僅有1名傳承人列入市級及以上的分類體系名錄。這一現象的出現引人思考。

關于“非遺”傳承人的認定,有學者提出“非遺”認定要補充田野調查[1],確定關鍵傳承人[2],加強傳承團體的認定制度建設[3]和傳承人的法律保護[4];部分學者借鑒日本等國的經驗,提出構建保護法律體系[5]。我國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已初見成效,學界也根據發現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建議。筆者結合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傳承工作,分析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出現的問題,以期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1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的傳承歷史與現狀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因精湛的技藝和特有的地區文化印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主要有地域傳承和家族傳承兩種模式。在國家政策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其產品逐漸在國內手工木船市場上嶄露頭角。

1.1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傳承歷史

1.1.1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的地域傳承

“‘非遺是群體適應特定生存環境的產物,它折射了特定地域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水平和民族文化精神?!保?]竹泓木船常見于泰州北部的里下河地區,該區域以平原、圩洼為主,土地肥沃,河流縱橫。竹泓鎮依水而建,人們傍水而居,一部分人以捕魚為業,另一部分則以發展其他水產為業,但都需要以木質手工船只作為重要交通工具?!皞鹘y技藝是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造就的民族文化,是活著的文化遺產?!保?]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就是當地“活的文化”。

竹泓木船及相關的船歌等是竹泓鎮居民群體記憶中的標志性元素。小調音樂記錄技藝技巧使木船制造技藝得以傳承。但部分居民并沒有認識到木船制造技藝及其衍生文化的獨特性。當木船滯銷時,傳承人就會從事其他工作。據竹泓木船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永干敘述,2005年左右,竹泓鎮二村人口流失較為嚴重,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

1.1.2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的家族傳承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主要是師徒傳承,徒弟主要是親屬或鎮上的其他居民。至清末,竹泓鎮木船制造訂單主要集中在周、鄭、陳、王、崔幾大姓。這些家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傳授技藝,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年輕人心思較為浮躁,而手工木船經濟轉化效益并不穩定,許多年輕人無法堅持。周永干說:“跟我一起學習的還有家里別的兄弟,但他們現在都不做這個了,只有我還在堅持做木船?!?/p>

傳統技藝傳承是新一代手藝人對上一代師傅技藝的模仿與學習,是能體現工藝審美、社會心理與技術發展程度的文化表達。竹泓木船制造技藝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培養出懂制作、能制作、敢創新的新一代傳承人。新一代傳承人多是從幼年開始觀察和模仿,如周永干說:“我的技藝是爺爺教的,看著他們做,自己慢慢也就入門了?!?/p>

1.2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傳承現狀

1.2.1 政府引導

當地政府對于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一直有清晰的認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申報項目及時。2005年,《文化部關于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通知》指出,“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于帶動省、市、縣各級代表作名錄體系的建立,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具有重要意義”[8]。竹泓鎮政府立刻開展針對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的“非遺”申報工作,積極收集與補充資料,在第二批國家級“非遺”申請工作開展前滿足了基本條件。

第二,田野調查詳盡。在積極準備申請材料階段,竹泓鎮政府還深入進行田野調查,通過對竹泓木船制造技藝開展普查、資料收集與考證等工作,保存了一部分制作木船的原始工具、實物資料及各種類型的木船模型,建造了竹泓木船展覽館,既實現了對木船制造技藝的保護,又加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

第三,產業引導迅速。2006年左右,竹泓木船制造行業由于利潤低,從業人員不足80人,并且還存在經營分散,工作強度大等問題。在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后,竹泓鎮政府積極推進木船制造業的改造與升級,打造了竹泓木船產業園。

1.2.2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的傳承人培育

“非遺”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特點決定了傳承人是“非遺”的活態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保住了傳承人,也就保住了相應的“非遺”[9]。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發展以周永干為關鍵傳承人,努力明確竹泓木船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關鍵傳承人轉變木船技藝發展思路。2007年,周永干創辦木船制造廠,將傳統木船與現代旅游、裝飾需求相結合,實現竹泓木船產業發展方向的轉型。他開辟了木船與旅游新市場,為木船發展找到了新平臺。木船產業以此為契機快速發展,一批身負技藝的制船師借機回鎮,又吸引一部分外來人口來鎮工作,形成了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傳承人創新技藝傳承模式。傳統的傳承模式主要有家族內師徒傳承、作坊內師徒傳承、現代學徒制傳承、職業教育傳承。竹泓木船舊有的方式是在“竹泓鎮二村”進行群體性傳承,僅“二村”內部特有。據周永干說,“一開始只在村內傳承,其他村的人想來學習我們也不肯教。但現在不管誰來,只要他愿意學,我都教的”。這種從原本相對封閉的傳承轉向開放的傳承,促進了技藝的多領域創新。

2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傳承人認定機制相關問題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通過政府引導與傳承人自身努力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但竹泓木船產業的發展存在代表性傳承人斷層、傳承群體的集體認定缺乏、技藝傳承群體申報意識淡薄等問題,問題的產生與傳承人認定機制相關。

2.1 代表性傳承人斷層

我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是“非遺”保護工作由項目保護向以人為本的保護理念轉變的重要成果[10]。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但工作推進速度快、效率高。2006年組織部門和專家征集國內第一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后,僅用3個月就完成第一批名錄的建設。至2023年已公布5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名錄,不僅著眼于項目本身,還關注項目傳承人。

根據建設目標,某一具體的“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應該是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為中心,呈樹狀展開,打造這一具體“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國家、省、市、區縣級別的傳承人脈絡。但江蘇省“非遺”保護名錄和泰州市文廣旅局公開文件顯示,竹泓木船制造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與省級傳承人僅周永干一個,出現傳承人斷層現象。

2.2 傳承群體的集體認定缺乏

在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中,存在以關鍵傳承人為核心,由多人或集體共同實現技藝傳承的傳承群體。這些傳承人雖然不屬于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但仍開展技藝傳承工作。我國“非遺”傳承人認定雖然包括傳承人和傳承集體(群體)的認定,但自下而上的申報程序使實施過程中重心易偏向傳承人個體認定。

我國“非遺”傳承保護以認定代表性傳承人與傳承單位為主要形式。這種針對個體的認定方式,使另一部分傳承人不受“完整保存所掌握的技藝及有關的原始資料”限制,技藝發展更貼近市場需求。這些廣義的傳承人在木船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市場化的創新,但這種創新對技藝本身的發展是否有利存疑。

2.3 技藝傳承相關群體申報意識淡薄

竹泓木船制造技藝源于鄉野,得益于環境和祖輩的經驗,人們將技藝順理成章地傳承下去。周永干表示,“最開始我們都沒想到這項技藝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技藝,在我們這里,大家都會做,所以開始村主任說讓我申請代表性項目,我還是很迷茫的,很多材料都是村主任幫我準備的”。這種順理成章的想法意味著很大一部分船工缺乏申報技藝傳承人的意識。

在傳承人認定程序中,申報工作由地方政府推薦。最先注意到項目的是地方工作人員,需要工作人員發現內涵豐富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后續要規劃傳承人的培養。例如竹泓鎮二村的村主任積極鼓勵周永干申請“非遺”代表性項目,并提供幫助。除此之外,傳承項目及傳承人的認定須提供符合要求且能傳承技藝的單位。這一要求使傳承人申請稱號必須有單位“掛靠”,以滿足審核需求。

3 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發展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肯定了傳承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和貢獻,并賦予他們更多的社會責任和身份認同[11]。但在機制發展與認定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上文提到的各種問題,可從以下方面改進。

3.1 加強傳承人認定機制的調查與評審

我國傳統手工技藝豐富,傳承人眾多。傳承人認定機制中應要求,認定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時,應對技藝傳承群體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目前,我國傳承人認定制度存在不可量化的細則,如“長期”“積極”等詞語都較為模糊,對具體時間與標準都沒有清晰的界限。其中還有“遵紀守法與德藝雙馨”道德層次的評判,雖然體現了對傳承人道德模范的高要求,但缺少量化層次。這可以通過加強項目傳承人認定前的田野調查進行核實。

目前,我國傳承人認定機制與我國行政區劃體系,即省、市、縣、鄉的行政規劃體系相嵌合。很多列入國家“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存在層級斷層問題,沒有形成合理梯隊。同時,在評審過程中,部分項目的傳承人并不參與其他傳承人的認定。如國家級核雕(光福)傳承人宋水官表示,成為技藝傳承人更多是看他的技藝水平,會隨機選擇專家評審,即使是核雕技藝的傳承人,也并不會參與認定工作??梢娡豁椖坎煌燃墏鞒腥酥g沒有足夠的交流,也不存在技藝互認。因此,應讓已認定的高一級傳承人參與同項目傳承人的認定評審,彌補代際傳承的缺失。

3.2 改進傳承群體的協同發展模式

做好“非遺”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關工作的銜接配合。目前的傳承人認定制度仍以個體傳承人為主流,缺乏對傳承團體(群體)的認定。目前傳承群體主要有兩種:一是受技術進步與現代生產模式影響,每一個人具體負責其中一個環節;二是在產業化影響下,技藝傳承從家族轉向工廠師徒制,人數增多但水平參差,這一部分傳承人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代表性傳承人的標準。但應將其納入傳承人管理體系中,給予鼓勵式獎勵,即雖然沒有硬性的考核要求,但對其中有重大技藝創新和實現技藝優質傳承的人由政府部門或相關協會予以獎勵,這一做法能夠鼓勵其他傳承人產生傳承的熱情。

加強傳統手工技藝培訓與高校的合作。發揮大學生群體的創造性,構建“高?!止し弧鐣钡穆摻Y模式,高校針對手工技藝的制度建設、學術研究進行探索。通過高校和社會團體的相關活動,吸引資本主動投入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手工坊在高校與社會的共同支持下,可以減輕市場銷售的壓力,將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產品創作與技藝創新上,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主動參與技藝傳承,形成文化市場與傳統技藝傳承的良性循環。

3.3 增強相關傳承群體的傳承意識

要打造傳統手工技藝項目的文化品牌,增強其地區和社會影響力。發展較好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通常歷史較為悠久,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與獨立的傳承體系,可以鼓勵其打造高質量的品牌。對起步較晚、規模分散的項目,則在鼓勵的同時對其進行扶持。提高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傳承人愿意傳承、勇于傳承。

要提高相關傳承群體的能力素質。部分人成為國家級傳承人后,由于文化產業化等因素,須自行負責產品的銷售及推廣,因此難以完成傳承任務,如周永干所說,“對于銷售推廣,我也不是十分了解,初期也遇到很多困難”。這是因為傳承人是以技藝為中心的手藝人,而銷售和推廣則是行政營銷,二者所需的能力素質不同。由周永干的表述可知,永干木船廠部分職工是鎮上村民,這些人只想做船,并不想負責銷售和推廣工作。術業有專攻,要提高傳承人在銷售層面的素質,使傳承人在文化產業化過程中更好地滿足生存需要。同時政府組建幫扶部門,助推手工技藝實現自我造血。

4 結語

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的認定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具有歷史基礎與理論依據,其完善的過程體現了我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制度建設在推動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發展的同時留下了問題,一方面明確規定了傳承人的權利與義務,另一方面試圖通過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形成自覺主動傳承動力,但具體實效還需后續進一步研究。希望本文提出的推動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傳承人認定機制發展完善的建議能為相關方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孫正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命名研究[J].文化遺產,2009(4):14-18.

[2] 蕭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方式的思考[J].文化遺產,2008(1):127-132.

[3] 黃永林.關于建立“非遺”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認定制度的探索[J].文化遺產,2022(2):1-9.

[4] 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199.

[5] 周星,周超.日本文化遺產的分類體系及其保護制度[J].文化遺產,2007(1):121-139.

[6] 姚莉.“申遺”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價值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以貴州省從江縣侗族非遺資源評估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99-110.

[7] 李曉岑.論傳統工藝的傳承及傳承人的培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3,39(5):113-119.

[8] 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文化部關于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05-07-01)[2023-12-25].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

1206_916787.html.

[9] 周波.從“身份認同”到“文化認同”: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設計的新面向[J].文化遺產,2022(2):19-26.

[10] 林繼富,楊文.制度引擎:非遺傳承人能力建設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1-92.

[11] 王丹,張瑜.年齡結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視角[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1):140-153.

作者簡介:劉暢(1981—),女,湖南衡陽人,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思想政治教育。

臧俞林(1998—),女,吉林通化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

猜你喜歡
傳承人
蔡李佛拳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生存現狀研究
廬陵民俗體育傳承人的現狀發展
數字化保護視野下徽州民歌傳承人的傳承方式研究
阜蒙縣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護
“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氣”
贛西武寧“打鼓歌”傳承人傳習基本現狀與人才培養對策思考
淺論“非遺”技藝傳承中的現場培訓
藤縣牛歌戲的傳承及生存狀況
關于包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制度的思考
文化社會學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