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彈琵琶為哪般

2024-04-19 08:30郝高峰白翠霞郭榮
數學教學通訊·小學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教學價值

郝高峰 白翠霞 郭榮

[摘? 要] 除法豎式從高位除起已成為一種標準化、程式化的操作,從高位除起是求簡的人性使然,并非數學內在的邏輯要求。在教學中進行“從低位除起”的嘗試和討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理解除法豎式以及除法運算的本質,為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創造契機。

[關鍵詞] 除法豎式;雙向可行;低位除起;教學價值

一、引言

批判質疑能力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之一,歷來受到廣大的教師重視。在實際教學時,因為問題的答案幾近唯一、解決思路趨于固化以及應試教育功利性等原因,致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常常表現出標準化、程式化的傾向。比如,在教學“筆算除法”時教師強調從高位除起,很少有學生思考為何如此。到四年級教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筆算時,學生對此已達成“共識”,教師不提學生不問,一切都顯得理所當然。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育教學理應更加凸顯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一切應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面對同一學習素材,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多角度思考,在對比中適時質疑,于反思中深度建構。即便面對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時刻保持“三?。▁ǐng)”的態度。因此在學習了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筆算后,筆者便“推波助瀾”,讓學生嘗試從低位除起,開啟了一次“反彈琵琶”的嘗試。

二、可行性分析

1. 原理:豎式理應“雙向可行”

知識之間存在“相對意義的聯系”[1],即概念之間往往存在“是”與“非”相互依存的現象。比如“左”和“右”相伴,“增加”和“減少”共存,“變化”與“不變”相生等。對于加法、減法和乘法豎式而言,一般規定從低位算起,也應該可以從高位算起;對于除法豎式,通常是從高位算起,也應該可以從低位算起,這就是“雙向可行”。比如加、減法,其計算的“原理性知識”是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直接相加減,從低位算起還是從高位算起只是人為約定的“規則性知識”。乘法的本質是加法,除法的本質是減法,因此,乘法、除法也必然“雙向可行”。

縱觀豎式的演變史,人們可以找到加法、減法和乘法“雙向可行”的證據(圖1)。因為這些豎式倘若從高位算起,就可能面臨二次處理“進(退)位數”的麻煩,從而增加計算負擔,從低位算起則能有效規避這一問題。除法因其“余數”可能需要多次參與分配的實際,其豎式較為特殊,經過歷史演變成為現在通用的“長除”豎式(本文不討論其演變過程,僅以現行豎式規范為例),它也理應雙向可行(圖2)。從高位算起,可以讓每次減去的數盡量多,讓減的次數和余下的數盡量少,計算就會更加簡便。因此,從高位算起是人性使然,并非數學內在的邏輯要求[2]。

2. 學情:教材為何“高位除起”

源于“求簡”的人性,加法、減法和乘法豎式最終規范為從低位算起,除法豎式則從高位除起。在教學和生活中,不難發現有許多人不顧“規則”從高位開始計算加、減法,究其原因這符合人們從左往右的書寫和觀察習慣,這一習慣所帶來的便利此時明顯大于進退位所帶來的不便。從這個角度講,這是一種人性“求簡”的習慣,除法豎式從高位除起的“規則”順應了這一習慣。

現行教材在面對豎式教學時,都強調其規范性和程式化操作。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整數除法的豎式教學安排在三個階段完成:

(1)二年級下冊基于“表內除法”初步規范豎式寫法,“表內除法”的豎式毫無優越性可言,主要是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探討從左往右算或從右往左算的價值不大。

(2)三年級下冊進一步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商是兩位數或三位數)”豎式,此時計算本身難度不大,學生對豎式充滿好奇,最適合對除法規則及數學內在邏輯進行探討。教材嚴守規則,旨在強化規則。

(3)四年級上冊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階段運算量增大,豎式的優越性盡顯。因為前面兩個階段對豎式規范化的滲透,所以教學難點不是豎式本身,而是在“試商”和“調商”上。學生對規則本身的探究欲望已被絕對性壓制,陷入機械執行階段。自此,除法豎式從高位算起的規則在學生心中扎下了根。與此同時,學生對其規則的探究欲望也被深埋——但從未消失。

3. 價值:“低位除起”帶來什么

豎式作為一種程式化、標準化的計算工具,在教學中極易落入“簡單模仿”的窠臼。在教師眼中,豎式不應該被簡單地當成一種工具,它應該是一項有獨特價值的教育資源。如果做一次從“低位除起”的嘗試,又會帶來什么呢?

(1)創造了一次喚醒學生批判意識的契機

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如何在小學課堂上落地一直都是一個重要課題:一方面小學生正處于行為習慣的關鍵培養期,需要“規范”;另一方面他們又處在批判意識養成的萌芽期,需要“適度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顧此失彼”。比如除法豎式的教學,從學生第一次接觸開始,為了避免其走彎路,教師一直強調規范格式,強調從“高位除起”的規則。如果“為什么除法一定要從高位算起”“除法可以從低位算起嗎”的種子被激活,學生就有可能經歷一次從除法豎式“只能從高位算起”到除法豎式理應“雙向可行”,再到還是“從高位算起簡單”的批判性學習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積累批判思維的經驗,在遇到問題時不僅要思考“是什么”“為什么”,還要思考“一定是這樣嗎”“還可以怎么樣”等,時刻葆有質疑的熱情。

(2)開拓了一片探求數學內在邏輯的空間

數學學習不只是為了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探尋其背后的道理。除法豎式雖然表現為一種程式化操作,但是其背后所蘊含的數學的內在邏輯具有更大的育人價值。當學生嘗試從“低位除起”時,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程式,倒逼學生反觀除法豎式以及除法的本質:即不斷從被除數中減去若干個除數,以減輕腦力計算的負擔,把其中的關鍵步驟記錄下來。至于是從高位算起還是從低位算起,需要幾次“除盡”,這不是數學內在的邏輯要求。在與從“高位除起”的對比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人們選擇“高位除起”的必然性——“求簡”的人性使然,甚至可以體會豎式“分層”的優越性,即“試商”“調商”的道理所在。為了讓每次減去的數盡可能多,剩下的就盡可能少,從而使減的次數盡可能少??梢哉f,“低位除起”的嘗試一石激起千層浪,開拓出一片學生適度探索數學內在邏輯關系的空間。

(3)重構了一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場域

除法豎式“低位除起”的嘗試讓學生感受思維帶來的快樂,打破了以往豎式教學中簡單重復訓練、近乎枯燥的僵局,釋放并解答了隱藏在學生心中多年的“為什么一定要從高位除起”的疑惑,為學生重構了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場域。學生在這個場域中深度感受豎式的本質,重新認識豎式的規則。這個場域一經建立,就會吸附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同質或類同質場域,從而形成一個更大的“群”。這個群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強大的“內卷”功能,促使學生長時間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感受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綜上,“低位除起”的思考,不是對除法豎式規則的打破和反叛,而是通過突圍和變通,完成對豎式規則的完善和升級?!胺磸椗谩钡膶嵺`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對數學理性思維的執著探尋。

三、教學嘗試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除法”單元時,對除法豎式能否從低位除起進行了教學嘗試。

1.質疑激趣:“除法豎式”呈現“雙向可行”

北師大版“除法”單元的“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分為“買玩具”“參觀花圃”“秋游”等3個主題情境,分別對應“除數是整十數”“一次試商”“調商”3類筆算除法?!扒镉巍苯虒W后,筆者出示“試一試”的豎式(圖3),與學生交流了筆算除法的注意事項:“從高位除起”“除數是兩位數,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試商”“調商”“檢驗”等,鼓勵學生勇于質疑,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學片段。

片段1

師:同學們再看看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豎式,回憶我們的學習過程,你們有什么問題在腦海中冒出來?

生1:我覺得有時候試商比較麻煩,特別是需要調商的時候。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生2:豎式計算時要從高位除起,這是為什么呢?

生3:是呀!能不能從低位除起呢?(學生嘩然)

師:同學們能對習以為常的“除法豎式”計算方式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反思,為你們點贊!“從低位除起”,多么奇妙的想法!我們來試試,愿意挑戰從低位除起的同學組成一隊,其余同學組成一隊。(學生躍躍欲試)

鑒于學生被激起的探究欲望,教師出示題目“396÷3”小試牛刀,結果兩隊學生幾乎同時完成(圖4)?!巴?,可以,可以!”贊嘆之聲在教室內此起彼伏。

教師請從低位除起的同學講了算法之后隨即提議:“有沒有人還想試試從低位除起的?”此時幾乎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

2.深度探究:“低位除起”經歷“柳暗花明”

教師請學生從低位除起試算“秋游”的“試一試”,有的人開始面露難色,有的人算到一半時無從下手。面對著“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反而激發了學生深度探究的欲望。

片段2

師:我們發現很多同學算到一半,開始猶豫不決。誰能來講講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難?(一生上臺,邊講邊板演)

生1:624除以13,除數是兩位數,我從后兩位除起,用24除以13,商1余11。11不夠除把6移下來,611除以13商40,所以在十位上寫4,這時還余91(如圖5)。然后用91除以13商7,可我猶豫7該寫在哪里呢?

生2:應該寫在個位上呀!

生1:我也知道,可個位上已經有1了嘛!

(生1有些為難,一些學生隨聲附和。)

生3:那就寫在1的上面,那里也是個位!

(生1雖有些猶豫,但還是嘗試在1上面寫了7)(如圖6)。

師:剛才大家的發言都非常有道理。生1在遇到困難時勇于思考、不放棄,終于在大家的幫助下把624分完了。那么624除以13到底等于多少呢?是41?還是7?

生(恍然大悟):是它們的和?。ㄈ鐖D7)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你們又有什么想法呢?

生4:我覺得從低位除起是可行的。這道題要求624里面有多少個13,我們可以先看13里面有1個13,再看520里面有40個13,最后算余下的91里面有7個13。用1+40+7就可以得到它的商是48了。

生5:我體會到除法豎式計算就是把被除數不斷地平均分。以前覺得商只能寫一行,其實寫幾行無所謂。我在同學的啟發下,列了這樣的豎式(如圖8)。

生6:我認為從低位除起確實可以,但是好像從高位除起更簡便些。

經過全班學生的共同努力,貌似無法進行的“低位除起”經歷了“柳暗花明”的探究過程。學生通過不斷嘗試、相互啟發、共同合作,再一次印證了除法豎式的“雙向可行”。享受到探索之后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興致被再一次激發,其數學素養在質疑探究中得到發展。教師趁機讓學生相互出題從“低位除起”進行試算,對比“高位除起”的經驗,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本質。

3.交流提升:“低位除起”印證“高位除起”

學生經歷了“396÷3”的豎式“雙向可行”體驗、“624÷13”豎式的“低位除起”探究以及學生相互出題對比體悟“低位除起”和“高位除起”的一致性和獨特性之后,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結合這節課的研究經歷,你們還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呢?

生1:我沒有想到除法豎式還可以從低位除起,腦洞大開呀!以后碰到事情一定要從多個角度去想一想。

生2:雖然可以從低位開始除,但是我發現有些題目從兩邊除難度差不多,大部分題目從高位除起要簡便很多!

師:看來,你有深刻的體驗。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對于大多數題目而言從高位除起會簡便一些呢?

生3:我從低位除起的時候經常會碰到商不知道往哪里寫的現象,而且有時候眼看著都算到高位了,又出現返回到低位的現象。這樣來回反復,比較麻煩。

生4:沒錯!我也有同感。我覺得從高位除起的時候,每次分掉得比較多,這樣剩下的就比較少,每分一次剩的就少一些,越來越少,越來越好分。然而從低位除起恰恰相反,因為每次分的比較少,剩下的就比較多,再分的時候仍然很麻煩。

師:是呀!除法的本質是減法,除的過程實際就是不斷地從被除數中減去除數的過程。每次減去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也就越好分了。

生5:我發現從低位除的時候經常要把幾次的商加起來才是最后的結果,而從高位除起時,因為一直按順序寫下來就少了相加的那一步。但我覺得如果有同學不能一次商到位,就像從低位除一樣,把商分幾層來寫,最后加起來也是可以的。

師:你們看到了除法豎式的本質!正是因為數太大了,不好口算,我們就把被除數分成若干個小份,然后通過若干次分完罷了。比如624÷13,從高位除起就相當于先算520÷13=40,再算余下的104÷13=8,所以商就是40+8=48;從低位除起相當于把624看作“13+520+91”,分三次除以13,最終的商就是1+40+7=48。雖然兩種方法都可以,但顯然從高位除剩下的會迅速減少,還是方便很多!

生6:老師!我們這是在“反彈琵琶”!

師:沒錯!有時候“反彈琵琶”也未嘗不可。今天的“反彈琵琶”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了除法,也認清了除法豎式從高位除起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郜舒竹.筆算方法多樣性的歷史考察[J]. 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1):88-94.

[2] 蔡宏圣. 當下整數豎式計算教學:數學史的視角[J]. 小學教學(數學版),2020(05):63-66.

猜你喜歡
教學價值
談游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例談默讀在閱讀課堂中的教學價值
農村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善用story time板塊,提高英語有效教學
關于中職語文教學價值定位及其實現的思考
氣排球與硬式排球工體課教學價值對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學在EDA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語文教師眼中的文本解讀
語文教師眼中的文本解讀
語文課堂中兒童詩歌教學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