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等職業院校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實踐路徑研究

2024-04-20 08:03閆闐趙松芳王學賀
文教資料 2024年1期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協同育人產教融合

閆闐 趙松芳 王學賀

摘 要:產教融合視域下高等職業院校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等職業院校與行業協同發展的價值意蘊。本文立足于目前校企合作育人實踐中人才培養定位不準、協同育人深度不夠、廣度不足、缺乏系統化長效保障機制、企業參與雙主體育人內驅力缺乏等現實問題,探尋出建立協同育人合作共同體、搭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工作體系、建立系統化長效保障機制的實踐路徑,以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銜接融合發展和高等職業院校雙主體協同育人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等職業院校;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保?]這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也賦予了其新的發展動能。深化產教融合視域下高等職業院校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實踐路徑研究,是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潮流和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所在,更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高等職業院校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價值意蘊

(一)提高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正開啟新征程。產教融合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實習和就業創業機會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與行業一線接軌的機遇。這不僅提升了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彌補了課堂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也提高了大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是經濟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

高校的產教融合和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為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提供了良好保障,有利于他們提前了解職業角色,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及就業質量,有力推動了校企雙方的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和應用,而產教融合是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與價值鏈有機銜接的“助推器”。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精細化管理,面對跨專業和不斷涌現的新興行業,產教融合最好的出路是采取應用導向的教育,以解決真實場景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以訓練實踐操作能力為目的。高等職業院校要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銜接產業元素,并且在創新課程內容和結構過程中融入產業一線團隊;推進產教融合,整合校內外多種資源,搭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開放式學習平臺,大力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能人才,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3]

(三)促進高等職業院校與行業協同發展

產教融合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目標是“育人”,核心是“學生”,關鍵在“協同”。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產教融合、雙主體育人等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逐漸綻放出蓬勃生機,已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向。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也面臨著“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態勢,特別是隨著新型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學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對應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同時也對人才的職業素養、知識水平、實踐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帶來的產業鏈的迭代更新與再造,也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設置只有與區域產業鏈需求相銜接,教育內容只有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才能更有利于發揮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形成教育和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大格局。

二、高等職業院校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現狀

(一)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能力有待加強

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是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現代服務業人才。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因缺乏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而出現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的現象,在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科學研究、實習實踐等方面與科技創新和行業跨越發展的實際需求相脫節,使得學生職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難以滿足行業發展需求。

(二)雙主體協同育人深度不夠、廣度不足

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從根本上打破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隔閡的有效舉措。部分校企合作育人項目流于表面,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學校和企業雖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但雙方未能將協同育人理念納入各自發展的總體規劃。校企資源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且合作項目形式過于單一。企業僅僅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和實踐機會,校企雙方并沒有合力打造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更未能在教學、科研、培訓、技能競賽、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合理規劃或開展深層次合作,雙主體協同育人效果和有效性未充分體現。

(三)校內外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一方面,部分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缺乏在企業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實踐操作水平和實際業務能力有待提升。他們缺少對行業發展趨勢、技術變革和人才需求的認識,難以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未能將最新的實踐成果有效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部分學科授課時仍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實用性和前瞻性不足,使得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與行業需求存在偏差,達不到頂崗要求。另一方面,企業帶教教師長期在生產一線工作,缺少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更多的是將職業技能機械式地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與實踐相分離,可能會給學生造成“輕知識重技能”的不良影響。

(四)校企缺乏系統化長效保障機制

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并不是新生事物,然而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經常出現“一頭熱”的情況。學校和企業合作初期交往較為熱絡頻繁,但雙方未形成長期的合作機制,更缺乏推行和考核校企合作的獎勵監督機制,致使校企合作難以持續、深入、健康發展,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以往的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健全系統化長效保障機制,才能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關系,提高合作層次,助推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穩健發展。

(五)企業參與校企雙主體育人的內驅力缺乏

企業參與校企雙主體育人最直接的內驅力來源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一些企業受資金、場地及師資等現實條件制約,或因自身發展層次不夠,未能深入參與到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從實踐層面看,當前產教“合而不融”的問題仍然存在?!耙活^熱”是校企合作的難點和痛點所在,部分學校無法做到時時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沒有充分重視企業的利益和要求,使得校企合作失去“互利雙贏”的合作基礎。[4]一旦企業看不到產教融合給其帶來的潛在利益,以及擔心泄露核心技術而失去市場競爭力,便很容易喪失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屬性和企業的經濟屬性存在根本性差異,學校注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企業關注時效性和可見性利潤。當企業不能將自己參與培養出來的人才“收入囊中”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企業長期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

三、高等職業院校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實踐路徑

(一)高等職業院校對接市場需求,明確人才培養定位

高等職業院校應專門成立調研小組,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和崗位標準要求,明確社會人才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精準把握人才培養定位。由學校牽頭與企業簽訂校企聯合培養協議,明確校企雙方分工職責,按照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崗位規范,共同制定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推進校企緊密合作,協同育人。同時,高等職業院校還應建立校企聯合招生、共同培養、多方參與評價的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探索人才培養成本校企共同承擔機制,統籌利用好學校內外教學實訓資源,形成企業與學校聯合開展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

(二)校企深層次探索產教融合,構筑雙主體協同育人共同體

校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多年積攢的教育資源優勢,在開展實踐教學的同時,加強雙方在人才培養、信息利用、課題研究、技術革新及成果轉化、企業文化教育、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學校和企業的協同創新發展。同時,校企建立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特色的產業學院,不斷推進“專業建設、人才培育、師資力量、課程體系、實訓基地”的建設任務。校企共同打造集教學、科研、培訓、技能競賽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一流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以實現在教學改革、機制創新、科學管理及生產性實訓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主體作用,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合作體制機制。[5]校企應扎實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深層次融合,實現雙方“零距離對接”,多角度繪好產教融合“同心圓”。

高等職業院校還應通過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推動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增強學生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創新的愿望和熱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和就業觀,縮短學生角色轉變期、就業適應期和職場磨合期。

(三)校企加強校內外師資隊伍建設,搭建合作協同育人工作體系

校企雙方加強教師隊伍專題培訓和學習交流,建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師資資源庫,整體推進“雙師型”專業教師、思政教師、班主任教師、輔導員教師及企業兼職教師隊伍一體化、職業化、專業化建設,搭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工作體系。雙方共同參與教育教學工作、品牌課程創建及校企合作教材的開發工作。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高等職業院校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把數字學習資源、虛擬網絡空間以及傳統課程資源和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行業標準和職業元素融入專業培養全過程。同時,改變傳統的教材編寫模式,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導向,體現最新的技術及應用知識,并融合課程思政、創新創業和技能競賽等內容,真正實現學習內容與崗位職業能力無縫對接,滿足新時代人才需求。

嚴格落實“雙班主任+雙輔導員”制度,企業配置校外班主任及輔導員,將整體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及管理風格等企業文化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品牌化建設,增強思政育人的協同性、時效性和親和力。學校有計劃地選派優秀教師進入企業觀摩學習或頂崗鍛煉,鞏固更新專業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學習企業文化,掌握行業前沿動態,為切實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企業應定期組織兼職教師前往高等職業院校參與崗前培訓和集體備課工作,彌補專業理論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的不足,豐富教學經驗。企業立足于產業結構和行業人才需求為學生精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力地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

(四)校企建立系統化長效保障機制,強化雙主體協同育人質量管理

校企建立系統化長效保障機制是激勵是保障雙主體協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所在。首先,高等職業院校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評價機制,在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就業滿意度、成果產出量與轉化率、企業收益增長率等方面制定科學、系統的評估方法、指標及標準,確保校企協同育人的效果和質量可量化、可衡量。其次,高等職業院校建立健全常態化的監督考核機制,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強學生入企實習的監督管理,靈活采用實地調研、個別訪談及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學生在企日常生活和學習實踐情況等反饋信息,著力強化學生在實踐實訓過程中的服務管理。再次,高等職業院校還應建立投訴舉報渠道,制定明確的處理機制,鼓勵學生、教師和企業等相關方主動舉報合作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和違規行為并及時調查、處理,確保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規范和可持續發展。最后,高等職業院校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獎勵機制。高等職業院??舍槍Α半p師型”教師在校企合作專項經費劃撥、課時補助發放、職稱評審及行政提拔等方面予以傾斜;企業可以通過提供晉升機會、薪資增長等方式激勵員工廣泛參與。

(五)企業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校企雙主體育人以協同育人為本,最終目標是校企達成合作關系,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實現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校企雙方必須共同承擔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責任,形成校企雙方長期可持續合作、深度融合發展的生態循環。企業應以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確保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作用。要發揚企業的擔當精神,充分認識到校企雙主體育人能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進而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一個可推廣的經驗和可復制的模式。

四、結語

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是一個整體性、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更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其育人價值在于把產業先進技術工藝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使專業教學能夠緊跟產業發展、服務產業發展。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應團結協作,變一頭熱為兩頭甜,不斷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只有校企雙方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持續完善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讓產教融合迸發出發展新動能,才能加快構建校企協同發展的深度互動與有機融合,為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3]朱雯珊.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3(3):68-72.

[4]何興無,鄒承俊,張霞,等.我國高職校企合作“校熱企冷”問題淺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3):42-43.

[5]韓攀峰.高職學院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3(16):39-42.

猜你喜歡
高等職業院校協同育人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淺議物流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職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探索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校級標準的研究與實踐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