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青年問

2024-04-25 16:40
師道 2024年4期
關鍵詞:公開課課題老師

轉眼間,步入課堂十五年了。期間經過前輩的提攜打磨、歲月飛逝后的經驗沉淀,自認已成為一名合格的“教書匠”,課本內容信手拈來,隨時隨地便可開講。

但隨著日復一日的循環往復,越來越明顯感覺到專業發展已至瓶頸期,想要突破卻找不到出口,只覺眼前如茫茫迷霧,沒有方向。

總結困惑,大抵有兩點:

1.專業發展的瓶頸期如何破局?在這個“正當年”的年紀里,可以獨當一面,但更期待的是向上發展,這個向上的路徑在哪,第一步又從何處邁起?

2.如何開展課題研究?若能夠參與一項專業領域的課題研究,我的理解是:不但是自身教學水平的呈現,更是教壇經驗的沉淀及輸出。但是怎樣參與,如何開展,感覺像在迷霧中前行一樣茫然。

以上困惑,萬分期望能夠得到名師的解答,不勝感激!

(提問者:山東青島市城陽區實驗中學? 孫俊楠)

孫老師:

你好!

好羨慕你“正當年”的年紀!你已能獨當一面,卻還期盼向上發展,這說明你想從熟手型教師走向妙手型優秀教師。如何破局?提供幾條建議,供你參考。

第一個建議:嘗試每月上一節“研究課”

如果問我2023年度最喜歡哪本書?答案一定是《教學這件事:感動幾代人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南》。作者大村濱(1906—2005),是一位中學老師,是一位從未有過任何職務的一線老師,是一位真在一線執教52年的老師(創造了日本中學老師執教的吉尼斯紀錄)。大村濱老師告訴我們,她數十年堅持每月上一節“研究課”。她說:“對一個從教40多年的老教師來說,要呈現一堂精彩的課完全就是信手拈來的事,是沒有任何壓力的。如果允許使用已有的教學方法,或是曾經用過的方法,那么上課簡直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梢悄菢幼龅脑捜司屠狭?,是精神上的衰老。如果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講課,雖然會進展得很順利,卻對自己毫無裨益。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換種方式上課。每個月的研究課也不是為了誰而上,而是為了不讓自己在教師這條路上故步自封?!贝蟠鍨I還說,這種方式是自己在培訓自己。

在一線工作久了,一所學校每學期都會有不少教研活動,多少老師每月能上一節研究課,相信孫老師會有非常明確的答案。我們很多老師年齡不大,卻不愿主動上公開課,精神上早已衰老。研究課不同于比賽課、示范課等公開課。研究課重在研究,重在創新,重在突破。如果每月上一節研究課,最起碼可以寫四篇文章:一是課前教材解讀,二是教學設計,三是課堂實錄,四是教學反思。即使一年上一節研究課,十年上十節,放在一起也是一本著作。

我在40歲之后,開始每年上很多節研究課。201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小書《我的課勝過你的》,此書由我的12節研究課組成;2017年,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兒童創意寫作公開課》一書,由我的19節創意寫作研究課組成;2019年秋季,我開始教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一年內,我上了12節寫作課,完成了《讓兒童愛上寫作的12堂公開課》一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現在手中又積攢了好多研究課了,很快還會有這樣的書問

世。

研究課準備好了,可以約請同事來聽(聽后讓他們奉獻一篇評述文章),也可以自己錄下來自己聽。我國臺灣省有位名師叫李玉貴,堅持多年,每天錄自己的一節課,睡覺前聽。她說開始那幾年真的聽不下去?!拔以趺茨苓@樣對學生說話呢?我怎么能這樣提問題呢?我怎么……”就這樣聽了數年自己的課,于是越來越清楚該用什么聲音、什么方式教語文。

第二個建議:想盡辦法找到自己可以真做起來的研究項目

工作15年卻還沒有自己的研究項目,這是正?,F象,許多老師都沒有。不過,孫老師已經到了該有自己研究項目的時候了,完全有能力找到并做起來。我工作第7年,開始參與他人的課題研究;第11年,有了自己的省教育廳專題研究項目;第14年,確立了“讓100%的學生愛漢字、愛讀寫”的不立項但終身研究的課題;第29~31年,完成了一個省規劃辦課題;第33年,又開始做“大單元教學”未立項項目。大村濱老師的終身研究課題就是“教會學生寫作”。

研究項目哪里來?首先要有教學成果意識。建議孫老師讀一讀柳夕浪教授的《教學成果這樣培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年)。這本書告訴我們,真正的“教學成果”是“教育科研和教學工作”的相交部分。作為一線老師,只有有了教學成果意識,才會把教育科研與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可以從學科課標、每天閱讀的書刊、學生存在的問題、名師課堂、參加的一個又一個培訓中尋找研究項目。我把百年來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放在一起研讀,找到了很多可以做的項目。比如,我國中小學生讀書太少,絕大多數學生不愛寫作,怎么通過課堂教學解決這一難題呢?當“多讀多寫”四個字首次出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就做了“小學生多讀多寫的實踐研究”課題。這幾年外出參加培訓活動,聽過不少文言文的課,總感覺這些課沒有什么創新,并沒有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教到位,比如聽中學老師講《愚公移山》,幾乎都是考試型的文言文課,沒有哪位老師把列子的大智慧呈現給學生,更沒有把國外作家讀《愚公移山》后創作的繪本《明羅移山》等引入課堂與學生展開大討論,于是我悄悄地做了“文言文的文化價值的現代表達”項目,這一項目也已經有不少成果了。另外,大量讀書,更能找到研究項目。工作之初,我在閱讀中發現蘇霍姆林斯基個人藏書達19000冊,這讓我有了一生的買書、讀書之計劃。30多年來,我已經藏書10000多本,幾乎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這種閱讀,讓我的課堂上一直有新書味。30多年來,我從未有過教育教學的瓶頸期,因為從一本本書中,我找到了許多靈感,寫下不少文章。最近,我研讀了不少有關人工智能的書籍,對“人工智能”“教育革命”“腦”等有了許多新認識。如今,“人工智能”一詞已經寫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了,它如何走進我的語文課堂,肯定會是我退休之前的研究項目了。時代在變,學生在變,學校在變,必然帶來課堂的“變”……趕緊擁抱“變”,這就是每位老師都可以做的項目。

最后,確立好了研究項目,不管申報成功與否,就在自己的課堂上一步一步地扎扎實實地做起來。在做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項目。相信做上十年八年,肯定會有不少額外的獎賞。

第三個建議:堅持寫作,讓瓶頸不再產生

美國有一家長期追蹤研究諾貝爾獎的機構,他們把獲獎的科學家與沒有拿到獎的優秀科學家做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他們之間的差異不在于智商、學歷、科研能力、思維能力,最根本的差異竟然是寫作能力!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寫作和表達能力比普通科學家高出20倍!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終身教授嚴文蕃先生認為,這個數據可能還過于保守了。在一次教育論壇上,嚴教授指出,這兩個群體在寫作、溝通、表達能力上的差距,可能不止20倍,而是100倍!

讀《這就是ChatGPT》一書,知道斯蒂芬·沃爾弗拉姆被稱為“在世的最聰明的人”。他與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沃倫·巴菲特、拉里·佩奇、杰夫·貝佐斯等都是寫作能力超強的“現代博學者”。

我知道,我們中小學老師與他們的距離有多大。但這幾十年大凡受到大家共同贊譽的“真名師”,如斯霞、李吉林、洪宗禮等,哪位不是寫作力超強的?每天寫作,每天用文章來記錄自己工作的得與失,困惑、焦慮等等肯定會迅速遠離我們。

嘮嘮叨叨這三條建議,希望能對孫老師有所助益。相信你一定會有自己的主張、行動,成為真正優秀的老師。

(解答人:江蘇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高子陽)

猜你喜歡
公開課課題老師
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第一次寫課題
一節公開課的誕生記
第一次公開課
“十三五”醫改的新課題
老師,節日快樂!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淺談“說課”與“公開課”的異同
“十三五”醫改的新課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