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策略研究

2024-04-25 02:04王婧惠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跨學科融合高校思政教育非遺

摘要:文章致力于探索在新媒體視域下,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從而提升教育內容的生動性和互動性,并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研究目的是明確新媒體環境下“非遺”教育的重要性與創新路徑,探討如何通過新媒體技術提升“非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效果和學生參與度。在研究方法上,文章采用理論研究的方法,系統梳理“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分析新媒體在“非遺”教育中的應用及其可能性。

研究提出三大策略:構建多元互動的“非遺”數字教學平臺,融合跨學科課程打造綜合性“非遺”教育體系,以及實施“非遺”文化體驗與實踐項目。研究結果顯示,新媒體的應用能夠顯著提升“非遺”教育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通過互動性和多媒體手段,“非遺”的傳統知識和技能得以更加生動和直觀地傳播。此外,新媒體還為“非遺”教育提供了跨學科融合和實踐探索的新平臺。然而,研究也指出,如何平衡新媒體技術應用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深度,如何確保教育質量與互動體驗的有效結合,是未來發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研究為“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策略,為“非遺”教育實踐提供具體的操作建議,也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和現代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對于推動“非遺”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創新;跨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20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國家級曲藝‘非遺‘長子鼓書的數字化保護 與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YY326;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三四五模式: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構建與探索”研 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zsszsx111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其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愈發顯著。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平臺。在這一背景下,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僅是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一種創新,也是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的一種拓展[1]?!胺沁z”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倫理道德觀念,其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有效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實踐。因此,研究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策略,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也是提高思政教育實效的重要路徑[2]。

一、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一)“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

在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非遺”知識的數字化呈現。新媒體平臺通過多媒體技術,如動畫、視頻、音頻和互動模擬等,將“非遺”知識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數字內容,使得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呈現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傳統手工藝技能通過視頻教程的形式展現,讓學生能夠直觀地學習和理解“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3]。其次,新媒體強化了“非遺”傳承的互動性和參與感。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允許學生與“非遺”傳承人進行在線互動。通過新媒體平臺,高校還能組織線上“非遺”文化節、“非遺”知識競賽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非遺”的了解和興趣。最后,新媒體為“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提供了新路徑。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示“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如打造傳統手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產品,可以展示“非遺”與現代社會的連接。這種呈現方式有助于學生認識到“非遺”的時代價值,激發他們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深了他們對“非遺”的多維理解,還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使“非遺”教育更加系統和深入[4]??傊?,在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內容豐富多樣,既包括“非遺”知識的數字化呈現,也包括互動性和參與感的強化,同時還涉及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展示以及跨學科教學的探索,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非遺”傳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核心組成內容[5]。

(二)“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

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體現在多個層面。從形式創新上來看,新媒體平臺的運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得“非遺”能夠以更加生動、互動的方式呈現給當代大學生。這種形式上的創新,不僅提高了學生對“非遺”的興趣和參與度,而且有助于增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6]。同時,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多樣性為“非遺”教育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視頻、圖文、互動游戲等形式,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非遺”的魅力,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種方式使得“非遺”不再是遙遠的歷史,而是生動的、可以觸摸的現實,加強了學生與“非遺”之間的情感連接。

從實踐教育上來看,新媒體還使得“非遺”教育跨越了時空限制,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接觸和學習“非遺”技藝。這種靈活性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并為“非遺”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新媒體技術將“非遺”融入思政教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7]。學生不僅可以學習“非遺”知識,還可以通過參與和“非遺”相關的創作、策劃、宣傳等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種經驗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極為重要。

系統來看,在新媒體視域下,將“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能使“非遺”教育更加生動和有效,也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新的路徑,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促進多元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策略

(一)構建多元互動的“非遺”數字教學平臺

在新媒體視域下,構建多元互動的“非遺”數字教學平臺,是“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項創新策略。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利用新媒體技術,創建一個集信息展示、互動交流與學習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數字教學環境。通過這樣的平臺,不僅可以使“非遺”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多彩,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8]。教學平臺應包含“非遺”內容的多媒體展示,如利用視頻、圖像、動畫等形式,生動展現“非遺”項目的歷史背景、傳統技藝、文化價值等。此外,平臺還應集成互動功能,如論壇、評論區、問答互動等,允許學生與“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以及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提升學習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數字教學平臺還應融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非遺”文化體驗。例如,通過VR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觀“非遺”展覽、觀看“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甚至進行模擬操作,這種創新的學習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非遺”教育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為了保證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平臺的內容建設需要邀請專家學者和“非遺”傳承人積極參與。通過專家策劃的教學模塊和傳承人的親身講解,可以確?!胺沁z”知識的傳授既專業又真實,更能激發學生對“非遺”進行深入了解和學習的興趣[9]。

(二)融合跨學科課程,打造“非遺”教育綜合體系

融合跨學科課程,打造“非遺”教育綜合體系,是實現“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跨越傳統的學科界限,將“非遺”教育與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學等學科相結合,通過新媒體平臺提升教育內容的綜合性和互動性[10]。

在這一策略中,新媒體不僅作為技術支持的工具,更是連接各個學科的橋梁。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集成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形成一個多維度、多角度探索“非遺”的教育網絡。例如,歷史學科可以挖掘“非遺”項目的歷史背景,藝術學科可以分析其藝術價值,社會學科則可以探討“非遺”在現代社會的作用。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全面理解“非遺”,深化其對“非遺”的認知[11]。在此過程中,新媒體平臺提供的多媒體呈現手段,如視頻講座、互動式教學、在線討論等,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形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還能夠通過評論、討論等方式參與到課程內容的建設過程中,形成互動學習的氛圍。此外,融合跨學科課程的“非遺”教育綜合體系還需要依托高校內部資源,比如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博物館的實物展覽等,結合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體驗。這樣的學習體驗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理解,還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12]。

(三)激發學生參與度,實施“非遺”體驗與實踐項目

激發學生參與度,實施“非遺”體驗與實踐項目,是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創新策略。在這一策略中,新媒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還是激發學生參與“非遺”學習的動力源泉。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非遺”的學習、體驗和實踐中,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非遺”的價值[13]。

開發“非遺”體驗項目是這一策略的關鍵。例如,利用VR或AR等新媒體技術,可以創建虛擬的“非遺”體驗空間,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沉浸式體驗“非遺”的制作過程、文化場景等。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提升了學習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非遺的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非遺”實踐項目也十分必要[14]。如組織學生參與“非遺”相關的線上項目設計、數字化展示制作等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還能通過創造性工作進一步理解和推廣“非遺”文化。除此之外,高??膳c“非遺”傳承人合作,通過新媒體平臺組織線上線下結合的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直接與“非遺”傳承人交流,進而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和傳播工作中。這種直接的交流和參與,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他們對“非遺”價值的認識和尊重[15]。

三、結語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教學模式的深入探索,“非遺”教育有望在高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未來的“非遺”教育將更加注重學生的互動體驗和參與感,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完美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模式。同時,這一領域的研究也應持續深入,以確保教育方法的創新與文化傳承的真實性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出具有文化自覺和社會責任感的新青年。

參考文獻:

[1] 王欣.融媒體時代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4):91-93.

[2] 袁翔珠.論“文化自信”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融入機制構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程為例[J].大學,2022(21):146-150.

[3] 彭惠.新媒體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活力[J].炎黃地理,2023(12):38-40.

[4] 薛禮峰.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7):149-153.

[5] 劉家豪.非遺文化數字傳播研究的脈絡、熱點及趨勢:基于中國知網相關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2):106-109.

[6] 魏麗君,董蓓.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63-165.

[7] 徐玉雋.非遺融入高等教育促進課程思政與體美融合路徑探索[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報告(學校體育分會).[出版者不詳],2023:2.

[8] 王瑩,陳家驥,魏志宇.“大思政”背景下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營銷策略研究[J].商展經濟,2023(14):60-63.

[9] 郭嘉怡,崔艷妮.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傳播的策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79-182.

[10] 黃筱雅,梁婷艷,楊斯虹,等.新媒體背景下廣西壯錦技藝傳播模式分析[J].記者搖籃,2023(11):48-50.

[11] 郭易銘.新媒體助力非遺文化傳播的策略探究[J].對聯,2023,29(20):15-17.

[12] 畢傳龍.文化和科技融合視野下的非遺傳播能力建設[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3(5):108-113.

[13] 王曄.“大思政”背景下以非遺項目為內容的高校美育教學研究[J].天南,2022(5):123-125.

[14] 龔連元,陳峙.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工作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76-178.

[15] 金鄭佳.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69-171.

作者簡介 王婧惠,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

猜你喜歡
跨學科融合高校思政教育非遺
跨學科融合的探究與實施
深化人文綜合體驗課程改革的思考
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及對策建議
從教育價值探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
不良網絡輿論對高校思政教育影響探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傳播習俗研究芻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