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學習的多元動態評價體系設計與實施

2024-05-01 05:07吳逸秋
語文建設·下半月 2024年3期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表現性評價

吳逸秋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評價設計;表現性評價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統籌規劃了跨學科主題活動,旨在加強學科間的相互聯系,推進課程的綜合化實施。落實在語文課程內容中,即設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跨學科學習”。要想在跨學科學習中有效開展評價,筆者認為要點有三:一是厘清跨學科學習評價的特征,二是厘清多元的評價思路,三是關注實施過程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跨學科學習評價的原則

跨學科學習的評價依據是“在一般學科的教學評價基礎上形成的,既要立足學科,又要高于學科”[1]。素養導向下的深度學習,多維度要素的深度整合,以及多元方式的匹配是跨學科學習評價的重要原則。

1.共通素養的導向

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評價是貫徹課程價值取向的重要方式,要遵循素養導向,跨學科學習的評價也不例外。核心素養所涵蓋的是一個整體,它既包括語文課程核心素養中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又包括超越了語文學科的各個學科都必須關注的素養,并以此作為評價設計的參考維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指出,跨學科學習旨在“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2]。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學生具備綜合運用多科學知識的能力,更需要學生具備溝通、合作、創新、審辨等共通素養。

2.多維度要素的深度整合

跨學科學習評價應突出課程特征,除了考慮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還要將跨學科學習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征納入考量范疇。義教新課標對跨學科學習的評價作出了以下提示:“評價要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保?]探究、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知識、態度和能力”三大要素構成了跨學科學習的評價內容,即跨學科學習不僅要進行多學科知識運用層面的評價,也要進行語文關鍵能力的評價,還要就文化自信等價值觀進行評價。

“不同的學科有各自的學科方法、功能和個性??鐚W科主題學習的目的在于將其綜合在一起,實現學科內容、學科方法和思維方式深度融通和互補,從而在兼容并蓄中收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效果?!保?]評價應注重主學科以及跨學科知識、方法、思維的深度整合,體現綜合性。除此之外,評價還要關注學生的生長點,尤其是學生的進階水平,在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反思、創新、合作等能力,觀照多維度要素。

3.多元方式的匹配

綜觀義教新課標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三個學段的學習內容,第一學段定位為學習習慣、觀察習慣,第二學段為設計并參與校園活動、撰寫研究報告,再到第三學段的參與文化活動、設計活動方案,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形式多種多樣。按照“教—學—評”一致的原則,須找到與內容、形式相匹配的評價方式,如學生在整理圖書和文具的過程中習得的表達能力,養成的愛護圖書和文具的習慣,可借助課堂觀察、對話交流等方式進行考察;針對活動方案或研究成果等的實踐成果,可以運用評選、展示的方式。多元的評價方式對標多元的內容,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評估其發展情況。

二、跨學科學習評價的設計

1.目標導向,確定評價方式

夏雪梅教授將跨學科學習目標分為知識型、實踐型、概念型,“跨學科學習的評價有簡單有復雜,須根據目標和功能而定”[5]。以簡單的知識考察為目標導向的評價,可以運用紙筆測試的方法;而較復雜的實踐型、概念型目標導向的評價,除了選擇性地使用紙筆測試,還須納入更復雜的表現性評價等。

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跨學科學習“我的自然物語手札”為例(見表1)。其中,任務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觀察方法、語言表達?!豆旁娙住穼W習詩人描寫山水的表達;《爬山虎的腳》學習連續觀察,做好植物觀察記錄表;《蟋蟀的住宅》學習多感官地觀察,記錄動物觀察卡片。學習目標定位于知識習得,類型單一。在學習語文學科的知識時拓展一些科學學科的知識,評價類似于傳統的紙筆測試,完成關于山水、植物、動物的觀察記錄即可。任務三則以多個學科實踐為目標,制作自然觀察手札,涉及語文、科學、美術等多個學科,語文學科需要學生將觀察內容以書面文字呈現出來;科學學科需要學生根據紙張特性選擇合適的紙張材料,通過探究不同裝幀特性選擇合適的裝幀方式;設計手札版式、封面等則涉及美術學科的實踐。這一多學科實踐型目標導向下的評價,紙筆測試已不能完全滿足,此時要及時引入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綜合能力,并對標選擇評價方式,進而開展評價。

2.立足表現,開發評價量規

展現學生表現評價標準的工具稱為表現性評價工具,其類型主要包括檢核表和評分規則。[6]其中,評分規則也稱為表現性評價量規,由要素、指標和質量等級組成。表現性評價的量規用于測量學生的具體表現,不但為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方向,而且提供了清晰的表現標準,使學生明白做到怎么樣才算足夠好。

仍以“我的自然物語手札”跨學科學習為例,任務一涉及“專題討論”這一概念,很難獨立進行評價,需要結合多學科概念和多學科實踐落地。筆者根據所跨學科的相關概念設計了如表2 的自我核查清單(見表2),描述學生在語文、科學、信息以及整合各學科后的相關核查項上的不同表現,促進學生進行跨學科的統整思考。

任務三涉及的美術學科的相關實踐,與四年級上冊學生要學習的《自己做圖畫書》的內容較為相似。對照語文學業質量描述第二學段跨學科學習的相關要求,再結合美術、科學學科的要求,可提取任務中的可視化成果評價點。針對任務三設計表現性評價量規,每一個子任務都以可視化的成果為評價依據,并且針對學生的表現行為進行觀察,注重對學科素養與學習素養的觀照(見表3)。

3.嵌入教學,動態調整優化

跨學科學習的評價一般是作為學習的評價以及促進學習的評價嵌入教學過程中的。在跨學科學習伊始,教師一旦明確了學生要在真實情境中表現出的能力后,就可以同步進行評價任務的設計、評分工具的選擇等。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真實學情與實際表現,教師需要調整和優化評價思路,以達到一個動態的教、學、評的平衡。

表2 的核查清單,在任務一的專題討論前就可前置,助力學生有效地開展團隊合作,科學地推進討論。同時,在這一核查清單中,教師提供了學習支架,如小組合作、查找資料等。自我核查清單這種評價方式,不僅呈現了整個專題討論的細化評價表現,還能讓學生提前自我評估,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同樣,任務三設計的評價量規可以前置,也可以嵌入教學過程中,作為關鍵節點上的表現性評價工具??偟膩碚f,評價工具的使用遵循一個動態的邏輯,究竟是作為表現性成果的終極測評,抑或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取決于實際的需要,皆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為旨歸。

三、跨學科學習評價應注意的問題

跨學科學習注重以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表現”為考察依據,評價應激勵并推動學習者持續發展,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評價要堅持學科立場,明白主要評價什么;評價維度要兼顧問題解決的過程及結果;注重多元評價主體的合作參與,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堅持學科立場,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單學科主導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教師在設計階段能依據本學科的內容特點、任務、目的去主動尋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7]跨學科學習立足語文學科,聯結不同學科知識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跨學科學習的評價設計應堅持語文立場,充分考察語文學科知識的深入運用是否帶動學生思維、能力等的發展。

在“我的自然物語手札”跨學科學習中,教材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坝^察”不同于一般的看,“觀”是整體的看,“察”是細致的看,觀察是有目的的、科學的。在確定評價指標時,教師可以將義教新課標中的要求設為梯度的起點。第二學段提到“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學習用日記、觀察手記等,展示自己觀察自然、探索科學世界的收獲”。將這一學業要求作為起始標準,用紙筆測驗的方式考查學生“記錄觀察所得”的能力,用表現性評價評估“觀察日記”的撰寫。立足這些語文知識,再去考量可以合理增加哪些條件、變量,有意識地變化情境,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深入探究。

2.兼顧過程與結果,開拓反省創造活思維

杜威認為,“反省思維是高層次的思維”[8]。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反省,才能獲得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反省是一種隱性的意識活動,無法通過終結性成果來評價,過程性評價便成為間接的考察方式。學生在開放的評價過程中交流、分享,互相學習的同時也借鑒他人的方法,促進自我的反思與提高。

“創造性思維凝結在學生學習結果之上,可利用終結性評價考察作品的科學性、條理性和藝術性表現,反映學生較之他人是否具有更為卓越的思維表現?!保?]如表3“手札裝幀”這一實踐活動,從裝幀的方式選擇到呈現質量都檢驗學生的創造能力,尤其是“正確、美觀的裝幀”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視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共同體式合作評價,驅動交流共享真體驗

協作性是跨學科學習的另一大特點。要充分發揮學生合作的力量,形成參與式共同體,小組合作評價是最為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小組合作評價分為在小組中開展評價和對小組進行評價,評價應立足于利用小組合作的優勢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

教師可以從組內分工和小組成員表現兩個維度進行評價。設計組內成員分工成效評價時,考慮角度為:學生個體的情況以及與組員溝通交流的情況。小組成員表現評價著重考慮:學生參與的效度,在探究活動中的實踐表現、能力及思維發展等?!拔业淖匀晃镎Z手札”中,可以為手札發布會設計一個評價量表(見表4),其中溝通合作維度通過觀測學生傾聽、互動、交流這些行為表現來評估其合作能力,驅動學生進行真實性體驗。

除了小組合作,其他成員也都可以參與,使學習鏈的相關者皆成為評價者。全員評價共同體有利于形成長程式評價機制,以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

猜你喜歡
跨學科學習表現性評價
跨界少年養成記
論課程綜合化實踐的生態化
STEM項目學習要重點關注什么?①
創客課程開發的困境與突破
跨學科學習:真義辨析與實踐路徑①
表現性評價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表現性評價在“營銷策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淺析中職學生考試、考核評價策略
促進跨學科學習與創新精神培養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英語教學中學生表現性評價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