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教育戲劇引入語文學科教學的應用與實踐

2024-05-08 13:22薛麗瓊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關鍵詞:教育戲劇學科融合語文教學

薛麗瓊

【摘要】小學語文是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將教育戲劇融入語文學科教學符合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輔助教學,在創設的開放式、互動式、體驗式的學習活動中,落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科融合;教育戲劇

“語文教學”與“戲劇表演”本身就有很多相通之處,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訓練,與戲劇表演的“說”“唱”“編”“演”等方面特點不謀而合。戲劇里的說詞演唱與劇目表演可以說是語文中“聽”“說”和“讀”的延伸,而戲劇中的“編”即戲劇腳本,這種文學形式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語文元素,如字詞句、修辭、對話等,直接反映一個人語文方面“寫”的功底。

一、將教育戲劇引入語文學科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1.什么是教育戲劇

目前在國內,教育戲?。―rama in education)與戲劇教育(Creative Dramatics)兩個概念經常被混淆。雖然從實踐上講,兩者有一定相似的形式與相通的體驗。但從目的意義、途徑方法等方面來看還是有所不同,二者需要正確區分開。戲劇是藝術學領域最綜合最全面的藝術門類,有戲曲歌劇、音樂劇、話劇、小品、舞劇等,它是側重于演員角色扮演、人的身體、語言、行為等來展示故事情節的藝術。戲劇教育是培養專才的一種教育科目:編、導、演、舞美、鑒賞都是教育分范疇。而教育戲劇是通識教育,目的是達到學習目標及教育目的:諸如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課本劇展、演戲劇游戲等都屬于教育戲劇的范疇。需要強調的是教育戲劇注重的不是能否掌握表演技巧,而是通過戲劇所產生的教育功能。

2.開展教育戲劇進課程的意義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標如火如荼推行的今天,戲劇化教學法將在提高學科教學融合以及全面育人等方面發揮作用。而信息技術作為時代的先鋒,在挖掘和傳承歷史文化、文化基因的同時也必須緊跟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思考將科技融入戲劇的可能。在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雙重編碼等理論支持下,發揮先進的學習技術、人工智能、AR/VR/MR、物聯網、5G等優勢,與傳統教育技術融合重組教學內容、重構教學結構、重賦師生身份。通過跨學科整合,“多環節助力,全程化貫通”的方式提高教育戲劇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效能的實踐研究,極具探索意義。

二、將教育戲劇引入語文學科教學的實踐性論證

為了使教育戲劇更好地助力學科教學,筆者以部分學校為實踐基地,經過與一線教師的共同實驗研究,從開展課本劇實踐(第一階段),再逐步深化到結合可視化元素開展語文戲劇教育策略的研究(第二階段),實驗學校翻倍增加,研究思路逐步開闊,并在不斷完善中形成一套較為系統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1.第一階段研究情況

(1)摸底調查。在實驗的第一階段,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校開展課本劇的情況,筆者隨機抽取了三所小學的三至六年級的實驗班和非實驗班的同學,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份與課本劇相關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2)結果分析。當問及“你希望能夠從課本劇活動中得到什么?”95%的學生都表示希望獲得樂趣、表演經驗、團隊合作經驗等。45%的學生希望情感表達方面得到提高;在參與活動后,“欠缺行動力”的情況占比由此前的50.49%下降至13.51%,“不主動參與活動”這一項也由27%降至11%,有70%的學生愿意更深入地去體驗。此外,還有30%的學生希望從課本劇中獲得榮譽和老師的認可。這組數據也反映了學生認為從自主創編課本劇的活動中可以獲得相關的有效經驗。對于問題“改編的課本劇會不會引發你對社會生活的思考感悟?”70%的中、高年級學生表示會有很多感悟。但也有10%的學生也提出了困惑,他們想要排練課本劇,常常會找不到合適的劇本,如何編劇和語言組織不能得到老師及時的指點。

2.第二階段研究成果

(1)為了形成更加完整的教育模式,推動教師優化教育戲劇與語文教學結構,將原來淺層面的課本劇表演以各種立體、多元方式直觀地展示出來,筆者在第二階段的實踐研究中,進行了多輪、多層次的深入調研與學習研討,結合一線教師的教學實驗與理論思考,總結出了“153”教育戲劇的教學策略,引領一線教師通過優化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戲劇化教學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2)教育戲劇重視學生全員參與,注重團隊合作,注重表演過程的生成,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創生,無論是編導、導演、劇務、演員、美工,還是觀眾,都是戲劇課堂的參與者,學生作為主角,居于故事發掘、改編、排練、表演的中心,通過運用角色扮演、戲劇游戲、模仿等戲劇方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如表達力、想象力、合作力、溝通力、創造力)的提升,以及在同理心、自信心等方面的改變。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我們將之總結為“五自”學習模式。

①自編(或重編)課本劇。小學語文低年段童話單元、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等都有教育戲劇教學方式、方法的滲透。教師如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從現有的教材中發掘課本劇的素材,可以讓學生自主合作選擇喜歡的課本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重新構思故事環節,根據小組合作討論的要求進行課本劇改編、重編、創編具體的劇本。比如,學生根據語文教材中的《完璧歸趙》《落花生》《賣火柴的小姑娘》等創編的劇本。

②自導課本劇。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劇本需要,進行表演前的各種角色的預設、各種場景的營造、各種道具的制作等,讓學生能自己安排引導劇本中各角色的表演重點和表演特點,并協調各角色之間的關系和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

戲劇的其中一個基本特點是要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構成情節結構。部編教材中的許多文本也是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情節多表現為起承轉合,與戲劇暖身活動、情境敘述、情境深化和反思活動相對應。如三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方帽子店》,這一課就是圍繞“變”與“不變”的矛盾沖突展開故事情節。在對立化的“沖突”中,借戲劇的“情境深化”之特點,緊密圍繞“復述”這一單元語文要素。

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手抄報、思維導圖、宣傳海報等方式,梳理故事梗概,對人物進行角色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揣摩人物心情等。

③自演課本劇。引導學生團隊,結合劇本和個性特征,進行分工合作,讓學生自行安排擔任不同角色,嘗試通過人物扮演法、角色揣摩法、創設情景法、場景造型法、故事表演法、即興創作法等多種課堂教學范式,讓學生登上更大的舞臺。

④自制課本劇裝備。引導學生認真研讀劇本,引領學生對核心內容的理解,積極開發學生動手參與的項目,如根據劇本需要來創制合適的裝備,包括舞臺設計、道具制作、宣傳海報等。在美術設計的實踐中,指導學生用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舞臺的背景設計,有些還帶有微型道具、微型演員的展現,簡直就是一個課本劇的舞臺微縮。

三、將教育戲劇引入語文學科教學的實操性思考

1.教學目標雙原則

在教育戲劇中,教育是內容,戲劇是形式;教育是核心,戲劇是載體。教學中如若忽略這一本質,就可能舍本逐末,南轅北轍。所以,教育戲劇并不要求孩子們表演,重點是讓孩子用真實的經驗和情感去體會和學習。

2.教師引導為輔原則

教育戲劇的課程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本體、是中心,這種戲劇體驗式教學要以學生為主,但不能因為教師為輔就完全放任。教師在課前要負責課程設計和整體策劃,并適時為活動中的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因此,教師要熟讀文本,要對課程進行合理轉化和有效的整合設計,特別是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和運用,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戲劇基本知識,了解戲劇教育的一些原理。如果教師能了解戲劇教育的理論和實操,接受戲劇表演、導演的專業訓練,教學中巧妙地將語文學科教學與戲劇因素相結合,能更好地達到強化知識、訓練思維、提升能力的目的。

3.設計因地制宜原則

戲劇是綜合性藝術,涵蓋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門類于一身,教育戲劇設計也應該遵循實際原則,課程目標設定、內容編寫、教學設計、開設形式等均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因為其目的在于完成課程教學目標,而不是追求舞臺表演的奢華、極致地呈現。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活動空間有限、教學設備也參差不齊,但師生群策群力地合理利用有限資源,發揮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在有限的條件中完成情境設置、角色扮演、音效創作、服裝化妝和道具等工作,相信一定能高效實現戲劇與語文教學相統一的目標。

4.學生自我評價原則

教育戲劇的反思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戲劇化課程教學法具有即時性、即興性、不可控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收獲都是動態進行的,較難用常規的評價和完成表演的檢測結果來呈現,可以采用問卷式、記錄式和反思式等方式來進行評價。另外,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戲劇教學中有很多變化的因素,這些反而是思想火花碰撞、思想融合的精彩時刻,所以要及時進行反思、評價才能在不斷總結中提升自我。

5.多學科融合原則

在“教育戲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利用flash、3dmax、希沃白板等軟件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現教學信息,熟練掌握對視頻的播放格式處理轉換及剪接加工,借用影像來呈現、界定、統整和展示資料;此外,與音樂、美術等學科融合進行舞臺、燈光、服裝造型、影像設計等,能有效改進學生學習行為,讓探究主動化、學習趣味化。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小,個人生活經驗有限,戲劇的代入過程可以讓學生體會超越時空的不同的人生經歷。信息技術和美術、音樂等學科的融合延伸了展演的空間、豐富了視聽的語言、重塑了表演的形式、拓展了互動的模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穿插其間,學生通過不同媒介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探究,有利于把個人的感情、經歷投入文本中,拓寬了分享與交流的途徑,從而賦予文本個性化的理解。

四、將教育戲劇引入語文學科教學的成效性驗證

戲劇課程與學校教學品牌深度融合,把讀書立體化,把讀書生活化。在學校形式多樣的戲劇活動展示中,學生以喜歡的經典書目為藍本,或唱或跳,或演或說,把“書”形象生動地再現舞臺,讓學生深化讀書內容,理解人物品質,體會文章感情。同時,靈活多變的舞臺給了學生一方展示的天地。

五、將教育戲劇引入語文學科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經過幾年的探索,在語文學科中融入教育戲劇的可視化藝術實踐框架已初步成型,并將在以后的推廣落實中不斷改進,對于開展課本劇、小品劇和舞臺劇的成效我們有以下體會。

1.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對于學生來說,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語文經典閱讀,可以活躍語文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加強學科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語文經典閱讀教學過程中自主閱讀、獨立思考,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使語文與藝術學習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知識脈絡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

2.助力教師自我成長

對于教師來說,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教育戲劇”是對現有語文課堂教學的一次變革,既給了一線教師教學理論層面的指導,促進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更新,也督促教師積極參與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素養,有助于教師優化語文教學方法,改善語文教學生態,更好地融入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跨學科學習、項目化教學”等新的理念。

3.促進跨學科創新發展

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課本劇充分體現學科融通這個特點,教學的方式方法還可以與其他學科(如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聯合開展,讓展現內涵的方式更豐富、更有趣、更有效。而語文課程標準的革新又給教育戲劇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將跨學科的多種教學手段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開展教育戲劇更容易突破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使其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課堂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六、結語

教學中利用戲劇化法可以確立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舞臺表現及協作交流能力,培養兒童的人格和自信,激發兒童創造性,助力于培養創新性人才。但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有的教師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認為是一種課業負擔,不能嚴格按照計劃開展活動和實踐。教師戲劇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缺乏也是實際面臨的問題,教師如果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層面的指導能力,學生的戲劇表演只能停留在淺層次。同時,研究戲劇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對心理知識的缺乏也是目前教師所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岑健林.可視化教學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07).

[2]倪曉芬.戲劇教育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散文百家(理論),2020(02).

[3]王少華.小學語文戲劇化教學的學理分析及其實施路徑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2023(02).

[4]岑健林,何蘊毅,黃穎,等.可視化學與教方法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猜你喜歡
教育戲劇學科融合語文教學
基于項目的中學學科知識融合路徑探析
網絡空間安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探索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教育戲劇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啟示
讓德育之花在課堂中盡情綻放
教育戲劇團體輔導對小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