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幾點建議

2010-11-30 08:37周建森
新課程改革與實踐 2010年20期
關鍵詞:教師應數學課堂教學

周建森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目前的課堂教學多以單純的知識傳授代替學生的認知過程,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歸結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抄、學生記,采用題海戰術。教師不是按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開展教學,而是喜歡按自己的“經驗”歸納整理為某種思路、模式或結論,然后直接“塞”給學生,在大量反復操練的基礎上達到掌握的目的,嚴重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致使學生在學習上依賴性增強,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率低下,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現在,我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教師的角色應該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或青年去接受,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過程,教師應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應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例如:我去聽一位老師的課,他那一節課安排的是評講“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單元檢測試卷,怎么安排的呢?就是從第一題開始講,直到講下課,試卷當然還未講完,中途也沒有抽學生回答問題,反正是這道題涉及的知識點就拿出來講一遍,也不分這道題該詳講還是略講,該讓學生分析,還是自己來。整個課堂很安靜,學生也沒有亂說亂動,但我看了一下,大部分學生表情茫然,象這樣的課,老師們可以想像后果是什么,我就不多說了。

二、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是一門結構嚴謹、邏輯嚴密、內容豐富的工具學科,但它精練的定義,嚴密的推理論證,具有豐富內涵的公式呈現在書本上卻是干巴巴的條文。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必然會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這一點我想老師們應該有深刻的領會,新的教材中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許多改進。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的,非常有趣,也富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為教學內容服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滿足學生求知心理。

例如:在講一元一次方程時,有“日歷中的方程”這類題目,上課前教師讓同學們準備一張一個月的日歷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個“猜日歷”的游戲,請班上的同學將日歷中豎列相鄰的三天數字之和告訴老師,老師就能“猜”出這三天究竟是幾號,在老師“猜”對日期后,學生肯定就會思考老師是怎樣“猜”出來的?這時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引導,這樣從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當然,在創設情境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于形式,也耽誤教學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拿現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方案找出來,并能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因此,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讀、說、做、議、練等多種活動的機會,努力營造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濃厚、愉悅、和諧、平等的氛圍,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構建良好的操作平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 “活”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例如:有這樣一道關于拼圖的題目,“搭1 個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個正方形需要7根小棒(教師出示拼出的圖形),那么搭3個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4個呢?100個呢?n個呢?”。

對于這類探究型的題目,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動手操作,通過實踐探索出規律,再得出結論,各小組派代表講述結論的推導過程。這樣,通過學生大膽嘗試,動手操作,歸納得出多種不同方法表示搭n個小正方形的小棒的個數的代數式,學生在體驗與探索、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落實雙基、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提出的各種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于控制,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因為教學有可能不再是按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進行。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教學中要提倡與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 提供足夠的材料,指導他們閱讀,挖掘和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五、教師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初中數學有些內容很難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解或交流。例如:從常量到變量的過渡問題中的函數;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問題中的三角函數,柱體、錐體、臺體;在有關空間圖形的介紹中的截一個幾何體、三視圖;有關平面圖形的發展變化問題中的三角形的變化,七巧板的搭建;在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問題中的數形結合;探索性的問題中的多邊形的內角和等。這些內容都是具有動態的特點,或是

圖形本身的運動,或是觀察角度的運動變化,或是思維的變化發展,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動性”數學,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都需要改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F代信息技術能綜合處理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運用它可以編制各學科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能創造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數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單調的傳統教育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利用網絡資源,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接受多方面的信息。因此,現代信息技術為“動性”數學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機會,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得到了全面更新。

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基于網絡的教學不僅是教育技術上的一場革命,更是教學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場革命,它們給教學課堂教學結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總之,新的課標從教育觀念和內容、教育方法和學習模式等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老師們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以新課標為指導,著力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課程體系,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教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多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猜你喜歡
教師應數學課堂教學
“雙減”政策下教師應做好高效課堂的踐行者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高中文言文教學芻議
教師應如“水”
數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我為什么怕數學
數學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課堂教學設計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