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問題研究

2011-09-22 05:39周斌
當代經濟管理科學 2011年2期
關鍵詞: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

周斌

摘要:本文正是基于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問題的重要性,針對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定量評價的主要方法及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積極引導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

縣域經濟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資源過度消耗、環境破壞加劇和生態退化等同題,嚴重地影響著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設計一套評估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控制縣域資源與環境惡化,協調縣域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迫切問題。

一、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它追求的是在縣域內保持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要求實現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多因素的協調發展,是一個綜合的大系統。其總體目標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質明顯提高,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經濟持續增長、質量明顯提高。②合理利用、保護并優化配置資源。③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全面提高人口素質。④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主要是在傳統發展觀引導下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越來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縣域資源短缺與人口膨脹、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h域資源形勢非常嚴峻,無論是人口繼續較快增長的發展中國家(高入口、低消費),還是人口基本停滯增長的發達國家(低入口、高消費),由于不同的消費模式都對縣域資源形成了壓力,縣域資源不能支持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②縣域環境污染對可持續發展構成越來越大的壓力。由于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發展,縣域環境污染越來越明顯。許多經濟發達國家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現在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亦在走此老路,這對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壓力。③縣域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由于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人類某些不合理的其他行動,造成縣域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從而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嚴重的破壞。

二、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定量評價的主要方法

1.系統評價方法

目前,運用系統方法對我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已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比較權威和有代表性的是國家統計局的縣域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和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系統評價方法的問題是指標體系比較龐雜,指標難以綜合,計算量大,實際操作過程中又很難搜集到完整的數據資料。并且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和發展潛力有所不同,不同的指標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適用范圍,從而也降低了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在構建可持續評價指標體系的時候考慮到指標獲取的途徑、指標計算難度等因素,就從經濟、社會、生活質量、資源和環境等幾個方面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指標,以便更好地進行計算分析。

2.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

(1)概念與內涵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簡稱EFA),或稱生態空間占用,是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m Rees丁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ckemagel進一步完善的,是一種基于生物物理量來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務功能的方法。其定義是:任何特定人口(從單一個人到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人口)的生態足跡,就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與服務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這里的生態生產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態生產能力的土地或水體,它是生態足跡分析法為各類自然資源提供的統一度量基礎。地球表面的生態生產性土地可分為6大類: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設用地和水域。生態足跡分析法由兩個部分組成: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所謂生態足跡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為維持某一物質消費水平下的某一人口、某一區域的持續生存所必須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所謂生態承載力則是指一個區域所能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的總和。

(2)計算方法

生態足跡分析法基于兩個假設:①人類消費的大多數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是可以計算的。②這些資源和廢棄物可以換算成生產這些資源和同化這些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產性土地面積。生態足跡模型就是通過計算人類消費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和區域所能提供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來判斷區域發展的可持續性。

計算公式為:

EF=N ef=N∑r Ai:N∑r(ci/pi)(1)

Ec=∑rBi_=∑r(ei/pi)(2)

其中:

EF:生態足跡;N:區域總人口數;ef:人均生態足跡面積:Ai:第i項消費項目人均占用的實際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r:第i項消費項目生產力權重;ci:第i項的人均年消費量:pi:第i項的年平均生產力。Ec:區域的生態承載力;Bi:第一種生物資源的生態生產性t地面積;ej:第i種生物資源的生產總量。

生態赤字=EF—Ec(3)

當EF>Ec時生態赤字為正值,發展不可持續:EF

(3)評價

與其他可持續發展的定量分析法相比,生態足跡評價法所需的資料相對易獲取,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分析過程中,其操作具有可重復性,可以進行橫向及縱向對比,并且直觀形象,能較好地揭示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之間的互補關系。但此方法是一種靜態的生態可持續性的分析方法,沒有涉及經濟、社會、技術等方面的可持續性,沒有考慮人口、技術、物質消費水平的變化性,有關污染的生態影響很少涉及,沒有考慮到生產性土地及水域面積的變化。

三、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實例分析

1.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依據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及其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擬定如下41個具體指標作為評價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①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9個:(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生產總值增長率;(3)人均財政收入;(4)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人均固定資產投資;(6)農民人均純收入;(7)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或: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二、三產業比重;(9)城市化率(非農業人口數占總人口的比重)。

②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標23個:(1)人口自然增長率;(2)人口密度(或:總人口);(3)平均預期壽命;(4)學齡兒童入學率;(5)15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6)萬人高中在校學生數;(7)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萬人擁有科技人員數;(9)三項經費投入占財政收入比重;(10)貧困人口比重;(11)社會保障率(參加基本養老保

險職工人數比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比重等);(12)城鎮登記失業率;(13)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14)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15)公路密度;(16)每百人電話機數;(17)人均郵電業務量;(18)恩格爾系數;(19)基尼系數;(20)人均居民生活用電量;(21)人均居民住房面積;(22)電視人口覆蓋率;(23)自來水普及率。

③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9個:(1)人均水資源;(2)人均耕地;(3)森林覆蓋率;(4)木材蓄積量;(5)廢水處理率;(6)廢氣處理率;(7)固體廢物處理率;(8)大氣污染綜合指數;(9)水質污染綜合指數。

2.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與實例分析

①評價方法的選擇??沙掷m發展指標體系中的每個指標都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而要在總體上觀察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情況,就必須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的方法很多,綜合指數法較適合于綜合發展水平的動態比較與評價。因此選擇綜合指數法作為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其公式為:各項指標指數=(報告期數值一基期數值)×權數×100%

綜合指數=各項指標指數之和

②評價地的基本情況。汝城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部,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由傳統農業為主的大縣逐漸向工業強縣轉變,初步形成了采礦業、林業、水電為主的縣鄉工業體系。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人口增長較快,土地壓力大,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逐漸顯現。汝城縣地貌、區位特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現狀在全國大部分縣級區域中具有典型性,以此為例開展縣域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可持續發展指標相關分析、權數確定與指數計算。為了觀察縣域可持續發展的變化情況和探索可持續發展指標之間的聯系,收集了上述指標體系2000~2009年汝城縣各指標10年指標值,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進行多元統計分析。根據以上41個指標組成相關系數矩陣,得出每個指標與其它40個指標的相關系數,計算其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選擇綜合反映該經濟現象的主分量,進而確定該主分量對應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為各指標的權數。

根據各指標的權重,先把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綜合指數分別以100分來換算各指標的權重,然后用綜合指數計算出各指標指數后相加,得出汝城縣2000~2009年各年度的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指數及綜合指數,如上表。

④結果分析。從汝城縣2000~2009年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梢钥闯觯?0年問,該縣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呈逐漸上升趨勢,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一直高于綜合指數,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數前5年比綜合指數稍低以外,后5年也一直高于綜合指數;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一直低于綜合指數,且隨著時間的后移,低于綜合指數的值越大。表明汝城縣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在逐步提高,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不協調,因此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從而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宗彪: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與實例分析.《甘肅農業》2006年第10期

[2]楊方保、王震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研究.《商場現代化》2007年3月(中旬刊)

猜你喜歡
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
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下河北省縣域經濟產業集群問題研究
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淺議縣域經濟在招商引資中面臨挑戰和機遇之探析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