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拜占廷帝國科穆寧制度的歷史作用

2013-12-31 02:04羅春梅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期
關鍵詞:中央集權

摘要:科穆寧制度是1081年阿萊克修斯上臺后建立的以皇帝為中心、以皇帝的家族為統治基礎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確立了皇帝家族和軍事貴族的統治地位,建立起龐大的皇帝家族對非皇帝家族的絕對優勢,為科穆寧王朝前三位皇帝提供了堅實的統治支柱,使他們加強了中央集權,恢復并保持了對貴族、官僚政治、軍隊和君士坦丁堡民眾的控制,最終遏制了11世紀以來十分嚴重的貴族叛亂和陰謀活動,為拜占廷帝國在1081—1180年出現的百年繁榮局面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拜占廷帝國;科穆寧制度;阿萊克修斯一世;軍事貴族;中央集權

中圖分類號:K5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6?0219?05

1081年,阿萊克修斯(Alexius I Comnenus,1081—1118年在位)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拜占廷皇位,開創科穆寧王朝(1081—1185年)。阿萊克修斯上臺后進行了諸多改革,把帝國最高等級的宮廷頭銜、最重要的職位(特別是軍隊將領和地方總督職位)和一定數量的大地產賜予自己的家族成員,建立起以皇帝為中心、以皇帝的家族為統治基礎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在阿萊克修斯的兒子約翰二世(John II Comnenus,1118—1143年在位)和孫子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Comnenus,1143—1180年在位)統治期間得到鞏固,盛行于科穆寧王朝,拜占廷史研究者們因此往往稱之為科穆寧制度(the Comnenian system)??颇聦幹贫仁抢斫?2世紀拜占廷帝國和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關鍵,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對于科穆寧制度,當時的拜占廷和目前的學術界都有人進行指責。例如,12世紀拜占廷人約翰·仲納拉斯(John Zonaras)公開批評阿萊克修斯一世將國家錢財分給皇親國戚,使他們有的擁有數城,有的富可敵國。[1](53)現代學者如保羅·斯蒂芬森認為這一制度加劇了皇帝家族成員之間的皇位爭奪,導致12世紀末拜占廷帝國衰落和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拉丁人攻陷。[2](276?279, 313?314)[3](22?33)對此,筆者持不同看法。筆者認為,加劇皇位爭奪、促使12世紀末拜占廷帝國衰落的恰恰是1182年后科穆寧制度遭到破壞。事實上,科穆寧制度曾在一個世紀里為拜占廷皇帝們提供堅實的統治支柱,使阿萊克修斯一世渡過了艱難的統治前期①,使阿萊克修斯、約翰二世和曼努埃爾一世恢復并保持了對貴族、官僚政治、軍隊和君士坦丁堡民眾的控制。在他們的統治下,拜占廷帝國保持了一百年的繁 榮[4](1, 24)。

由于與阿萊克修斯有血緣關系或者婚姻關系的基本上屬于軍事貴族,因此,阿萊克修斯建立了軍事貴族在帝國中的統治地位。通過賜予家族成員宮廷頭銜和重要職位,阿萊克修斯恢復了對官僚政治的控制。

1025年瓦西里二世(Basil II,976—1025年在位)去世之后,拜占廷帝國開始衰落,官僚政治失去控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皇位爭奪激烈,統治者更換頻繁。從1025到1081年,拜占廷共有14位統治者在位,發生了90次叛亂和陰謀,其中從1071年到1081年這10年間不少于19次。[5](261)第二,統治政策混亂。僅就皇帝對貴族的政策而言,君士坦丁八世(Constantine VIII,1025—1028年在位)、米哈伊爾四世(Michael IV,1034—1041年在位)、米哈伊爾五世(Michael V,1041—1042年在位)和依沙克一世(Isaac I,1057—1059年在位)打擊權貴;羅曼努斯三世(Romanus III,1028—1034年在位)、君士坦丁十世(Constantine X Ducas,1059—1067年在位)和羅曼努斯四世(Romanos IV Diogenes,1068—1071年在位)向貴

族妥協;君士坦丁九世(Constantine IX,1042—1055年在位)則向文職官僚貴族妥協,打擊軍事貴族。②第三,皇權逐漸衰落。例如,君士坦丁九世討好各種勢力;米哈伊爾六世(Michael VI,1056—1057年在位)被迫發誓保護當權派的利益;[6](48)君士坦丁十世討好政府官員、較小的貴族甚至手工工人;米哈伊爾七世(Michael VII Ducas,1071—1078年在位)統治期間,首相尼基福里齊斯(Nikephoritzes)成為帝國真正的統治者,等等。[7](178, 226?227, 248?249, 338, 373, 378)第四,教權逐漸膨脹。例如,大教長阿萊克修斯(Alexius Studite,1025—1043年在位)增強了教會的司法和財政權力;大教長米哈伊爾一世(Michael I Keroularios,1043—1058年在位)使教會成為真正的政治力量,甚至企圖要求皇權服從教權;大教長約翰八世(John VIII Xiphilinus,1064—1075年在位)聲稱拒絕受皇權控制;大教長科斯馬斯一世(Cosmas I Hierosolymites,1075—1081年在位)在米哈伊爾七世和尼基弗魯斯三世(Nicephorus III,1078—1081年在位)的退位中都發揮了作用。[6](48)[8](148?154)第五,榮譽頭銜急劇增加。從君士坦丁九世起,皇帝們慷慨授予榮譽頭銜以籠絡人心。結果,到尼基弗魯斯三世統治時,當時有人說宮廷顯貴的數目已經成千上萬。[6](72)[7](71?72, 138?170, 186, 225?276, 308?372)

所有這一切在阿萊克修斯建立起科穆寧制度之后很快消失。通過授予親信最高等級的宮廷頭銜和最重要的職位,阿萊克修斯加強了皇權,控制了之前過多的榮譽頭銜,恢復了對官僚政治的掌控。阿萊克修斯在統治初期委托母親安娜·達拉賽娜(Anna Dalassena)代替自己,管理整個政府機構,并設置了一個新的官職“首相”(logothete of the sekreta)來輔佐母親。據有這一官職的人負責監督、協調文職機構各部門,以克服各部門缺乏協調、工作重復、權限爭論的弊端,幫助皇帝更大程度地控制敵對科穆寧家族的文職官僚機構。由于這一官員并非政策制定者,這防止了皇帝被文職機構架空的危險?;实刍謴蛯倭耪蔚目刂浦饕憩F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叛亂和陰謀大大減少。阿萊克修斯建立自己家族和軍事貴族的統治地位,依靠龐大的家族網實現了對官僚政治的有效控制,叛亂的文職官僚、軍事貴族無力與龐大的皇帝家族相抗衡。因此,盡管在阿萊克修斯統治的前20年里還出現了19次叛亂和陰謀,但是沒有一次成功;在他統治的后17年里則幾乎沒有叛亂和陰謀,這表明他已經控制了政治局勢。而在阿萊克修斯的兒子約翰二世和孫子曼努埃爾一世統治的62年里,除了家族內的不滿,幾乎沒有麻煩。[5](261?262)據12世紀末拜占廷宮廷高官、著名史學家尼基塔斯·侯尼雅迪斯(Nicetas Choniates,1155—1217年)記載,約翰二世統治期間,真正的叛亂只有一次,即約翰的大姐、著名史學家安娜(Anna Comnena,1083-1154年)企圖為丈夫奪取皇位的叛亂。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期間,真正的叛亂只有安德羅尼庫斯(Andronicus Comnenus)進行的叛亂活動。[9](8, 58?61, 73?75)

第二,前三位科穆寧皇帝(即阿萊克修斯一世、約翰二世和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期間,拜占廷教權得到控制。據安戈爾德研究,他們極力樹立自己作為正教捍衛者的形象;牢牢控制君士坦丁堡大教長的任命權,使大教長不再能夠干預皇位繼承問題;他們還通過與大教長教會的教士們建立聯盟來實現對教會系統和地方主教的控制。[6](115?123, 230?238)[10](45?136)

第三,元老院地位降低。元老院代表了舊的特權階級,包括古老家族的成員和重要官職的據有者,文職官僚和君士坦丁堡的利益在其中占據支配地位。它的影響在尼基弗魯斯三世統治期間達到頂峰,尼基弗魯斯曾征求它同意自己的立法措施。[10](38)阿萊克修斯一開始就反對元老院。在他發動軍事政變的過程中,他的軍隊攻擊了元老院的幾個成員。面對地位降低,元老院一度抗爭但以失敗告終。1083年,元老院的主要成員(包括元老院首腦)和一些重要軍事指揮官陰謀叛亂,被剝奪財產。大約1100年,一些不滿的軍事指揮官計劃叛亂,元老院再次卷入,但陰謀泄露,叛亂失敗。[11](186?187, 380?386)此后,科穆寧時代元老院成員再也沒有參與叛亂,原始資料也很少再記載他們。

第四,宦官勢力式微,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原始資料中出現的宦官人數越來越少。據卡日丹研究,在11、12世紀的拜占廷,有記載的宦官總共有55位,其中活躍于1025—1081年的占52%,出現于阿萊克修斯37年統治期間的占21%,出現在約翰和曼努埃爾62年統治期間的占9%。[12](179?180)二是宦官地位越來越低。直到11世紀,宦官在拜占廷教會、軍事和民事系統中占據重要職位,[13](746?747)但阿萊克修斯上臺后,宦官被排除于高級職位之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180年曼努埃爾去世。阿萊克修斯統治期間,據安娜記載有8名宦官,其中3位占據較重要職位,5位沒有政治權力。[11](108, 112, 204, 221, 267?268, 297, 304, 363, 395, 397, 408, 452, 475, 510)到了約翰二世和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期間,沒有一個宦官擔任重要職務,[13](180)甚至原來一直由宦官擔任的皇帝寢宮護衛者(parakoimomenos)職位,也不再為他們壟斷。[9](7)[13](1584)關于約翰和曼努埃爾統治時期的原始資料中,拜占廷史學家約翰·金納莫斯(John Cinnamus,約1143—1203年)和尼基塔斯·侯尼雅迪斯的記載中都只出現了一位宦官,他們的職位都不高。[14](202, 220)[9](70)

因此,科穆寧制度的建立使皇權得到了加強,皇帝們成功控制了官僚政治,最終遏制了11世紀以來十分嚴重的貴族叛亂和陰謀活動。

正如陳志強所指出的,“拜占廷帝國地處歐、亞、非諸大洲交界地區,軍事戰略地位特別重要,……可以說拜占廷帝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軍事外交史?!盵15](335)因此,軍事在拜占廷歷史上一直很重要,軍事職位舉足輕重,皇帝們早就任命自己的親屬擔任重要軍事職務。③[16](13?14)在拜占廷歷史上,憑借軍事實力爭奪皇位的現象早就出現。例如,??ㄋ梗≒hokas,602—610年在位)和伊拉克略先后于602年和608年率軍叛亂上臺。[1](163?164, 168)這主要是拜占廷高度中央集權的皇帝專制制度和皇位繼承制度決定的。[17](193)

七世紀軍區制的建立,使軍區將軍得以控制軍區軍隊。軍區首腦控制著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權力,相對獨立地指揮軍區軍隊。[15](61)軍區將軍和軍事將領往往利用自己控制的軍隊發動叛亂。例如,7世紀末8世紀初,從695年到717年,軍事將領叛亂不斷,皇帝們幾乎都是通過發動軍事政變上臺的。例如,萊翁蒂奧斯(Leontios,695—698年在位)、提比略(Tiberios II,698—705年在位)、腓力皮克斯(Philippikos,711—713年在位)、阿納斯塔修斯二世(Anastasios II,713—715年在位)、塞奧多西(Theodosios III,715—717年在位)、利奧三世(Leo III,717—741年在位)。這些皇帝中,除了塞奧多西是文官、是被叛亂軍隊推上臺之外,其余的全部是軍區將軍或軍事叛亂上臺的。9世紀初又出現了軍隊將領發動的叛亂,利奧五世(Leo V the Armenian,813—820年在位)和米哈伊爾二世(Michael II,820—829年在位)先后通過兵變上臺。[1](171?172, 203, 233?234)

軍區制的推行促進了以大地產為后盾的軍事貴族的興起,[15](71)他們既有軍事實力,又有經濟實力,叛亂因而增多。沒有軍隊的權貴(大地產主)買進農民地產,逐漸集結隨從、扈從;他們控制著數量龐大的農民和地產,能夠很容易地組織和買通由他們自己的扈從組成的軍隊,因而能夠陰謀反對中央政府。到10世紀軍事貴族勢力坐大、軍區制逐漸衰落時,軍區地方軍隊幾乎變成了權貴們的私人軍隊。[6](4, 7)[18](346)他們的叛亂也更為頻繁。從10世紀晚期起出現大量軍事貴族、軍隊將領叛亂。大規模叛亂如976年巴爾扎斯·斯克萊羅斯(Bardas Skleros)率領安納托利亞各大家族發動的叛亂,987年安納托利亞兩個大家族??ㄋ梗╰he Phokas)和斯克萊羅斯(the Skleros)聯合叛亂,1043年喬治·馬尼亞凱斯(George Maniakes)將軍叛亂,1047年君士坦丁九世的表兄弟利奧·托爾尼基奧斯(Leo Tornikios)叛亂,1057年軍事貴族依沙克叛亂。米哈伊爾七世和尼基弗魯斯三世10年統治期間叛亂不斷,發動大規模軍事叛亂的主要有:內斯托爾(Nestor)、魯塞爾·巴利奧爾(Russell Balliol)、布林紐斯(Bryennios)、尼基弗魯斯(Nicephorus Botaneiates)、尼基弗魯斯·邁利塞諾斯(Nicephorus Melissenos)、巴西拉凱斯(Basilakes)和科穆寧家族等,其中布爾紐斯先后發動兩次叛亂。

阿萊克修斯上臺后,軍隊將領或軍事貴族率領軍隊進行的叛亂大大減少。根據安娜、約翰·金納莫斯和尼基塔斯·侯尼雅迪斯的記載,在1081—1180年這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只出現了兩次軍隊將領率軍發動的叛亂,即阿萊克修斯統治期間特拉布宗(Trebizond)總督格雷戈里·塔羅尼泰斯(Gregory Taronites)發動的叛亂和阿克魯諾斯(Akrounos)總督米哈伊爾(Michael)發動的叛亂。他們的叛亂都被鎮壓。[11](386?388, 446)其余的都是篡位陰謀,而不是擁軍叛亂,更不是像科穆寧時代之前那樣率軍向君士坦丁堡挺進。

出現這種變化應該歸功于科穆寧制度的建立。通過把帝國所有重要的軍事職位授予自己的親信,阿萊克修斯保證了對軍事系統的控制;通過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重要的地方長官,阿萊克修斯保證了對地方民事、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有效控制。阿萊克修斯建立科穆寧制度,建立起皇帝家族對個別軍事貴族家族的絕對優勢,使得軍事貴族不敢輕易叛亂,即使叛亂也不能成功。從安娜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拜占廷的海陸軍隊都在阿萊克修斯的控制之中。而且,如果有人懈怠失職,馬上有人向阿萊克修斯匯報,從而遭到阿萊克修斯的處罰。例如,蘭杜爾夫(Landulf)寫信給皇帝指責依沙克·孔托斯泰法諾斯(Isaac Contostephanus)及其兄(弟)斯泰帕努斯(Stepanus)等人玩忽職守,阿萊克修斯極其憤怒,狠狠責備了依沙克,責令其改正否則予以懲罰,依沙克因此積極改正。[11](414)約翰二世和曼努埃爾一世也是如此,牢牢控制了帝國的陸海軍隊。

此外,科穆寧制度使皇帝的親屬被授予“普洛尼亞”(pronoia)即大地產,這加強了皇帝對他們的控制?!捌章迥醽啞钡刂骷搭I主直接對皇帝負責,他們需要履行一定的義務,例如,維修要塞、為士兵提供給養、服軍役,不僅親自作為騎兵服役,還要根據土地面積提供相應數量的士兵。[19](42)“它使士兵的供養置于堅實的財政基礎上無需流動資金,士兵只對皇帝負 責?!盵4](152)可見,它為政府提供了重裝騎兵,解決了政府支付軍隊的問題,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直接控制。

皇帝恢復對軍隊的控制關鍵在于恢復對軍事貴族的控制,這一統治制度的建立使皇帝擴大了自己的統治基礎,使軍事貴族們由于出身或者婚姻分享帝國的統治權,原來的皇位競爭者變成了皇帝的合作人。

從11世紀40年代起,君士坦丁堡民眾再次成為政治力量,影響到拜占廷的政治局勢。米哈伊爾五世上臺后政策傾向下層民眾,企圖使君士坦丁堡民眾成為自己統治的依靠力量,最終卻被民眾推翻。[7](130?151) 1054年,君士坦丁堡民眾支持大教長米哈伊爾一世,迫使君士坦丁九世停止支持教皇使節。君士坦丁堡民眾在1057年依沙克上臺和1078年尼基弗魯斯三世上臺中都發揮了作用。11世紀民眾的勢力是如此之大,以致當時有個人勸告自己的兒子們在君士坦丁堡各行會中安插暗探。[6](35)皇帝們公開爭取他們的支持,施予他們恩惠,包括授予他們宮廷頭銜、向他們敞開元老院的大門、擴大行會的特權等,君士坦丁十世甚至向聚集的行會成員解釋自己的政策。由于榮譽制度崩潰,人們在君士坦丁堡社會中的地位依賴于他們在宮廷中的級別和他們的賞賜所獲得的食客。因此,官員們在獲得晉升之后款待民眾,給他們施舍,以期獲得支持人員。據米哈伊爾·阿塔利亞泰斯(Michael Attaleiates)記載,由于尼基弗魯斯三世統治期間過多的晉升,民眾過得是如此之好以致他們發現獲取所有的額外津貼實在太累。庇護人不再對民眾行使有效控制,而是日益受他們的支配。[6](72?73, 124?125)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1世紀末阿萊克修斯一世成功控制住他們的勢力。在阿萊克修斯統治期間,民眾很少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即使出現也是被阿萊克修斯利用。例如,1082年審判約翰·伊塔洛斯(John Italos)時民眾被發動攻擊伊塔洛斯。據安娜記載,此人擔任“首席哲學家”,很有影響力,青年人蜂擁而至聽他講課,許多人被他煽動叛亂,宮廷中許多貴族被他的思想毒害。而且,他是米哈伊爾七世的朋友,曾負責米哈伊爾與諾曼人的友好關系政策。因此,必須對他以及他的學生進行譴責,這是統治的需要。阿萊克修斯先是讓自己的哥哥依沙克(Isaac Comnenus)審問伊塔洛斯,然后把他提交教會法庭審判,并讓大教長去做他的思想工作,但大教長本人接受了伊塔洛斯的思

想。阿萊克修斯于是煽動君士坦丁堡民眾去攻擊伊塔洛斯。④驚恐之余,大教長不得不提請皇帝親自審問伊塔洛斯。于是伊塔洛斯遭到譴責,他和他的學生被永遠流放。在這里,民眾成為阿萊克修斯的利用力量。又如,后來在對君士坦丁堡鮑格米勒派(Bogomils)首領瓦西里(Basil)處以火刑時,瓦西里預言自己燒不死,圍觀民眾要求他試一試,在瓦西里被燒死后,民眾見沒有出現奇跡,要求把瓦西里的信徒們也扔進火堆,但阿萊克修斯下令監禁這些信徒,不燒死他 們。[11](174?180, 503?504)這表明民眾已經完全在阿萊克修斯的控制之中,甚至被他利用。此后一直到1180年曼努埃爾去世,君士坦丁堡民眾不再出現在政治舞臺上。

行會(professions)得到控制。1090年阿萊克修斯處理了一樁訴訟,卷入的是一個商人的寡婦和她的舅舅們。這一案件要求以發誓來解決,她的舅舅們要求私下發誓,因為他們是元老,有權私下發誓;他們的外甥女堅持他們公開發誓,因為他們又是商人,必須公開發誓。最后皇帝判決公開發誓,規定“只有那些沒有加入君士坦丁堡市長所轄行會的元老,他們保持了其職位的尊嚴,他們才有權私下發誓;行會成員和那些經商人士不享受這一特權?!盵6](125)這一規定重建了原來存在于元老和行會成員之間的法律區別,降低了行會成員和商人的特權。⑤

到曼努埃爾統治期間,原始資料已經很少提到行會,行會的利益得不到保護。據記載,曼努埃爾阻止教士占據銀行家攤位,但他并沒有下令被占的攤位歸還給銀行家行會成員,而是聲明歸還給“值得信任的拜占廷人”[6](247);被選擇的“值得信任的”人去找市長,市長把他登記為銀行家,根本沒有提到任何行會。行會可能繼續存在,但已經是非官方法人團體,它們很可能喪失了特權地位。⑥

這樣,君士坦丁堡民眾勢力包括行會得到控制。由于阿萊克修斯建立了科穆寧制度,確立了自己家族的統治地位,控制了局勢,從皇帝到一般官員已經不再需要尋求民眾的支持,民眾包括行會因此不再出現在政治舞臺上。

綜上所述,11世紀的拜占廷帝國內憂外患,阿萊克修斯建立起科穆寧制度,渡過了艱難的統治前期。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樣,科穆寧制度無疑會有其弊端,但它的歷史作用不容否定,它曾為皇帝們提供了堅實的統治支柱,使前三位科穆寧皇帝得以控制帝國局勢,恢復對文職官僚、軍事貴族、軍隊和民眾的控制,為拜占廷帝國在1081—1180年出現的百年繁榮局面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 阿萊克修斯統治前期,拜占廷帝國內外交困,科穆寧制度的建立確保了帝國最重要的職位都由阿萊克修斯的親信控制,使他得以成功應付所有國內叛亂和絕大多數外敵入侵。參見Anna Comnena, The Alexiad of Anna Comnena, trans. by E. R. A. Sewter,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9, pp. 116?118, 120?122, 157?159, 384, 497?498. 李秀玲:《論阿萊科修斯一世的政治體制改革》,《史學集刊》2006年第6期,第85頁。

② 參見11世紀拜占廷宮廷高官米哈伊爾·普塞羅斯(Michael Psellus,1018-1080年)的《編年史》,該書主要記載了976—1078年的拜占廷歷史,其英譯本有:Michael Psellus, Fourteen Byzantine Rulers: the Chronographia of Michael Psellus, trans. by E. R. A. Sewter,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6.

③ 據讓-克洛德·謝內研究,伊拉克略一世(Herakleios I,610—641年在位)常常把軍隊交給自己的兄弟塞奧多利(Theodore)或堂兄(弟)尼基塔斯(Niketas)指揮。8世紀以后皇帝們往往把自己的親屬安置在軍中。

④ 安娜沒有說是阿萊克修斯煽動民眾攻擊伊塔洛斯的,但考慮到伊塔洛斯的聲望很高,民眾不可能是自發攻擊他,因此很可能是阿萊克修斯派人煽動的。

⑤ 元老和行會成員之間的法律區別被11世紀的一些皇帝模糊:君士坦丁九世使得進入元老院更加容易,君士坦丁十世提高手工工人的社會地位,掃除普通公民與元老院成員之間的差別。見Michael Psellus, Fourteen Byzantine Rulers: the Chronographia of Michael Psellus, trans. by E. R. A. Sewter,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6, pp. 225?227, 338.

⑥ 行會原是君士坦丁堡市長控制下的官方組織,有自己的官員,最終對市長負責。Michael Angold,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4, p.247.

參考文獻:

陳志強. 拜占廷帝國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Paul Stephenson. Byzantiums Balkan Frontier: A political study of the Northern Balkans, 900?1204 [M].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aul Stephenson. The Rise of the Middle Byzantine Aristocrac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mperial State [C]// Paul Stephenson(ed.). The Byzantine worl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John W. Birkenmei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mnenian Army 1081?1180[M]. Leiden; Boston; K?ln: Brill, 2002.

Michael Angold. The Road to 1204: The Byzantine Background to the Fourth Crusade [J]. Journal of Medieval History, 1999(25): 261?262.

Michael Angold.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M].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4.

Michael Psellus, trans. by E. R. A. Sewter. Fourteen Byzantine Rulers: The Chronographia of Michael Psellus [M].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6.

李秀玲. 安娜·科穆寧娜及其筆下的拜占廷帝國[D]. 天津: 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8.

Nicetas Choniates, trans. by H. Magoulias. O City of Byzantium, Annals of Nicetas Choniates [M]. Michigan: Detroit, 1984.

Michael Angold. Church and Society in Byzantium under the Comneni, 1081?1261 [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Anna Comnena, trans. by E. R. A. Sewter. The Alexiad of Anna Comnena [M].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9.

Alexander P. Kazhdan and Michael McCormick.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Byzantine Court [C]// Henry Maguire. Byzantine Court Culture from 829 to 1204.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1997.

Alexander P. Kazhda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John Kinnamos, trans. by Charles M. Brand. Deeds of John and Manuel Comnenu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陳志強. 拜占廷學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Jean-Claude Cheynet. The Byzantine Aristocracy (8th~13th centuries) [C]// Jean-Claude Cheynet. The Byzantine Aristocracy and its Military Function. Aldershot; Burlington: Ashgate, 2006.

陳志強. 拜占廷皇帝繼承制特點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 1999(1): 193.

A. A. 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M].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8.

J. M. Hussey.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IV, Part II.) [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On the functions of the Comnenian System in the Byzantine Empire

LUO Chunmei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The Comnenia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Alexius Comnenus after he became emperor in 1081. Within this political system, rank and office, and associated wealth and prestige, all emanated from the person of emperor, whose relatives by blood or marriage formed a privileged stratum that was at the top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hierarchy. This system establish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military aristocracy and the emperors family which had achieved total supremacy over those families who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emperor, which provided the emperors with a strong backbone. With this backbone the first three emperors of the Comnenian Dynasty strengthened the central power, kept control of the aristocracy, bureaucracy, army and Constantinoples populace. This system laid foundations for the prosperity in Byzantium from 1081 to 1180.

Key Words: the Byzantine Empire; the Comnenian system; Alexius I Comnenus; the military aristocracy; the power of center [編輯: 蘇慧]

收稿日期:2013?03?11;修回日期:2013?04?16

基金項目:中南大學2012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青年教師助推專項(2012QNZT190);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課題(10YJC770124)

作者簡介:羅春梅(1973?),女,湖南衡南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世界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拜占廷史.

猜你喜歡
中央集權
托克維爾民主的革命動力思想探析
基于歷史時間意識培養的主題教學探索
從甲骨卜辭中看殷商政治倫理思想
漢代儒學獨尊地位探析
資金“中央集權”
論傳統中國貨幣制度之特征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發展
論社會階層對秦末政治進程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