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教育懲罰”

2015-01-26 16:27黃巧玲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體罰懲罰教育

人們對“教育懲罰”或贊同或反對,存在著較大爭議。我們基于分析教育哲學的視角,重點對相關概念進行解讀,以期達到“清思”的目的,避免因對概念的理解混亂而產生無謂的爭論,并希望能夠對奮斗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有所啟發。

教育 ?懲罰 ?教育懲罰 ?體罰 ?分析教育哲學

21世紀,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校獲得了日益凸顯的地位,人們對學校場域中的種種問題廣為關注,教育懲罰也不例外。由于學校中過度懲罰的現象時有發生,加之人們對“教育懲罰”的基本概念缺乏清晰的理解,使得人們對其爭議很大,有不少人提出要禁止教育懲罰,也有很多人直接將教育懲罰與體罰混為一談。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懲罰?教育懲罰與體罰有何區別?本研究基于分析教育哲學的視角,對“教育懲罰”進行解讀,以期達到“清思”的目的。分析教育哲學脫胎于分析哲學,主張運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對教育的概念、命題及問題進行分析,以使教育活動更有意義,更富成效[1]。厘清“教育懲罰”的概念有利于我們理性認識教育中的懲罰現象,避免因對其概念的理解混亂而產生無謂的爭論。

一、“教育懲罰”相關概念辨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懲罰”,我們不妨先去思考與之相關的概念:“教育”、“懲罰”、“體罰”。雖然這三個概念對于公眾來說并不陌生,但還有不少人對其理解模糊,以至于對“教育懲罰”的理解也含混不清,因此這些概念亟待予以甄別和澄清。

1.教育

從我國字源上看,“教”、“育”兩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在甲骨文中,“教”像成人執鞭監控孩子學習,“育”像婦女養育孩子。最早將“教”、“育”合并使用的是孟子。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的Eduiere,其本義為“引出”或“導出”[2]。從詞源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理念明顯存在差異,我國強調“外鑠”,有管束之意;西方強調“內發”,把人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引發出來。二者雖有差異,但都重在“培育”人。中外教育史上對“教育”所下的定義非常之多,而對于什么是教育至今仍未有統一的看法。但無論何種解釋,莫不把教育看作培養人的活動。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把教育者的作用解釋得很清楚,“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換言之,教育就是要發揚人們的優點,并且彌補他們的缺點。我們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的幸福生活,否則將不能稱其為教育。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即生長”[3],也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教育是為了幫助人的成長。而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助人成長的“教育”無法規避懲罰問題,“教育懲罰”的產生是必然結果,它是學生成人成才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2.懲罰

“懲罰”一詞與“違反規則”總是邏輯地聯系在一起。如果所有犯錯者(M)都要受懲罰(P)(大前提),張三(Z)違規(小前提),那么張三(Z)要受懲罰(P)(結論),這是懲罰的邏輯解釋。為了使“懲罰”含義更加明朗化,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這其中涉及一些混亂不清的理解。

(1)“懲罰”的詞性

對“懲罰”詞性的辨析有助于我們把握“懲罰”的本義。那么,懲罰是褒義詞、貶義詞還是中性詞呃?由于伴隨“懲罰”的總是痛苦,人們直觀地將“懲罰”界定為貶義詞。張三(Z)犯了錯誤,那么要受到懲罰(P),如果“懲罰”一詞為貶義,那么將非法地暗示“張三犯錯是對的”。懲罰為褒義詞嗎?褒義詞往往含有贊賞、喜愛、尊崇、美好等感情色彩,而“懲罰”必將給受罰者帶來痛苦,那么該詞既不美好,也不令人喜歡,可見也不是褒義詞。心理學上認為懲罰是“行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產生某一行為后及時使之承受厭惡刺激(又叫懲罰物)或撤銷正在享用的強化物,那么其以后在類似情景或刺激下該行為的發生頻率就會低。[4]可見,“懲罰”一方面針對受懲罰者的過錯行為,有意識地剝奪受懲罰者的某種權益,使其感覺不快或痛苦;另一方面給其“之后”行為以“警戒”,避免不良行為再次發生。懲罰體現了社會的公正,而公正若要得到維持就不能感情用事,需要懲罰措施來保證。懲罰不具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不含有“厭惡”或“喜愛”之意,可見,該詞屬于中性詞。

(2)懲罰的所指

“懲罰”是經常使用的概念,人們普遍認為犯了錯的人就要受到懲罰,那么如何懲罰,懲罰的標準是什么?在討論這些問題前,我們需先厘清概念?!皯土P”在不同的文獻和詞典中表述不盡相同。漢語語境中的“懲罰”具有動詞和名詞詞義,有懲戒、責罰、處罰之意。一般認為“懲罰”一詞的出處是《魏書·西域傳·于闐》:“其刑法,殺人者死,馀罪各隨輕重懲罰?!盵5]“懲罰”在古漢語中通常分開使用,“懲”一般有“警戒”之意,重在“征服人心”,使其不敢再犯;“罰”有“處罰”之意,主要是借助一些使人不愉快的手段,處罰其過錯行為。例如,《詩經·周頌·小毖》中有“其懲而毖后患”,“懲”指因受打擊而引起警戒或不再干同樣的事,“罰”有處分責罰之意。[6]又如,《簡明古漢語詞典》對“懲”字的解釋是“戒止、警戒、責罰”,而將“罰”解釋為“處罰,懲辦或出錢贖罪”。[7]在現代漢語中,“懲”“罰”一般合并使用,主要說明懲罰的目的、對象、手段等。如,《辭?!穼Α皯土P”一詞的解釋是:“懲罰即懲戒,懲治過錯,警戒將來”[8]。這種解釋突出了懲罰的目的?!冬F代漢語大詞典》中認為“懲罰”有兩種含義:一指懲戒、責罰、處罰壞人;二指施加鞭打或體罰以使之服從、受辱或以苦行贖罪。[9]前者對“懲罰”的解釋屬于廣義上的界定,突出懲罰的對象,其責罰對象是“壞人”,而“壞人”所指較為模糊,因為不同的群體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后者屬于狹義的界定,認為懲罰是一種手段,目的是以身體上的痛楚來使人服從一定的規則,該解釋把懲罰等同于體罰,有失偏頗。另外,我國還從法學角度對懲罰進行界定,如《法學大辭典》認為,“懲罰是國家機關對違反國家法律、法令及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依照國家法律制定的規章制度的行為人的制裁”[10]。國外對“懲罰”的相關界定多從法律角度出發,認為懲罰是保障社會穩定的手段之一。懲罰的英譯是“punishment”,《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中對“punishment”的解釋是:“對一個有觸犯法律或者命令的犯罪行為的人所施加的某種痛苦或者損失。刑罰有多種形式,包括死刑、鞭笞、斷肢、監禁、罰金等”[11]?!杜=蚍纱筠o典》認為,“懲罰指享有合法懲罰權的人使他人遭受某種痛苦、折磨、損失、資格喪失或其他損害。適用懲罰必須經合法授權,否則就構成侵權或者犯罪。在現代社會中,懲罰一般限于作為某種違犯刑法行為的后果。一般來說,一個人不得以違反刑法為由而對另一個人適用懲罰。然而,懲罰可由家長或教師作為一種懲戒手段而適用于兒童?!盵12]《新牛津英語詞典》對“punishment”的定義是“作為報應而對違法行為施加的刑罰”[13]。

上述概念雖然闡明了懲罰的目的、對象等,指出懲罰是對違反規則的報應,但仍然不很清晰。假設以M代表人,x代表犯錯的內容,P代表懲罰,y代表懲罰的內容,當且僅當我們有理由判定Py確實對于Mx是公正的、符合標準的,那么對Mx執行Py是合法的。這時我們需要追問懲罰的目的到底為何,僅僅作為報應嗎?什么樣的標準才是恰切的,其依據何在?這些標準該由誰規定?另外,誰有權對Mx執行Py?上述很多解釋明顯的缺陷在于缺少主語,發出“懲罰”行為的主體是誰?沒有弄清這些問題,對“懲罰”的應用必將產生混亂?;诖?,我們認為對懲罰的定義應涵蓋五個基本要素:懲罰者、受罰者、懲罰標準、懲罰內容、懲罰目的。

3.體罰

體罰是訴諸身體的處罰,它是懲罰的一種方式,與懲罰是從屬關系。目前對“體罰”的定義多從教育角度出發。由于在教育領域中實施體罰的對象通常為未成年人,有其特殊性,加之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使得“體罰”倍受人們關注,對其定義也相對較多。如,“體罰是以損傷人體為手段的處罰方法,古代教育中經常使用?!抖Y記·學記》提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盵14]“體罰指以損傷人體、侮辱人格為手段的處罰方法?!盵15]“體罰是指用直接毆打的方式來處罰未成年學生和兒童的錯誤的行為?!盵16]此外,體罰又衍生出“變相體罰”,《教育管理辭典》對變相體罰的解釋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肉體懲罰的間接方式。主要表現是罰站,強迫學生寫字、背書,不讓學生按時吃飯、回家等”[17]。上述定義有兩個特點:一是都指出體罰是一種傷害人身體的懲罰方式。二是都沒說明體罰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很多定義暗含著杜絕體罰的價值取向,一般一提到體罰,就視其為貶義詞,大多持反對態度,其背后的原因很復雜。目前很多定義較為模糊,體罰到底包括哪些形式?是直接打人身體呢?還是廣義上的使肉體或心靈痛苦的方式?由于學校中由體罰而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案例很多,一時間體罰成了眾矢之的。相關法律提出“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但并未做出明確界定,更沒有現實可行的操作標準,以致許多人的認識非常模糊,人們對“體罰”口誅筆伐,甚至泛化到“教育懲罰”,很多人把教育懲罰等同于體罰,并加以排斥。事實上,從概念上辨析,體罰與教育懲罰不能等同,但它們有交叉點。教育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體罰”為其中的一種方式,但體罰又不全屬于教育懲罰,假設以C代表體罰,以E代表教育懲罰,那么,C∩E∈E。而什么樣的體罰才是教育懲罰?這其中涉及到教育懲罰的張力與限度等問題,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教育懲罰”概念的梳理與解讀

我們對“教育懲罰”的理解偏差主要源于對“教育”、“懲罰”、“體罰”認識上的混亂,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厘清“教育懲罰”的概念,以期更客觀公正地看待“教育懲罰”,理解其本意。

“教育懲罰”是“懲罰”的下位概念?!皯土P”在教育學意義上的界定具有特殊性,“教育”一詞為“懲罰”設置了具體情境,并賦予“懲罰”教育性。作為教育領域中的懲罰與其他領域中的懲罰不同,它在實施時要遵循教育規律,這是認識教育懲罰首先要明確的問題。關于教育懲罰,《中國教育百科全書》認為其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品行進行否定的一種較高的方式,一般有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查看、勒令退學及開除學籍等形式”。[18]該解釋列舉了教育懲罰的具體形式,但未說明是對什么樣的品行做否定評價,對品行給予否定的目的到底為何,該定義不注重懲罰效果評估?!吨袊蟀倏迫珪そ逃怼分袑ⅰ蔼剟睢焙汀皯土P”放在一起解釋,認為二者都是德育方法?!蔼剟钍菍W生或學生集體優良的思想品行給予肯定和表揚;懲罰是對犯有錯誤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處分。獎勵和懲罰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羞恥心,有助于他們分清是非,明確努力方向,發揚優點,改正錯誤,也有助于維護學校的紀律和規章制度?!盵19]該定義肯定了懲罰的價值,突出了懲罰的目的,但只是廣義上的界定,并未對懲罰的內容做具體限定,讓人無所適從。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也對教育懲罰的價值作了充分肯定。認為教育懲罰是“對個體或集體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或批評處分,旨在制止某種行為的發生,與獎勵相對,為學校德育采取的一種教育方法,有利于學生分辨是非善惡、削弱受罰行為動機、達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維護校規校紀”[14]。該定義同樣不夠明晰,對不良行為到底該如何給予批評處分?對于教育懲罰的定義同樣也要明確懲罰者、懲罰對象、懲罰標準、懲罰內容及懲罰目的。

給教育懲罰下一個周密的定義并非易事。我們需要清楚一點:教育懲罰是為教育服務的,教育最終要導向人的幸福生活,因此所有懲罰的合法性都必須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獲得證明。而對如何把握懲罰的度,如何判別學生的感受閾限,則需要教師的實踐智慧。通過對“教育懲罰”及相關概念的辨析,我們希望能夠對奮斗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有所啟發,不斷領悟“教育懲罰”的本真意義,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懲罰行為,堅信教育好學生有無限的可能,讓“懲罰”真正發揮教育功能。

————————

參考文獻

[1] 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世紀的教育歷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新編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 宋曄.教育懲罰的倫理審視.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9.

[5] 羅竹風.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1.

[6] 古代漢語常用字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7] 史東.簡明古漢語詞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8] 舒新城主編.辭海.上海:中華書局,1936.

[9] 王同億主編.現代漢語大詞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

[10] 曾慶敏主編.法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11] 徐惟誠.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14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12] DavidM.Walker.TheOrfordCompanionto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80.

[13] [英]JudyPearsall.編新牛津英語詞典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4]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5] 上海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6] 張行濤,郭東歧.新世紀教師素養.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7] 教育管理委員會編著.教育管理辭典.??冢汉D铣霭嫔?,2005.

[18] 中國教育百科全書編委會編.中國教育百科全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9]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作者:黃巧玲(1982-),女,福建福州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任編輯 ? 白文軍】

猜你喜歡
體罰懲罰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神的懲罰
Jokes笑話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懲罰
難忘的體罰
美國教育體罰的淵源,現狀與前景
真正的懲罰等
福建省教練員對未成年運動員體罰現象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