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機制的構建

2015-05-30 10:48陳賀婉王蓓
教育與職業(中) 2015年8期
關鍵詞:育人機制高校信息化

陳賀婉 王蓓

[摘要]關于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育人機制的構建,文章提出從培養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實踐應用和科研創新能力入手,從管理機制、工作機制和動力機制著眼,側重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從而構建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機制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高校 信息化 育人機制

[作者簡介]陳賀婉(1981- ),女,浙江縉云人,中國計量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字化校園建設;王蓓(1981-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隊伍培育和管理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201224018)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3-0029-02

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育人機制的構建,旨在使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和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相結合,一方面,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加強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另一方面,提高高校信息化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一、當前高校信息化過程中直接育人現狀分析

(一)育人觀念未更新

大部分高校把信息化建設工作定性為教輔工作,認為信息化建設工作在學校育人機制里僅僅起著輔助、間接的作用。其實不然,信息化的決策、信息化的建設、信息化的應用等信息化建設的各個環節都可作為實踐教學環節,對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培養。

(二)政策支持不到位

在信息化直接育人方面,很少有高校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目前眾多高校內部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紛紛投身于校外的信息化建設、軟件開發,對校內信息化建設則大多抱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觀望態度。因此,亟須建立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吸引、鼓勵校內教職員工投入到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中。

二、構建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機制的意義

(一)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在計算機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目前很多高校還停留在基本教育層面,理論課多,實踐課少,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就業難等問題也相繼出現。如果學校內部能夠成立培訓、實習基地,讓有技術、有經驗的教師給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信息化建設工作中來,這能否成為為畢業生做好經驗儲備最便捷最直接的一個途徑呢?因此,構建信息化直接育人機制,是培養相關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要求。

(二)是緩解信息化人才緊缺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我國高校廣大師生員工對信息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對信息化技術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各類應用系統的安裝維護需要專業技術人員,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也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當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重心,已經從硬件網絡建設階段進入到應用系統整合階段,數據的集成共享、應用系統的建設成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因此,構建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機制,能讓信息化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導師的研究性工作能被認可,被合理量化,學生則在參與項目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成為信息化專業人才力量的有效補充,以緩解信息化人才緊缺的局面。

(三)是完善協同育人機制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和中科院聯合實施了“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意在探索建立高校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對于高校內部而言,特別是在實踐育人環節,既要發揮教學科研人員的育人功能,又要發揮行政管理人員、支撐隊伍的育人功能。構建信息化指導老師制,吸引全校信息化專業人才,包括教師、教輔人員、從事信息化工作的行政人員參與到人才培養中,最終實現全員育人。

三、高校信息化過程中直接育人機制的構建模式

(一)整合師資力量,構建管理機制

育人機制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所有工作的基礎就是整合校內信息化師資力量。建立信息化指導老師隊伍,不僅僅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任課教師,還包括校內從事信息化工作的行政人員和教輔人員。信息化指導老師對學生的指導重點是在學生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參與指導教師從事的科研或信息化建設工作,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信息化指導老師可采用自愿報名、專家推薦和學院推薦的方式來確定。資格認定通過的老師名單及老師的研究方向、在研項目均在校內網進行公布。在信息化指導老師的管理方面,應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學校每年進行常規性檢查,對連續三年未招收學生的指導老師,自動取消導師資格,如要申請招生,需再重新認定導師資格。

(二)組建學生團隊,構建工作機制

1.組建信息化學生科研團隊。信息化指導老師主要通過組建信息化學生科研團隊來實現對學生的專業技術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際科研項目和信息化工作中來。每位指導老師可組建一支學生信息化科研團隊,團隊人數一般不超過6人,一個團隊最好由不同年級的同學組成,在各年級間形成梯隊,高年級同學帶領低年級同學,形成接力型科研隊伍。團隊成員由導師和學生雙方確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申請調換導師。

通過組建信息化學生科研團隊,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參與導師本人的科研項目,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專業的競賽,指導學生參與校內信息化軟件項目的開發等。通過參與實際科研項目,不斷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成立信息化學生社團。信息化學生社團是對學生信息化科研團隊的一個補充,由學校信息化建設主管部門牽頭,成立信息化學生社團,并聘請信息化指導老師作為社團的指導老師。一個社團可配備多個指導老師,社團的學生人數不納入指導老師指導的人數。與學生信息化科研團隊不同,學生社團的培養重點偏向于校內各類信息化系統的應用與維護。在信息化主管部門的統一安排協調下,信息化各業務系統分管部門為社團提供各類實習崗位,讓學生參與到系統的維護與應用工作中,指導老師在專業技能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于這部分的工作量,學??蓞⒄丈鐖F管理辦法來進行考核。

(三)保障經費政策,構建動力機制

1.配套專項科研經費。育人機制中動力機制包含很多要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學校的政策和經費支持。學校配套信息化建設科研專項資金,用于信息化導師指導學生參與校內信息化建設。在學生科研團隊承接校內信息化建設項目時,可申請科研專項經費,經學校信息化主管部門審批后,??顚S?,將所申請資金用于該項目的研發,在經費方面為信息化指導老師的工作掃除后顧之憂。

2.建立校內信息化項目申報制度。各高校每年均有計劃內信息化建設項目,根據信息化項目的專業程度和經費預算情況,可在每年初對當年需要建設的信息化項目進行分類,將部分信息化項目列為校內信息化建設專項項目,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并以校內信息化專項課題的方式,吸引和鼓勵校內師生進行申報。項目申報者必須為信息化指導老師,依托實際項目,導師指導學生共同參與校內信息化項目的管理和研發工作。校內信息化項目申報制度在保證科研經費的同時,將導師的科研工作進行量化,可列入其正式的科研項目,在晉升職稱時可作為參考依據。

3.建立有效的考核獎懲機制。建立考核機制,每年對信息化指導老師進行考核,將指導學生的數量和質量情況量化成教學工作量,納入年度工作考核。在考核的基礎上,有效激勵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團隊及指導老師予以表彰,并給予團隊一定的資金獎勵,考核及榮譽可作為導師晉升職稱、崗位聘任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徐藝萍.基于本科生導師制的創新團隊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教研究,2013(1).

[2]陳劍.論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構建模式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3(1).

[3]王金波,石善革,吳新文,等.新形勢下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3).

[4]李春蘭,周增國,龐有軍.高校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17).

[5]簡顯銳.論高校數字化校園及教育信息化體系建設[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8).

[6]俞利華.數字化高中校園的應用現狀與發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7).

[7]董國鋼.高校信息化人才的開發與管理[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09(3).

猜你喜歡
育人機制高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輔聯動”育人機制探賾
學習仁學思想傳承中華文明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學校育人環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