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缺失與?發揮

2016-11-28 12:08侯代忠周優軍
求知導刊 2016年28期
關鍵詞:學生主體素質教育課堂教學

侯代忠+周優軍

摘 要: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宰⒅嘏囵B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盵1]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6月13日)的頒布,吹響了我國素質教育前進的號角。本文從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缺失出發,從學習氛圍的營造和關注學生的再創造兩個方面探討了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學生主體

當前,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有序推進,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從觀念、方法和角色上進行轉變,實現從過去的問答式和講解式教學方式向多樣化集成教學手段進行轉化,逐步形成“多向互動,動態生成”式的課堂教學過程[2]。

作為素質教育主戰場的課堂教學,必須實施高層次、高質量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發展,通過“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3],才能培養學生能動地、創造性的進行自主學習,才能實現學習主動權的有效轉移和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一、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缺失的主要表現

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單向傳授,教師主導著整個教學過程,告訴學生該學什么、怎么學,告訴學生是什么、該怎么做,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和生硬地接受,“教師期望學生按照自己在教案中的設想回答問題,學生若不能回答,教師就努力朝“既定目標”引導”[4],這樣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使得學生主體作用的缺失,在當今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尤為明顯。

1.教師不恰當的情感和態度對學生思維的禁錮

教師自身的態度和情感對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和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一些教師把課堂上學生的奇思異想稱之為“節外生枝”“瞎攪和”,他們心中“理想”的課堂教學是按照自己的設計完成教案,而不是被之拖延和影響,這無形中禁錮和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思維。此外,簡單地用“對”或“不對”來評判學生的口答或板演,甚至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為了追求自己的“教學效果”,便說“回答很好”而不予具體評價等,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分析和學生主體存在的忽視。

2.學生主體自主活動和學生主體間活動的缺失與失控

課堂教學的效果取決學生的參與意愿和主動程度,而學生的課堂參與通常不是自發的。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準確把握自身角色的定位,強化了教師“教”的活動,怕講得不夠細致而使得學生無法掌握,從而導致課堂教學變成了“滿堂灌”,剝奪了學生思考質疑、自由討論和自己實踐的權利。

與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相反,“放鴨式”教學則是學生主體活動的失控表現,教師一味地追求學生的自主學習,一味地強調小組合作,只求形式,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在學習時間和方式上失去了對課堂教學的正確掌控,無法做到收放自如,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學習主體形式化傾向嚴重

在有些課堂上,學生的參與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徒有形式,并沒有激發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合作有形式卻無實質,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討論”[5];有的老師對啟發式教學的理解粗淺,課堂上熱衷于頻繁地使用粗淺而缺乏深度的提問來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假象,提問隨意且僅滿足于師問生答,對學生的發現和思考全然不顧,甚至對學生超出教師預設的不同意見嚴加批評或是禁止,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否定了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自由發展的思維習慣;而有的課堂上,學生交流的氣氛積極而熱鬧,但在回答教師問題時,就立刻寂靜下來,回答的是常見的、少數的幾個學生,這是教師為“成功”完成教學計劃而長期形成的不自覺的行為,忽視了其他學生作為群體中一員的平等性,使得大多數學生沒有機會真正參與并獲得成功感,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和行為上形成了“惰性”,從學習的主體退化為被動的服從。此外,如學生指導、課內閱讀、練習等缺乏實效性也是學生主體作用形式化的表現所在。

二、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是課堂教學提高學生主體作用的有力保障

布魯納認為,學習者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二者都強調學習者思維活動的主體性以及學習過程中需要高級的心理活動的介入?!皩W生主體參與教學就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行為”[6],教與學是互相矛盾的統一體,學生的學習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的教學起輔助與制約的作用。教師的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環境,營造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目的是更好地幫助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之后的思維活動中去,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對于優化教學、提升教學的效率和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參與率

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跟不上當前新課標下教學形式的發展,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的時間存在著差距,并且“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差生將會不斷產生,而且,他們與好學生、甚至與中等生的差距還會不斷加大、加深”[7],華應龍老師認為“理想的教學是師生平等對話式的,只有老師的大氣,才能真誠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拓展心靈空間”,因此,教師必須擺正師生關系,充分認識素質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教師由“傳道、授業、解惑”角色向“幫助者、詢問者、引導者”過渡,通過教師課堂權威的內化和親和力的提升,保持愉悅和善的情感,以謙虛態度靈活轉變自身的角色,從學生個體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著手,引導并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思考、大膽發言,共同營造和諧、積極、平等的課堂氛圍,將知識的單向傳遞發展為多邊交流、共同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并通過與學生的分享、交流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從而真正實現學習主動權的轉移。

2.設疑“誘”導,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

贊可夫強調課堂教學要“留意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記學生本身的生活”[8]。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課堂教學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發展水平的“學習情境”,提出一些啟示性的問題和現象來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在“等比數列求和”的教學中,可先講述“棋盤上的糧食”這一故事,并引導大家嘗試按學習小組、小組、班級的人數來觀察和探索,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并進入研究者的角色,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再如問題:“一位物理學家在研究振動質子位移y與時間x的關系時,得到y=sin(x+ )cos x,此時他遇到了麻煩,他不知如何求取x何值時,y得最大。請大家幫幫他?!边@一問題情境將物理學中的事例引入到數學教學中來,使學生感到數學課鮮活而有趣,同時它又與數學知識的聯系十分緊密、自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心理傾向。

三、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再創造是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

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推進,課堂教學也由過去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向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轉變[9],其重心集中體現在學生主體參與和知識的主動建構上,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習方式要轉換為自主、合作、探究,強調學生學習的再創造,培養學生面對學習內容時,以積極的心態調動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思維習慣,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發現“新”的規律或是結論,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獲取知識過程的美妙,激發出學生“再創造”的欲望,實現課堂教學學生主體作用的積極發揮。

1.鼓勵發現和創新,陪同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概念形成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思維火花的迸射和撞擊。學生由于其生活閱歷和思維的幼稚,其自主學習中的發現可能是粗淺甚至是錯誤的,但他們的思維活躍而主動,在老師的鼓勵、引導和點撥下,調動學生主體性的作用,通過不停地嘗試和積累,突破知識和思維方式的局限性,學會嚴謹地思考和表達,實現探索性思維、分析性思維、主動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如“分數意義”一課中單位“1”的教學,可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作業本紙片進行對折和再次對折練習,讓學生直觀地去猜想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平均分(等分),且每份就是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表象,進而使用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片和棉線段進行練習,鼓勵并引導學生在操作中形成單位“1”的抽象概念。

2.鼓勵合情推理,引領學生參與規律總結的全過程

合情推理是基于常識的推理形式,能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分析、歸納和總結問題的能力。規律的發現是依賴于學生對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認知和個人良好的觀察、思維習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水平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合理使用聯想、歸納、內比等方法進行猜想并嘗試驗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發現自覺提煉和進行歸納,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變換條件進行擴充,延續發現和猜想,使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速度和邏輯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從而使得學生產生成就感和對學習充滿興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如:在推導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可設計三張投影片(如下文所示),從特殊到一般,讓學生探索并發現公式的推導方法。

3.有效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

有效的問題解決是新舊知識(技能)的同化的橋梁,是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12歲以下的兒童由于只有有限的概念知識且缺乏類比遷移動機[10],在教學中,有些學生能充分發揮已有的經驗和自己的才智,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而有的學生則是循規蹈矩、機械地思考,無法進行突破。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可通過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并通過積極的、合理的假設、猜想和推理活動達成新舊經驗、知識有機的融合,讓課堂教學充滿樂趣和活力,實現學生主體性發展。

學生的主體參與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在學習中自由的、愉快的、全面地發展,逐步成長為具有創造力的學習主體,使得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J].人民教育,1998(1):11-14.

[2]葉 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 “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教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3]裴娣娜.一個智慧型教師的教學改革探索——對華應龍數學教學特色的初步解讀[J].江蘇教育研究, 2008(20):8-10.

[4]劉國雄.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缺失[J].中小學管理,2000(5):10-11.

[5]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 教育評論,2006(6):46-48.

[6]王 升.論學生主體參與教學[J]. 教育研究,2001(2):39-43.

[7]曾 琦.學生課堂參與現狀分析及教育對策——對學生主體參與觀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3(8):42-45.

[8](蘇聯)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9]王棟昌.小學數學新課程與教學行為觀的重建[J].遼寧教育,2012(17):52-54.

[10]喻 平.數學問題解決的實證研究述評[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1):16-20.

猜你喜歡
學生主體素質教育課堂教學
不忘初心,落實素質教育
在素質教育中樹立文化自信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淺析我國的素質教育政策
數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淺談學生主體在高職《經濟數學》中教學改革
高校中長跑運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優化高三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有效講評淺析
跨越式跳高課堂教學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