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及考試要求的歷史課堂開展策略

2021-12-19 20:08李惠明
海外文摘·學術 2021年20期
關鍵詞:歷史課堂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李惠明

摘要:初中歷史作為一門中考學科,在初中階段經歷了一段前松后緊的階段,七年級歷史不參加中考,課時安排不多,每周2-3節,八年級歷史雖然參加中考,但是在八年級階段,課時安排也不是特別多,而且日常的作業量也比較小。所有的授課內容都爭取在八年級課堂授課中掌握,而到了九年級,課時安排雖然有所增加,作業量也加大,但是授課壓力也在增大,課時依然緊張,而部分學校為了適應中考要求,往往是把九年級一年的內容在一學期講完,可見授課進度要求快,但是授課質量不能打折,所以要求教師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以及考試的需要,提升課堂授課的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歷史課堂;考試要求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20-0105-02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學習壓力增加導致的,比如課業負擔變重,學習壓力變大,學習各科的時間都被壓縮。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在學習歷史方面的時間受到擠壓[1]。另一方面學生對歷史學習存在一定的不重視,這種不重視一方面源于歷史學科自身的學科地位,歷史學科是開卷考試,學生錯誤地認為既然是開卷,到時候翻翻書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則源于,歷史學科長期的“副科”身份,傳統歷史教學下,歷史只要是多背誦,就可以得一個不錯的分數,甚至一部分家長也是抱有這種態度。

1 當下初中歷史課堂的現狀

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歷史課堂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這種關注是歷史在中考學科中地位似乎在提升有關。筆者認為,這種提升,一方面是歷史學科考查難度增加導致的,目前的歷史考試從側重基礎知識的識記,變成側重能力的考查,很多同學平時學習歷史花費時間較少,導致基礎知識不扎實,當歷史考查側重能力,而學生又缺乏基礎知識的扎實基礎的時候,矛盾就出現了,很多學生的能力就上不去。另一方面,也源于歷史學科地位的受到重視,隨著統編歷史教材的使用,國家把歷史放在了國家意志的高度,在歷史考試中,國家英雄,國家時政大事,常常出現在考試中,這些都促進了歷史考試和歷史教學的一種綜合提升,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但是在現行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是課時還是比較緊張,在八年級階段歷史課程還是維持在兩節課,而到了九年級歷史課程主要是三節課居多,而歷史難度大,需要考查的知識多,學習的壓力似乎也陡然加大。而現行歷史教材,知識密度大,結論性話語多,而教師講課時,一方面要追進度,就不斷地擠壓課堂授課時間,每節課講的都不是特別的充分,學生聽得也是云里霧里。雖然考試側重能力考查,但是教師在授課中還是以考查背誦為主,而輕視能力的培養[2]。

2 基于核心素養及考試開展課堂教學的策略

2.1 重視課堂的充分教學

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不足,筆者認為應該從教情和學情兩個方面入手。教情方面,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充分的授課,把知識講解落實到位,不講夾生飯,不做過多地做事后的補救。筆者在聽課環節,曾經聽一個年輕教師有關《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從義和團運動開始,到八國聯軍侵華,再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每個知識點都講解地十分充分,并沒有一帶而過,而且不單側重自己的講解,也側重學生的理解,在講課過程中,對于難點知識,一方面自己給學生解釋,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學生的能力。比如在講解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時候,清政府經過了剿滅-招撫-剿滅的一個過程,有的教師是不講解這部分內容的,有的教師是一帶而過,而筆者聽課環節,教師處理就比較到位,通過材料讓學生概括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同時分析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

在講課環節有些教師可能是一邊講授新課,一邊處理練習,這樣也會壓縮上課的時間,也會導致基礎知識講授的不充分細致。筆者建議,教師在授課關節,其實應該給學生復習舊知識的機會,比如上課前的五分鐘,讓學生背誦前面講授的知識,教師新授課結束后,也應該給學生適當留出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鞏固所學的新知識。

2.2 注重基本能力的培養

基于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既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3]。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在授課和練習中,一點一滴地加強。筆者認為,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與考試成績的提升是一件相輔相成的事情,能力高,自然成績有提升。如果學生能力具備,成績自然也就是水漲船高。

在歷史學習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歸納能力,分析能力都很重要。而這方面能力也是學生比較欠缺的能力。通過對學生歷史試卷的講評,目前發現歷史練習中,學生不論做選擇題還是做材料題,缺乏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歸納能力。一部分學生分不清原因、影響的區別,也分不清做法,意義的區別,導致選題時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選上。

因此,在歷史學習中,重視學生能力提升,歷史教師應該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在授課時,教師要結合教材文本,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提煉,尤其是有些歷史觀點書上明確提出,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比如這個是影響,這個是意義,這個是做法,這個是背景等,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才能不斷提升能力[4]。

而教師在講解試卷時,要把一些有分析過程,有思維梯度的材料引導學生講解。我們知道,歷史學科大題中,一部分是直接問的,比如談談鴉片戰爭的影響,有的不是直接問的,需要從材料中提取觀點,需要把設問的材料進行轉化,才能理解需要答哪個角度的答案。學生在答題時,就出現了,“背的挺好,但是不知道答什么”,或者“把答案張冠李戴了”,其實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都是能力不足的體現。尤其是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不足,這些都是教師在授課環節需要一點點落實的。

2.3 注重史料實證能力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能力,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科學態度[5]。在歷史學習中,史料實證,是學生已經史料,獲得基本的歷史觀點或者歷史信息。而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是歷史學習嚴謹態度和科學態度的體現。聯系我們日常的生活,現在的時代很多謠言之所以能夠傳播甚快,并且流傳深廣,都是由于缺乏“史料”意識,很多人把道聽途說的信息,迅速傳播,并且津津樂道,其實既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也是以訛傳訛的幫兇。

在歷史學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一方面,要懂得依據史料,得出觀點和認知,不要超越時代或者超越史料本身,去附著于史料過多的主觀臆測。另一方面,在學習某些歷史觀點是,要懂得去尋找史料,去印證觀點的正確性和科學性,不要把獲得的很多二手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掛點,當做顛撲不破的真理。而是要懷疑,要考證,這樣才能讓歷史學習帶有科學性,也才能在考證中發現歷史學習的魅力。

2.4 落實家國情懷,構建時空觀念

家國情懷是歷史教學和歷史學習的核心素養之一。家國情懷回答了,在歷史教學和歷史學習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么樣培養人才的問題。歷史課堂教學,是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陣地,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落實又關系到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落實。歷史課堂就要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能力,也是符合歷史考試需要的能力需求。歷史是人和事在時空中的一種匯集,學生知道某人、某事、某地、某時的錯綜復雜的關系,知道矛盾的焦點與發展,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提升自己歷史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提升自己歷史學習的能力。在歷史學習中,教師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要重視歷史地圖的使用,同時強化時間觀念,把基本的時間和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強化對時間的背誦。

3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需要,也基于初中歷史考查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合格的人才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重視自己高效的歷史課堂的構建,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堂,既符合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也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歷史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歷史課堂的潛力卻可以通過教師的課堂實施和設計,又很多種可能。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核心素養所涵蓋的能力范疇,是學生受益終身的事情,理應引起教師的重視和充分落實。

參考文獻

[1]蔣劍峰.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探究[J].神州,2017(25):180.

[2]張婧.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J].新課程,2017(8):80-81.

[3]朱美嬌.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J].文理導航(上旬),2017(7):55-56.

[4]李碧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策略[J].試題與研究,2019(29):80.

[5]肖雪.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史料的選擇[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147.

(責編:楊梅)

猜你喜歡
歷史課堂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情感教學探析
引多維思考創靈動歷史課堂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點的思考與再認識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