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視域下壯錦文化發展與傳承研究

2022-06-29 21:06紀瀟寧王沖
旅游縱覽 2022年6期
關鍵詞:文旅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

紀瀟寧 王沖

摘 要:文化行業與旅游行業不斷深入融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壯錦的社會功能發生了變化,其發展與傳承面臨著諸多問題。本文在概述壯錦文化特征及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以壯錦發展現狀為出發點,針對其發展中面臨的困境,總結提出文旅融合視域下壯錦文化的發展趨勢與對策。在文旅融合視域下,以文化賦能旅游產業,將壯錦和旅游行業相結合,在政府的扶持下,借助互聯網、新媒體、新興技術,促進壯錦文化的傳播發展與傳承,同時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錦文化;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成果(72061008);廣西區自然科學基金研究成果(2018GXNSFAA294123);廣西可信軟件重點實驗室基金研究成果(kx201923);2019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研究成果(C21YJM00SJ0S);2020年研究生創新項目研究成果(C21YJM00SJ0H、C21YJM00SJ07)。

2009年,原國家旅游局首次提出文旅融合的概念。2018年,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合并,組建“文化旅游部”,標志著我國文旅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以文化賦能旅游產業,以旅游帶動文化發展傳承,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行業相結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當地文化的傳播發展與傳承。

壯錦是壯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1-2]。壯錦起源于宋代,近年來壯錦傳統工藝不斷推陳出新,走向世界。2019年,米蘭時裝設計師莫西受邀來到壯錦技藝工坊進行實地考察,壯錦逐步走進國際市場。但壯錦的傳承與發展并不樂觀,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資源整合不到位、織錦傳承人老齡化、傳承方式原始、傳播渠道單一、輻射面窄,都使其傳承與發展面臨巨大危機。

(一)壯錦紋樣特征

壯族人民傳統手工織錦簡稱為壯錦,是壯族人民精彩的文化藝術創造之一[3]。壯族人民喜愛濃烈的色彩,而壯錦圖案精巧、色彩艷麗,其主要染料也采自當地的野生植物和礦物質,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加入對應補色,形成鮮明對比,相互搭配,古艷深厚,華而不俗,豐富而統一?;y多采用幾何圖形組合來表達動物、物體、故事情節等,其獨特的織布技藝使得壯錦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

傳統的壯錦紋樣包含花邊紋、花紋、動物紋、文字紋等多種紋樣。隨著時代的發展,壯錦紋樣也在不斷創新,這些圖案可將其按照其構成的復雜程度基本可以分為以下3種類型。

第一類是幾何圖案,主要表現在平紋上織二方或者四方連續的幾何紋,單元圖案按照骨骼重復排列,展現出強烈的韻律感與美感,較為常見的有菱形紋、方格紋、云雷紋等。

第二類是復合圖形,一部分是以圓紋、三角紋、方紋為底紋,按照大小形狀、正負方向等重復組合,較為常見的有菊花紋、石榴花紋、水仙花紋等;另一部分是按照紋樣的骨骼框架,結合動物、植物、圖騰等圖案,在視覺上清晰、有序、松弛有度的壯錦紋樣,較為常見的有鳳紋、蟒龍紋、蝶紋等。

第三類是主題紋樣,由定制主題而設計的紋樣,依據創作者繪制的設計圖所表達的形式美感進行織造,較為常見的主題有劉三姐與阿牛哥、香港回歸、民族大團結等。

(二)壯錦工藝特征

壯錦的獨特紋樣與材料和織造工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壯錦的織造材料也在不斷變化,從農耕時代的麻線到宋朝的棉線,再到清朝的蠶絲,逐漸演變成了當今以棉紗為經線,以彩色絲線為緯線的手工織造材料[4]。在廣西的忻城、賓陽、靖西等縣,主要的織造工具有環江織錦機、賓陽竹籠機、靖西織錦機,其中賓陽竹籠機分布較為廣泛。壯錦在制造過程包括紡線、染色、上漿、絞線、卷緯線、牽經線、改造、織棉8個環節,十分復雜[5]。壯錦獨特的織造技法,造就了壯錦正反雙面的精美圖案,應用較為普遍的有挑花結本法、三梭織法。

(三)壯錦文化內涵

壯錦文化內涵與壯族文化深層的崇拜、信仰、神話等息息相關,而紋樣這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將動物、植物擬人化,作為保護神,求吉納福,記錄了歷史上人們對于自然的崇拜,對圖騰的信仰和情感的寄托。紋樣內容包含了自然景觀、風俗習慣、民族風情等內容,不同的紋樣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寓意,主要分為以下3種。

1.自然崇拜

在資料記載中不難發現,壯族祖先對于山川湖海、潮汐潮落、鳥獸蟲魚、生老病死等自然現象有著獨特的理解方式,把這些自然現象當作一種神秘力量,對自然有崇拜之情。從很多壯錦紋樣可以看出,壯族祖先都對自然景觀進行了簡化、提煉,如太陽花紋、云雷紋、水波紋等。

2.圖騰信仰

壯族祖先認為萬物有靈,身邊的事物是保護自己的神明,某一種事物與本氏族關系極為緊密,可以佑護氏族繁榮,將它尊之為“圖騰”,對之特別敬畏、信仰,定期舉行一些復雜的祭拜儀式來表達對保護神的信奉敬仰之情,流傳出很多關于圖騰的神話故事。在旗幟、柱子、墻壁、衣物等處都會出現圖騰,這些都體現出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3.祈吉納福

壯錦紋樣中蘊藏了許多壯族人民祈吉納福的美好愿望,壯族人民將紋樣織在壯錦上逐漸成為一種符號,通過符號來趨利避害、祈福消災,是表達情感寄托、精神思想的媒介。這種符號多來自有寓意的動植物、諧音、文字,如雙鶴同春紋代表壯族人民期盼松鶴延年、長命百歲的情感;“囍”字紋代表著婚姻美滿,美好愛情的追求等。

(一)非遺壯錦資源整合不到位

1.分布廣泛,聯系不夠緊密

壯錦宣傳保護過于分散,資源沒有得到整合,導致受眾對于壯錦認知淺、渠道窄,在走馬觀花式的旅游中很難體會到文化的魅力。在壯錦發源地賓陽、靖西和忻城都有壯錦文化的歷史資源,除了織錦工藝,還存在民俗風情、禮儀活動等資源沒有被整合。要突出每個地區不同的壯錦特色,恢復特色街區、村鎮,打造特色文化場所,形成手工藝生產、產品售賣、文化內容展示、民情風俗體驗的綜合體。

2.文化場館分散,展示不夠系統

作為一個參與社會發展,為社會進步提供服務的文化組織,博物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承發展具有優越的條件和特殊的責任[2]。而壯錦文化沒有形成獨立的博物館,在發展與傳承過程中,沒有以壯錦文化為主題合理規劃旅游資源。

(二)非遺壯錦自身生存環境比較脆弱

1.壯錦的社會功能發生改變,市場減小

隨著工業的機械化發展,工業化制造與當代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與傳承。壯錦在傳統社會中作為生活必需品,應用于多種生活場景。工業化廣泛應用,質量好、產量高的織布出現,而手工織造的壯錦耗時、耗工、成本高,雖然其具有美觀性、質量較好,但其功用已無法與新科技紡織品相比,只有作為藝術品、裝飾品才能凸顯其價值,難以吸引更多大眾,難以適應時代發展,也難以打開壯錦的市場。

2.傳承人缺失,缺少新生力量

從傳統意義來講,織錦是舊時婦女的主要生存技能,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對織娘的需求量降低,僅僅依靠織造壯錦難以獲得足夠的經濟基礎。從業者數量驟減,導致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缺失。而壯錦的傳承方式依舊是口傳身授,復雜枯燥的織造過程使得年輕一代人對壯錦望而卻步,缺少新生力量的加入,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也陷入危機。

3.傳播范圍較為局限,難以帶動經濟發展

僅依靠個別民間傳承人來推動壯錦的發展與傳承,效果并不明顯。在信息化、數字化的沖擊下,依舊依靠傳統媒體宣傳的壯錦,傳播渠道、方式較為老舊,無法吸引除當地以外的群體,無法激發大眾主動了解壯錦文化的欲望,壯錦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甚微。

(三)非遺壯錦在創新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展示形式缺乏創新。在旅游項目中,對壯錦只有簡單的介紹,未能與新興技術結合,缺少互動,難以激發游客主動獲取壯錦文化內容的欲望。第二,傳播渠道、方法缺乏創新,僅依靠博物館、傳承教育基地等場所發展和傳播壯錦,宣傳渠道相對單一,沒有借助互聯網、移動設備、融媒體等線上工具,導致壯錦文化的傳播受限。另外,在文化傳播場所開展的節日特色體驗活動,大多針對線下人群,而忽略了線上對民俗風情感興趣的人群,導致線上人群了解文化的機會較少。

(一)非遺壯錦的發展趨勢

如何順應時代發展、傳承壯錦文化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依托數字化技術、信息化網絡平臺,整合資源,融合多個行業,采用新興技術,覆蓋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傳播壯錦文化勢在必行。

1.技術賦能,活態傳承

整合壯錦文化與當地旅游資源,增加以文化為主題的旅行項目,開展節慶活動、民俗活動等壯族特有的線下文化體驗,使游客近距離了解到壯錦文化。利用新興技術,以數字化的手段讓壯錦活起來,運用全景、人工智能識別、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手段與文化深度融合,讓游客在旅途中切實體會壯錦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盡可能地展現壯錦文化的真實全貌,實現活態傳承。

2.渠道創新,多元發展

繼續發揮傳統媒體的輻射范圍優勢,利用文化紀錄片、主題動畫、非遺綜藝等提高大眾對壯錦的認知度。多元化發展,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特性,依托網絡平臺,以視頻、互動游戲等形式向游客全方位展示壯錦文化,增加趣味性、互動體驗,以多元化的展示形式增強文旅消費者的黏性,多角度、多渠道展示壯錦的文化魅力。

(二)文旅融合視域下非遺壯錦發展策略

1.政企共建推動文化發展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企業的助力。政府方面要不斷加大對文化行業的經濟投入和扶持力度,在旅游淡季利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開展線上宣傳活動,在旅游旺季開展特色文化節慶活動,擴大宣傳范圍,吸引更多受眾,從而促進壯錦文化的長效發展。尋求企業平臺,建立一批以壯錦傳承為主的開放性傳承基地,使游客、當地學生、文化愛好者有更多機會深入地學習了解,進而有效擴大學習壯錦技藝人群,助力壯錦產業的傳承和發展。

2.整合壯錦旅游資源

在資源整合方面,可從多種角度出發,按照景區、文化場館、民俗活動的內容,將壯錦分類整合。由于廣西壯錦分布較為零散,因此可以從廣西地理線路、博物館、旅游目的地等方面進行線路規劃。旅行中可與當地風俗文化結合,以壯錦紡織技藝為主,結合壯錦在民俗中的應用活動、當地的民俗風情等,合理利用空間分布優勢,將壯錦項目融入旅行項目中。

3.利用新媒體特性加強傳播

原有傳播方式局限于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受眾接收信息形式單一。在新媒體廣泛應用等形式下,要積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渠道,將新媒體傳播優勢與傳統媒體結合,以多元化、科技化的形式展示文化內容。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性,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使大眾可以通過新媒體進一步了解壯錦文化,促進壯錦文化知識的普及,提高受眾對壯錦文化的接受度。

4.重視民眾的多角度參與和體驗

要重視人文關懷和民俗禮儀的開發,借助旅游行業資源,將文化遺產的觀光性、體驗性更直觀地表達出來。利用前沿數字科技手段讓非遺“活起來”“動起來”“新起來”[6]。讓游客在游覽時,感受壯錦文化的魅力。要通過應用虛擬現實、全景、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盡可能地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觀賞體驗,在不改變壯錦技藝真實性的基礎上,激發游客對壯錦文化的興趣。

非遺壯錦面臨的問題,也是許多手工技藝類非遺共同面臨的問題。壯錦文化可以作為特有的旅游資源助力旅游行業發展,帶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給壯錦發展與傳承帶來新生機。在文化旅游的視域下,利用旅游文化資源,進一步發展、傳承壯錦,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結合新興技術、借助互聯網新渠道、新方法,擴大文化輻射面積,增加大眾了解壯錦文化的機會,促進壯錦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實現壯錦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1] 吳夢偉.文旅融合背景下國家非遺新余夏布繡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1-6.

[2] 賀劍武,高艷玲.民族地區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式保護研究:以廣西壯錦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3):147-151.

[3] 路瓊.壯錦紋飾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6-7.

[4] 徐昕.壯族傳統紡織工藝及其文化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6:5-9.

[5] 沈艷.淺談壯錦的織造工藝與傳承[J].棉紡織技術,2019(12):81-84.

[6] 左倩.文旅融合賦能非遺傳承[J].人民論壇,2020(19):138-139.

猜你喜歡
文旅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旅融合背景下潁淮文化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健全機制 優化環境 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產業發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遺產類景區體驗型產品開發研究
“文旅融合”奏響“城鄉大合唱”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唐山皮影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