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閱讀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及其提升策略

2022-07-17 12:32顧榮江
江蘇廣播電視報·新教育 2022年17期
關鍵詞:政治認同實證研究大學生

摘要:大學生的閱讀行為在信息化時代發生了轉向,網絡閱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認同的影響理應成為關注的焦點。本研究利用馬得勇主持的2017年中國網民社會意識調查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網絡閱讀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結果表明:大學生政治認同在性別、學歷、政治知識、信息接觸渠道等方面都會對政治認同的不同維度有顯著影響,在控制了其他變量的基礎之上,知識性閱讀與職業專業閱讀等兩類學習性網絡閱讀,對政治認同的影響正向顯著。為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政府應加大官方信息內容建設力度,學校應加大學生網絡閱讀內容的引導,以及幫助學生樹立理性的網絡政治參與觀。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閱讀;政治認同;實證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最后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青年一代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這建基于一個前提,即青年一代必須高度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黨領導下的政治社會制度安排,由此必須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以提升青年一代對國家政治認同,有研究顯示,政治認同對國家穩定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1]有助于促進政治服從、增強政治合法性、實現政治穩定性。[2]在讀大學生是青年一代中最應該受到關注的重點群體,他們知識豐富、思維活躍,但同時其思想也容易受到蠱惑而誕生不良的價值觀。在互聯網尤其是自媒體信息無孔不入的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尤其是網絡閱讀大幅度增加,因此僅僅關注課堂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略顯不足,有必要探究網絡閱讀如何影響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社會的認同,以及采用何種策略來改進大學生的網絡閱讀,進而提高其政治認同程度。

一、網絡閱讀: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中忽視的一環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特.羅森邦認為,政治認同是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區域)、地理區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此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特別地,這些認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覺到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盵3]彭正德在系統分析其內涵后,提出一個更為簡潔的概念,他認為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產生的認可、同意的情感傾向和親近、接納的心理歸屬,它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政治態度,在本質上是社會成員對政治權力的認同?!盵2]

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在對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影響國家政治穩定、體現國家政治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政治心理學看來,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過程有五個階段: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意志—政治行為。[4]當前,已有研究多從課程教學,[5]學生政治參與、[6]人際交往[7]等方面探究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因素。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擴張,為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網絡輿情的泛娛樂化淡化著學生的政治責任和政治熱情。[8]而且更為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的閱讀行為發生了轉向,有調查顯示,75%的學生以手機閱讀為主,[9]并且近七成的職高學生把手機閱讀的目的與消遣娛樂掛鉤。[10]過度的使用手機給學生帶來思想混亂、思維僵化、自我封閉、決策失誤等方面的負面影響。[11]有研究認為,數字閱讀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帶來沖擊,碎片化、感性化與娛樂化的閱讀會干擾學生的價值認知,滋生意義虛無。[12]數字閱讀帶來的價值判斷能力的削弱必定會造成大學生政治認知的降低,學術界目前對此的實證研究還相當薄弱,這也是本研究重點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提出如下兩個研究問題:

問題一:不同類型的網絡閱讀對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問題二:不同渠道閱讀的信息對政治認同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采用中國人民大學馬得勇主持的2017年網民態度調查。[13]選擇在校讀大學為研究對象,最終得到451個有效樣本。其中男性152人,女性299人;18-24歲380人,25-34歲71人;本???14人,碩博士137人。

(二)變量測量

1.因變量為政治認同。本研究借鑒已有的研究,政治認同從社會滿意感、國家歸屬感、政府信任、制度認同四個維度來進行。社會滿意度是通過題項“總體來講,你對目前我們國家的政治社會現狀滿意嗎?”來測量,答案賦值為:5=非常滿意,4=比較滿意,3=一般,2=不太滿意,1=很不滿意(M=3.41,SD=0.861)。國家歸宿感以三個題項來測量:作為中國人我很自豪;我為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而驕傲;每當升國旗奏國歌時我總是覺得這一刻很莊嚴;三個題項的答案賦值一致:1=強烈反對,2=反對,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α=0.754,M=4.33,SD=0.600)。政府信任以受訪者對黨中央和中央政府、省級政府、鄉鎮政府三級政府和村委會的信任政府來測量,四個題項的答案賦分一致:1=完全不信任,2=不太信任,3=比較信任,4=非常信任(α=0.718,M=2.70,SD=0.466);制度認同以三個題項來測量:三權分立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絕不照搬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中國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走社會主義道路;政府對電視等媒體播發的新聞進行事先的審查是完全必要的,三個題項的答案賦值一致:1=強烈反對,2=反對,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α=0.649,M=3.63,SD=0.756)。

2.自變量為網絡閱讀。網絡閱讀以“請問您平時喜歡閱讀什么內容的雜志、書籍或網絡文章?”的16個題項來測量,題項的答案賦值一致:1=完全不喜歡,2=不太喜歡;3=一般,4=比較喜歡,5=非常喜歡。檢驗發現題項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數為0.706,信度較好。這16個項目的 KMO 值為0.746,Bartlett 球形檢驗顯著,適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萃取四個因子,分別命名為知識性閱讀、娛樂休閑閱讀、職業專業閱讀、政經時事閱讀。

3.控制變量。主要包括人口學特征、政治知識、信息接觸、政治參與等。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女=0,男=1),年齡(0=18-24歲,1=25-34歲),學歷層次(1=本???,2=碩博士);政治知識以10道有關政治問題的回答來測量,正確賦值1,錯誤賦值0,總分為0-10分,得分越高政治知識水平越高;信息接觸渠道以“請問您主要通過哪些渠道來獲取時政類消息和評論?頻率如何?”的12個題項來測量,題項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數為0.742,KMO 值為0.791,Bartlett 球形檢驗顯著。本研究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萃取三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傳統媒體渠道、微博微信外媒、微信私人圈子;政治參與用“您平時通過哪些方式表達自己對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看法?”等7個題項來測量,題項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數為0.785,KMO 值為0.813,Bartlett 球形檢驗顯著。本研究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萃取兩個因子,分別命名為熟人集體行動、個體獨自行動。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具體分析方法為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線性回歸,建立了四個回歸模型。研究中,采取控制變量和自變量逐次進入模型,以觀察有無網絡閱讀對政治認同的影響變化?;貧w分析表明(詳見表1),所有模型的線性回歸統計檢驗F值均在0.01水平上顯著,表明本研究所列的預測變量對在讀學生政治認同有顯著的解釋力。

(一)在讀學生人口特征與政治知識對政治認同的影響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國家歸屬感和政府信任兩個維度,性別特征都有顯著差異,相比較女性而言,男性在國家歸屬感(β=-0.716,P<0.001)和政府信任(β=-0.396,P<0.001)都呈現負向特征,隨著網絡閱讀變量的加入,性別在政府信任維度的顯著性消失,而在國家歸屬感維度有擴大趨勢;學歷在國家歸屬感和制度認同維度有顯著差異,呈現顯著負相關,換言之,隨著學歷的提升,國家歸屬感和制度認同的程度降低,而在網絡閱讀變量加入后,制度認同維度的顯著性消失,國家歸屬感維度的負向顯著有擴大的趨勢。政治知識在國家歸屬感維度上顯性顯著正相關;年齡對政治認同沒有顯示出顯著性,這與其他的研究不相符。

(二)信息接觸與政治參與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傳統媒體渠道與社會滿意度、國家歸屬感和制度認同三個維度顯著正相關,隨著網絡閱讀變量進入模式,傳統媒體渠道在社會滿意度、制度認同的顯著性消失,對國家歸宿感的貢獻率下降,說明從傳統媒體渠道了解時政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微博微信外媒與社會滿意度、國家歸屬感、制度認同和政府信任等政治認同的四個維度都顯著負相關,網絡閱讀變量進入模型后并沒有顯著的改善這一情況;在政治參與方面,僅有個體獨自行動與國家歸屬感有顯著負相關,這可能與我國的國民性格相關,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中,“不出頭”是個體開展社會行動遵循邏輯準則,當個體以“出頭”的姿態開展社會行動時,意味著個體心理上已經具有了對社會的負向情緒,并且這種情緒的消散無法得到有效的社會支持;由此當大學生個體獨自開展政治觀點表達時,蘊含著學生本人具有一定的負面情緒,而且在“好學生”的學校教育價值規范的框定下,學生不愿在公眾的視野下表達自身的情緒,獨自上路就成為了其開展社會行動的邏輯選擇。

(三)網絡閱讀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網絡閱讀的不同內容對大學生政治認同有著顯著差異,知識性閱讀對大學生在政府信任維度方面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職業專業閱讀對大學生的社會滿意度維度和政府信任維度在0.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制度認同維度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國家歸屬感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娛樂性閱讀和政經時事閱讀兩種閱讀內容與政治認同沒有顯現出顯著性。同時,在控制其它變量的情況下,網絡閱讀變量進入模型后,模型的解釋力有所上升,在社會滿意度維度上升了2.7%,在國家歸屬感維度上升2.3%,在制度認同維度上上3.2%,在政府信任維度上升5.2%。

四、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政治認同在性別、學歷、政治知識、信息接觸渠道等方面都會對政治認同的不同維度有顯著影響,在控制了其他變量的基礎之上,不同內容的網絡閱讀對政治認同的影響正向顯著?;诒狙芯康难芯拷Y果,針對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加大應學生網絡閱讀內容的引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媒體提供的知識內容由于能夠展現出圖、聲、動畫、文字的立體化結合,比傳統的紙質文本閱讀更直觀形象,給閱讀者的閱讀刺激更激烈,讓閱讀者快速獲得廉價快感,[14]由此帶來了大學生閱讀方式的轉向,這種轉向呈現不可逆的趨勢。由于互聯網的信息蕪雜不堪,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滲透越來越隱蔽,而不少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識并沒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就受到隱蔽信息的蠱惑,提高學生閱讀內容的鑒別力就至關重要。本研究顯示,知識性閱讀和職業專業閱讀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正向顯著,這兩種閱讀本質上屬于學習性閱讀,學習性閱讀的內容一般指向閱讀者人文素養提升、生產生活能力提高,與整個社會的價值規范體系吻合度較高,長期投入學習性閱讀,會逐步性塑造學生對社會正統價值觀的認同。由此,大學的課堂有必要常態化的向學生推薦值得閱讀、有閱讀價值的書籍,以沖抵網絡平臺在消費主義驅動下的閱讀內容推送,進而誘導學生形成不良的閱讀偏好。

(二)政府應加大官方信息內容建設力度

在本研究中,傳統媒體渠道雖然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正向顯著,但是網絡閱讀變量進入模型后顯著性或降低或消失,說明傳統媒體的信息內容對學生閱讀吸引力下降;與此同時,學生從微信、微博外媒等渠道獲得的信息對政治認同的影響負向顯著,這與薛可等人研究相符,薛可等人研究發現,非官方媒介信息接觸對政治態度造成負面作用,會降低政治認同水平。[15]大學生普遍思想活躍,對時事政治持有高度的興趣感和好奇心,在本研究的探索中,58.1%的學生對時政類信息感興趣(M=3.59,S=0.903,1-5分賦值),73.8%的學生會與別人談論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問題(M=2.83,SD=0.679,1-4分賦值),微信朋友圈、商業門戶網站、新浪微博及非官方微信公眾號成為學生獲得時政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經常使用率高于67%,同時小道消息獲取時政信息的比例也不少。有研究指出,非官方信息與官方信息會產生競爭關系進而出現替代性,會影響特定政策議題上公眾對政府的支持力度。[16]非官方信息由于缺乏嚴格的信息把關制度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其所發布的負面新聞、虛假信息以及小道消息等,都會挑戰官方聲音,成為社會宣泄的窗口。由此政府應加大自身信息內容的建設力度,一是要提高信息發布的速度,及時的回應公眾對各種事件的關切;二是要摸準公眾的閱讀心理,強化信息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三是要暢通渠道,加強與商業網站的合作力度,便于公眾快速便捷的獲得真實信息。

(三)應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網絡政治參與觀

雖然本研究中政治參與指標沒有對政治認同的所有維度產生顯著性影響,僅僅表現為個體獨自行動對國家歸屬感的影響負向顯著,但其他研究證明政治參與能夠提高公民的政治認同,尤其是網絡參與營造了公民政治認同的氛圍、拓寬了政治認同的路徑。[23]但是網絡政治參與是把雙刃劍,在社會群體而言交融著理性與非理性,在個體而言會出現非左即右的非理性狀態。非理性的政治參與容易滑向極端,引發或者是加入群體事件,給社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此需要對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進行必要的引導,幫助他們梳理正確的網絡政治參與態度和行為。具體而言,應做好如下三點:一是將思想引導貫穿課堂。思想引導不僅僅是思政課程的事情,而是所有的課程、課堂都要將學生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授課教師應在課程設計中、在授課過程中,引入部分典型事件、時事焦點事件,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問題;二是要常態組織政治觀點表達討論會。讓學生的負面情緒有發泄的機會,困惑的思想有解惑的平臺,告知學生以何種途徑、何種方式合法的進行政治參與,并且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合法的、正式的渠道積極開展政治參與;三是吸納學生合理意見。正如羅森邦所言的那樣,政治認同也會包含對組織的認同,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應也包含著對學校發展的認同,學校在制定決策的時候有必要積極征詢學生的意見,吸納學生的合理意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政治參與的獲得感和價值感,增強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鄭建君.青年政治認同與國家穩定的關系:政治參與和政治溝通的作用——基于3323份有效數據的實證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27-34.

[2]彭正德.論政治認同的內涵、結構與功能[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87-94.

[3][美]威爾特·A·羅森邦.政治文化[M].陳鴻瑜,譯.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社,1992:6

[4]薛中國.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7:32.

[5]李仙鴻,王禧瑤.指向政治認同的議題式教學實施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5):31-33.

[6]戴建波.“90后”大學生政治認同實證研究——基于湖北七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6(7):104-109.

[7] He Y, Costa PL, Walker JM, Miner KN,Wooderson RL. Political identity dissimilarity, workplace incivility, and declines in well-being: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 Stress Health.2019(3):256-266.

[8]劉金鴿.網絡輿情對青年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及其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9):94-96.

[9]孫裕金.地方高校大學生手機閱讀調查與訪談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6(5):74-77.

[10]袁玖根,邢若南.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手機閱讀調查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6(8):19-22+26.

[11]陸增輝,高超民.基于信息能力視角的大學生手機使用負面影響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8):96-99.

[12]張燕,王晉.數字化閱讀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沖擊與對策[J].北京青年研究,2017(1):96-100.

[13]馬得勇,陸屹洲.信息接觸、威權人格、意識形態與網絡民族主義—中國網民政治態度形成機制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80-192+197.

[14]趙樹海.大學生碎片化網絡閱讀行為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22):57+61-63.

[15]薛可,余來輝,王宇澄.媒介接觸對新社會階層政治態度的影響研究—基于政治社會化的視角[J].新聞大學,2019(3):34-46+117-118.

[16] Min T ,Huhe N . Alternative fram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political support in authoritarian China[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3(5):559–576.

[17]袁玖根,邢若南.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手機閱讀調查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6(8):19-22+26.

基金項目:2021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云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J0806)。

作者簡介:顧榮江(1981年—),女,曲靖師范學院應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猜你喜歡
政治認同實證研究大學生
第十六屆大學生年度人物
大學生就業趨勢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思想重要意義的政治學分析
如何增強政治認同和道路自信
價值觀視角下的政治認同
玉雕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實證研究
溫州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及能力分析
認知語言視角下英語詞匯多義習得的實證研究
實證分析會計信息對股價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