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課程生態助力師生成長

2022-12-28 20:01李方紅羅小玲馬金娜李曉薇王蒙
遼寧教育·教研版 2022年12期
關鍵詞:校本教研課程資源

李方紅 羅小玲 馬金娜 李曉薇 王蒙

摘要:高質量課堂教學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底層基礎?!皩W·教小助手”是集“備、教、學、評、研”于一體,課程資源、學教工具、教研平臺相融通,全員全時空共創、共生、共享的課程生態系統。它包含全學段、全流程、全要素的課程資源體系,以整合式、分屏式、多端式為主要特點的學教工具體系,泛在式、回環式、定制式相結合的教研平臺體系。

關鍵詞:學·教小助手;校本教研;課程資源

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在于課堂。課堂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質量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底層基礎。然而一線實踐中,由于地區有別、學校有別、師資力量有別、教師個體素養有別,導致課堂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如何促進課堂教學優質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助力學生更好成長是擺在一所學校、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大問題。再進一步追問,教師如何高效備課?如何精準定位每節課的目標?如何構建清晰的本學科全學段認知結構?有沒有隨時隨地使用優質的全學段課程資源?如何讓教研成果及時轉化成教學設計;如何簡化教學準備工作,讓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更高效?有沒有利用對應的集成課件、投影、計時器、抽號、小組評價等功能的一體化軟件與工具支撐高效能的教學;如何快速提升專業素養;如何讓學生課后還能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及時復習,突破重難點……這些問題的解決,本質上訴求一種集“備、教、學、評、研”于一體,全體師生共創、共生、共享,資源、平臺、工具相融通的在全時空助教、助學、助創的一體化課程生態的產生。因此,“學·教小助手”應運而生。

一、“學·教小助手”課程生態系統的內涵

“學·教小助手”是集“備、教、學、評、研”于一體的由全體師生共創、共生、共享的全學科、全學段、全時空、全息化的課程資源。該課程資源可在網絡云端平臺實現泛在化共享與共生,進行個性化創生使用;該課程資源與教學實施常用的學教工具,如拍照投影、實境投屏、小組評比、倒計時、搖號等整合為一體,開發成App,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終端與教室一體機關聯,師生可隨時隨地登錄App使用對應的課程資源與學教工具,實現教師更好地教與學生更好地學。

綜上“學·教小助手”是集“備、教、學、評、研”于一體,資源、平臺、工具相融通,全員全時空共創、共生、共享的課程生態系統。

具體來說,“學·教小助手”是助教、助學的共創共生的課程資源,這是其內涵本質。同時,“學·教小助手”又是助教、助學的學教工具。這些課程資源從何而來,可用來做什么?這需要回答“學·教小助手”的內生系統,也就是生長系統是什么的問題?!皩W·教小助手”還是教研平臺,教研是課程資源的生長系統,課程資源本質上就是教師備出的課,課程資源與學教工具都是助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資源里的作業單、評價單以及學教工具都能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對教學過程進行反饋。由此,教學全流程均可在“學·教小助手”上進行。

二、“學·教小助手”課程生態系統的結構

基于概念闡釋,“學·教小助手”的結構包含三大部分:一是課程資源,這是其內涵本質;二是學教工具,這是教學技術手段的更新;三是教研平臺,這是課程資源與學教工具的研發系統,也是“學·教小助手”的附屬價值,可作為校本教研的載體。

(一)課程資源

“學·教小助手”著力打造全學科、全學段、全流程、全要素的課程資源體系?;?022年版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我們構建結構化的課程體系,助力教師對全學科認知結構形成清晰的認識,幫助教師精準定位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助力教師基于全學段視野上好每一節課。以數學學科為例,“學·教小助手”資源架構見上圖1。

1.全學段視野:全學段課程

以往課程資源設計時,教師往往局限于單課設計,忽視了這節課的對應目標以及內容在整個學段(小學十二冊)中的位置,這可能導致內容低效重復與超前學習,師生也缺乏對學習內容對應主題及領域的系統認識,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诖?,“學·教小助手”在設計上,縱向關注了自上而下的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分解,學段、領域、主題、單元、課時、環節自上而下,清晰展示核心素養落地的布局;橫向實現了目標、內容、活動、評價相融通的一體化設計,以課程知識為載體,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教學活動為路徑,以評價為促進機制,讓一個個教學過程可視化呈現,助力教師更好地教與學生更好地學。

由此,我們設計了全學段的內容矩陣圖,讓教師對全學段內容了然于心。在此基礎上,細化了領域結構圖(如圖2),通過此圖能清晰地看到這一領域基于大概念構建的知識結構圖、基于知識承載的核心素養進階結構圖、基于核心素養落地的活動結構圖。

統計與概率這一領域的核心概念是數據,基于數據這一大概念,包含三大主題,依次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應用意識、符號意識、幾何直觀意識、推理意識、模型意識、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整個領域可按大視野、小細節、真經歷三大原則組織教學活動,這是領域整體認識。不僅如此,此圖還可以看到每一個主題下包含的具體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在全學段的分布情況,幫助教師形成系統的、清晰的全學段認知結構。

2.單元觀覽:全流程課程

單元是2022年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結構化教學的最小模塊。一個單元有其內在的一致性,也有其內容與素養進階的序列承接性,要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就必須進行單元整體性設計。新課標總體按照目標、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四大板塊進行編排。在課程內容上,細化為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個方面,旨在更好地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皩W·教小助手”在教學方面,在單元整體設計上進一步突出了結構化與操作性,形成了“單元內容、核心素養目標、核心概念、驅動問題、學習方式、數學思想、文化價值、學習評價”一體化的設計體系,讓教學更具可操性。

3.課時落地:全要素課程

課時是教學實施的基本單位,一節好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課堂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課時是依循單元結構圖中一個個具體教學“站點”的活動設計。以往的課時教學設計往往只包括課中的教案撰寫和課件制作兩大方面。而數學學習應是集“預、學、結、練、用、創、展、評”于一體的個性化生命成長與生活實踐的過程,也應是一種泛在性、多元性、終身性學習的過程,不應局限在課堂、拘泥于學校。核心素養是綜合性、情境性、過程性的核心價值觀、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習過程也應是綜合性、實踐性、過程性的。由此,課時資源設計分成了課前(課時結構圖、導學單)、課中(教案、課件、微課)、課后(作業設計、拓展資源)三大時空場,課中加入了講解重難點的微課,課后加入了拓展資源,供學生個性化學習使用。此外,微課與資源拓展板塊,學生還可以上交自己的成果到平臺,真正實現師生共創、共生、共享。

(二)學教工具

“學·教小助手”不僅內嵌著貫通式、鏈條式、全納式的課程資源,還整合了課程中常用的教學工具。通過整合資源與工具,集成在“學·教小助手”App上,借助平板與教室一體機的連接,教師在平板上便可進行教學,實現“一板在手,上課不愁”。

1.內容:整合式工具

學教工具包括拍照投影、實境投屏、板書等教師常用的教學小工具,可以實現與課件同時同屏重疊呈現,小工具采取透明狀浮在課件上方,不影響上課進程,且對應工具記錄的內容可以在云端智能存儲,整堂課可以連續使用。

2.形式:分屏式工具

如何全景式、結構化地呈現教學設計,但又簡潔地呈現活動與內容,讓教師隨時可把控教學全局,隨時基于生成調整教學結構,并在學生端自然地呈現?“學·教小助手”正是實現了分屏顯示,以課件為例,教師登錄賬戶后在教師端可以看到整節課分成了哪幾個環節,每個環節的目標是什么等;學生端則全屏顯示學習活動、知識要點、重要方法等內容。分屏式實現了教師結構化地教與學生自然態地學。

3.載體:多端式工具

我們為“學·教小助手”研發了多個終端版本,有網站版、電腦軟件版、平板和手機App版,且各個版本均可實現云端同步存儲,保持內容一致、使用留痕,方便師生泛在使用。

(三)教研平臺

教研平臺是“學·教小助手”的研發系統、生長系統,也是其成型后的附屬系統,供教師常態教研使用。

1.在哪里:泛在式教研

傳統教研是一群人在固定的辦公室里研討,然后匯編成教學設計集,而“學·教小助手”下的教研可以實現泛在式教研,在任何時間、地點,教師都可以基于樣例與模板進行個性化備課。方案經過學科組學術委員審核,反饋修改,再上交到小助手云平臺網站上,為教師減去了很多形式化工作。

2.做什么:回環式教研

教研若僅僅是教師們圍坐在一起進行某一個主題的理論討論,往往不能解決教學中的真實問題,缺乏針對性?!皩W、教小助手”能實現“備、教、學、評、研”回環式循環教研,通過對評價數據的智能分析,找到教學癥結,自然地生成教研主題。而教研成果又能及時轉化為教學設計,在云端平臺的課件上修改,實現成果及時轉化以及課程資源的優化與升級。這樣的教研是回環式、生態化、實效性的教研,更是高質量的教研。

3.怎么做:定制式教研

就每一位教師而言,可以進行定制式教研,即教師備好課后上傳到平臺,基于個人理念、學生學況、教學習慣等,對共創的課件重組、改編甚至重構,生成“我的資源庫”,成為個性化的定制式資源,由此實現個性化的定制教研。

三、“學·教小助手”課程生態系統的運行

“學·教小助手”的使用非常簡單,總體步驟包括設備設施準備、個人賬戶登錄、互動生成教學、云端同步存儲、智能評價反饋等。

以教師端為例,首先,教師要將自己的電腦、手機或平板與教室里的一體機通過投屏技術或其他連接方式連接。其次,教師要打開電腦里的軟件或平板和手機里的“學·教小助手”App,輸入自己的賬號與密碼登錄。然后,教師就可以開展互動式教學,可以適時調整課件中各個環節出現的先后順序,也可適時使用學教工具組織教學、評價學生。最后,整節課調整后的課件教師可以選擇保存與否,若保存,就在個人課程資源庫中自動存儲,更替原來的版本。同時,這節課借助工具中的評價數據也會以可視化的圖表智能呈現,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情況,激勵學生 更好地成長,教師也可基于評價數據改進后續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帝,張超,令狐林.互聯網生態下的備、教、研、學、評實踐探索——以巴蜀公開課為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4).

[2]黨心池,李方紅,姜錫春.統計教學“三原則”[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21(Z3).

[3]李方紅.“八步回環”數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1(4).

(責任編輯:趙春艷)

作者簡介:李方紅,重慶市巴蜀小學校一級教師。羅小玲,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高級教師。馬金娜,重慶市巴蜀小學校一級教師。李曉薇,重慶市巴蜀小學校一級教師。王蒙,重慶市巴蜀小學校一級教師。

基金項目:中國教育學會2021年度教育科研重點規劃課題“國家級教學成果推廣與應用實踐研究——以重慶市為例”。課題編號:202150001901A。

猜你喜歡
校本教研課程資源
利用網絡教研激發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讓農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氣
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問題情境創設校本教研的探討
多元評價,煥發勞技課程的魅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新時期高校足球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探析
網絡環境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研究
獨立學院經管專業創業實訓課程體系架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