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構建探究

2023-02-04 03:28趙明孫艷余洋易秀芬
教師教育論壇(普教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德育課程普通高中德育

趙明 孫艷 余洋 易秀芬

摘 要 本文以生態整體論為理論基礎,以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第一高級中學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為典型案例,對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態德育綜合課程的開發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按照課堂模式、課外模式、家校社合作模式立體化、多維度構建高中綜合生態德育課程,為中學德育課程的實施提供啟示。

關鍵詞 普通高中;德育;德育課程;生態;整合式課程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12-0078-03

近年來,生態整體論思維作為一種集認知理性與價值理性于一體的哲學思維,已逐漸在高校德育研究中發揮引領作用。然而,在普通高中德育研究中,這種思維尚不常見,由此而來的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也尚待開發?;诖?,本文以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第一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息縣一高”)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索將生態哲學的理論機理與德育建設的現實條件相結合的方法路徑[1],從融貫的整體生態視角構建隸屬于普通高中的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

一、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的價值訴求

(一)反對“唯分數”的傾向,探求德育課程的本真意義

受應試教育傳統的束縛,我國德育課程存在注重知識和分數的傾向。一方面,學?;蚪逃龣C構在評價學生德育表現時過分依賴分數;另一方面,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中的德育內容偏向于傳授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這使得德育課程成為傳授知識的工具。然而,德育課程的真正意義在于讓人成為“人”,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良知和良好的品格。唯有此,學生方能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采取適當的道德行動,激發自我的道德感知,成為真正有道德價值的“人”。

(二)反對分離,鼓勵德育課程的跨學科融合

鑒于我國德育課程長期處于智育與德育課程分離、道德知識與修養分離的狀態,而生態德育課程又發生于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其實施離不開班集體、學校、社區組織以及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的配合,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教學和實踐中強調跨學科的整合與變革。這種融合有助于統整社會生活經驗、認知與情意,跨越科學、語文、社會、藝術等各科,讓學校環繞民主氣氛,讓德育課程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反對唯理性,恢復德育課程的實踐品質

以“立德”和“樹人”為目標的德育課程在實際中卻呈現出明顯的唯理性傾向。主要表現在課程設計的學科邏輯理性和課程實施的工具理性。前者導致學科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后者導致教學流程的一般化和普適化。因此,需要通過德育內容的探討、師生認知程度的交流、課堂社會背景的探討、教學大綱的有效性驗證來恢復德育課程的實踐品質,讓“行”的智慧與“知”的智慧在不斷的循環往復中提升學生的實踐智慧。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將德育價值建立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強調人—社會—自然價值主體的地位[2],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道德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的生態道德責任感和集體意識,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的設計要素

(一)設計目標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為深化教育改革精神和新時代德育理念的有效應用,為德育計劃的實施提出了重要指示和高屋建瓴的引導。綜合有關教育政策文件文本內容,筆者設計了三個德育課程目標,分別是:“以生為本”“整體主義”和“跨界融合”。

(二)設計邏輯

第一,橫向一體化邏輯,這主要表現在德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通。

第二,縱向銜接邏輯,這主要表現在提高不同學段德育課程銜接度的認知邏輯和知識邏輯。

(三)設計要素

第一,整合“三位一體”的德育課程內容,包括理論基礎和實現路徑。

第二,靈活運用課程整合的功能方法。根據現行中學品德課程的內容特點,本研究擬采用六種整合方法對品德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即專題整合、模塊整合、主題整合、區域整合、片區整合、鏈式整合,并提出了品德課程整合的方法。

(四)設計模式

該課程強調學習環境的整體建設和家校合作,以實現“五育并舉,三全育人”的最終目標。在此基礎上,息縣一高設計了三種課程模式:校內模式、校外模式及家校社合作模式。

三、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的實踐策略

(一)深耕主陣地,以育人為宗旨呵護健康的內生態

內生態健康成長的主陣地是課堂,此課程突破德育目標的模式化和課程實施的淺表化,由內而生兩類課程。兩類課程都以息縣一高為基點搭建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良性互動平臺。

專門性課程立足校內,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以師生為課程主體,以班級、年級為課程序列,以學生道德認知不足為課程內容,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協調自身與自然生態的和諧關系,充分挖掘生態倫理的人文價值,引領道德教育真正站在時代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地上[3]。

融合性課程立足校外,課程實施是一個立體化、多維度的過程,基于人類與自然相對和諧的演變發展規律,力求學生通過批判性實踐和創造力的發揮,逐漸凝練形成道德實踐經驗以及調節共同體內部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一種著眼全局的系統化道德教育。

1.專門性課程

為了應對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與實際心理年齡之間的差異和不同,息縣一高制定了梯級心理健康課程,并通過課堂針對性教學、主題班會疏導、專家講座答疑、實地操練解惑等方式進行開展。通過問卷調查和談話的方式總結歸納縣域普通高中的學生在高中三個階段最關注的情緒失控、早戀、成績焦躁、考試焦慮等一系列問題,再結合息縣教體局和學校的統籌安排,依次分解為一些小的主題。這些主題必須涉及影響學生發展的六個非智力因素,即需要、興趣、動機、情緒、意志和品行。經過多年的實踐,本課程對學生獲得以多種方式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并為他們的成績和心理及社會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學生走向社會,成就更好的自己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2.融合性課程

節日主題教育是融合性課程的代表。其讓教育看得見、聽得見、聽得到、畫得著、摸得著、玩得好。息縣一高以“節日”為依托,已成功舉辦多次文化體育藝術節、戲劇節、班主任節、讀書節等校園特色節日,通過將中華傳統節日和世界性節日相互結合。經過進一步探索和嘗試,節日教育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一系列的節日主題教育活動,由點及面,形成了目標明確、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體系,并設計好教學環節讓其滲透到每個學科的教學中。這樣的課程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和自身獨特的個人體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沉浸在課程的舉辦和活動的開展中,改變了“教師在教室教,學生在教室學”的單一、獨立的教育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歡。

(二)厚植主陣地,以活動為載體營造和諧的外生態

通過活動,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和感悟,在這種不斷反思和沉淀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被激發出來,從而得到積極的發展,進而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主題活動

校園文化戲劇節、敬老孝長節、環保共建節、重要節點賦能節、同窗交流節等活動的組織開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全方位激發自己的潛能,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例如,學校會舉辦組織學生進行車輪式畢業季乒乓球和英語演講比賽,開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系列主題研學活動,組織“桃李蹊下,感恩母?!苯浀湫@歌曲大賽和“唱響紅歌,暢享未來”合唱比賽。這類活動新穎有趣,形式多樣,學生也樂于參與。

2.生態“微”講堂

生態“微”講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具有微型化、便捷化、高效化、互動性強的優勢,符合現代人的學習節奏和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生態“微”講堂雖然規模微小,但卻能聚焦課程的核心重難點,通過精細打造的精品課程資源,有效地實現了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的資源共享,形成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生態“微”講堂分為兩類:一是走進來,開展“生態德育”系列微講堂。學校廣泛利用家長和社區的資源,開展了家長課堂、板凳龍等非遺藝術教育進校園、音樂心靈療法等活動,引導學生更多去發現社區中顯性和隱性的生態德育資源。二是走出去,積極借助本地的文化場所,如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濮公山地質文化公園等場所,開展一系列的生態德育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中積極的品德素材,特別是帶有正面品德導向的人、事、物,借助品德教學實踐,進而將美德本身具體化,使生態德育教學實踐具有可行性。

(三)整合德育資源,以學校為主導共建生態德育共同體

生態德育協同教育旨在打破傳統教育的壁壘,調動全體教職員工參與道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推動以學校為主導的生態德育共同體建設。

1.家校合一,創造良好浸潤場

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家庭和學校應帶頭引領、相互配合,讓家長走進課堂,父母是老師也是學生。

近年來,學校建立了班級、年級、校級三級階梯螺旋上升式家委會和16個家長志愿服務項目聯盟,項目之間彼此聯系,并保持良性循環。

通過面對面的講座、與專家的互動問答,家長們更新育兒觀念,逐步營造和諧生態的家庭氛圍;

通過親子無障礙溝通系列活動、息縣一高“最美家風”評選活動等,聚焦多方力量,營造了和諧家庭氛圍。

2.營造環境,設計自由學習場域

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可利用的空間設計成學習場地,與校外企業聯合設計了一系列幫學互助的學習場景:生態智慧、生態序列、生態知識鏈,生態創優,生態雅質,生態美景等;一步步設計出“樂心、清心、潤心、美心、秀心、聽心”的活動場景;設計了“正衣、正冠、正身、正行、正語,正知,正悟,正學”[4]的教學樓辦公樓每一層簡潔標識系列。這為學生提供了巨大的創作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使校園成為完全自由地開發學生潛能的理想場所。

3.評價引導,構建德育評價機制

評價是課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揮棒。學校評價要內容豐富,樣式多樣,并且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一學期結束,學校統一安排部署,每班利用一周一次的班會和自習課時間組織學生在學期末提交個人德育陳述和觀點。學校安排專人觀摩并拍照,同時將這些匯報和展示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材料、視頻等)納入個人發展檔案,在評價表中進行自我評價后,學生之間進行互評。評價表會發給家長進行家庭評價,最后由負責最終評價的教師為取得最好成績的優秀學生頒獎,并給予先進學生鼓勵。

生態德育思想是普通高中開展德育活動、德育課程和德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維度和指標,本課題所開發的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是一種由若干個具體的或潛在的子課程組成的廣域課程,各子課程在整個德育生態中相互聯系。這種德育課程改變了以往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協調了德育的各個要素,充分體現了德育課程的整體性、生動性、動態性和開放性特質。下一步學??梢詮奈幕杏?、課程改革、資源利用等方面下功夫,確保德育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實現全學科、全教師、全領域育人。

(趙明 孫艷 余洋 易秀芬,息縣第一高級中學,河南 信陽 464300)

參考文獻:

[1] 張蘊.高校德育生態共同體建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1(5):150-155.

[2] 歐健.中學整合式生態德育課程構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78.

[3] 胡琦,厲嘉堯.新時代高校生態德育的價值功能和實施路徑[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342-347.

[4] 王丹.生態德育的創新實踐[J].中國德育,2022(7):65-67.

猜你喜歡
德育課程普通高中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嘗試、困境與思考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簡談中職學校的教育創新
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探討
體驗式學習模式在中職學生德育課程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淺論中職學校的教育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