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資增效與比喻文本建構

2023-02-20 10:07吳禮權
關鍵詞:明喻喻體比喻

吳禮權

(復旦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上海 20043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生產性經營活動與商業性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拆借引資現象,也經常能夠看到語言活動中出現的借此喻彼的引類搭掛現象。但是,我們絕不會想到經濟活動跟語言活動有什么關系,當然更不會想到經濟學研究的內容跟修辭學研究的內容有什么關涉。其實,二者不僅有關系,而且還干系極大。因為我們都知道,“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環節的經營活動。經濟活動追求的目標是:對稀缺有限的資源(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資金等)作最適當的安排,從而獲得盡可能大的利潤(或曰收益);修辭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交際在語言文字上的經營活動,也就是修辭活動。修辭活動追求的目標是:對現成有限的語言資源(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規則等條件)予以最合理的配置與使用,從而盡可能圓滿地表達出人類最復雜的情感、最難窮盡的萬事萬物之理”[1]。因此,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修辭學跟經濟學并不是毫無瓜葛,而是有著驚人相似的一面”[1]。本文要討論的生產性經營與商業性經營活動中的引資增效現象跟語言活動中借此喻彼、引類搭掛的比喻文本建構現象,在本質上就有很大的相似性,值得我們換一個視角來觀察。

一、引資增效

在中國,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初始階段,還是業已進入經濟發展模式變革進入深水期的今天,我們差不多每天都能從人們的口中或媒體中聽到一個詞匯:“招商引資”??梢哉f,在中國,一個人只要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走過來的,只要他沒有完全與世隔絕,稍微關心一下現實生活,都會有這樣一個認知:招商引資,在中國不僅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詞匯,而且是一個長盛不衰的經濟發展命題,更是中國經濟實現騰飛并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制勝法寶。因此,改革開放以來,它一直是中國各級政府及其經濟主管官員必須直面并回答好的首要問題。

那么,招商引資在經濟發展中為何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呢?這個問題,即使是完全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也能回答。因為道理很簡單,所謂招商引資,就是招徠商家,引來資本(或曰資金)。如此,便能促進生產,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包括就業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民生問題解決了,老百姓衣食住行無憂,生活感到幸福了,社會自然就安定了,政府治國理政的終極目標預期也就實現了。

發展經濟需要招商引資,這個道理雖然人人都能明白,但如何招商引資則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為了招來商,引來資,世界各國都想盡了辦法。中國自20 世紀80 年代初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更是在招商引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至今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中國各級政府及其主管經濟的相關部門與官員的頭等大事,是檢驗其工作成效的試金石。其實,略懂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招商引資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經濟發展的效益。比方說,一家小吃店口碑很好,卻因為店主是個小本生意人,租不起更大的店面,以致聞名前來消費的顧客總要花很多時間等待,甚至等待很久還最后沒吃上。結果就造成了口碑下降,生意始終不能做大,經濟效益原地踏步,難有大的提升。面對如此局面,如果店主懂得經濟學,明白招商引資可以提升經濟效益的道理,那么他完全可以物色一個可靠的投資人,引入其資本,然后物色一個適當規模的店面,在保證菜品質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就可以做到兼顧新老顧客的需求,將生意做大,從而在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又比方說,前些年中國各地十分熱鬧的各種經濟園區建設,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四個字:招商引資。只要能招來更多商家,引來更多資金,就能形成產業鏈,帶動上下游產業在當地生根。這樣,不僅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增加稅收,而且可以形成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益??梢?,招商引資之所以成為發展經濟的不二法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引資能夠增效。

引資增效,是經濟活動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預期,既是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所有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所關注的焦點之一。不過,應該強調指出的是,引資與增效二者并不是平等的關系,而是一主一從。引資是手段,是從;增效是目的,是主。因為手段從來都是為目的服務的。在經濟活動中,之所以有引資行為,并不是因為經濟活動主體沒有資本(或曰資金),經濟活動進行不下去,而是因為其擴大經營規?;驍U大再生產,以謀求更大經濟利益的自身固有資本有所不足,所以要借力使力(或曰借雞生蛋、借船出海),從而獲取自身固有資本所不足以獲取的額外經濟利益。

其實,這種經濟行為在語言表達中也有鮮明的體現,如以比喻手法建構修辭文本,就是基于“引資增效”的經濟原則。

二、比喻文本

比喻,是人們語言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也是一種最常見的修辭現象。在世界各民族數以千計的語言中,無論是處于高度發達階段的語言,還是處于原始未發達階段的語言,都一定會有一種修辭現象存在,這就是比喻。

作為人類語言交際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修辭現象,比喻常被人稱之為“修辭之母”。比喻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不僅是一種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而且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有效工具。在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就論及過這個問題。漢代學者劉向《說苑·善說》記述道:

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

王曰:“諾”。

明曰見,謂惠子曰:“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p>

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何若?’應曰:‘彈之狀如彈?!I乎?”

王曰:“未諭也?!?/p>

“于是更應曰‘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則知乎?”

王曰:“可知矣?!?/p>

惠子曰:“夫說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p>

王曰:“善?!?/p>

上述這段歷史記載,說的是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為梁惠王(即魏惠王)所重任,擔任魏國之相。魏國是當時的天下霸主,惠施乃一介游士,能主政萬乘之國,居一人之下、萬上之上的顯赫地位,當然會招來天下無數游士的羨慕嫉妒恨。一天,有一個客人(應該是個說客,極有可能是來魏國干謁的游士)拜訪梁惠王,他大概是認為惠施沒什么本事,只是靠嘴皮子功夫取卿相尊榮,所以就別有用心地跟梁惠王建言道:“惠子有一個特點,說什么事情都善于打比方。假使大王不讓他打比方,那么他就不能開口說話了?!绷夯萃趺靼琢丝腿说囊馑?,回答道:“好的?!钡诙?,梁惠王見到惠施,開門見山地說道:“先生以后跟寡人說事情,直說就好了,不要再打比方?!被菔┝⒓唇涌谡f道:“現在這里有個人,他不知道彈是什么東西,就問人說:‘彈的形狀像什么?’有人回答說:‘彈的形狀就像彈?!垎柎笸?,問的人能明白嗎?”梁惠王回答道:“肯定不能明白?!被菔┙又f道:“如果答者換一種說法,說:‘彈的形狀像弓,而以竹為弦’,那么能夠了解嗎?”梁惠王回答說:“能夠了解?!庇谑?,惠施借此發揮道:“語言表達,本來就是要以已知事物來比未知事物,使別人了解?,F在大王讓臣說話不要打比方,這怎么可能呢?”梁惠王點頭說道:“說得好!”

梁惠王不讓惠施說話打比方(即用比喻修辭法),結果反被惠施的比方繞了進去,最后只得承認語言表達中比喻不可或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故事中的惠施,不僅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比喻的作用,而且還論及了比喻在人類認知上的價值,這是非常值得我們珍視的。

學過修辭學的人都知道,所謂“比喻”(或稱“譬喻”),是一種“通過聯想將兩個在本質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經由某一相似性特點而直接聯系搭掛于一起”[2]77的修辭手法(或曰修辭方式、修辭手段)。以這種修辭手法建構的文本,稱之為比喻文本。

從結構上看,比喻文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明喻”,二是“隱喻”(或稱“暗喻”),三是“借喻”。[3]59

所謂“明喻”,是一種“形式全備的譬喻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像B’。其中,A是本體,B是喻體,‘像’是喻詞,恰似聯系本體與喻體的橋梁。喻詞除了‘像’比較常見外,還有‘好像’‘好比’‘如同’‘仿佛’‘若’‘如’‘好似’‘似’等等,有時這些喻詞還與‘一樣’‘似的’‘一般’等等配合使用”[2]77-78。如:

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她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軟操,仿佛有教練在喊口令:“一!”忽然滿臉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個空臉,像電影開映前的布幕……(錢鍾書《圍城》)

上引這段文字中,有兩個比喻文本,一是“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是描寫小說女主人公之一的唐曉芙面部表情之豐富與優美的情態。其中,“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是本體,“像”是喻詞,“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是喻體。二是“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她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軟操,仿佛有教練在喊口令:‘一!’忽然滿臉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個空臉,像電影開映前的布幕”,是說其他女人面部表情之僵化。其中,“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她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軟操”是本體,“仿佛”是喻詞,“有教練在喊口令:‘一!’忽然滿臉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個空臉,像電影開映前的布幕”是喻體。不過,這個喻體很特別,里面又另嵌了一個明喻:“空臉,像電影開映前的布幕”。其中,“空臉”是本體,“像”是喻詞,“電影開映前的布幕”是喻體。也就是說,上引這段文字中共有三個比喻文本,皆為“明喻”形式。

以“明喻”形式出現的比喻文本,在現代漢語中非常普遍,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只是跟現代漢語明喻不同的是,古代漢語明喻的喻詞不用“像”,而是用“如”“似”“若”等。用“如”為喻詞的明喻,如《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四個明喻連續鋪排,本體分別是“手”“膚”“領”“齒”,喻體分別是“柔荑”“凝脂”“蝤蠐”“瓠犀”,兩兩捉對匹配,從不同側面描寫衛莊公夫人莊姜之美?!墩撜Z·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是孔子價值觀的自白,以明喻形式呈現。其中,“不義而富且貴”是本體,“浮云”是喻體。唐人白居易《長恨歌》詩:“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前句是兩個明喻連續鋪排,本體分別是“芙蓉”“柳”,喻體分別是“面”“眉”,兩兩捉對匹配,寫唐明皇記憶中的楊貴妃容貌。南唐后主李煜《清平樂》詞:“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前句是個明喻,寫亡國的離恨別愁。其中,“離恨”是本體,“春草”是喻體。宋人歐陽修《長相思》詞:“玉如肌,柳如眉,愛著鵝黃金縷衣”,前二句是明喻。其中,“玉”與“柳”是本體,“肌”與“眉”是喻體。用“似”為喻詞的,如唐人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回樂烽前沙似雪”,寫邊塞月下風光。其中,“沙”為本體,“雪”為喻體。宋人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寫人生感慨,其中,“人生”為本體,“飛鴻踏雪泥”是喻體。用“若”為喻詞的,如《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是談道德境界的。其中,“上善”是本體,“水”是喻體?!独献印返诹拢骸爸未髧襞胄□r”,是談治國之道的。其中,“治大國”是本體,“烹小鮮”是喻體?!肚f子·逍遙游》:“其翼若垂天之云”,“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前者是寫鯤鵬展翅的幅度之大。其中,“翼”是本體,“垂天之云”為喻體。后者是寫姑射山的神仙容貌之美。其中,“肌膚”與“綽約”是本體,“冰雪”與“處子”是喻體?!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懊裢?,若大旱之望云霓”,“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前者是說老百姓對仁君的盼望之情,其中,“民望之”(對仁君到來的盼望之情)是本體,“大旱之望云霓”(大旱之時盼望有降雨之云)是喻體。后者是說老百姓對誅殺暴君、拯救人民的王者之師的殷切盼望之情,其中,“誅其君而吊其民”是本體,“時雨降”是喻體。

所謂“隱喻”(或稱“暗喻”),是一種“以‘是’‘變成’等喻詞綰合本體與喻體抑或省略了喻詞的譬喻修辭文本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 是B’?!盵2]79如:

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上引一段文字中,有一個比喻文本:“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屬于“隱喻”(暗喻)形式。其中,“雨”是本體,“是”是喻詞,“女性”是喻體,“應該最富于感性”是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

以“隱喻(暗喻)”形式出現的比喻文本,在現代漢語中大多是以“A 是B”格式的判斷句形式呈現。而在古代漢語中,雖也以判斷句的形式出現,但其格式則是“A,B”。如《孟子·滕文公上》:“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前后二句都是隱喻,是說君子與小人的道德對于社會的影響力。前句的本體是“君子之德”,喻體是“風”;后句的本體是“小人之德”,喻體是“草”?!蹲髠鳌の墓吣辍罚骸摆w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前后二句也都是隱喻,是說春秋時代晉國卿大夫趙衰與趙盾父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前句的本體是“趙衰”,喻體是“冬日之日”;后句的本體是“趙盾”,喻體是“夏日之日”。

所謂“借喻”,是一種“將本體與喻詞一并省略了的譬喻修辭文本模式”[2]80。這種比喻“是一種隱奧的形式,在接受時需接受者用心體會和解讀”[2]80,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的語境才能讓接受者補出被省略的本體。如:

盡管媽媽愈老愈愛向我告爸爸的狀,我仍然覺得:媽媽能嫁給爸爸,這是她前生修來的福氣……今年四月底我回去,母親又跟我告父親的狀:

“你阿爸??!身體略略好一點,又趴趴四處走!一點都不顧屋里事,他哪,一世人不改,以前——”

哈!媽媽又在翻爸爸的陳年老賬了!老小老小,真是不錯。想從前,我小時候常向媽媽告姊姊弟弟的狀,如今,倒過來了……(丘秀芷《兩老》)

上引文字中,有一個比喻文本:“媽媽又在翻爸爸的陳年老賬了”,屬于“借喻”形式。其中,“陳年老賬”是喻體,本體“往事”和喻詞“像”皆一并省略了,讀者需要借助上下文語境的幫助自己補出來。

相對來說,“借喻”出現的頻率要低于“明喻”與“隱喻”(暗喻)。無論是在現代漢語中,還是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如此。盡管如此,作為比喻的一種結構形式,借喻的產生也是很早的。如《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孔子所說的一句名言,就是一個典型的“借喻”式的比喻文本。意謂“在天氣嚴寒,歲月將暮的冬季,當其他草木都已凋謝枯萎的時候,獨有松、柏仍然青翠如常。這才知道松、柏之可貴”[4]35??鬃拥倪@個比喻,若按照正常的明喻結構形式補全,應該是:“君子處亂世而不失其志,若歲寒后凋之松柏”。因為“松柏后凋于歲寒的特性,適足以顯現君子的特質:雖處身亂世,卻能堅守高尚的節操,面臨患難而不改變貞亮的氣節”[4]35。由于本體“君子處亂世而不失其志”與喻詞“若”均被省略,因此,“解讀這句話時,就必須結合孔子說這句話的語境予以仔細分析,從而了解孔子對君子人格的期許”[2]81。

眾所周知,修辭是一種復雜的語言活動,修辭的過程就是語言資源的配置過程。比喻作為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在修辭活動中被使用的頻率相較于其他修辭手法要高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以比喻手法建構的修辭文本,“在表達上有增強所敘寫對象內容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的效果;在接受上,有利于調動接受者的接受興趣,使其可以準確地解讀出文本的意蘊,而且可以經由接受者的再造性想象,擴添文本所敘寫對象內容的內涵意象,從而獲得大于文本形象內容的解讀快慰與審美享受”[2]77。語言表達中之所以會有比喻手法的運用,其實是因為語言在反映客觀世界與人的情感世界時有其局限性。直白、理性的表達,有時“說不清,道不明”,而且接受效果也不好,因此必須引類搭掛,通過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借此喻彼,以實現“講清楚,說明白”的目標預期,提升接受效果。對于這個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墨子就已明白了?!赌印ば∪ 酚性唬骸氨伲ㄆ┮舱?,舉也(他)物而以明之也”。也就是認為,“取譬”(即比喻)是“以他事物來說明此事理的方法”[5]42,“具有‘明之’,即‘說明’的作用”[5]42。東漢學者王符在其所著《潛夫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曰:“夫譬喻也,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也就是認為,比喻的產生是“緣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以明之’”[5]65。

三、引資增效:比喻文本建構的目標預期

從修辭學的視角來看,人們在說寫表達時,之所以要“舉他物以明之”,即通過引進“喻體”(增量配置語言資源)來述事說理、達意傳情,而不是“直言之”或“直告之”(即適量配置語言資源),是因為“直言之”或“直告之”往往會使人“不明”,所以必須“假物之然否”(即借助“喻體”所具有的性質、特征、形象等),以實現使人“明之”的修辭目標預期。因此,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比喻文本的建構,在本質上跟經濟活動中的“引資增效”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上文我們說過,比喻的常規結構模式是:“本體+喻詞+喻體”(“明喻”與“隱喻”的差別只是“喻詞”的不同,“借喻”則是“本體”和“喻詞”借助語境而被一并省略了)?;凇罢Z言即資源”[1]的經濟學觀點,如果說比喻的“本體”是固有資本,那么“喻體”就是引入的外來資本,“喻詞”則是這二者之間的中介或曰紐帶。在經濟活動中,當我們要進行某一項目的建設時,發現固有資本不足,但是又想將該項目進行下去,以求完成項目后獲得預期的利潤回報,這時我們就只能依靠引進外來資本了。修辭活動中的比喻文本建構,與此非常類似。事實上,比喻文本的建構正是基于“引資增效”的經濟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述事說理,或是達意傳情時,往往會發現“直言之”或“直告之”難以實現說寫表達的目標預期,于是就展開聯想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或經驗積累,進行無遠弗屆的引類搭掛,借彼喻此,建構修辭文本,其目的不僅是要使人“明之”,還要使人覺得生動形象,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還想讓人從中獲得某種啟發或審美享受。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比喻文本的建構,如果說使人“明之”算是一種“成本效益”,那么使人覺得生動形象,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從中獲得某種啟發或審美享受,就要算是一種“增值效益”了。例如,中國臺灣地區煙酒公賣局早年有一個廣告:“煙酒之于人生,猶如標點之于文字”(沈謙《修辭學》[4]5),反響非常好,常為人所津津樂道。其實,這則廣告就是一個比喻文本。從結構類型上看,屬于“明喻”形式。其中,“煙酒之于人生”是“本體”,“猶如”是“喻詞”,“標點之于文字”是“喻體”。整個比喻文本要表達的意思是:“煙酒對于人生不可或缺”。如果基于語言的經濟原則,著眼于語言資源的配置效率,這則廣告可以不用比喻手法建構修辭文本,以“煙酒之于人生不可或缺”十個字“直言之”“直告之”,也能完成達意宣傳的任務,完全不需要再配置“猶如標點之于文字”這八個字。不過,如果廣告真的這樣寫了,那它的終極修辭目標預期一定難以實現。因為看了這則廣告,人們不明白為什么“煙酒對于人生不可或缺”,不了解廣告撰寫者這樣表達的邏輯理據是什么。也就是說,廣告的發布不能實現使人“明之”的終極目標預期。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其語言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就等于零。相反,引入“標點之于文字”作為“喻體”,建構一個比喻修辭文本,雖然在語言資源配置上是增量了,但卻發揮了“點鐵成金”的效果,產生了“增值效益”,這就是通過“本體”與“喻體”的引類搭掛,讓人發揮聯想想象,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與人生感悟,透過“人生需要煙酒”與“文字需要標點”的相似性關系,深刻理解“煙酒對于人生不可或缺”的道理,并經由廣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表意技巧,領略到一種創意造言的智慧,獲取一種文本解讀的審美享受。

通過對上面這則廣告的分析,我們已然明了,以比喻手法建構修辭文本,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就是通過引入外來資本(“喻體”)與固有資本(“本體”)相結合,從而實現“引資增效”的終極目標預期(即修辭效果最優化的表現)。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上引文字是寫春秋時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的衛莊公夫人莊姜之美。為此,詩人以比喻手法建構了六個比喻修辭文本:一是“手如柔荑”,“手”是本體,“如”是喻詞,“柔荑(柔軟的初生茅芽)”是喻體,是描寫莊姜之手的柔嫩;二是“膚如凝脂”,“膚”是本體,“如”是喻詞,“凝脂”是喻體,是描寫莊姜皮膚之嫩白;三是“領如蝤蠐”,“領(脖子)”是本體,“如”是喻詞,“蝤蠐(天牛的幼蟲)”是喻體,是描寫莊姜脖頸之細長;四是“齒如瓠犀”,“齒”是本體,“如”是喻詞,“瓠犀(瓠瓜之籽)”,描寫莊姜牙齒之潔白整齊;五是“螓首”,是個縮喻,“首(指額頭)”是本體,“螓(小蟬)”,喻詞省略,描寫莊姜的額頭方廣平滑;六是“蛾眉”,也是個縮喻,“眉”是本體,“蛾”是喻體,喻詞省略,描寫莊姜的眉毛細而彎曲。這六個比喻文本,如果用直白、理性的語言表達,就是:“手柔膚嫩,頸長齒白,額平眉細”,十二個字足以達意矣。如果詩人真的這樣寫了,那么莊姜之美就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給人留下的想象空間也就不復存在,詩歌的審美價值也就難以體現了。如此,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十二個字的語言資源配置事實上就沒有產生什么增值效益。而運用比喻手法建構六個修辭文本,通過引入“柔荑”“凝脂”“蝤蠐”“瓠犀”“螓”“蛾”等六個喻體,分別跟莊姜的“手”“膚”“領”“齒”“首”“眉”相匹配,不僅使莊姜手之柔、膚之嫩、頸之長、齒之白、額之平、眉之細的形象特征表現得更加突出,而且能極大地激發接受者的聯想與想象,使其透過日常生活中對這六個喻體所代表的動植物形象的感知和認知,憑借各自不同的知識與經驗積累,迅速在腦海中幻化出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可以遙想不可及的絕世美人形象。很明顯,通過比喻手法建構修辭文本,相較于“直言之”或“直告之”式的的理性表達,在接受效果上要形象得多、生動得多,可謂臻至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境界。因為喻體的引入,給接受者提供了“二度創作”的空間,使接受者豐富的想象力得到了釋放,從而極大地提升了文本接受的興趣。由此,不僅使文本的表意功能得到了強化,也使文本的審美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就是在“成本效益”之外實現了引資的“增值效益”。

上面所舉是兩千多年前先秦詩人的修辭實踐,下面我們來看一例現代作家的修辭實踐:

坐在這樣的樹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對人品的觀察。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浮躁和淺薄就像“夏日之陽”,常使人厭惡、回避。(張曉風《畫晴》)

上引文字中,有一個以比喻手法建構的修辭文本:“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浮躁和淺薄就像‘夏日之陽’,常使人厭惡、回避”。其中,“自己的浮躁和淺薄”是本體,“像”是喻詞,“夏日之陽”是喻體,“常使人厭惡、回避”則是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也就是喻意。如果不通過比喻手法建構修辭文本,而是直白、理性地表述為:“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浮躁和淺薄常使人厭惡、回避”,雖然在遣詞造句上節省了“就像‘夏日之陽’”六個字,算是以適量的語言資源配置臻至了“講清楚,說明白”的修辭境界,但是,基于“成本-效益”的經濟學觀點,這樣的語言資源配置效果,只能算是實現了其“成本效益”,尚未產生“增值效益”。相反,建構比喻修辭文本,通過引類搭掛,引入喻體“夏日之陽”與本體(“自己的浮躁和淺薄”)相匹配,只在遣詞造句上增加了四個字,就立即產生了化抽象為具象的修辭效果,使本體(自己的浮躁和淺?。┖陀饕猓ǔJ谷藚拹?、回避)頓時都顯得形象生動起來,讓接受者(讀者)經由具象的“夏日之陽”展開聯想想象,對抽象的人品(浮躁和淺?。┯辛烁型硎艿纳羁陶J知。從修辭學的視角來看,這是修辭效果最大化的表現;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是語言資源配置在“成本效益”之外所取得的“增值效益”。

上面所舉是當代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修辭實踐,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修辭實踐:

所謂番茄炒蝦仁的番茄,在北平原叫作西紅柿,在山東各處則名為洋柿子,或紅柿子……這種東西,特別是在葉子上,有些不得人心的臭味——按北平的話說,這叫作“青氣味兒”。所謂“青氣味兒”,就是草木發出來的那種不好聞的味道,如楮樹葉兒和一些青草,都是有此氣味的??蓱z的西紅柿,果實是那么鮮麗,而被這個味兒給累住,像個有狐臭的美人。(老舍《西紅柿》)

上引文字中,也有一個“明喻”形式的比喻修辭文本:“可憐的西紅柿,果實是那么鮮麗,而被這個味兒給累住,像個有狐臭的美人”。其中,“可憐的西紅柿”是本體,“像”是喻詞,“有狐臭的美人”是喻體。這個比喻修辭文本,如果是基于表意的功能要求,可以刪除喻體“有狐臭的美人”和喻詞“像”,直接表述為:“可憐的西紅柿,果實是那么鮮麗,而被這個味兒給累住”。不過,若作家真的這樣寫了,雖然遣詞造句上節省了“像個有狐臭的美人”八個字,算是以適量的語言資源配置臻至了“講清楚,說明白”的修辭境界,但是,基于“成本-效益”的經濟學觀點,這樣的語言資源配置效果,只能說是實現了其“成本效益”,并未產生什么“增值效益”。相反,作家通過比喻手法建構修辭文本,引入喻體“有狐臭的美人”與本體(“果實是那么鮮麗,而被這個味兒給累住”的“西紅柿”)相匹配,雖然在遣詞造句上只增加了六個字,但卻立即產生了化平淡為生動的修辭效果,讓接受者(讀者)經由“有狐臭的美人”這一特定形象展開聯想與想象,從而加深對“色美而累于味”的西紅柿的認知,對作家的遺憾之情產生深切的共鳴。這種文本表意功能之外的審美接受效果,從修辭學的視角來看,是修辭效果最大化的表現;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是語言資源配置在“成本效益”之外所取得的“增值效益”。在修辭活動中,通過喻體的引入,不僅可以達到化抽象為具象、化平淡為生動的效果,從而提升文本的審美價值,實現修辭效果最大化的目標預期,有時還能通過喻體的引入,使達意傳情顯得婉約深沉,臻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修辭境界,別具“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韻致。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就是“引資增效”,是追求在“成本效益”之外的“增值效益”。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自從1980 年《圍城》在國內重印以來,我經??吹芥R書對來信和登門的讀者表示歉意;或是誠誠懇懇地奉勸別研究什么《圍城》;或客客氣氣地推說“無可奉告”;或者竟是既欠禮貌又不講情理的拒絕。一次我聽他在電話里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假說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我直耽心他沖撞人。(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

上引文字中,也有一個比喻修辭文本。不過,與上面各例不同的是,這個比喻文本不是“明喻”形式,而是“借喻”形式。因為這個比喻文本的本體:“假如你覺得《圍城》寫得好,那么你就在家好好研究《圍城》,何必一定要來見我呢?”和喻詞“像”都一并省略了,只出現了一個喻體:“假說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這個比喻,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雖然比常規的“明喻”或“隱喻”在語言資源上的配置都要節省,屬于語言資源的減量配置。但是,從表意需要的角度看,這個借喻修辭文本仍然屬于語言資源的增量配置。因為這個借喻文本所要表達的意思,直白地表達(即“直言之”或“直告之”)就是:“你覺得《圍城》寫得好,在家研究就好了,不必來見我”。如果這樣說,相對于說話人所建構的上述借喻文本,在遣詞造句上還能節省三個字,算是語言資源的減量配置,符合“減量達標”的經濟修辭原則。不過,從言語交際與人際溝通的視角來看,這樣直抒胸臆的直白表達,勢必會讓求見的英國女士面子上過不去,情感上很受傷。因此,從修辭的視角看,這樣的表達只是通過適量的語言資源配置達到了“講清楚,說明白”的境界,并沒有實現修辭效果最佳化表現的目標預期。從上下文語境來看,說話人追求的最佳化修辭效果應該是,既要將不愿相見的意思“講清楚,說明白”,又不讓求見的英國女士覺得沒面子,情感很受傷,甚至還要英國女士為其拒絕的智慧與英倫式幽默所折服,油然生發出一種情感的愉悅。事實上,說話人錢鍾書的比喻臻至了這一崇高的修辭境界,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梢?,錢鍾書引入喻體、省略本體,建構借喻修辭文本拒絕英國女士的求見,是語言資源配置的最佳選擇,實現了修辭效果最優化表現的目標預期(即表意上的“講清楚,說明白”與審美上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完美統一)。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就是實現了“成本效益”與“增值效益”的統一,是修辭活動中“引資增效”的范例。

結語

對于生產性經營活動中,或是商業性經營活動中經常發生的引資現象,我們都能理解其目的是為了增效;對于語言活動中引入喻體進行引類搭掛而建構比喻文本,我們也能理解其目的是為了增強其表達效果。但是,我們不會想到這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更不會認識到這二者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基于經濟學上“成本-收益”的“引資增效”原理。

其實,對于語言現象包括修辭現象的觀察,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視角,即將語言視為一種資源,將遣詞造句視為一種語言資源的配置過程。如此,我們就能深刻理解人們的很多修辭行為,包括比喻文本的建構。事實上,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已經看清了語言活動中比喻文本建構的本質。從經濟學的視角看,比喻文本的建構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引入外來資本(“喻體”)與固有資本(“本體”)相結合,從而實現“引資增效”的終極目標預期,即修辭效果最優化的表現。

猜你喜歡
明喻喻體比喻
從語言符號象似性比較隱喻和明喻
中國文學“譯出翻譯”的修辭研究
——以《三體》明喻翻譯為例
比喻
隱/明喻的恰當性-規約度-熟悉度多維擇選實證研究
比喻最愛
《紅樓夢》比喻的喻體類型研究
什么是比喻
從喻體選擇對比哈薩克語和漢語比喻的民族差異
喜馬拉雅
再析比喻義的“像……似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