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語文全國卷寫作命題特點、趨勢及教學對策

2024-01-08 13:44胡斌馮小瓊
語文建設 2023年11期
關鍵詞:特點趨勢教學策略

胡斌馮 小瓊

【關鍵詞】高考語文全國卷;寫作命題;特點;趨勢;教學策略

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寫作命題一方面繼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重視考查思維能力,強調寫作與生活的聯系;另一方面又有意識地改變命題形式,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本文嘗試探析2023 年四套全國卷寫作命題出現的新特點,把握高考寫作命題趨勢,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以期消除部分一線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的困惑。

一、高考全國卷寫作命題的新特點

2023 年四套全國卷的寫作題,在命題形式、難易度、開放度、評測功能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特點,能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尤其是思維品質方面。

1. 縮減材料篇幅,加大理解難度

2022 年四套全國卷的寫作題所給的材料字數都比較多,如新課標Ⅱ卷材料接近300 字,乙卷材料文字較為煩瑣。2023 年四套全國卷的寫作題材料篇幅都非常短小,字數均未超過100 字,最短的是全國甲卷,材料只有一句話31 個字(包括標點符號)。字數的減少能夠避免學生的無效閱讀,從而節省時間深入理解材料。

在減少寫作材料閱讀量的同時,閱讀難度卻有所加大。2022年全國甲卷材料出自《紅樓夢》,讀懂材料有一定難度,需要較強的文學審美素養,但是在寫作任務提示中出現了三個主題詞,減小了材料的理解難度,甚至拋開材料也可以寫作。2023 年寫作題的材料,雖然字面意思非常簡單,但僅停留于字面意思難以立意,還需要對其進行深度加工。比如全國甲卷材料中的“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三個主題詞纏繞在一起,需要先挑選出來再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如果考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把握材料的主題,在“聯想與思考”時容易偏離材料的中心。

2. 取消主題提示,加大立意難度

立意是寫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考查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關鍵點。在前幾年的命題中,命題者為了減小立意的思維難度,在寫作要求中直接呈現主題或者主題詞。尤其是2022年,四套全國卷都把論點中的兩個或三個主題詞呈現出來,甲卷是“移用、化用、獨創”,新課標Ⅰ卷是“本手、妙手、俗手”,新課標Ⅱ卷是“選擇、創造、未來”,乙卷則直接為“跨越、再跨越”。因為主題詞已按照特定的邏輯關聯出現,考生很容易組合出中心論點;寫作材料只是服務于對主題的理解,甚至有的考題把這些材料直接刪去,也不會影響考生寫作立意。雖然這樣可以解決前幾年材料組合題思維難度過大的問題,但也會導致在寫作立意這一考查點上難以區分考生的思維水平,該考查點得分的區分度不高。

2023年四套全國卷均未在寫作任務提示中呈現主題,需要考生從材料中選取、提取主題詞,然后形成中心論點或中心思想,明顯加大了立意難度。比如,全國乙卷的材料:“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薄啊换í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泵}者在寫作提示中指出材料的出處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提供了理解這兩句話的語境,有助于學生理解其含義,但是沒有直接呈現主題或主題詞,需要考生自己從中提煉。如此一來,雖然材料讀起來簡單易懂,但是要從中提煉出主題詞,對部分考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

3. 減少限制,增強立意的開放性

命題需要設法保持立意的開放性,才能夠在立意環節考查考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創新性。2023年高考全國卷寫作題就在努力減少限制,從而增強立意的開放性。

一方面是減少或隱藏材料中的主題詞?!白h論文實際上就是對于所提出的命題所給的證明”。[1]論點一般就是一個命題或者判斷,命題是由概念組成的,固定的概念之間的關系非常有限,因此幾個主題詞的出現,就已經鎖定了主題詞和主題詞之間的關系,很可能導致學生的立意千篇一律。2023年高考寫作命題則通過改變主題詞的呈現來增強立意的開放性。比如,新課標Ⅰ卷的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只出現了一個主題詞“故事”,圍繞這個主題詞進行立意,就可以從不同角度與其關聯,生成多個不同的中心論點。

另一方面是改變寫作任務要求限制。之前的高考作文一般在寫作要求中會提出“結合材料”“圍繞材料”“綜合以上材料”“整體把握”,這樣的好處是避免考生套題,但也會導致考生因為怕出現偏題、跑題而立意思維難以展開的問題。2023年高考寫作命題提出“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的任務要求,這減弱了立意與材料的關聯性,增強了立意的開放性。

4. 轉向體驗性情境,增強內容的生成性

設置社會生活情境寫作任務是前幾年高考寫作命題的顯著特點。比如,2019年全國Ⅱ卷寫作試題圍繞材料設置了五個社會生活情境寫作任務,2020年全國Ⅱ卷寫作試題設置了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發表主旨演講這個情境寫作任務。這能明顯體現《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對命題提出的“以情境性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的基本要求,也能夠明顯體現語文課程學習的實踐性與綜合性。但是,社會生活情境任務需要學生針對特定的對象和目的寫作,這就限制了寫作內容的生成,也就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且有的社會生活情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較大差距,如果平時缺乏相關訓練,學生難以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也難以對考查的文化內容有深入理解。

從2021 年開始,全國卷命題轉變寫作任務的情境,強調學生從“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對自身發展的思考”“你的感悟與思考”方面完成寫作任務,這實際上是把抽象的社會生活情境轉變為學生的個人體驗情境,同樣體現高中新課標提出的“以情境性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的命題原則。這樣的好處是個人體驗情境包含感性的、差異化的情境信息,考生從個體獨特生活體驗出發去理解、感悟、聯想、思考材料的主題或話題,使文章立意和選材有了更大的自由,能生成更為豐富的內容和主題。比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的寫作題,材料極為簡短,也未出現社會情境任務和主題詞,學生完全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材料,因此就能夠生成豐富的論點和寫作內容。

二、高考寫作命題呈現的基本趨勢

2023年高考全國卷寫作題在保持原來命題基本方向和特點的基礎上,不斷變化和優化命題形式,以便更好地體現高中新課標提出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學業質量要求以及高考命題建議,尤其是對核心素養的考查。綜合來看,2023年四套全國卷寫作題呈現如下三個基本趨勢。

1. 走向對文化的深度理解

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寫作在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下簡稱“三大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2023年高考寫作題有利于學生把自身的文化生活體驗與材料蘊含的文化主題聯系起來,基于自身體驗進行印證、聯想、抽象、概括形成文章主題,從而對材料蘊含的文化主題有具體而深刻的理解。比如,2023年全國乙卷寫作題中的材料“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皆出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這兩句話是當前中國處理復雜國際關系的基本思想,也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尚和合”的核心價值觀。學生如果能夠將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精神內涵與中華傳統文化“尚和合”的思想打通,再結合現實生活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就能夠深刻理解這兩則材料蘊含的文化觀念的價值。因此,只有促進學生從現實生活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去思考與書寫三大文化,才能融通歷史與現實、群體與自我的文化觀念,實現對文化的深度理解,充分發揮寫作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獨到價值,這是今后高考寫作命題的一個重要趨勢。

2. 走向教學評的有機統一

2023年高考命題的最大亮點是增強了與教材的聯系,既有外顯的課文內容和知識,又有隱蔽的思維和方法?!靶抡n標Ⅰ卷和Ⅱ卷的試題系統地增強了與統編教材的關聯,意在引導一線教學用好教材,進而優化教學方式、重視新增內容、提高課堂質量?!保?]試題主要通過閱讀題、語言文字運用題直接與教材發生聯系,新課標Ⅱ卷使用了試卷中的閱讀材料作為寫作材料,且與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課文《精神的三間小屋》有內容關聯。在2024年高考中,寫作命題很可能強化“教學評一致”,不斷優化教材與寫作試題之間的聯系。命題者可以把教材課文作為寫作題材料的一部分,與課外材料按照特定邏輯放在一起,促進課內材料與課外材料、歷史材料與現實材料的文化精神融通。此外,教材在設置單元任務時都設置了寫作任務,這些寫作任務往往跟單元課文學習有緊密關聯,旨在訓練特定的寫作技能(立意方法、組織剪裁方法、寫作方法、語言表達),因此完全可以把單元寫作任務與高考寫作聯系起來。這樣能夠引導教師重視教材、回歸教材,認認真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走向對思維品質的考查

高考不僅考查學生運用具體邏輯思維方法的能力,還考查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創新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是實現這一考查目標的最佳途徑,因為寫作涉及觀察、閱讀、積累、立意、構思、論證、表達等活動,這些都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或藝術想象力?;仡櫱皫啄甑母呖紝懽髟囶},在立意環節對考生思維品質的考查有欠缺。立意意味著對材料(社會生活現象、文本提供的信息)進行抽象、提煉、意義重構與生成,是考查考生寫作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品質的關鍵環節。立意需要組合不同概念形成論點,但是固定的主題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也很有限,材料或寫作任務中如果出現兩個或三個主題詞,那就意味著文章的中心也就局限在這兩三個主題詞之中,考生難以提出有思維層次差別的論點,導致寫作主題雷同。2023年則發生了明顯變化,材料主題詞或缺失或減少或混合,需要學生提煉、補充、剝離主題詞形成中心論點,不同思維水平與思維方法立意的結果會出現差異,這樣考查的區分度較高。因此,今后高考寫作命題會沿著此趨勢不斷優化命題方式,繼續在材料選取、組織、呈現方面下功夫,以便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針對高考寫作命題變化及趨勢采取的教學策略

高中寫作教學須根據高考寫作命題的變化、趨勢,根據高中新課標的要求科學開展寫作教學。

1. 命題形式創新要求加強基礎寫作能力訓練

高中新課標明確指出要不斷變化考題形式,目的就是要避免一線教師針對特定的題型進行針對性教學,導致寫作教學極度模式化、功利化。高考寫作命題要不斷變化寫作材料的呈現形式和任務的情境類型。比較近兩年的高考寫作題就會發現,如果按照2022年的命題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那么學生在應對2023年的高考作文時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因此,寫作教學的關鍵是要回到寫作基本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從容應對命題的變化。

首先,要在整體關聯中推動各項能力的發展??梢試@核心環節(審題、立意、構思、論證、語言表達)展開觀察、閱讀、評改,避免這些活動與核心環節脫節。尤其是觀察,在高中寫作教學中很少進行,更不用說與核心教學環節互動。同時還可以通過專題性任務將不同環節整合起來,專題性任務中的子任務指向不同環節的能力培養,比如,設置“書寫自我成長”專題任務,圍繞這個專題設置觀察任務、閱讀任務、語言表達任務、論證任務,完成這些任務是為完成中心任務做好準備,最后再完成主任務。

其次,要根據能力形成的心理機制展開教學。寫作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語文活動,涉及各種能力,需要從學生完成特定任務時遇到的具體問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入手,培養學生的寫作關鍵能力。比如寫作立意教學,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使用“關鍵詞法”,但是評判關鍵詞的依據是什么、圍繞關鍵詞形成中心論點的具體環節有哪些,在不少教師的教學中就是一筆糊涂賬。立意的核心是學生從材料中發現、建立論點,而論點本質上是由概念組成的。因此,教師須明白概念和命題形成的機制,發現學生在概念提取和命題組合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寫作立意的問題。

2. 圍繞“三大文化”融通文本、社會生活和個人體驗

對“三大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是近年來高考寫作命題的重點方向。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文本中呈現的文化觀念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個體體驗有機結合,最終實現對文化的深度理解與傳承。

首先,要對教材經典作品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行充分挖掘與理解。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文蘊含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包括中國人思考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方式、思想認識,比如,天人合一、憂國憂民、民本思想、大同世界、敦親睦鄰、尊師重教、言傳身教、重義輕利、兼濟天下、厚德載物、知行合一等思想都在教材選文里有所體現。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世界,深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其次,要加強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理論的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3],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跨學科教學,運用高中政治課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能夠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獲得新的內涵。比如,課文《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的“民為邦本”“富民厚生”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執政為民”“共同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民觀”高度契合。這樣,學生對教材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通透。

最后,要把“三大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學生個體生活體驗融通。文化觀念是從特定歷史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價值觀念,學生接觸的是抽象的文化觀念,或者是用文字符號表現的陌生的歷史生活,對文化觀念的深入理解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回到感性的歷史生活,將歷史生活與現實生活、個人體驗打通。比如,前面提到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學生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理解后,再聯系當代“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就能夠切身體驗到“民本思想”“執政為民”、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內涵。學生寫相關話題的文章,就會充滿感恩與熱愛,而不會堆砌一堆連自己都不會感動的或華麗或枯癟的文字。

3. 圍繞立意提升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創新性

主題詞數量減少是今后寫作命題的一大趨勢。只要材料不出現主題詞或少出現主題詞,考生都需要充分理解材料的關鍵信息,才能提煉出立意需要的主題詞。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圍繞立意,科學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指導學生掌握理解材料與提煉中心的路徑和方法。當然,能夠自如應對這類材料寫作,出現主題詞的材料寫作也就不存在問題了。

首先,要加強訓練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準確理解材料是學生寫作立意不偏題、不跑題的關鍵。高考寫作材料的呈現篇幅、話題、類型、數量都會不斷變化,應對變化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對材料的理解需要準、全、深?!皽省卑▽ψ衷~、句子的準確理解,對中心話題的準確把握。比如,2023全國甲卷寫作題的材料“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技術”“時間”“人”哪個是這句的中心話題?需要準確理解“因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按恕痹谶@里顯然是指代前面的“技術發展”,所以這則材料的主題就是“技術發展在人與時間的關系中所起的作用”。[“4] 全”與“深”是指充分把握材料與中心話題相關的關鍵信息,需要針對不同材料的類型,采用不同路徑和方法理解,發現中心話題、提煉主題詞。如果材料是敘事類的,那么可以根據材料的語義框架和語義格(即“語義關系”),全面把握材料的信息,提取多個關鍵詞語,再基于關鍵詞語提取多個主題詞。比如,2023年全國乙卷寫作題的材料“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可以看作敘事類材料,是“行為—結果”的敘事模式,從敘事框架中就可以找到“強者”“對手”“競爭”“合作”“損人”“自私”“失敗”等主題詞。

其次,要培養組合主題詞形成高價值論點的能力。主題詞越多,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產生的論點也越多,深刻新穎的論點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這并不是說主題詞出現之后,就能自動組合形成很多命題(論點),而是需要學生發現不同主題詞之間的意義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讓學生掌握常見的主題詞組合方式,找到自己熟悉的且有深度的或有新意的中心論點。一是需要引導學生熟悉常見概念之間的關系。常見的概念之間組合的語義關系有條件、原因、作用(影響)、比較、對立、統一等。比如,“可為”與“有為”兩個主題放在一起,學生如果熟悉上面的語義聯系,就會快速發現它們之間是條件關系,也就能快速形成論點。二是需要在準確的基礎上選擇有一定深刻性、新穎性的論點。如果材料與習作任務提示中沒有明確提出主題詞,材料的內容又比較豐富,可以提取較多的主題詞并組合成較多的命題,這就需要學生選擇有新意、有現實價值的命題,從而能讓閱卷者感受到較強的思維能力與良好的思維品質。當然,深刻與新穎必須建立在準確的基礎上。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在立意過程中不要追求主題詞與命題的數量,而是要從自己熟悉、有價值的角度去發現與建構命題。

總之,我們要處理好高考命題變與不變的關系。一方面,需要發現高考命題如何在變化和優化中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認清高考寫作命題中材料內容的選擇、呈現方式的變化特點,從而準確把握寫作教學的方向;另一方面,需要以不變應萬變,深入理解高中新課標提出的高考寫作命題的基本原則,在平時的教學中系統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寫作教學科學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讓高中寫作教學回歸本位。

猜你喜歡
特點趨勢教學策略
趨勢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初秋唇妝趨勢
微信輔助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從語用學角度看英語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趨勢
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