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顛覆性創新:普及化時代民辦高校的價值守正與路徑突破

2024-01-24 00:17吳舸王昕鄧磊
江蘇高教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辦民辦高校辦學

吳舸 ,王昕 ,鄧磊

(1.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辦公室,廣東 肇慶 526000;2.西南大學a.國際學院,b.教師教育學院,重慶 400715)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內的重要部分,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均影響深遠。截至2021年12月,我國民辦高??倲颠_764所,占高??倲档?5.37%,在校生845.74萬人,占全國普通、職業本??圃谛I偭康?4.19%[1]。此項數據充分證實民辦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遠的未來,長時間處于補充序列的民辦高等教育,在普及化和少子化的時代趨勢下將面臨嚴峻挑戰,其生存空間必將受到擠壓。此外,產業轉型升級在需求端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需求不斷攀升,公立高校的發展勢頭如火如荼,民辦高校如不厘清自身的發展邏輯并突破傳統辦學思路,恐將面臨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2021年9月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為“讓市場的歸市場,讓政府的歸政府,建立產權合法清晰、辦學層次各就各位的現代化辦學體系”打下了堅實的法律基礎[2]?!秾嵤l例》在兩方面構筑了民辦高校的轉型路向,一方面,民辦高校應堅守其公益面向、市場面向的初心使命,以建設我國“各司其職、各安其位”發展的教育體系為旨歸;另一方面,民辦高校應顛覆其轉型模式,利用互聯網等創新型技術,牢牢抓住變革傳統民辦高等教育的新戰略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現代化人才建設視作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作為高等教育系統重要一環的民辦高校,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大力支持,又亟須認清自身現實困境,自下而上地探索守正與顛覆的轉型路徑并付諸辦學實踐。

一、民辦高校生存發展的時代危機

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隨后連年遞增。截至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約4655萬人,毛入學率約59.6%,穩步邁入普及化階段[3]。在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成為普遍意義上的公共產品,其基本特征有兩個:一是在規模擴大的基礎上提升教育質量,二是在守護價值的基礎上面向現實訴求[4]。與此同時,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從教育視角來看,這一歷史性變化體現在人民對教育公平的重新審視,對高質量教育的“上好學”訴求轉變,同時也意味著不符合民眾所需的低水平高等教育終將被淘汰。

(一)普及化背景下民辦高校的辦學囹圄

民辦高校雖然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多年來辦學質量卻仍在艱難踏步,正在落入“同質化困境”[5]。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建設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6],但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重心持續向少數強校傾斜,存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差序格局。無論是“211工程、985工程”抑或是“雙一流建設、雙高計劃”,均是國家以行政手段集中有限資源、重點建設培育進而不斷肯定其身份價值的表現,并在市場邏輯下進一步延展鞏固,呈現出金字塔型梯隊縱向漸弱的差異局面,民辦高校陷入低質境地卻無力翻身。另一方面,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明確提出“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高等院?!盵7]。在加快“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民辦高校應堅持差異化辦學、特色化發展并著力建構“高原崛起、高峰凸顯、高原之上建高峰”和具有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生態體系[8]。但當下民辦高校發展趨同化問題比較嚴重,不僅表現在辦學路線中將名校奉為圭臬亦步亦趨,比附模仿高層次公辦院校辦學模式,還體現在單向度地競相攀登“卡內基階梯”,追求短期利益開設低質“網紅專業”。

(二)數字化時代下民辦高校的發展困頓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教育作為應急手段在此特殊時期被推至前臺,“互聯網+教育”模式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我國高等教育從工業時代過渡至智能時代的歷史拐點已然出現,預示著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格局將被現代信息技術重塑。時至今日,人工智能技術正大跨步躍入高速發展階段,數字化教育革命逐漸突破作為信息化最后堡壘的教育系統,傳統民辦高校無法置身事外。

首先,專業設置脫節于社會需求。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一方面,近年來伴隨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高校共撤銷近一萬個專業點,且裁撤以5%的比例平穩保持,可見專業學科調整幅度之大。2023年3月,《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發布,教育部著眼于社會發展現狀,旨在優化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學科設置結構,明確提出到2025年,撤改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逐步淘汰與社會發展相脫軌、不相適應的學科專業[9]。另一方面,高校專業設置理應面向市場培養人才,未來職業市場將因數字化與人工智能介入,擠壓人工勞動力生存空間進而面臨高飽和、高競爭的困境。由此,傳統專業與時代脫節并在數字技能帶來的鴻溝中漸漸退場的未定事實得以管窺。

其次,教學模式落后于技術進步。傳統的教學模式落置于固定的教學場域,依照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來實現趨同的教學目標[10]。大工業時代興發的流水線型工廠教學模式,因其工具性內核所表征的靈活性欠缺、主體性失位,將與數字化時代的職業趨向、人才需求不相適應。MOOCs等線上教學平臺接踵而至,助推基于數字環境網絡邏輯的教學打破印刷技術的線性邏輯壁壘[11]。此外,傳統教育模式中課堂主導者教師正向組織者、協助者轉變,新型教學生態、學習文化令傳統的教育模式與課程樣態難以維持。

最后,組織形式消弭于時代發展。早在1963年,克拉克·克爾就指出現代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大學的組織模式,“學院生活(academic life)的神經系統活動現在越來越多地依靠電腦終端與傳真機,傳真庫正在取代思想庫,越來越少地依靠面對面接觸”[12]。晚近,“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勃興,人工智能的普及化發展,傳統形式上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均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13]。2006年,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建立在線學習組織,允許學生學習定向培養技能并獲得證書和副學士學位,其校內教育則繼續專注于提供學士學位。截至2016年,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在線學位課程總計擁有3.5萬名學生,超過了其傳統住校就讀的3萬名學生[14]。除此以外,不論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Ed Plus在線提供的定制學位課程,還是南新罕布什爾大學在線教育項目,新型高校組織形式標榜扁平快捷、多量高質的信息獲取,正以銳不可當之勢對龐大低效的傳統高校組織發起沖擊。

(三)人口轉型趨勢下民辦高校的生源危機

在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的進程中,民辦高校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廣泛多樣的教育選擇,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量變因民辦高校擴張而獲得晉升空間。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紅利伴隨生育率的持續下跌、社會平均壽命的延長逐漸縮水,我國人口結構也從健康“生產型”單向過渡至失活“負債型”,我國正面臨著“少子化”“高齡化”“未富先老”等諸多挑戰[15]。在普及化與老齡化直面相迎的新時代,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與適齡人口消減配比明顯失重。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基本保持在10%~1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我國人口出生率僅有8.54%,2022 年創歷史新低,自然增長率為-0.60%,新生人口數僅為956萬[16]。充足的生源是保證高校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生育率的斷崖式滑坡,意味著18~22歲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量銳減。高等教育擴招趨勢不變,適齡人口陡然下降,使得新生人數與擴招人數的失調窘境愈發嚴峻。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2023年韓國地方大學倒閉的順序將由南到北與其櫻花開放期順序同步,《中央日報》稱之為“櫻花結局”。由人口負增長產生的招生問題自韓國南端顯現端倪并最終導致高校的“凋零”,在一定程度上為處于生源爭奪戰下風的我國民辦高校提供鏡鑒:隨著適齡高考人數的不斷消減,高校將面臨毀滅性打擊,規模無法外延,年度支出入不敷出,部分民辦高校會因生源缺乏而被迫停辦。

二、民辦高校守正創新的基本邏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與少子老齡化問題日益發酵的背景下,加速建設契合時代所需的高水平高質量創新型民辦高校,是民辦高等教育自身實現內涵式突破的迫切需要。宏觀上民辦高校發展涵括了守正與顛覆雙向要義,二者關系實為創新機制的一體兩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歷史著眼,民辦高校創新型發展需走上守正之道;以現實落腳,民辦高校創新型發展需邁向顛覆之途。

(一)歷史邏輯下民辦高校的守正內蘊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間,民辦高等教育砥礪前行,曲折發展,一方面發揮其社會性作用,為中國高等教育系統輸送豐裕的教育資源與大量的高校就讀機會,進而打通特色化、差異化的上升渠道;另一方面發揮其經濟性作用,貢獻龐大的高等教育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國家辦學經費短缺等問題。將民辦高校發展置于歷史發展的長線中審視,其演繹進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度關聯耦合,并在政府與市場的干預下不斷推進。政府與市場兩大主體深度影響現代經濟社會資源配置,其發展的核心邏輯是政府與市場間關系的轉圜,表象上是雙方博弈而實際上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不斷完善和變革[17]。從歷史邏輯來看,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壯大受“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合力拔擢,以下將從政府與市場雙向視角探討民辦高校的守正內蘊。

1.“有形之手”:制度視角下民辦高校的公益路向守正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體系孕育于特殊的社會環境,隨制度變遷逐步發展壯大。因此,需要厘清民辦高校的制度變遷脈絡、布施邏輯,把握其發展的內在規律,以此解決現實中營利與公益互相博弈的內生性問題,進而解碼新時代民辦高校的守正向度。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為大批量學生開放受教育窗口,公辦高校日益無法滿足全社會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鄧小平充分考慮教育事業的社會效益后,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指出:“要將教育作為大事來抓,各級黨委、相關部門都需要引起重視。辦教育需要各行各業的大力支持?!盵18]政策土壤為民辦高等教育煥發生機提供生長環境,此后,1982年憲法正式頒布,民辦高等教育合法性得到認可并受法律保護,但辦學定位尚未與公辦教育做出明顯區分,立法的模糊與政策的遲滯導致民辦高校始終在夾縫中生存進而引發亂象,為經濟利益與公益性的博弈埋下伏筆。

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之前,涉及民辦高等教育的相關政策均在明確表示民辦教育具備非營利屬性,而實踐方面,部分民辦院校視公益價值身份限定如無物,辦學始終存在模糊執行、選擇執行等現象[19]。為破除亂象,1993年《民辦高等學校設置暫行規定》正式頒布,“民辦高等學校不得以營利為辦學宗旨”的表述赫然紙上,充分否定民辦教育的營利性并詮釋了民辦高校應有的公益性特征,但實際落地過程中院校方關注本體利益得失,導致制度執行偏移并最終呈現出政策效益式微的局面。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將民辦高等教育從根本上劃歸至公益服務性事業范疇,一舉更改此前十年間政策文本中頻繁出現的對民辦院?!安灰誀I利為目的”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合理回報”的表述形式,試圖在制度表層消減公益性與營利性的矛盾。2007年《民辦高等學校辦學管理若干規定》中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屬性表述由以往“屬于公益性事業”調整為堅持“公益性原則”,語義強度減弱從側面松動了公益性的辦學理想目標。此外,“合理回報”表述登場引發社會各界對逐利性資本的自由解讀,民辦高校通過模糊的象征執行獲取大量經濟利益,可見主體內部公益與效益的矛盾仍未消弭。囿于模糊性政策筑起的高墻,久而久之,民辦高校的社會形象受模糊性政策的形塑影響,逐漸固化為人們心中價高質低的無奈選擇。

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首次以“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區分民辦高校辦學屬性,實際上為“營利性”民辦教育的合法性建構提供了可能。2017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在表述上保留民辦教育具備公益性事業屬性,協同相繼出臺的配套政策進一步詮釋營利性民辦高校應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服務性屬準公共物品,“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換言之,被視作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理應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跳出經濟目標的桎梏并著眼于社會價值,這是政府對民辦高等教育目標做出的更深層次的內涵思考。2021年修訂后施行的《實施條例》強調民辦院校應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保持教育公益性。綜上而言,民辦高校在政府政策調控下正逐漸走向成熟規范,契合鄧小平為社會效益著想的教育理念。新時代下民辦高校在探求高質量高水平縱深發展的同時,必須緊隨政策,避免遭受經濟利益宰制,要堅持恪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公益路向。

2.“無形之手”:經濟視角下民辦高校的市場價值守正

改革開放初期,以增加供給為導向的民辦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國高等教育財政缺口,修補了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短板,自誕生之際便承擔起打破公辦高等教育“一統”格局的歷史,其崛起是歷史的必然產物[20]。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做出決定,將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置于比肩地位,尋求共同發展。但根據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主要勞動力市場與次要勞動力市場間存在區隔:主要勞動力市場提供穩定就業生存環境、優質生存待遇且有職業保障的工作崗位;次要勞動力市場則與之相反[21]。誠然,我國高等教育市場以往存在割裂現象,存在主要市場——公立高等教育市場和次要市場——民辦高等教育市場,前者錨定優質就業港灣提供高水平教育資源,后者則因達爾文式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及自身競爭力不足等問題深陷低壓環境[22]。為解決這一問題并激活民辦高等教育引擎動力,從外部來看,教育部于2007年頒布《民辦高等學校辦學管理若干規定》,旨在引導民辦高校規范化發展并進一步明確其辦學定位、辦學行為,提倡與公辦高校錯位發展。從內部來看,國有民營二級學院——獨立學院于江浙地區興起并迅速發展,推動多元差異化辦學格局形成,為社會不斷供輸大量專業型、應用型人才。由此可見,政策推力與民辦高校內生性發展里應外合,將主次要市場的尖銳矛盾合理、圓潤地轉化為差異化市場的優勢與特色,賦意公辦和民辦錯位協調發展,同時為民辦高校建設打造了一條“面向市場、走向市場”的轉型通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性支撐、科教興國的關鍵要素?!盵23]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民辦高校需要走“特色辦學”和“錯位發展”之路,拿準自身辦學特色,面向優勢市場,將應用技術緊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生產力,把創建“地方性、應用性、特色化、國際化”的高水平應用型民辦大學作為總體奮斗目標。在公辦與民辦高?!案靼财湮?、各就各位”的發展態勢下,“過于強調名牌身份建設,獲求世界強校頭銜,將使得院校建設的精力和資源偏離更為現實的目標”[24]。作為高等教育市場補充性工具的民辦高校,應堅守其市場面向,建設以新市場為導向的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培養強競爭力的應用性專門人才,祛魅盲目追隨公辦高校的“泡沫理想”,落錨本地市場終能行穩致遠,駛向美好未來。

(二)實踐邏輯下民辦高校的創新機遇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教育現代化譜制清晰走線,繪制教育強國的理想宏圖,這意味著對傳統教育體系的超越勢在必行,民辦高等教育體系高質量建設儼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煥新的關鍵節點。但目前民辦高校轉型仍面臨著“走老路”、未引進先進辦學理念、無法超越自身歷史定位等問題,最終導致其裹足不前,嚴重滯緩民辦高校高質量發展進程。為此,民辦高校需要錨定現實,依照實踐邏輯探索創新條件。具體而言,一方面,科技型時代為民辦高校顛覆轉型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皩⑿畔⒓夹g由教育場域的外在器具轉化為學生個體成長的內蓄力量,其深刻要義是顛覆與變革,重構與再生,進而令教育升華為信息時代的新樣態?!盵25]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再生,革新符合不同定位的高校教育理念將成為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先手棋,建構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的學習平臺將成為教育數字化建設的著力點,打造面向不同人才市場的教學生態將成為教育數字化建設的旨歸要義。另一方面,老齡化時代為民辦高校顛覆轉型提供雙重的需求窗口。其一,市場對養老服務專業型人才的需求尚未得到填補,目前我國開設養老服務與管理的專業院校較少且分類單一、針對性不強,導致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層次單調、對標領域狹窄,養老服務產業事業發展與各類人才的需求不協調等問題。其二,銀齡人才對教育資源的訴求尚未得到滿足,全民終身學習環境提倡社會各界積極開展老年教育,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通過提高老年資源整體水平進而實現人口后紅利時代勞動力結構的轉型突破。一言以蔽之,時代背景滋養著民辦高校創新式轉型沃土,而顛覆式創新理論與民辦高?!白越M織”特性又在應然與實然兩個維度,為其轉型落地提供生根發芽的實踐條件。

1.應然層面:顛覆式創新理論與高校的適配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創新”視作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而后“創新”逐漸滲入社會各業,并成為社會高速發展的活躍因子與動力元素,將其置于高等教育領域同樣具備顯著效果。20世紀90年代初,顛覆式創新理論由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意為“脫離已存在的競爭市場,拒絕沿著傳統發展路徑的持續創新,而應通過尚未存現、無法與以往相匹敵的產品打破原有發展軌跡”[26]??死锼固股瓘钠髽I身份角度提出創新的兩條不同路徑,即延續性創新與顛覆式創新,前者著眼于改進現有主流市場上的產品,后者立足于徹底脫離主流企業形式,進而影響產業競爭規則與商業模式[27]。當顛覆式創新理論模型從經濟領域越位嵌套至高等教育領域,舉隅美國高等教育危機中營利性大學的突破,便不難發現顛覆式創新理論與民辦高校的高度適配關系。

20世紀末,美國巨型大學的低效率、高成本運作邏輯令高等教育中知識生產與教育服務的費用不斷攀升,政府的大量教育投入并未獲取預想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社會各界的消極不滿情緒鉤織信任“繭房”,新技術革命鑄制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美國高校的頭頂。美國院校董事會在1996年公開表示美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嚴重危機中,對比來看,美國傳統公立大學面臨沖擊時呈現出明顯的路徑依賴,受制于“公共部門”屬性與“大學核心能力剛性”特點,以保守的態度維持著在戰術上的局部修補、完善,旨在利用持續性創新使大學運作更有效率,更適應社會發展需要[28]。美國營利性大學的誕生,徹底顛覆了傳統公立大學教育模式,致力于打造開放性、高效性、互動性兼備的廉價在線課堂,為低端市場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教育服務。網絡教育的勃興令美國營利性大學突破傳統公立大學的包圍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高等教育危機??死锼固股c艾林合著的《創新型大學:改變高等教育的基因》,通過傳統和創新兩個“極端對象”的歷時對比分析透視大學發展模式,著重講述創新型大學何以突破重圍。前者以美國傳統公立大學——哈佛大學為典范,后者以創新型大學——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為示例,兩者之間從文化、模式、理念等方面均有區別。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以培養適應社會的學生為旨歸,采用純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模式,在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兩個維度為學生提供便利條件,打破了傳統高校對學生的限制性選擇并著力開設面向大眾的效能型在線課程,將顛覆式創新深深刻入其轉型發展的基因中,強調大學自身不斷定義自我,實現價值。換言之,顛覆式創新理論作用于高等教育領域,其本質是突破傳統大學的發展圭臬,追求辦學的思維突破并吸納更多現代性元素,使大學化身為回應時代呼聲的新型發展場域。

2.實然層面:民辦高?!白越M織”的靈活性

“如果一個體系在沒有外界特定的干涉作用下,獲得時空或功能的結構那么便稱之為自組織體系。這里的‘特定’指非強制性且外界是以非特定方式作用于該體系?!盵29]這意味著在不受外界的特定干擾下,自組織系統可以部署各要素在特定目的的昭示下,自發進行協調組織,與之對應的即“他組織”。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民辦高校雖受上層行政、政策規范的制約,但在學校辦學層面中兼有目標自定向性與交互自反饋性等其他性能,更多地需要院校自身的實踐探索。相較于我國受政府行政管理介入顯著的“他組織”型公辦大學,民辦高校因其“自組織”特性,得以在自我發展與環境變遷的雙向作用中審時度勢,產生高效功用進而盡可能滿足不同社會環境的需要。博弈理論可用于闡釋自組織系統與社會其他系統間的關系,自組織系統的生存要旨并非是在同一競爭環境下各組織間的零和博弈,而是占據特色化的差異生存位置,進而促成共贏局面。以自組織特性顯著的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為例,高校之間鮮有惡性競爭,而是在橫向構建各區域協調發展的合理布局,縱向形成綜合性大學—??茖W院—社區學院的多層構筑,為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穩步前行奠定基礎。美國高校差異化的生存策略為我國同樣具備靈活自組織性的民辦高校提供鏡像范式。在自組織狀態下,民辦高校主體表征為較高的自主權與辦學效率,得益于其靈活的辦學機制,高??筛鶕陨淼男枨筮x擇性吸取外界的物質與能量,在此過程中系統要素的能動性可獲較大限度的發揮,助力構筑創新型、專門型的民辦高等教育體系,“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自組織意味著創新,自組織的實質就是創新”[30]。

三、民辦高校顛覆性創新的突破路徑

面對數字化浪潮與人口轉型的沖擊,推動民辦高等教育創新型發展既是時代所趨,更是現實所迫。為加快轉型步伐,遏制辦學模式同質化的問題,打破人才培養陷入洼地的局面,突破思維至行動層面的傳統沿襲困境,在守正公益性與市場價值的基礎上,民辦高校亟須緊密貼合時代背景并著力探索顛覆式創新的突破路徑。

(一)指引辦學路向:提供開放契機與環境

數字化與人口轉型時代雖掣肘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量型發展,但為民辦高校高質、優質發展填充時代底色,為其轉變辦學路向設置新路標、提供新指引。一方面,民辦高校應牢牢抓住時代走向、握緊時代脈搏、領悟時代號召,自下而上地主動接納數字化轉型,從理念、形式、制度等多維度破除傳統大學學術制度的保護機制,創制新的課程形態與學習方式。此外,生育率不斷走跌以及老齡化問題加深給我國高等教育敲響警鐘,民辦高校應砥礪前行,杜絕不作為、亂作為現象,順應受教育者新的教育需求,打開教育市場新的需求窗口,結合地域產業結構強化自身辦學特色,著力構建強校優企合作模式,大力挖掘企業資源,推動校企有機融合,進而形成區域辦學競爭力。同時民辦高??赏ㄟ^填補銀齡群體終身教育缺口并搭建開放性平臺,解決生源結構單一、教育銜接度不足等問題,主動承擔補充高質量教育資源、教育服務的社會使命。另一方面,制度供給模糊問題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陷入低端鎖定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制度真空”和執行不力導致的“制度乏力”?!睹褶k高等教育法》雖承認民辦與公辦院校的比肩地位,但歷時政策引發的“營利”之辯形塑公眾的固化認知,根植于社會群眾的心中,最終仍導致高等教育內部不平等現象的產生?!邦嵏驳目蚣芟?各組織的顛覆式創新均得益于高層積極的推動力,否則所有創新皆是匹配當前現實情況、價值體系和經濟模型的持續性創新,因為一個組織無法自發顛覆自己?!盵31]為此,國家應自上而下建立高水平政策保障體系,在穩步推進分類管理政策的前提下,優化民辦教育外部環境。其一,健全民辦教育政策體系,引導民辦教育綜合性標準化轉型,落實多部門協作改革機制并確保補償獎勵等政策可行有效。其二,完善分類評價政策體系,及時喚醒盲目攀登卡內基階梯、追求同質化“名?!眴我荒繕说拿褶k高校,在高校建設資源注入過程中分類實行不同標準,引入動態平衡的競爭機制,促使民辦高校自主自強,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其三,落實政府“放管服”政策體系。建設高等教育領域內的服務型政府,其身份應逐漸從具有直接干預作用的“握槳人”過渡至起宏觀調控作用的“掌舵者”,在依法自主辦學、強調良好市場秩序的背景下,民辦高??沙浞职l揮其辦學“自組織”特性,發揮后發優勢,建設新時代創新型高水平民辦大學。

(二)優化學生培養:把握特色進口與出口

高等學校肩負為社會培育專門人才的基本職能,而卓越大學最根本、關鍵的目標是吸引和培養卓越人才,數字化與人口轉型時代迎頭相遇,對高素質應用型、技術型、專業服務型人才皆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從供需兩端著手,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對接時代所需,順應教育層次、類型不斷豐富的趨勢,將優質視作基本要求,將特色視為核心競爭力。首先,分類吸引特色化生源。關注非傳統生源,主動尋求公立大學招生的“縫隙市場”,在生源數字不斷減少的背景下避免激烈爭奪。第一,學校層面推行招生利好政策,廣泛吸納高考失利人才,對契合本校強勢學科、滿足對接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開放“綠色通道”,這將是民辦高校形成良好人才循環生態、樹立區域性優勢形象的重要成因。第二,從服務當地、補充繼續教育資源出發,將可接受、有意愿的繼續教育群體視作生源市場,就業培訓與通識教育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學歷水平并優化勞動力結構。第三,與當地社區積極構建老年人學習共同體,解決當下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現象,滿足因銀齡人口陡增而延伸的工具性、價值性需求。其次,分層打造特色化培養模式。依照就業與升學兩類需求導向,學力與學情的雙重標準判斷,對發展目標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分層培養。其中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中,民辦高校應專注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能力;以升學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中,民辦高校則應側重于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學術科研等方面的水平。最后,按需加強特色化校企鏈接。形成產教深度融合的有機整體,圍繞強勢學科領域密切開展體系化、制度化的校企合作,構建企業參與自“進口”至“出口”全過程的人才培養運行體系,進而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特色化深度融合。

(三)轉構課程設置:貫通高效線上與線下

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令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發生劇變,信息技術延伸了教育的時空維度,將顛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的組合形態將走向時代前沿,如果民辦高校無法順時而為“破壁出圈”,終會導致其陷入同質化怪圈“故步自封”。為此,民辦高校應主動把握自身辦校特色,明確育人目標,以網絡技術為顛覆式變革工具,貫通“線上-線下”一體的應用型課程體系,進行教學內容、方法創新,形成標識性的特色服務和產品。從“線上”角度來看,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的數字化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制訂模塊化、多樣式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并實施智能化的教育評估,從學習模式、教學手段、評價體系等方面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建構優質線上教育服務生態。從“線下”角度來看,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引發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調,高科技應用型人才供不應求的情況更加突出。據報道,人工智能行業中語音識別等四個主要技術方向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5[32]。民辦高校應建構就業導向型課程體系,緊跟數字化時代產業發展與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積極開墾“處女地”并開設具有長遠發展戰略目標的專業課程。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的“社會滯后性”、高校養老服務型人才專業設置存在缺口、培養層次單一且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我國養老人才隊伍的數量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老齡產業的需求,未形成資源有效供給鏈進而形成錯步局面。民辦高校應肩負時代重任,主動對接老齡化社會的市場需要,與當地養老服務產業緊密結合,著力培養專業型養老服務型人才,打造完善的社會供給鏈。

“十四五”期間,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推進高等教育院校綜合改革成為必經之路。以數字科技賦能民辦高校創新型發展,將顛覆式理論根植于其辦學理念與轉型模式中,巧妙運用自身辦學機制靈活、“自組織”等特性,從標準化、格式化、同質化裹挾的發展脈絡中脫逃,有助于民辦高校加速聯通信息教育孤島,彌補公辦與民辦的鴻溝。與此同時,民辦高校應在尋求創新型突破外推進持續性教育產品升級,合理優化已有課程結構,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教育水平,以此達到顛覆式創新與持續性改革的和諧共生,貫徹民辦高等教育從外延式至內涵式再到高質量的發展邏輯,最終實現2035教育現代化偉大目標。

猜你喜歡
民辦民辦高校辦學
民辦本科院校開展文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新時代加強民辦中小學黨建工作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基于學科競賽的民辦本科高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民辦少兒英文圖書館工作初探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與職業(2014年4期)2014-04-17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