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機制研究

2024-01-30 09:12紀競垚
社會建設 2024年1期
關鍵詞:照料資源配置居家

紀競垚

一、引 言

近年來,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笆晃濉睍r期,上海、北京等地提出了“9073”“9064”①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或6%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或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養老。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模式,該模式在十余年間指引了各地“板塊式”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方向。隨著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以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方式與老年人整合式、一站式的養老服務需求逐漸脫節,導致資源重復低效、割裂浪費和分配不均等問題。因此,2019 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這意味著長期以來“板塊式”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格局開始發生改變。然而,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中,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三者的關系尚不明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如何協調發展仍不清晰,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有待優化?;谌哧P系構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探索三者如何協調發展,對于優化我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創新發展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具有重要意涵。

二、理論基礎和文獻回顧

(一)概念界定

從理論和實踐發展來看,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方式主要包括機構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養老服務資源是指支撐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土地、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是資源供給主體,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方式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向。因而,通過厘清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之間的關系,可以進一步明晰各類資源配置的方向路徑。

通常而言,對于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概念的界定大多從居住地點與服務供給兩個維度進行劃分。一是“地點說”,即根據老年人居住的地點進行區分。為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務即機構養老服務,《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規定,養老機構是指依法辦理登記,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護理服務,床位數在10 張以上的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指的是為住在社區嵌入式機構(如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驛站等)的老年人所提供的日間照料或短期、集中照護服務。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23 年發布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范》,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是指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與身體機能維護、心理健康支持、日常生活協助、環境改善相關的服務活動。二是“服務供給說”,即根據服務供給主體區分這三個概念。由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為機構養老服務,而由社區資源提供的服務為社區養老服務,由社會力量和家庭成員共同提供的為老服務則為居家養老服務。近來學界還提出了“混合說”,即從居住地點和服務供給的混合角度探討這三個概念(陳友華,2012)。例如,大部分由各地出臺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將居家養老服務界定為在政府主導下,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村)為依托,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居(村)民委員會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務,滿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會化服務需求的養老服務。在實踐中,社區養老服務的概念較為模糊(黃石松,2019),近年來很多政策和文獻運用了“社區居家養老”或“居家社區養老”的概念,甚至有一些文獻直接將社區居家養老稱為“居家養老”(丁志宏、曲嘉瑤,2019)。

(二)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關系

1.由重視機構養老服務向做大做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轉變

我國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相對成熟,在服務內容、服務標準、服務流程等方面自成體系。例如,國家出臺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關于推進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許可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強機構養老服務體系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與機構養老服務相比,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大力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支持5 批203 個試點地區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區域覆蓋全國各省,從制度安排上逐漸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容、規范等進行規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逐漸明晰,服務方式不斷創新,服務質量持續優化。

2.發展思路從“板塊式”到“整合式”

以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重強調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分工,“板塊式”養老格局一度成為推進老齡工作的抓手。例如,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主要將養老服務劃分為居家、社區、機構三大板塊,這三個板塊資源配置形成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的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的“9064”格局。然而,“板塊式”養老服務格局的問題在于:一方面,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資源被割裂為各個板塊,事實上,三種養老服務資源是相互聯系、資源共享的;另一方面,三者比例有待商榷,特別是尚未厘清90%居家養老和6%社區養老之間的區別(見圖1)。

圖1 我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格局發展思路的轉變

在養老服務體系中,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并不一定出現此消彼長的“零和效應”,而應形成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正和效應”(尹德挺等,2020)。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三者應協調發展后,各地不再過度強調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的界限和人群比例劃分,而是對服務需求不同的老年人各有側重并共同解決養老問題。相比之下,“相協調”更加追求“蛋糕做大”基礎上各方利益的激勵相容。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智慧化手段實現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三者協調發展,以綜合信息平臺為技術載體,貫通養老資源、服務及監管,優化老年人對智慧養老的服務體驗,以實現三者資源的整合(左美云,2018;趙曼、邢怡青,2021)。然而,僅僅通過智慧化的手段能否實現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的資源整合銜接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三)整合照料的理論探討

整合照料(integrated care)是近年來國外努力推行的政策理念(Orrell et al.,2019)。整合照料的本質在于資源整合,因此對養老服務資源的協調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尚無對整合照料的權威定義(杜鵬等,2014)。有學者將整合照料視為多類型服務過程,認為整合照料應以老年人為核心,進行差異化的需求評估與個案管理(Stoop et al.,2020),通過整合不同組織的照料服務,并在資金、管理、組織、服務輸送等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連接,在醫療部門和照料部門之間實現協作(Zhou et al.,2021;Zhang et al.,2018)。也有研究者從不同供求主體的角度出發,認為整合照料對于不同主體的含義有所差異。對服務對象而言,整合照料是一個涵蓋預防、治療、康復、護理等一體化的服務過程(Chen,2019);對服務提供者而言,整合照料是與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員一起工作,通過跨專業的服務團隊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對管理者而言,整合照料是管理多樣化的照料團隊,并將工作目標合并或協調一致;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整合照料是財政上的合并或部門間的協調(Lioyd & Wait,2006;胡宏偉等,2017)。

從形式上看,整合照料大體可以分為機構層面的服務整合以及社區層面的服務整合。機構整合方式著眼于照料機構層面的協調,提升服務的可及性和照料的連續性。社區整合方式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將機構等照料資源集中調配,以提供不間斷的、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無論是機構整合還是社區整合都涉及功能性整合、組織性整合、專業性整合、醫療性整合等,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總體性事件,需要統籌考慮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一線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的角色(李海榮、李兵,2019)。

從整合維度上看,整合照料可以分為橫向整合與縱向整合。此處的“橫向”是在整合宏觀、微觀層面上的,即宏觀層面上的系統整合、中觀層面上的組織整合和專業整合、微觀層面上的臨床整合。系統整合是指將組織的結構、政策和規則結合起來;組織整合既包括組織的合并,也可以通過簽訂合同、戰略合作等方式實現非完全整合;專業整合主要是指不同專業、行業的人員建立伙伴關系,共享責任義務,共同為老年人提供服務;臨床整合主要指通過跨越不同專業、部門和制度藩籬,以被照料者為中心,協調不同的照料服務,為個體提供基層醫療、照料等一站式服務(Brown &Menec,2018;Banerjee & Sadana,2021)?!翱v向”則是在整合強度上的,根據整合強度可以分為完全整合模式、協作模式和連接模式。完全整合模式屬于最高層次的整合,通過成立新組織將不同系統的照料資源匯集,并完全控制照料資源;協作模式屬于中等程度的整合,要求建立一個明確的伙伴關系來協調照料服務,在此過程中,各個照料體系仍處于獨自運行的狀態;連接模式屬于最低層次的整合,要求服務提供者能夠根據老年人需求進行服務轉介和連接(胡宏偉等,2017)。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基于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的關系,嘗試搭建本土化的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研究主線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探討三種服務之間的關系。在供給側,本文主要分析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的政策沿革和創新實踐;在需求側,本文主要利用全國性調查數據從“在哪養老”和“靠誰養老”兩個維度分析老年群體對于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主觀意愿(見圖2)。

圖2 研究框架

事實上,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既需要考慮目前三種服務的供給現狀、政策導向和各地先行先試的經驗,同時在積極老齡觀的指引下,也需要考量老年群體對于三種養老服務需求的主觀意愿,因為老年人并非被動需要照料的個體,而是積極能動的主體(杜鵬等,2021)?;诖?,本文將通過綜合考慮養老服務資源供求狀況,結合整合照料理論框架,構建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

(二)數據來源

為考察老年群體對于三種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主觀意愿,結合樣本的代表性、權威性和實效性,本文使用2018 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hina Lo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數據。CLASS 調查是大型全國性、連續性社會調查項目,該數據更加強調老年人的社會特征,對于老年人家庭及社會養老意愿、社會照料需求等相關議題更為關注。CLASS 采用分層多階段概率抽樣方法,調查對象為年滿60 周歲的中國公民,調查范圍覆蓋全國28 個?。ㄗ灾螀^、直轄市),總樣本量為11 418 人。

(三)研究方法

在需求側層面,本文主要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討老年群體對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主觀意愿。利用2018 年CLASS 數據描述分析老年人對“在哪養老”與“靠誰養老”等問題的主觀意愿。

在供給側層面,本文主要利用案例分析法,選擇北京、上海等地關于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協調發展的典型案例來揭示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創新實踐。

四、需求側:老年人對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主觀意愿

老年人自身的養老意愿是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重要參考,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不僅是“自上而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更需要發揮老年人自身能動性作用,充分考慮其主觀意愿進行資源配置。

在養老地點選擇方面,超九成的老年人選擇居住在家里養老,但社區、機構等社會化養老方式也逐漸被接受。根據CLASS 數據顯示,選擇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分別為94.4%、2.3%和3.3%。事實上,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 年,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占95.4%,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僅占0.7%。

在養老主體選擇方面,照料主體多元化成為發展趨勢。CLASS 數據顯示,44.1%的老年人認為照料應由政府、子女和老年人共同承擔,有36.3%的老年人認為照料應由子女承擔;而認為照料應由自己或配偶承擔的老年人占9.7%,認為應由政府獨自承擔的占9.9%。

上述分析表明,在現階段,居家養老仍然是老年人最為接受的養老方式,與此同時,有超過四成的老年人認為其照料責任應由政府、社會和家庭共同承擔,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認為應由子女照料的老年人的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發展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服務,不僅是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滿足老年群體新需求的必由之路。

五、供給側:社會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政策沿革與創新實踐

(一)社會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政策沿革

從政策發展角度來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用國家五年規劃的時間線來劃分,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之間的關系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從“十一五”時期到“十四五”時期,其發展思路也發生了關鍵性變革。

“十一五”時期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2006 年,《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照料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同年,《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意見的通知》也提出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則強調要形成以家庭為主體、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社會福利體系;《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體系。

“十二五”時期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2011 年,國家“十二五”規劃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 年)》提出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該時期將機構養老的定位由“補充”改變為“支撐”,其主要考量是優先保障孤老優撫對象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獲得更專業的機構養老服務,并兼顧全體老年人改善和提高養老服務條件的要求。

“十三五”時期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在2015 年11 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居家、社區養老的表述與“十二五”時期相比未發生變化,但將“機構為支撐”改回“機構為補充”,這折射出我國養老政策的新思路,是根據中國國情、文化傳統及現實需要做出的新調整。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開始進入老年期,“新老年人”的養老方式也發生著變化,這一調整從國家對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資源利用等角度來說是最優選擇。2017 年2 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 年,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這一時期強調醫養結合發展,國家出臺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關于印發醫養結合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明確醫養結合的內涵、組織實施方式與保障措施。

“十四五”時期則強調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笆奈濉睍r期,關于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發展思路發生了關鍵性變革,從以往強調分塊發展轉變為協調發展的思路。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的界限不再被過度強調,相關政策支持各地探索適合本地特色的多樣化整合式養老服務。同時,在以往醫養結合的基礎上,加入了“康養”的內容,這一方面強調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將醫療、康復、養老作為服務閉環綜合考慮,同時也涵蓋康養產業等內容,這與“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對于發展銀發經濟的強調如出一轍。因此,在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過程中,需要統籌考慮多元主體,促進老齡事業和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二)社會養老服務協調發展的創新實踐

從實踐上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正結合本地實際探索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源協調發展模式。大體上可以將這些嘗試分為兩類:一類強調建立一套資源協調機制,在該機制下以信息化平臺為載體,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供給主體,特別是壓實街道、鄉鎮政府在落實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中的主體責任;另一類側重服務本身的整合協調,通過物理空間的整合,以社區為橋梁紐帶,將機構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及相關組織結合起來,為老年群體提供整合式、一站式服務。

1.機制協調

北京市率先探索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機制,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因地制宜”的整體性治理思路,通過夯實街道、鄉鎮屬地基本養老服務責任,推動區域涉老政策聯動、資源整合、服務連接、供需對接、跨界協同、全員參與。在此過程中,為了解決區域內養老服務資源分割和“最后一公里”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北京市各區試點建立街道、鄉鎮層面的養老服務聯合體。例如,朝陽區以行政轄區為單位,將養老照料中心、養老服務驛站、醫療服務機構、各類商戶門店、公共服務商等碎片化的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形成立足社區、輻射居家的養老服務合力。通過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的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歇歇腳、喝口水、解內急、防走失、敢救助”等“6+N”項便民服務,從而在街道區域內形成對老年人生活友好的社區養老服務圈。目前,北京市已在朝陽區、豐臺區等多個區開展養老聯合體項目,并取得了一定進展。

北京市探索街道、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規范化運行機制,確保各類養老服務資源統籌協調。具體而言,街道、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在街道黨工委(鄉鎮黨委)領導下,以轄區內養老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核心層服務主體以及轄區內各類服務商等關聯層服務主體為依托,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綜合布局、統籌協調,為轄區內全體老年人提供就近精準的養老服務,該聯合體發揮資源整合平臺、供需對接平臺、服務監督平臺、誠信建設平臺等“四大平臺”作用(見圖3),有利于養老服務資源充分整合對接、合理配置。通過建機制、保運行,養老服務聯合體能夠促進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下沉,及時發現老年人需求,推動養老服務供需對接,成為老齡化社會下落實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

圖3 北京市街道、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實踐

2.服務協調

在居家層面,設置家庭養老床位。家庭養老床位是指依托附近的養老服務機構,通過家庭適老化改造、信息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等方式,將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環境搬到老年人家中,將專業的照護服務送到老年人床邊,讓老年人在家中獲得相當于養老機構服務標準的連續、穩定、專業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提升居家生活的失能、重殘老年人的專業照料服務水平及其生活質量。這一舉措的本質是通過社會化服務、適老化改造和智能技術應用補充老年人因身心老化、失能失智及家庭照護不足等造成的居家基本生活障礙。2021—2023 年,民政部、財政部已在134 個地區實施了三批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通過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專業化服務以及居家養老親情服務。

在社區層面,建立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上海、廣州、天津、青島等地建立了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通過機構輻射居家站點等方式,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享受專業化的為老服務。例如,上海市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主要在城鎮地區開展,結合轄區特點規劃布局,依托社區養老綜合體和若干個家門口服務站點,形成兩個層級的服務供給,在社區內圍繞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嵌入相應的功能性設施、適配性服務和情感性支持,讓處于深度老齡化的社區具備持續照料能力。天津市打造“家—社區照料中心—社區養老院”嵌入式三聯一體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提供在社工介入下的短期托老、無圍墻訂單式照料護理、家庭護理能力提升、老年人康養、老年人助餐等一系列的養老服務。

在機構層面,建設集中式居家養老社區。共有產權養老社區試點項目是在機構層面整合各類服務資源的典型代表。該模式下的養老社區運營商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等相關服務,與老年人分別擁有5%和95%的產權。其土地獲取方式更加多元,通過盤活大量國有存量、國企自有土地的方式,實現土地資源的快速獲取。同時,在北京的試點明確了設施配套方式,共有產權養老社區配建養老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還明確了優惠政策,養老社區的住房享受水、電、氣、熱居民價格和運營補貼,參照居民住宅實行房屋公共維修基金制度等,由此保障共有產權養老社區的持續運營和醫養、康養資源的協調發展。

六、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構建

通過上文對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分析,本文以老年人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考慮三種服務資源的供給關系,構建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

(一)模型要素

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涉及服務供給主體、服務需求主體、服務資源類型、資源配置模式及資源協調載體等要素。

第一,服務供給主體包括政府、市場、社會和家庭等。政府主要提供政策支持及服務監管,市場、社會和家庭則直接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第二,服務需求主體為老年群體。因此,服務供給需要以老年人需求為中心,同時考慮老年群體的異質性,如區分基本養老服務對象等,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化養老服務。

第三,服務類型主要分為機構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各地也探索出三種養老服務多層次整合的模式。

第四,資源配置模式主要包括協調層面與協調強度兩大維度。結合整合照料相關理論,橫向視角主要分析資源協調層面,宏觀上強調政策協調、部門協同,微觀則強調各類服務的協調以及各專業人才建立伙伴關系,從而為老年人提供整合式、一站式服務;縱向視角主要分析協調強度,本文更加強調機制協調,即通過設計一套機制來使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各類資源整合銜接,從現階段實踐經驗來看,可以采取協作模式或連接模式而非完全整合模式。

第五,資源協調載體為信息化平臺。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將服務供給方、需求方及各類資源整合,統籌協調,合理匹配相關資源。

(二)模型構建與闡釋

在厘清各要素的基礎上,本文嘗試結合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構建本土化的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如圖4 所示,該模型主要包括三大層級:資源供給層、資源配置層和資源接收層。資源供給層是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資源接收層是老年群體接受服務的運行機制,資源配置層為在“供給”到“接收”的過程中,服務資源配置的運行機制。

圖4 本土化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

資源供給層主要包括養老服務資源供給主體,如政府、市場、社會和家庭。從目前的政策導向來看,各類資源主要集中于家庭層面,如各地為照料者提供專業化照料培訓服務或為家屬提供喘息服務等,家庭成員再根據老年人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未來社會養老服務將進一步為家庭賦能,通過支持家庭,強化家庭成員養老責任。

資源配置層主要包括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模式和配置載體。在資源配置模式方面,宏觀層面促進政策協調與部門協同,梳理涉老服務相關政策,避免政策之間存在矛盾沖突,同時加強民政、衛健等單位的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全國老齡委作為組織協調部門加強資源統籌,減少資源浪費。在宏觀政策引導下,指導微觀層面的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協調發展,為老年群體提供整合式、一站式服務。具體而言,以社區養老服務作為橋梁紐帶輻射居家養老服務,同時整合機構養老服務專業化資源,通過不同組織間簽訂合作協議、轉介服務等方式促進服務資源互相協作與連接,同時各專業人才建立伙伴關系,以協作模式或連接模式協調服務資源。資源配置載體主要為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通過建立并有效應用信息化綜合平臺,不斷提高平臺統合、多鏈連接、連續遞送等信息統籌應用能力。緊扣養老服務內在規律,通過系統平臺建設,將發現感知、供需對接、評估計劃、質量監控、資源統籌、多元支付、服務協調等要素形成工作閉環,提升服務需求的動態滿足能力。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多維共享窗口,實現政府、養老服務機構、醫療機構、志愿者及各類服務商等聯合體成員共享為老服務供需信息。

資源接收層是以老年群體為核心的養老服務資源接收機制。一方面,老年人不是被動接受服務的個體,服務供給需要考慮老年人的養老意愿,根據其意愿和需求分配服務資源;另一方面,老年群體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存在群體異質性。為了精準提供養老服務,政府應逐漸厘清基本養老服務對象與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為高齡、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為普通老年人提供普惠性養老服務等。從理論上看,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在微觀層面,可以由養老顧問或個案管理員等對接老年人服務需求與各類服務資源;在宏觀層面,各類政策資源可以通過“補人頭”等方式直接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財政補貼或服務,這樣更能提高老年人群的獲得感。同時,信息化平臺也將老年人需求收集到資源供給層和資源配置層,并反饋老年群體評價,由此形成資源供給—對接—反饋—評估等服務閉環。

七、結 論

本文基于整合照料相關理論,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出發,以老年群體對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主觀意愿為出發點,結合近年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政策走向和地方對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協調發展的創新實踐,嘗試構建本土化的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從需求側來看,目前居家養老仍然是主流的養老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方式逐漸成為老年人的“備用選項”;老年人對照料主體的選擇也從單一的家庭逐漸轉變為政府、社會、家庭等多元主體;另外,老年人對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主觀意愿存在群體性差異。從供給側看,在政策層面,我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從“十一五”時期到“十四五”時期逐漸發生變化,發展思路從居家、社區、機構三者板塊式發展轉向協調式發展;在實踐層面,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開始探索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協調發展的多元模式,大體上包括機制協調與服務協調模式。

在養老服務資源供求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構建了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理論模型。該模型統籌考慮資源供給、資源配置、資源接收等層面。資源供給層強調為家庭賦能,將政府、市場、社會養老服務資源下沉至家庭。資源配置層包括資源配置模式和資源配置載體兩大維度,其中,資源配置模式強調宏觀層面的政策部門協調與微觀層面的以社區為橋梁,通過連接模式與協作模式整合服務資源;服務載體則通過信息化平臺等方式將各類供需資源統籌銜接。資源接收層則以老年群體為核心,通過在宏觀層面“補人頭”以及在微觀層面促進養老顧問、個案管理員等提供的相關服務與老年人精準對接,為老年群體提供綜合連續、方便可及的服務。當然,理論模型在構建的過程中也受現階段服務能力、服務方式等限制,在今后的探索實踐中,該模型仍需不斷優化,以期更大限度地精準對接、整合服務資源,進而提高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猜你喜歡
照料資源配置居家
《居家》
照料父母對子女健康福利的影響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數據的實證分析
學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對高齡老人臨終照料成本的影響①
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撐起一把保護綠傘
居家好物,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我國制造業資源配置概述
把資源配置到貧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偵查資源配置原則及其影響因素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