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承視域下電視節目的傳播策略研究

2024-03-08 11:55李莉
新聞潮 2024年1期
關鍵詞:傳播策略文化傳承電視節目

作者簡介? ?李莉,廣西廣播電視臺編輯

【摘 要】電視媒體承擔著滿足受眾精神文化需求、弘揚主流價值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隨著越來越多優秀的文化傳承類節目引起強烈反響、收獲良好口碑,這一類型電視節目的挖掘和打造成為新時期電視媒體內容創新的一大切入點。為了制作出更多兼具社會價值與傳播價值的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有必要借鑒優秀作品的運營之道,探尋新媒體環境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策略,解讀和探尋文化類節目的破圈之策。

【關鍵詞】文化傳承;電視節目;傳播策略

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中根基深厚、活躍度較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當責無旁貸。近年來,電視媒體上不斷涌現的文化類節目因內涵豐厚、形式新穎令觀眾耳目一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時代意義。此類電視節目在發揮文化傳承功能的同時,也為觀眾創造了習得知識文化、享受視覺盛宴的機會,因而越來越成為電視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類型之一。進入融媒體時代,以文化傳承為旨歸的電視節目既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又面臨來自新媒體的挑戰。如何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將優秀文化最大范圍地傳播出去,以及如何抓住在國人中興起的文化研習熱潮,鞏固電視媒體在傳播陣營中的地位,是電視媒體人需要面對的重要現實課題。

一、文化傳承視域下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

(一)集高雅內核與通俗形式于一體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內涵厚重、意境悠遠的高雅文化。在受眾的刻板印象中,對高雅文化的欣賞離不開相關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鑒賞水平,因此,大眾往往望而卻步,高雅文化也同時被“束之高閣”。但電視是大眾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通過電視呈現的文化內容通常經過通俗化加工,褪去了晦澀的外觀,內容和形式更平易近人。高雅文化就是以這一方式進入大眾視野,使受眾領略到其通俗易懂的一面,甚至成為公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在“文化+戲劇+影視”的呈現方式下,這些典籍的內核仍然高雅,但形式卻變得通俗化、大眾化,其內涵和意蘊以今人熟悉的話語娓娓道來,讓觀眾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達到了傳播效果[1]。

(二)融社會責任與文化擔當于一身

電視是根基深厚、傳播面廣、受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即使進入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依然擁有一批忠實的受眾。為了最大范圍地傳播主流價值觀,需要穩定好電視傳播陣營,這既是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要求,又是電視媒體的文化擔當使然。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電視媒體呈現出來的內容在形式上是節目,在本質上則是文化。例如,《國家寶藏》以舞臺劇的方式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但傳遞的卻是古典藝術文化。當下的電視媒體樂此不疲地打造和傳播傳統文化類節目,就是對自身社會責任的履行和文化擔當的展現。

二、優秀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的傳播特點

(一)權威性與規范性并行

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具有嚴肅性、嚴謹性,尤其是在電視這一受眾信任度較高的傳播媒介上,更需要確保文化內容的權威和規范。央視打造的幾檔優秀文化傳承類節目,幾乎都配置了權威的文學文化顧問。例如,《中國詩詞大會》特邀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蒙曼等在文學文化領域頗具份量的人物坐鎮,在競賽告一段落之余點評選手的表現,同時也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讀詩詞的文義內涵、創作背景、作者經歷等,既增強了節目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又起到了向廣大受眾普及傳統文化知識的作用[2]??傮w來看,優秀的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都重視突出專業性、權威性、規范性,凸顯了電視媒體對文化傳承的嚴謹和審慎態度。

(二)深刻性與廣博性兼備

引起強烈正向反饋的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無不做到了在深度上把文化講精、講透,在廣度上把文化關聯到位、衍生到位。例如,《典籍里的中國》中《孫子兵法》一期,節目在深度上以追根溯源的方式,重溫這一典籍作為“兵家圣典”的深刻意義和深厚內涵,在廣度上引領觀眾感悟“重戰”“慎戰”“安國全軍”等思想的現代意蘊,《徐霞客游記》一期則在深度上講述了徐霞客那令人蕩氣回腸的云游故事,在廣度上從他“照碧海而暮蒼梧”的人生理想跨越到當今社會“朝發夕至”的高效交通,社會發展變革的成果躍然眼前。如果說《典籍里的中國》的文化要素是從影視形態中衍生出來的,那么,《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的文化要素則是開掘出來的:特邀嘉賓緊緊抓住每一個文化“裂變點”,將字、詞、成語、詩句背后鮮為人知的文化與觀眾進行分享,將節目打造為以競賽為核心、以知識分享為背書的“放射狀”立體形態。

(三)觀賞性和娛樂性兼有

許多優秀的文化傳承類節目都具有綜藝的外觀,將多元傳播要素融入其中,在體現節目文化內核的同時也為觀眾帶來視覺盛宴、情感震撼、娛樂體驗。例如,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借鑒“跨界”理念,將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進行“搭檔”后由明星或名人重新翻唱。除了有人物加持增加節目看點、吸引年輕受眾,還通過精良的舞美設計和視聽效果增加節目的觀賞性——演播室呈“穹頂”狀,雄渾大氣,翻唱者置身其中,猶如佇立天地之間,輔以上千只不同明暗、不同色彩的燈,跟隨詩詞誦讀的節奏忽明忽滅,在視覺上彰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水乳交融。

三、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的創新傳播策略

傳統的電視媒體沿著線性路徑進行內容傳播,受眾受制于固定的節目播出時間和觀看空間,不能與節目制作方進行互動。進入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單向傳播格局被打破,受眾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與傳播主體實現對接,激發了民眾參與傳播的熱情,使節目信息得以在短期內快速裂變,產生轟動效應[3]。在受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的優秀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無一不是憑借媒體共融和全面參與的傳播理念,將節目打造為兼具熱度與口碑的佳作。

(一)多維協同聯動,突破傳播圈層

許多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雖然是錄播,但通過多屏聯動將場內外受眾資源聚合起來,顯著提升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度。例如,《典籍里的中國》節目組于2023年5月在浙江湖州舉辦“雙季”特展,從前兩季已經播出的22部典籍中,全方位結合文化陳列、沉浸科技、互動體驗、美學傳播等前沿創意講述代表性典籍,吸引了眾多典籍愛好者前往打卡。此舉一方面使已經播出的前兩季熱度不減,另一方面為行將開啟的第三季拉滿期待值?!兜浼锏闹袊窂碾娨暣笃林凶叱鰜?,到線下與受眾進行面對面互動,體現了電視媒體的親民性,也體現了文化傳承類節目的可開發性。再如,《經典詠流傳》開播至今已有五季,每一季都通過更加豐富的新媒體傳播手段,進一步地觸達各圈層的受眾。節目通過微信的“搖一搖”功能連通手機與電視,受眾不僅可以在移動設備上觀看節目,還可以實時分享歌曲,同時,依托央視在各新媒體平臺上的賬號更新節目動態,用音頻、短視頻、H5等符合現代受眾收看習慣的內容載體集中呈現精彩片段,實現電視大屏和移動小屏的聯動回應——在電視大屏上鞏固既有的受眾基礎,在移動小屏上爭取圈層外受眾。

(二)融合經典主題,全域受眾共享

在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的“走紅”除了依靠精良的制作、扎實的主題、別出心裁的創意,也與播放時機密切相關。不少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都在春節檔播出,這既與春節這一人們心中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相呼應,又迎合了大家在春節期間暢談民俗文化、回味詩詞歌賦的習慣和需求。在全家人齊聚一堂時,電視無疑是所有媒體中更能將人凝聚起來的一種,而文化傳承類節目憑借其教育性、觀賞性、娛樂性等綜藝特色,又成為春節檔上老幼咸宜的電視節目之一。比如,《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都將人們喜聞樂見的愛情、親情、思鄉、追夢等主題融入其中,各年齡段的受眾均能從中產生共鳴。尤為重要的是,嵌入在春節檔中的文化傳承類節目被賦予春節的儀式感,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不僅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也能強化自我的文化價值和身份認同。

(三)精選文化品類,淬煉傳播內容

首先是貼合受眾。近年來口碑和熱度俱佳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無一不有著“硬核”的內容——精選文化品類,體現文化本色。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該節目的基本宗旨是“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體現這一理念,節目組從我國龐大的古詩詞集群中精選出兼具文化內涵、大眾性、普及性的詩詞文本,而且考慮到公眾的知識文化素養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參差,避免遴選出來的詩詞文本不易被大眾接受,節目組專門邀請漢文化領域的學者專家對文本的內涵、難度、普及性進行把關,最終在節目中得到呈現的都是絕大部分受眾可理解的古詩詞,使受眾在觀看節目時能產生融入感,對詩詞文化的興趣也隨之增強。其次是淬煉內容。為達到弘揚和傳承文化的目的,光靠遴選大眾化的文本內容遠遠不夠,《中國詩詞大會》還注重對詩詞文本的外觀進行雕琢,并由此出現識別詩句、填字、對句、根據圖片/文字找線索、飛花令等別出心裁的呈現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增強人們對詩詞文化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

由此可見,在打造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時,既要注重將古典、高雅文化從“神壇”上請下來,使節目內容契合電視受眾的大眾性,又要對文本內容進行淬煉,剔除生澀、枯燥的部分,沉淀生動、容易內化的部分,使觀看文化傳承類節目成為電視受眾汲取文化養分和休閑娛樂的優選。

(四)挖掘本土文化,凸顯地域風采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都在漫長的社會演進歷程中沉淀下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對本土文化進行開掘和呈現,就是地方電視臺履行文化傳承重任、彰顯地域文化風采的重要抓手。在本土文化的現代化打造與弘揚方面,河南衛視贏得了熱度和口碑的雙豐收,其春晚的《唐宮夜宴》節目一經播出便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點,人們爭相轉發和贊嘆這個形質兼美的文化舞蹈節目,一時間因《唐宮夜宴》而備受國人關注的河南本土文化風頭無兩。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厚重,《唐宮夜宴》將出土于河南境內的銅器文物的影像交錯穿插在瑰麗的唐代歌舞中,打造出古今交錯、如夢似幻的舞臺效果,唐三彩這一最具河南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元素同樣被融入節目,其典型的“黃、綠、褐”三色被用作整個作品的顏色基調,河南文化意蘊在光影交錯間彰顯無遺,受眾在縱享視覺盛宴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河南文化的印象?!短茖m夜宴》在電視大屏上打響熱度后,在移動小屏上快速裂變,一度登上各社交媒體平臺的“熱搜榜”,為河南的電視文化傳播水平做了一次極佳的宣傳。

在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形式不拘一格,電視媒體要從新意頻現的新媒體矩陣中突圍出來,就要發揮傳統主流媒體的優勢,加大對本土文化的深挖采掘力度,融合受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元素,將電視節目打造為地方特色文化的載體。

(五)創新表達方式,打造新奇體驗

麥克盧漢曾表示,“媒介即人的延伸”。進入智媒時代后,受眾需求隨著感官刺激“閾值”的增大而不斷提高,電視節目的形式外觀也需要做出水漲船高的調整?,F今,大部分文化傳承類節目都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表達方式,如《經典詠流傳》的現場舞美炫麗奇幻,《中國詩詞大會》的各個環節都借助技術嵌入別開生面的科技場景,《唐宮夜宴》以“5G+AR”加持,打造令人目不暇接的視覺效果。媒介融合為當下的電視媒體帶來突破內容枯燥、觀賞性欠缺、趣味性不強等弱項的機會,電視節目制作方理應抓住技術進步賦予的機遇,將科技嵌入文化傳承類節目中,使受眾感受到文化研習的新穎性和趣味性,自然而然會對文化類電視節目產生忠誠度。

四、結語

進入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的策劃、制作、傳播都面臨巨大挑戰,然而技術的更新迭代和傳播路徑的拓寬也為此類電視節目創造了空前的機遇。面對挑戰和機遇,電視媒體工作者應當牢牢把握住電視媒體受眾根基深厚的優勢,樹立內容生產的創新思維,形成全方位矩陣傳播模式,借助新時代的技術優勢更好地挖掘和呈現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出更多底蘊濃厚、靈動精美的電視作品,以推動電視節目與傳統文化的良性結合,進而更好地打造電視品牌形象、打造中國好節目。潮

參考文獻

[1]周建.淺析XR技術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中的應用[J].現代電視技術, 2021(5):70-73.

[2]楊婕.詩詞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審美特征及現代闡釋[J].電視研究,2022(5):83-85.

[3]范玉明,楊曉茹.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敘事空間的多重建構[J].電影評介,2020(21):97-100.

猜你喜歡
傳播策略文化傳承電視節目
淺談企業社會責任的品牌傳播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探析公益節目《等著我》的傳播策略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地方歷史文化開發的媒介策略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周五廣播電視
電視節目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