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教學中平衡主觀性與專業性?

2024-03-24 10:41本刊編輯部
教育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主觀性課文文本

本刊編輯部

提問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兼具人文關懷的功能。作為情感較為豐富的語文教師,有時會受主觀情感影響,面對教科書中的不同課文,難免會有個人喜好的取舍——對于偏愛的課文,會更激情澎湃一些;反之,可能僅是中規中矩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教師不愿面對的情況,多多少少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面對課文時,是否應該舍棄主觀性的評價?如何避免這種“不夠專業”的表現?

——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 魏老師

教師的主觀性評價不能凌駕于教材文本之上

魏老師的提問,歸根結底是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認識和辯證理解語文教材的問題。語文教材本身有其特殊性,章節基本是由單篇文本組成的群文單元形式呈現。不同的文本因其文體、風格不同,或多或少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從筆者的個人經歷來說,確實存在教師因偏愛某一類文本而覺得好講、因厭倦某一類文本而覺得課堂推進有難度的現象。

究其原因,首先,從學科本質上看,語文學科的本質是語言和文字,語言文字具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其中的人文性很明確地指向對人性的剖析,即維護正義、傳遞良知、捍衛真理、向往文明等。面對語言文字,人們或多或少會受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熏陶,再經過不同程度的思考加工,形成情感好惡。

其次,從身份和職業角度分析,作為文本的讀者、鑒賞者以及講授者,語文教師對文本的閱讀理解過程是更深層次的帶有學理性的浸染過程,而鑒賞和講授的過程則帶有極強的專業性和主觀能動性。在此過程中,對教師自身有提升、有收獲、有成就的文本自然會得到青睞,反之則容易被“邊緣化”。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當明確區分個人喜好與課堂教學的界限,“情感豐富”不能成為輕易取舍教材文本內容的幌子,主觀性的評價也絕不能凌駕于教材文本內容之上。

教材中的文本作為在課堂上將學生和教師聯系在一起的主要客體,應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所在。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應立足語文教材,忠實全面地理解和講授教材中的文本。教材本身是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結晶,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和共通見解就是文本的主旨,也就是文本中所反映的確定性特征,即使這種特征有少量不確定性因素,教師也要依據語文學科素養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復雜章法中探尋文本的整體性、寫作背景、文體特征等“規定性原旨”。有了這樣一個教師與教材相融合、相統一的課堂教學設計過程,才能樹立教材的權威。教師也只有在正確認識教材之后,才能全面教授教材,厘清教材中文本內在的邏輯體系,明晰教材中的各種要素,才能避免個人偏好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更好發揮教材蘊含的育人功能。(廣州市增城區新塘中學 馬景廣)

正確看待“主觀性”,綜合把握“平衡感”

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主觀性”是一個極為普遍也非常正常的現象。對此,教師不必過于緊張,也無須自責。正視這個問題,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便能與自己“和解”。

每個人都具有主觀偏好,教師也不例外。正是有了主觀性的存在,人的個體價值與個性魅力才得以充分彰顯,也才有了多姿多彩、豐富多樣的人類實踐。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待不同類型、風格各異的課文,筆者也有類似本能的情緒性反應與注意力取舍,這種“主觀”是基于個體經歷、興趣等因素自然形成的。

課程本身承載著價值選擇、判斷與傳遞的功能,對教師及學生的人格塑造、志趣涵養與靈魂化育具有潛移默化之功。語文課作為人文特質尤為明顯的課程類型,其內容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優質素材與生動體現,這些內容也是由一個個人文個性強烈的作者書寫的。因此,對其進行加工和理解、與之呼應和共鳴的教師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觀傾向性。

教學都具有個體生成性,教學特色亦體現在此。如果我們要求教師教學不能淪為機械化、標準化的教育生產行為,那么容許教師發揮個性化的教學特長是必然之舉。當然,這種個性化不能滑向極端的個人中心主義。

教師如何平衡教學中的“主觀性”和“專業性”?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兩個字:平衡。

在課程目標與個人志趣之間謀求平衡。語文課程目標是總綱,是所有語文課程價值傳遞的根本指南。對此,教師要將個人的價值選擇與主觀評價融入課程目標體系,在保證語文課程目標達成的同時,將自己最擅長、最感興趣的部分展現到極致。例如,筆者喜歡浪漫主義,講授李白的詩時更有激情,能將之講到令學生著迷的程度。

在教師主導與以生為本之間謀求平衡。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復雜雙邊互動關系中,忽視任何一方的地位與作用都是教學的“災難”,但教學的根本是為了學生的學成。語文教師理應始終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在展現自身才能的基礎上,將自己對某種類型、某方面內容的熱愛轉化到對學生的感化與引導之上;另一方面也要明確各類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兼顧所有類型內容,盡可能完整而生動地傳達給學生。

在興趣內容與其他內容之間謀求平衡。每個語文教師都有自己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但要避免因對興趣的追求使教學走向極端。對此,筆者的做法主要是在自己興趣濃厚的領域深耕細作,以最完美的樣態呈現給學生。同時,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克服內心的偏見與定見,通過向老教師取經、在網上獲取相關學習資源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對各類教學內容的講授能力,將語文課講授做到有個性、有爆點的高水平與完滿化。(唐山市路北區龍華小學 韓林園)

立足課標,提升素養,科學取舍

教學上的取舍問題不僅限于語文,其他學科也存在。如何權衡?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不斷學習,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和全面駕馭學科教學的能力。

古語云:“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焙翢o疑問,好的教師專業功底都很深,專業知識扎實。但是,并不是每位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科的每方面知識都特別擅長。比如筆者的初中語文老師,其曾經背過“四角號碼”詞典,所以教授古詩詞和文言文得心應手、如癡如醉,而在講到散文時,總感覺差點“味道”。其他學科教師亦是如此。如,英語教師或長于語法講解而短在聽說方面,或長于寫作而口語是短板;數學教師可能立體幾何研究得比較深比較透而代數就“平平無奇”……所以,教師不是全能的,更不是萬能的,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補充和完善學科專業知識,才能全面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其次,深入研究新課標,認真分析教學目標,精心準備課堂教學。

課標是教師課堂教學的“綱”,也是教師備課的“魂”和“骨架”,教材是圍繞課標實施教學用以達成教學目標的“血肉”,課堂教學活動過程是“外衣”。所以,按照課標和教學目標,以大單元整體設計為抓手,選擇可達成目標的教學內容,取舍才更科學合理有效。如果不吃透課標,不弄清楚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策略,為上課而上課,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被動地選取教學內容、推進教學進度,上再多的課、講再多的內容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學生非但不能實現素養的提高,還可能會失去學習興趣。

最后,集體備課,集思廣益,揚長避短。

為揚長避短、集思廣益,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可以集體備課或統籌授課。根據章節或話題板塊,結合每個教師的長處和能力,決定集體備課主備人,以工作坊形式展開合作和討論,形成年級學科教學案,整體推進。當然,每個教師面對的班級學生學情不同,教師要在集體備課教學案上適當增刪適合本班學生學情的“活”的教學個案,反對“拿來主義”和“照本宣科”。

總之,教學內容的選取和課堂教學講授的詳略,應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為前提,結合預設目標科學合理地把握,切忌主觀隨意。(重慶市忠縣白石初級中學校 方平)

文本解讀應規范專業

文本解讀涉及文學價值(科學價值)、思想價值和教育價值三個方面,教師對課文的解讀評價應該盡可能保持客觀的態度,避免將自己的情感和喜好過多地融入教學。在面對課文時,教師應以客觀的態度來分析和講解,盡可能地挖掘課文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為了避免“不夠專業”的表現,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深入理解文本,遵循專業解讀。一方面,語文教師要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研究資料或者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等方式,來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容、背景、風格等,以便能夠準確地解讀文本。另一方面,語文教師作為專業人士,應該遵循專業解讀的規范和標準,備課時參考學術界對文本的解讀成果,了解不同的解讀角度和方法,同時注重形成便于所教年齡段學生理解、更為客觀和專業的解讀。例如,《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思想的寓言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重要場合引用,它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等精神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學習和傳承的。然而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拋開精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充滿深度的哲理思想等不講,組織學生辯論“愚公到底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看起來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地討論了一節課,卻忽視了最核心的要義。教師只有通過深入解讀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避免過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喜好,造成誤讀。

引導學生思考,注重學生理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己分析和理解課文。通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避免主觀性評價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但在解讀文本時,要注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避免過度解讀或曲解文本。對此,教師可通過與學生交流、觀察學生反應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情況,從而調整自己的解讀策略。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充滿情感和哲理的經典散文,作者通過對父親送別時背影的描繪,展現了父愛的偉大和深沉、離別之痛、感恩之心以及生命中的瞬間。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背影》的獨特魅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和感悟。然而有些教師卻在課堂上任由學生對“望父買橘穿過鐵路違反交通規則”大談特談而不予糾正,甚至有學生通過查資料把父親的行為解讀為“娶姨太太丟人丟官后的愧疚”,教師不但不去正確引導反而還夸學生資料收集得全、角度新穎。這完全是謬讀,沒有挖掘出文本的內在價值和意義。因此,語文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對文本的專業解讀,才能更好地應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綜上,教師面對課文時應該盡可能保持客觀的態度,注重文本解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保持專業素養。這樣可以避免主觀性評價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烏魯木齊市第六十六中學 馬曉江)

猜你喜歡
主觀性課文文本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背課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背課文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關于初中課文知識拓展教學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