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學校體育生態的缺陷及其彌補

2024-03-26 04:08張朋
教學與管理(中學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雙減體育課空間

摘? ? ? 要 實現教育現代化,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是必要之舉。學校體育生態具有動態性、整體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征?!半p減”政策下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缺陷表現在體育課后服務新場域的制度缺陷;學校體育空間的封閉、緊張、割裂;課堂生態中“本體”缺失;家校社共育中“缺位”與“失能”;線上體育與線下融合性差。維護與生成學校體育生態系統需要進行課后服務制度的維護,構建學校體育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信息空間三維重疊與交互的未來學習空間,實現以健康為旨的身體回歸、家庭參與和教師減負,以及對公平且有質量的保障。

關 鍵 詞 雙減;學校體育;教育生態;課堂生態

引用格式 張朋.“雙減”背景下學校體育生態的缺陷及其彌補[J].教學與管理,2024(01):50-54.

2021年7月,“雙減”政策的頒布開啟了根源式減負新征程?!半p減”是一個先破后立的過程,破除過重學業負擔的困境是前提,而學校何以構建發展新格局、涵養育人新生態才是關鍵[1] ?!半p減”的價值意蘊在于保障教育公益屬性,促進教育公平[2] ,旨在“重塑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生態”[3] ,其實質是以課堂為主陣地實現全面的減負增效,優化甚至重建學校的教學生態[4] 。在此背景之下,學校體育在教育理念、教學空間、課堂改革、共育格局上都迎來了新的生機和變革,良好教育生態的形成萌生了根芽。

一、教育生態

1976年,勞倫斯·阿瑟·克雷明(Cremin,L.A.)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教育生態系統強調系統中各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及功能上的統一[5] 。教育生態是指“教育和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6] ,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教育規范環境、教育自然環境和教育社會環境等。1998年,我國學者吳鼎福在《教育生態學》一書中指出,教育生態是依據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和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發展趨勢和方向[7] ?;A教育是教育生態鏈中最重要的環節。依歸“雙減”政策的價值引領,基礎教育生態系統表現為生態主體從社會價值到個人價值、生態類型從單一主體到多元共治、生態區域從優先發展到教育公平、生態層次從位階分明到精準跨越的演化邏輯[8] ??傊?,能夠實現符合成長規律、全面發展、積極主動學習、教育環境和諧四個方面,確保學生健康成長目的的生態就是良好的教育生態。

學校體育處在教育生態系統之中,是教育生態系統的映現,所產生的效果又反作用于教育生態環境[9] 。兩者相互影響,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整體關聯性和動態平衡性是教育生態系統的兩個基本特征[10] 。學校體育的教育生態系統也具有動態性、整體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征。學校體育的生態系統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時刻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流,具有鮮明的動態性。如,“雙減”政策、體教融合、體育中高考、校園場館對外開放等與之有關政策都會使學校體育的生態系統產生新要素,發生新連接。學校體育中的課堂、課外活動、訓練競賽等不同內容,場地設施、管理制度、校園體育文化等不同要素,學生、家長、教師等不同主體之間既自成一體,又具有整體性,“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一環節、要素、主體成員之間不穩定都會引起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連鎖反應。如學校體育競賽存在精英價值取向,資源“少數人”專享,勢必窄化校園體育文化環境,使大多數學生演變成“看客”,致使學校體育競賽群育功能喪失。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使用緊張或質量不達標也會弱化學校體育的教育成效,從而損害學生健康。此外,學校如果缺少對運動弱勢群體的關懷制度,就會產生課堂邊緣化群體的激增或被忽視??梢?,學校體育內容之間活動各異但相互嵌套,要素之間功能不同但相互補充,成員之間責任有別但協同共育。另一方面,學校體育生態系統又具有相對穩定性。

二、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缺陷

挖掘和追溯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內外部缺陷,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持續完善。

1.體育課后服務新場域的制度缺陷

體育課后服務制度缺陷有如下表現:一是體育課后服務的實施遠未實現全面覆蓋。根據調查,體育排在中小學課后服務內容的第四位,前三位是做作業、自主閱讀和拓展訓練[11] ,參加體育、藝術、拓展訓練、興趣小組等活動形式的比例均不到60%[12]?;蚴菍Ⅲw育課后服務安排在第二階段,在個別年級開展?;蛞蛘n后服務的非免費性,文化課占據重要市場,體育難以分羹,家長也不愿意把錢花在體育上。甚至課后服務幾乎完全是文化課復習和完成作業,體、美、勞、藝等素質活動根本沒開展。此外,課后服務實施延長了在校時間反而使一些學生喪失了原先回到社區的體育活動時間,課后服務的實施不僅沒增加體育時空卻削減了校外活動機會。二是體育課后服務簡單化,淪為自由活動。學?;诎踩头粘杀镜目紤],將其簡單當作自由活動處理[13] ?;蚴求w育課后服務成為學校執行大一統課后服務的替代性選擇,為解決無人看護難題,演化為自由活動時間,有體育中考任務的九年級則課后服務直接安排為中考內容的補差訓練。三是課后服務延長了學生在校時間,造成其身心疲憊,加重厭學。學生在校時長超過八小時,學生缺少可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的實踐活動機會受限,面臨“空間困境”。此外,還面臨公平性問題,如課后服務對弱勢群體的政策傾斜與對處境不利家庭兒童的補償照顧不足、鄉村學校的課后服務質量與城市學校存在巨大落差等。體育課后服務作為課后服務中一個主要形式,同樣存在以上問題。四是體育課后服務的低效,標準化不足。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入校標準、條件不清;校內課后服務內容缺乏系統設計,過程缺乏標準,質量缺少監控;教師服務補貼經費不足。諸如此類的制度機制建設不全,尤其是以學校為主體的體育課后服務模式導致了課后服務結構失衡、服務供給主體單一、服務教師負擔超載的局面。因師資受限和內容創新不足造成課后服務異化為學校第一課堂的同質延伸與翻版重現。體育課后服務生態缺陷使該體育新場域未發揮出增加體育鍛煉機會、滿足興趣和發展新運動的作用,影響“雙減”成效。

2.學校體育空間封閉、緊張、割裂

學校體育的教育生態空間問題主要表現如下:一是由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空間的分離或割裂,學校體育發展被封閉在單一的學校教育空間內。家校社體育空間抵牾,家庭空間成為學??臻g的延伸。家庭體育成為學校體育的延續,缺少了生活性和家庭化。家庭借助校外輔導對學校體育形成干擾,校外體育培訓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體育教育節奏和方向。學??臻g自我區隔,學校成為教育孤島,形成獨立的教育世界[14] 。傳統教育管理思維極力避免不必要糾紛與矛盾,學校體育固步自封,維持校內秩序而排斥家庭、社會教育的融入。體育課后服務特色性和個性化不足,與社會生活脫離,使用校外體育文化場館、體育俱樂部、社區等靈活性多樣化的空間不足,無不顯示學校體育空間的封閉性。此外,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社會體育不能有效銜接和平等對話,體育課堂、體育課后服務、家庭體育、社區體育生態空間的鏈接不緊密。二是學校體育物理空間緊張和人性化不足。學校在物理空間布局上需要滿足科技、體育、文化等多種課后服務的開展,而實際情況明顯捉襟見肘,體育課后服務的多樣性需求和質量要求凸顯學校體育物理空間的不足。其次,學校體育物質空間的人性化、適用性不足,遮蔽了空間使用主體的生機與活力;體育空間使用緊張、器械破舊臟差缺乏吸引力,缺乏創新設計;教師自主空間缺乏主動性,被機械管理和冗雜規訓約束所限制,體育教學刻板固化,課后服務缺失靈活性。

3.課堂生態中“本體”缺失

體育課態生態的缺陷問題林林種種,比如體育中考影響課堂教學內容而產生應試化傾向,大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體系缺乏銜接或重復教學,體育教學知識碎片化,體育教學“健康”指標不達標(低負荷、無興趣),課堂“唯知識化”素質和技能占主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非知識性目標缺少植入,“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目標發展不協調、不統一等等。此外,學校體育教學安全化使學業要求“縮水”,中高難度水平項目取消或教學難度降低;教師為避免發生沖突和不必要麻煩,過分迎合學生;社會建構能力下的運動優生與差生區別對待,優生優待,運動弱勢群體被忽視和缺乏關照。以上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主體的“虛置化”,即以學生為中心僅停留在口號上,而運動項目設置、教學內容、練習方法、教學評價等均未把學生納入主體地位而實質“虛化”。

4.線上體育與線下融合性差

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滲透,線上教育成為未來教育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智能技術在重復性、記憶性和程序性等方面比人類更具優勢。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如Chat GPT就猶如全年無休、無所不知的答案生成大師[15] 。朱熹曾說過:“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痹诰€教育基本將這一理想變為現實[16] 。教學場域智能技術的高效集成可使學生通過具身認知進行多感官學習,達到超越現實世界的學習效果[17]。但在線教學模式“在彰顯時空優勢”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如“學習逃逸、技術誤用、情感割裂、教學異化”[18] ,以及線上教學師生交互低效[19] 等問題。

線上體育推動教育信息化,幫助建立數字化學校體育環境,讓學校體育教育管理更加便捷和智能;服務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運動學習使體育知識獲取和運動技能學習打破時空、師資等結構性限制;體育教學評價融入運動學習的全過程監督而更加科學、合理。線上體育固然可以平衡城鄉、校際間學校體育資源差距,增強師生交流和家校聯動,但由于其內容太粗糙,體育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能力不足,主動使用線上體育資源拓寬體育學習空間的意識不足,導致線上體育教學資源使用存在隨意性,線上線下銜接性差,體育教學、師資培訓、體育比賽觀賞、體育課后服務等線上線下融合不足,雙向融合式新教育生態形成阻礙重重。

三、學校體育生態缺陷的彌補

1.課后服務制度的維護

課后服務的根本屬性是“服務性”,是為學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而開發的一種教育服務[20] 。是服務就要講求質量,迎合顧客需求,減少教育服務失誤。目前體育課后服務主要難題是克服制度缺陷,缺少相對完整的體育課后服務標準、流程和質量管理的制度體系。制度建設關鍵在于政府和學校,學校要設計和開發以校為特色的體育課后服務內容體系(補差+興趣活動+特色項目)、質量標準(覆蓋率與滿意率)、工作計劃和服務流程。教育管理部門應幫助學校遵循公開、透明的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引進和退出機制,實施特色服務外包,從而解決體育課后服務缺標準、無內容、少特色、不評價的制度缺陷。

2.空間的重構

學校體育空間的重構應確保其內部不同功能分區保持“尊重學生主體性,維護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統一價值取向。依照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臻g重構原則,學校體育物質空間需改造、變換和重建,實現多元與開放,為每個學生提供可感可知的體育參與空間。要保障學校與家庭空間、社會空間的系統聯系,通過課內外、校內外、線上線下、學校家庭與社會,以至生活全域空間的連通,由“自我區隔”轉向“協同開放”式的教育空間。應發揮信息技術支撐的智慧學習空間作用,即時評價運動學習過程,后臺全程記錄學生運動負荷、身心健康等各項指標數據,教師即時調整教與學的行為。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擴展現實技術(MR)、混合現實技術(XR)等,營造沉浸式體驗,如運動康復、裁判實習、運動禮儀等運動學習空間??傊?,要構建學校體育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信息空間三維重疊與交互的未來學習空間。

3.身體的回歸

教育的起點是生命,終點也應是生命?!半p減”政策呼喚教育中身體的回歸[21] 。人是教育的主體和目標,“雙減”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旨在為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適合的環境,體現人的健康成長才是目的[22] 。學業負擔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極大,失眠、近視、肥胖等身體迫害造成其身體不堪重負。學業負擔占據中小學生鍛煉休息時間,據調查,2020年全國有60%的學生每天戶外運動時間不足2小時[23] 。滿堂灌、大劑量、快轉場的教學方式、繁重作業對身體活動空間的擠壓,以及道德情感目標的弱化使得學生在教育中身體缺場。頻繁體質測試對學生忍耐力和承受力過度消耗,導致學生運動興趣降低和體育課堂逃離。體育課堂缺乏創新,枯燥無味的技能練習和身體素質強化使學生“身順而心違”。體育課堂疏密度、低負荷造成身體的“閑置”,而學校體育競賽的精英價值取向使大部分學生淪為“看客”。作業和校外培訓方面的減負使學生回歸休息和運動鍛煉實踐,這是對身體的愛護,為身體減負,是對健康、自由、快樂、活力的修復。讓身體回歸自我足以說明體育能成為“雙減”實施的“催生劑”。學生是生態體系的核心,身體參與是學校體育的“本真”。要踐行“健康第一”的理念,身體不能缺場。健康的主旨是身心俱健,缺失身體的參與達不到實現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偉大目標。缺乏身體的學校體育無異于“空殼”的強制塑造,換來的不過是沒有靈魂的外表。

4.家庭的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的生活學習的主要領域是家庭和學校?!盵24] 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家庭、學校和社會構建起互融互嵌的協同育人教育生態,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25] 。

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生成需要幾個聯合:體育課、課后服務、校外體育培訓的課上課下校內校外配合;學校教育主導地位,家庭教育基礎地位和社會支持力量的配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治理邊界清晰,協同銜接。由此形成課上課下協同生態,家校社聯動生態??梢?,家庭的缺位不利于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的生成,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支撐[26] 。學?!叭绻荒芤龑Ъ彝ズ蜕鐓^與之建立持久的伙伴關系,勢必會剝奪孩子受完整教育的權利”[27] 。家庭如果忽視教育空間,家長的“主體性”不明確,不能厘清職責分工,參與缺失、越位、錯位,就會“學?;薄翱招幕?。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基礎力量。家長自身體育參與和對子女體育鍛煉的支持可以降低教育焦慮,并優化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環境。有學者將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癥”概括為:貫穿整個教育的對“教育落后”的恐慌,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重負”的壓力,在教育結果方面對“教育無用”的擔憂[28]。家長須正確認識體育與文化課學習之間的關系:“體育參與并不會耽誤學習成績”;要用體育鍛煉提升學習自主力而非犧牲體育鍛煉時間換取分數;體育是教育評價中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比成績重要。

5.教師的減負

作為教育活動關鍵參與者的教師的時間是珍貴的教育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形塑著校園教育活動的生態[29],而教師的職責無限擴大化、評價簡單問責化、職業支持薄弱化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催生了教師工作負擔異化的不良生態[30]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角色異化為“社會事務分擔者”和“行政末梢承壓者”[31] ,非教學事務成為教師的重要負擔。疫情防護、校園維穩、校紀后勤服務等社會性事務,以及應付督查、檢查、評比、填表、統計等事項壓縮教師自由度。調查顯示,“雙減”后超七成的教師認為工作量和壓力增加,且學校課后服務成為教師主要的壓力來源[32] 。教師參加課后服務酬勞少,阻礙其開展服務意愿。課后服務經費的短缺和避免亂收費使得課后服務開展經費捉襟見肘。經費被購買器材、支付水電和安保費用等“截留”“另作他用”,難以調動教師課后服務積極性;體育課后服務無序散漫,毫無質量。由于課后服務經費不到位,缺乏相應激勵措施,使得體育課后服務成為加重體育教師工作負擔的“爛尾”工程。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 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提出:“必須牢固樹立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的理念,切實減少對中小學校和教師不必要的干擾,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盵33] 按照“兩個不得原則”即“不得安排中小學教師到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場所開展相關工作,不得要求中小學教師利用休息時間參與非教育教學活動”,減少教師非教育教學活動的干擾。

教師減負對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的生成意義主要表現在:教師重心回歸課堂,教師更有耐心施展教育愛,教師更精心于教學質量和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成長,教師更專心于自我專業成長和教育能力提升,教師更放心于教學安全和家長的理解,更有利于情感的投入和生態型師生關系,教師更加認同與支持“雙減”政策實施,避免“軟抵抗”行為。

6.公平的保證

公平是良好教育生態的底線。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的維護需要夯實起點、過程、結果三種公平階段的根基。首先,在起點公平上要維護學校體育政策制度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如開啟開足體育課、切實保障陽光體育活動1小時,在體育資源配置、體育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平等方面,城鄉生態區域須和諧。其次為過程公平,在受教過程、教師對待、教學評價等方面要照顧到全體,并提供基于個體差異精準化的潛能發展機會“應得盡得”。再其次為結果公平,要使全體學生在體質健康水平、終身體育鍛煉運動技能掌握等核心素養上能獲得適性發展“得所當得”??傊?,唯有公平而有質量,人民滿意的學校體育才是具有良好教育生態的。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旨在呼喚教育回歸育人本質,遵循教育規律與兒童成長規律,推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34]。學校體育教育生態并非單一化結構,而是多層次的復雜結構。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系統包含了學校體育所有活動環節,家校社所有相關主體,在價值理念、空間創設、行為實踐,以及生態化發展價值目標上正在形成共識和共為。

參考文獻

[1] 熊晴,朱德全.學?!罢n后課程”建設的底層邏輯:動力結構與支持條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11):123-132.

[2][13] 李廣海,李海龍.博弈論視角下“雙減”政策執行的阻滯與疏解[J].現代教育管理,2022(06):10-19.

[3] 馬陸亭,鄭雪文.“雙減”:旨在重塑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生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1):102-113.

[4] 陳永兵.讓教育回歸理性——兼談“雙減”背景下一所普通中學的行動[J].中小學校長,2023(03):26-29.

[5] 余謀昌.生態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6] 穆銘.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構建健康的教育生態[J].人民教育,2021(09):40-42.

[7] 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2.

[8] 孫杰遠,于玲.“雙減”背景下基礎教育生態系統的演化邏輯與發展向度[J].現代教育管理,2022(06):1-9.

[9] 成守允,劉東輝.論教育生態環境與體育教育生態系統[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03):12-15.

[10] 范國睿.美英教育生態學研究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02):83-89.

[11] 周洪宇,王會波.中小學課后服務功能如何優化——基于系統論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22(08):1-10.

[12] 張偉平,付衛東,李偉,等.中小學課后服務能促進教育公平嗎——基于東中西部6?。ㄗ灾螀^)32個縣(區)調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21(11):16-23.

[14] 李存金.凝固的教育音符——學校建筑空間的教育學考察[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15] 顧小清.ChatGPT對教育生態的影響[J].探索與爭鳴,2023(03):30-32.

[16] 張寧,鐘柏昌.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三個策略[N].中國教育報,2019-10-12(003).

[17] 袁磊,雷敏,徐濟遠.技術賦能、以人為本的智能教育生態:內涵、特征與建設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02):74-80.

[18] 劉敏,胡凡剛.遮蔽、破局與解蔽:在線教學的分析與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21(03):28-33.

[19] 張莉娜,葉三梅,殷貴林.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線上教學環節師生交互問題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97-100.

[20] 龍寶新,李莎莎.“雙減”背景下學校課后服務的發展與調適——基于陜西省中小學課后服務調研結果的研判[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01):15-24.

[21] 方芳,孫彩平.“雙減”政策的身體視角解讀:重拾對兒童身體的教育關懷[J].中國電化教育,2022,(07):73-79.

[22] 儲朝暉.“雙減”的集成式分析與可持續求解[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4):1-11.

[23] 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數學、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發布[EB/OL].(2019-11-20)[2022-03-28]. http://www.moe.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11/t20191120_409046.html.

[24]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89.

[25] 黃一帆,周福盛.“雙減”背景下學校育人的空間轉向[J].當代教育論壇,2022(03):116-124.

[26] 劉秀峰.論我國良好教育生態構建的提出、內涵與路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02):116-125.

[27] Douglas,J.School,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Preparing e-

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J].NASSP Bulletin,2001(85):85-87.

[28] 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02):18-22.

[29] 吳璇,王宏方.日本中小學教師的時間減負困境及治理[J].上海教育科研,2021(10):36-40.

[30] 趙慧君,李躍雪.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異化的生成邏輯與治理思路[J].中國教育學刊,2020(03):67-72.

[31] 董輝,劉許,張海蓉.教師的工作負擔、角色異化與減負治理[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05):64-70.

[32] 寧本濤,陳祥梅,袁芳,等.“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實施成效及生態復合治理機制透析——基于我國152個地級市“校外培訓負擔”現狀的調查[J].中國電化教育,2022(07):50-57.

[3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EB/OL].(2019-12-15)

[ 2021-12-02 ]. http://www. moe. 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201912/t20191215_412081.html.

[34] 趙娉娉.“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生態系統的分析與優化[J].教學與管理,2023(15):43-47.

【責任編輯? ? 武磊磊】

* 該文為國家社科一般項目“學校體育公平的制度體系和治理機制研究”(20BTY06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雙減體育課空間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體育課
上好期末三節體育課
"三個結合“上好室內體育課
一堂遺憾的體育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