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政治新教材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

2024-03-26 14:29楊建萍
云南教育·中學教師 2024年2期
關鍵詞:認識

楊建萍

關鍵能力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問題時,有效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能力。

關鍵能力是《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內容中的四層(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之一,此書強調的關鍵能力群有三個方面。一是以認識世界為核心的知識獲取能力群,包括語言解碼能力、符號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二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實踐操作能力群,包括實驗設計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三是涵蓋了各種關鍵思維能力的思維認知能力群,包括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

關鍵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基于學科素養導向的關鍵能力也有所差異、各有側重。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筆者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三個能力群,從教學實際出發,認為在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以下三個階段(低階、中階、高階)的學科關鍵能力群,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低階學科關鍵能力培養

1.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人教版2019年版教材的正文為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供了較好的素材,因此教師可借教材的正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此能力。如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三框“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第79頁正文最后一段就為教師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創設了較好的機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此段,找出此段的中心: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并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概括出下面的關系圖(如圖1):

圖1

2.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政治學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通過書面表達來落實,也可以借助聽、說、讀、寫等方式來進行。教師可通過“聽——聽故事(課前)、說——講故事(課前)、讀——讀教材(課前)、寫——寫評論(課后)、答——答題(課后考試)”這5個環節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利用課前三分鐘讓每位學生脫稿講故事,并讓學生用所學的哲理分析故事。下面呈現的是學生課前講故事這一環節的事例。

學生分享的故事:羅森想有一輛車,但他收入不高買不了。聊天時朋友調侃他,買彩票試試。羅森就買了彩票且中了獎,于是買了一輛車。但車又被盜,朋友相約安慰他,他卻哈哈大笑說他只丟了兩塊錢而已。

學生分析的哲理:①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羅森收入不高,但卻想要有一輛車的矛盾推動了他買彩票并中了獎。②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羅森對未來充滿信心,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所以他的人生是光明的。③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人們走向美好的人生。羅森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并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從上面學生分享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一人說故事(講),其他學生聽故事(聽),學生一說一聽,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增強他們展現和提高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信心。

3.知識內在邏輯關系轉化能力的培養

現行教材的框和目之間會顯示出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進行適當的轉化,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此能力的目的。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六課第二框和第三框就正好呈現了這種內在邏輯關系。第二框框題名“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目1題名為“自覺遵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目2題名為“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和思考,可以發現框和目之間有對應的內在邏輯關系,即如何進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其答案正好就是目的標題名。所以知識內在邏輯關系轉化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容。

第三框和框下面的三個目的標題也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如何進行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其答案正好就是目的標題名,即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需要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需要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所以對學生知識內在邏輯關系轉化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做到心中有課,課中有框,框中有目,目中再有框。

二、中階學科關鍵能力培養

1.知識整合能力的培養

知識整合簡而言之就是知識的整理和合并。必修4《哲學與文化》為我們培養學生知識整合能力提供了較好的條件。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有兩框內容,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先找到關鍵詞“認識”,再圍繞“認識”整合本課的內容如圖2:

圖2

2.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有學生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會有片面性,甚至不能理解。對此,老師可以通過下面第一個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再啟發學生從對圖3的理解中延伸出下面圖4的知識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目的。

圖3

圖4

3.知識歸納概括能力的培養

教材有的地方語言表述相近、相似,甚至一樣。學生學習時容易混淆,考試時容易出錯。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深讀和精讀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歸納概括出易混易錯的知識來。如必修4中“文化部分”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精神標識、精神根基、獨特標識”概括出以下知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必修4中“哲學部分”關于社會發展的動力,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此概括出圖5的內容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知識概括能力的目的。

圖5

三、高階學科關鍵能力培養

1.已知推未知能力的培養

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通過一定的邏輯推理,得出未知知識的能力。如關于“法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還是生產方式?”這一知識的理解和判斷,若學生能記得教材上闡述的觀點“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則立即可以對此做出判斷。若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有漏洞,則可引導學生用教材的已知知識“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法屬于上層建筑”等,通過一定的邏輯推理推導出下圖。同時,學生通過圖6“已知知識推未知知識”的呈現,也可較好地理解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反向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

反向邏輯推理是相對于正向邏輯推理而言,若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是正向邏輯推理,則從右到左,從下到上是反向邏輯推理。必修4第二單元第5課“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這一知識為我們培養學生反向邏輯推理能力創設了條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正向邏輯推理(如圖7)。老師借此情景,啟發學生思考:可不可以進行反向邏輯推理,即上層建筑是否可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在此問題的激發下,學生會熱烈討論,積極思考。最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向推理并得出結論(如圖8),即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概念的外延和內涵理解能力的培養

為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在學習概念時,老師可抓住概念的外延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把這種邏輯關系通過一定的圖形來呈現,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此能力的目的。如對“意識、認識、真理”“運動、變化、發展”“質變、發展”這幾組概念的理解就可以用圖9來表示他們之間的外延,從而進一步理解他們的內涵:真理是認識、意識,但認識、意識不一定是真理;發展是運動、變化,但運動、變化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質變,但質變不一定是發展。

4.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盡管文科的實踐操作能力有別于理科,甚至看似很難具體操作。但文科同樣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政治學科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進行。一是引導學生構建學科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構建中主動學習,鍛煉其動手能力。二是寫時事評論,學生在了解時政內容的基礎上,用教材知識對時政內容進行評論,讓學生在書寫中感悟知識,培養其動腦能力。三是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更多地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體驗情景,提升其手腦并用的能力。

總之,面對新教材的教學,無論是老教師還是年輕教師,都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悟,在悟中實現培養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歡
認識
談正確認識與開展稅務服務
同課異構理念在美術課堂中的認識
淺談如何正確認識高中化學反應中的電子轉移
議傳統體育課教學反思
檢察機關不規范司法行為的原因分析
探索規律中感悟和認識“重復”的奧妙
對偶修辭格的研究述略
淺談我對秦腔小生舞臺表演的認識
試論會計規范研究方法的剖析與回歸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摭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