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與心理健康的融合教育

2024-03-28 07:54王彤廖春暉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美術雙減

王彤 廖春暉

摘? 要:“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使學生在盡快適應新的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出現了心理波動。對此,在美術課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預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學生潛在的心理不健康因素,并通過美術教育傳遞正能量,潛移默化地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美術;心理健康教育

“雙減”政策主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要求校內減少作業、校外減少補課,推動五育教育理念的發展,回歸素質教育的本質。這是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產生的空閑時間可供學生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強身健體的同時,學校也提供課后延時服務來解決家長不能按時接送孩子的難題,并有效補充了家長輔導課業能力的不足,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所在,享受學習的樂趣。這也要求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與生活,但部分小學生在轉變學習習慣的過程中,無法適應新的學習要求,出現了焦慮、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健康問題。

教育,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眾是全體學生,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建設和教育是教師必須肩負起的重要責任。美術課程作為小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創造性等優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身心結合,在具有了創造美、發現美、表達美的同時,還擁有了和諧的心理環境,這對學生的素質成長和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作用。在美術課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一、美術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作用

國家出臺和落地“雙減”政策,目的之一是將小學生從煩瑣的學業壓力中解放,讓他們有時間和機會更多地接觸自然、感受藝術、進行實踐體驗,實現更為全面均衡的教育發展。美術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藝術創作的表現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溫暖的學習氛圍中身心放松,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效預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小學美術課堂區別于其他課程,更具包容性和自由性,教學環境輕松愉悅,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創作和自我發展的良好外部條件。教師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融合教學,能夠令學生在藝術創作的同時,得到更加充實的心理成長體驗。湘美版三年級下冊《自制顏料》一課,旨在讓學生主動探索顏料的提取、制作方法。由于收集材料的不同,許多學生在搗、磨、篩、擠壓等方法運用的過程中感到困難,無法有效獲取理想的顏色,或顏料留色度不好,從而進行了反復思考和嘗試。其間,學生往往會表現出失落、焦躁的情緒,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體驗到創作的成功。此時,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安撫學生的情緒,采取積極的鼓勵措施和提供有效支持,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具體指導,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解決困難,逐步實現目標。小學生在完成美術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更加注重作業完成的獨立性和秩序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塑造學生勇于嘗試、不畏困難、不斷進取的精神,減少學生浮躁、焦慮、脆弱的心理。

美術欣賞是美術課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欣賞一些陌生或抽象的名畫時,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此時教師的講解不能只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層面上,而是要豐富課內外的美術活動形式,實施美育的同時綜合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素質。例如,可以開展“名畫再創作”活動,以加強學生與名畫之間的聯系:教師鼓勵學生以中外名畫為藍本,以不同的表現形式或材料方法,充分發揮想象力,綜合材料,親自動手,“復活”名畫。頭戴藍圍巾,身穿黃風衣,學生搖身一變成了維米爾筆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頭戴五彩斑斕的假花,描出又黑又濃的一字眉,搭配傲嬌的神情,仿佛《弗里達·卡羅自畫像》穿越時空,重現大家面前。準備環節,學生自發深入了解名畫,體會藝術家的創作審美,積極尋找創新思路;展示環節,學生興趣盎然,或捧腹大笑,或沉浸畫中,釋放情感,進一步激活了內心美育的種子。通過美術作品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逐步由審美熏陶轉變為自身的內在審美,實現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與塑造。

在欣賞著名藝術作品《吶喊》時,教師可以采用互動教學模式,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將靜態課堂轉變為動態的活動。

在課堂導入部分,教師可加入創意動畫,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設計“我來體驗”環節:引導學生模仿畫面中人物的動作,甚至大喊,以此宣泄情緒,釋放壓力;體驗過后,鼓勵學生記錄感受:借用蒙克的繪畫表現法式創作繪畫或者寫下內心對蒙克想說的話;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當內心感到不適時,你應該如何處理?”

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自我、宣泄情感,完成自我構建和整合,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二、基于美術作品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篩查

相較其他心理健康篩查方式,教師基于美術作品分析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獨特的優勢:

1. 通過美術作品解讀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加隱蔽,不具備特定的針對性,能夠更好地保護學生的隱私。小學生的作品大多都需要用色彩來表現畫面效果,教師可從《色彩性格心理學》畫面中的色彩搭配分析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內容里看出學生的心理境遇。畫面中,如果創作者喜歡大面積運用紅色,其基本性格為積極主動,不斷表達自身感受,運動神經發達;從人際關系上分析,其性格外向,不為人際關系所困擾。很多女生喜歡使用粉色創作繪畫,其淡粉色的愛好者性格猶如軟萌熊貓,和藹溫順,這類學生得注意教育的方法,多給鍛煉機會,提高自信,培養獨立性。濃粉色的愛好者就稍顯聰明、感性一些,做事積極主動,愿成為教師的好幫手,渴望被關注。畫到一些既定場景時,比如陽光、花卉等,喜歡用大面積橙色的學生,具有精力充沛,開朗等特點,但比較喜歡爭強好勝,這點在學習上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在遇困難時,較為倔強并頑強,這類學生在班級團隊中較受歡迎,和同學們都能相處融洽。自由創作里,大面積地使用不同色系的黃色,這類學生頭腦聰明,上進心強,熱愛新鮮事物,好奇心旺盛,創造性特別強,想法與眾不同,在人際交往內屬于風趣詼諧的一類,能夠活躍氣氛,是圈子里的“中心人物”。喜歡綠色的學生,喜歡做有創意的事,樂于挑戰新鮮事物,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個性十足。這類學生雖然善于交際,與人相處融洽,但往往過于介意別人的目光,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提高其受挫能力。

2. 相較在專業的心理健康調查、談話中,學生往往會刻意選擇自己認為“對”的答案,導致不能及時發現問題,而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時,身心通常處于放松狀態,美術作品則是學生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客觀展現,因此教師更容易通過學生的美術作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準確評估。學生筆下的畫所展示出的就是他們眼中的世界,不同的顏色、筆法都能反映學生當時的情緒。通過對少兒的繪畫心理學進行研究發現,喜歡畫尖銳圖形的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頭腦清楚,思路明確,有良好的判斷力和執行力,但可能缺乏耐心,容易焦躁或生氣等。這類學生的教育就得多多體現教育方法,通過美術作業鍛煉其忍耐力,使其遇事沉著冷靜、不急躁;畫面內容偏連環畫風格的學生,性格往往慷慨大方,能夠換位思考,對生活充滿熱情,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擅長自我開解,能夠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具有樂觀主義精神;男生大多喜歡畫飛機、輪船和火車,這類圖案較為復雜,除了他們從小喜好,也說明這類學生具有較強的認知性、記憶力和動手能力,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想象力豐富,敢于嘗試及挑戰。美術作品的首要功能是表達和交流,其次才是美學范疇的意義。在美術課堂中,學生通過自由自在地發揮和創作,無拘無束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從而表達自我、展示自我。

3. 美術作業覆蓋全體學生,教師能夠進行長期的有效觀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日常作業的觀察,及時洞悉學生的心理狀態及變化,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發展情況;還可以將學生的美術作品制作成學習檔案,以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心理狀態、發展趨勢等內容,對學生全面綜合評估,了解學生最真實的想法,進一步掌握其個性特點,更好地因材施教,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美術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疏導方式

美術教育對心理健康有著良好的心理疏導作用?!半p減”之后的美術教育,要更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釋放內在情感,促進心智發育,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有效提升學習質量。

“雙減”實施后,部分小學生在轉變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1. 未參加課后延時服務的學生,面對寬裕的時間,產生了孤獨感,或出現浪費時間、迷茫的情況;2. 無法參加校外培訓后,一些以前靠課外輔導能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會因擔心成績下滑而產生焦慮與抑郁的情緒;3. 學生課外活動增多,關注、討論的內容更加豐富,導致無法專心投入正常學習;4. 參加課后服務后,在校時間延長,有的學生出現疲乏、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習安排,合理、科學地規劃學習生活,教師可以從“雙減”工作中發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為了消除學生焦慮、迷茫等不健康心理,疏導不良的情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品質,教師要因勢利導,聚焦學生的心理變化,精心設計“我的課程表”“我的校園我的家”“我是生活小主人”“學習好幫手”等美術教學內容,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從繪畫中體會學習生活的樂趣,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情感,緩解在校時間增長所帶來的不適感。

小學美術課程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因素有很多,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將美術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小學生處于青春過渡期,對外貌比較關注,在意他人的看法,隨之可能引起自我評價偏低、自卑等情緒,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及時干預和疏導。湘美版四年級下冊《變形的魅力》要求學生分別通過放大鏡、湯勺、哈哈鏡等工具自我觀察,畫出哈哈鏡中的自己。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可通過有趣的形式結合科學的心理輔導,讓學生認真觀察自己、審視自己、欣賞自己,認識到變形后的自己依然可愛,能夠勇敢面對自己的不完美。這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個性特點,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完善自我。

課外美術活動也是美術課程的一種延伸,美術社團為學生提供了輕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在美術創作中進行自由表達,從而緩解了不良情緒。例如,在紙漿畫特色社團中,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活動,協作完成碎紙、浸泡、上色、攪拌,學生將廢紙撕碎、重組的過程中,既可以釋放學業中的壓力,又實現了變廢為寶,從中獲得了相應的愉悅感與成就感;超輕黏土特色社團也深受學生的喜愛,其獨有的柔軟質地、鮮艷色彩及操作的簡易性,為學生的創作提供了多樣可能,學生在揉捏中舒緩了心情、收獲了快樂。藝術創作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協作的學習機會,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實現自我價值,從集體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排除了孤獨感。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進而培養接納自己、尊重他人、熱愛生活的品質,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實現學生品格、智力、藝術修養和身體素質上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在“雙減”背景及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下,小學美術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美術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現實基礎,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釋放學生的內在情感,健全學生的身心能力。健康的心理是美術教學實現的物質條件,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從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全面提高審美品位、美術素養和實踐能力,豐富內心世界。因此將小學美術和心理健康的融合教育進一步推入教學實踐階段,對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戰戈. 繪畫心理學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J]. 藝術教育,2015(08):100-102.

[2]王東. 探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J]. 新課程,2022(42):194-195.

[3]陳穎. 基于“雙減”政策下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2(42):139-143.

(責任編輯:鄭? 暢)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美術雙減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簡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關于小學美術勞技課程的思考
談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美術欣賞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