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物而言志 明志以馭文

2024-03-29 07:50儲強勝石晶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寫作策略作文教學

儲強勝 石晶

摘 要:在義務教育第四學段(7—9年級)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中,托物言志手法是學生學習中較模糊的語文要素。文章嘗試從創意表達角度梳理一些具體策略,提出了托物言志類作文的三步驟:把握特點、明晰思路、恰當連接。并結合具體案例將各步驟進行細化,為學生進行托物言志類作文創作提供了易理解、可操作的策略支撐。

關鍵詞:托物言志;寫作策略;作文教學

托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步入初中前,學生就已經學習了不少托物言志的詩歌及散文作品。統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也集中了較多的托物言志名篇。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雖然閱讀了大量的作品,對于將托物言志手法運用于寫作還是比較迷茫,這一類型的作文往往不盡人意?!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借鑒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思考”。本文嘗試從概念到過程對托物言志類作文進行剖析,進而提煉出有效的寫作策略,在學生的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之間搭建一座方法之橋。

一、把握“托物言志”手法的本質特點

學生無法準確運用托物言志手法進行創作,源于他們對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浮于表面。很多學生能夠說出托物言志的含義,但未能準確把握托物言志的本質特點,因此難以將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托物喻人等手法區分開來,無法實現閱讀到寫作的有效遷移。

“志”具有長期穩定性。托物言志與其他表現手法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志”。要理解托物言志的本質特點,就必須明確“志”所體現出的特點。

在金文中,“志”字的下半部分是“心”,上半部分是“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之”字:“出也。引伸之義爲往?!边@種“往”強調的是一種趨勢、歸向、追求。也就是說“托物言志”手法突出表達的是作者內心的一種趨向。趨向是一種連續的發展方向,在時間上呈現出一種長期性。因而我們看到托物言志類作品中,作者所言之“志”,往往存在于較長時間內,甚至是作者執著終身的一種追求。

例如柳宗元的《早梅》:“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泵鑼懨坊ㄔ谌f物沉寂的寒冬綻放的姿態,表現出柳宗元不茍合流俗的追求。這種追求對于柳宗元來說是致力于終身的。即使“永貞革新”失敗,他被貶到南荒之地,受到腐朽勢力的連連摧殘,他也始終堅守這種高潔的情操。

和托物言志的“志”相類似的是,借景抒情的“情”也與“心”有關,小篆“情”字左半部分就是“心”,這也是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為何常?;煜脑?。

進一步探尋“情”字字源,就會發現“志”與“情”的區別。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情”字:“人之侌氣有欲者?!薄坝弊?,左半部分是“谷”,右半部分是“欠”?!扒贰痹谛∽中沃?,下面是人,上面像人呼出的氣,本意表示人打哈欠。無論是打哈欠這種動作,還是打哈欠呼出的氣,都不是長久的而是一種片刻的存在。

探尋字源歷史,我們發現了“志”和“情”雖然都與人的“心”有關,但是所抒發的內容在時間上是有區別的。與托物言志相比,借景抒情手法所抒發的情感就顯得短暫,往往是當下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不僅持續的時間較短促,而且容易發生波動。

例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泵枥L了早春鶯聲婉轉,燕子勞作的美景。從“爭”“暖”“新”“啄”等字眼我們可以讀出白居易輕松愉快的心情。這種輕松愉快的心情是錢塘湖春天的美景帶給他的,并不能像“志”一樣長長久久。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躲避了朋黨傾軋的朝廷,實現了“獨善其身”。但是他對“兼濟天下”的理想仍然難以忘懷。到杭州后,白居易常常持齋坐道場,以好佛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所以《錢塘湖春行》中的歡快,只能是由景而生的一種暫時忘卻社會政治及自我追求的歡快,是“情”而不是“志”。

托物喻人則是托物言志手法的一種類型,借寫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品格是人的基本素質,決定了這個人回應人生處境的模式,是比較穩定的一種存在。托物言志和托物喻人的區別,屬于大范圍和小范圍的區別??梢哉f托物喻人屬于托物言志,但不可以說托物言志是托物喻人。當同時使用這兩種手法來表達對某種品格的追求時,托物言志與托物喻人這兩種手法還是有區別的。托物言志抒發的都是作者自己對某種品格的追求,而托物喻人還可以用來書寫他人所具備的某一品格。例如矛盾的《白楊禮贊》借物喻人,借寫不平凡的白楊樹,歌頌了敵后方的抗日軍民,歌頌他們團結戰斗、不屈不撓、抗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總之,“志”可以是表達作者對所寫之物(及其所象征之物)的情感、態度。也可以抒發作者某一段時期的心緒、心境。還可以用來闡發作者從物的某一特點中所領悟到的哲理。無論是哪一種抒發內容,都是從當下到未來較長時間段內的、比較穩定的一種存在。

二、明晰托物言志類文章的寫作思路

(一)確立支點——明“志”

學生的托物言志類作文中,“物”與“志”之間的聯系比較牽強,常常生拉硬拽,缺乏合理性。追溯寫作過程,很多學生往往先尋找自己喜歡或熟悉的物品,然后絞盡腦汁,這個物品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啟發或思考。也有學生雙管齊下,一邊在腦海中搜尋各種物品,一邊思索要傳達何種志向和追求。是否能寫出成功的托物言志類作文,就要看“物”與“志”是否能合理地聯系。

對于大部分寫作較為困難的學生而言,定在一點進行創作就已經勉為其難了。面對需要“物”與“志”雙管齊下的托物言志類寫作,頓時會感覺無從著手。這時,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尋到撬動困難的支點,使學生可以借力破解難題。

托物言志手法最重要的特點體現在“志”,所以寫作時,首先要明確自己所想表達的“志”。明確了“志”,就找到了運思行文的支撐點,學生的創作才能得以發力并最終得以實現。審清作文題后,要先靜心想想,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沒有產生過比較穩定的一種情緒、態度、追求等。明確了自己想要抒發的“志”,然后才能尋找曾經觸發自己產生或增強“志”的物品。這樣不僅能抓住文章的重點,接下來尋“物”以言“志”的過程也會豁然開朗。

(二)尋找依托——擇“物”

托物言志,顧名思義,“志”的抒發是要寄托于“物”的?!拔铩彼w現的特點與“志”所傳達的內容要協調融合。

“物”如何選擇,主要是根據“志”的需要?!拔铩笨梢允乾F實存在的具體之物,比如鳥(馮驥才《珍珠鳥》),也可以是抽象蒙朧的物體,比如秋天(林語堂《秋天的況味》),甚至可以根據言志的需要運用想象等手法創造出虛構的物體,比如小屋(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只要能從“物”的特點中自然傳遞出所要表達的“志”,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各種“物”都可以選用。

“志”是唯一的,而“物”不具有唯一性。因此我們常??梢钥吹?,不同作者所傳達的“志”基本一致,但所選用的“物”卻大相徑庭。例如同樣是傳達遭遇苦難仍要保持堅毅、從容等美好品質的感悟,有人寫被土埋大半截還開花的木槿花(宗璞《好一朵木槿花》),有人寫遭遇蟲災劫難又重新泛綠的病槐樹(行為社《病槐樹》)。同樣是抒發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有人寫寧愿粉身碎骨也要留一身清白的石灰(于謙《石灰吟》),有人寫生長于淤泥也能保持清姿素容的荷花(周敦頤《愛蓮說》)。雖然相同的“志”所寄托的“物”種截然不同,但這些“物”的特點都具有相似性,同時“物”的特點與“志”的內容相得益彰。因而雖然是不同的“物”,與“志”的結合卻始終讓我們感到合理且和諧。

寫作中,學生在確定了所欲抒發的“志”之后,可以先從自己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搜尋具備特定特點的“物”,使其作為言志的依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聯想等手法,創造出與“志”珠聯璧合的人造之物。

(三)搭建框架——取“式”

“物”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志”又是托物言志手法的靈魂,這兩者之間怎樣組合安排呢?那就必須清楚托物言志類文章的結構類型,并根據自己的寫作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我們考察了多篇名家作品,發現托物言志類文章一般包含三種結構方式。

1. 雙線結構,物我齊驅

這種類型的文章,既寫“物”的經歷和特點,也寫“我”的經歷和特點,要注意突出“物”和“我”之間的相似之處。通過兩條線的交織開展,共同抒發作者所言之“志”。例如賈平凹的《一顆小桃樹》。行文圍繞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展開:種下桃核—初發嫩芽—長高及遇挫—開花遇風雨—花苞欲綻。同時文中還有另一條線,記錄作者自己的成長歷程:生在大山—進城奮斗、意氣風發—遭遇挫折、心情低落—重新振作。這兩條線齊頭并進,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桃樹和作者在各個階段中都有比較相似的特點。而作者也用了較明確的語句揭示了這種相似,例如“我不禁有些顫抖了:這花兒莫不就是我當年要做的夢的精靈嗎?”借助這些明確揭示小桃樹與“我”相似特點的句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作者所言之“志”——歷經坎坷,仍堅信夢想能夠實現。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雙線交織的結構既要能清晰地梳理出“物”“我”發展的歷程,又要能有所選擇的進行編織,對于學生的寫作水平要求較高,更適用于能熟練運用托物言志手法進行創作的階段。

2. 詳寫事物,略寫自己

這種類型的文章,通過多種手法詳細突出“物”的某些特點,對于“我”的經歷或特點寥寥幾筆帶過?!拔铩焙汀拔摇敝g有相似之處,雖然略寫了“我”,但也能通過“物”的特點推出作者想要傳達的“志”。例如《紫藤蘿瀑布》運用側面烘托、正面描寫等手法,從整體到局部詳細寫了花的形狀、色彩、味道等,極力突出眼前看到的紫藤蘿的蓬勃生命力。寫紫藤蘿的經歷雖然用筆不多,但也運用擬人等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十多年前的遭遇和處境。作者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只有幾句,但這幾句正是抒發“志”的樞紐。如果這核心部分沒有發揮出本該有的作用,那么“志”也如無本之木無從呈現。這種結構方式要求學生能用比較精準的語言,為文章增添畫龍點睛之筆。通過精煉、準確的表達,實現提綱挈領、以一持萬的效果。

3. 只寫事物,不寫自己

這種類型的文章,全文只寫“物”,可以對“物”進行全方位的詳細描寫,也可以記敘“物”的成長經歷。雖然作者完全沒有出場,但是“物”所體現的特點已經鮮明傳達了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例如《心田上的百合花》整篇使用擬人手法,塑造了一個與環境頑強抗爭、堅守信念并最終實現夢想的野百合形象。全文只寫野百合,沒有一個字寫自己。但了解林清玄的經歷和追求后,就會發現這棵野百合與作者是何曾相似。在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歡》中,林清玄寫道:“我生長在一個幾乎沒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而且家庭十分貧困……我一直堅持寫作,希望能變成一名成功的作家……我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規定自己每天寫五百字……到如今,我一共寫了一百七十幾本書?!笨梢哉f野百合的追求就代表了作者的人生追求。這種結構方式,要求學生能通過細節描寫等手法塑造出具備鮮明特點的物?!拔铩钡男蜗螵殬湟粠?、粲然可觀,其中隱含的“志”自然顯而易見、一目了然。

三、恰當地連接“物”和“志”

“物”是托物言志類文章必須寫的內容,在寫“物”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什么方式,將“志”自然傳達出來呢?連接“物”和“志”的方式有很多。

可以使用各種描寫手法。例如葉圣陶借寫牽?;ㄙ澝缞^力向上的生命力,就使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早起看時,便已透出兩三寸長的新條,綴一兩片長滿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一粒嫩頭?!边@些對牽?;ㄉL細節的描寫渲染并突出了牽?;ê门Φ囊灰构Ψ?,與作者所贊美的“生之力”相互呼應。

可以使用想象、聯想、類比、對比、象征、直抒胸臆等表現手法。例如林語堂借寫“秋天”的況味,來表達自己對人生之“秋”的理解和領悟。秋天的韻味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林語堂先生就用了大量的聯想等表現手法,將這種抽象的物形象化:“于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p>

可以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例如陸蠡在《囚綠記》中講述自己“囚困”常春藤綠枝條的經歷,含蓄地揭示了自己的生存狀況和愛國心愿。他使用了比喻等修辭將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寄托于綠枝條:“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p>

實現從閱讀到寫作的轉化,并不容易。單純依靠閱讀量的積累,并不能自然達成。對寫作有困難的學生來說,無論看過多少篇范文,在自我創作時仍然會感到毫無頭緒、無從下手。如果有具體策略的指引,就能幫助學生在閱讀和寫作間搭建起一座堅固的橋梁,指引學生順利靠岸。托物言志類作文的寫作策略也值得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去探索、去完善。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中華書局,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歡[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6.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項科研課題《基于UMU互動平臺的初中語文情境化寫作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SGCKT2023103)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寫作策略作文教學
芻議考場作文與個人寫作
談語文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初探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快樂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視域下初中作文教學初探
先寫后教:語文作文教學途徑探微
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探討
探索多媒體在情趣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應對策略
高中議論文寫作指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