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積視頻技術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實踐與應對之路

2024-04-14 18:18陳旺李鈺
北京文化創意 2024年1期
關鍵詞:發展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旺 李鈺

摘要: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是一種建立在數字技術與歷史文化之間的傳播方式。目前,數字化非遺傳承同時面臨著外部環境的發展演變、多維數字的技術變革、傳播模式與數字化沖突、傳播方式的內在價值等方面困境。體積視頻作為賦能數字化非遺傳承的基礎性技術,在技術實現過程中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能夠利用其技術特性改變人們對非遺傳承的認知途徑和體驗方式。未來,非遺數字化技術將為非遺傳承帶來智慧化體驗、智能化再生、精準化反饋等發展,中國非遺將搭載數字化技術快車,煥發非遺新活力。

關鍵詞:數字化非遺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 體積視頻 發展困境

一、引言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①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數字化的傳承,就是運用數字化技術建設數字化基礎傳播,推動非遺數字化向及時互動、全面覆蓋、成果共享等方面不斷前進發展,成為創新非遺數字化傳播形式的主力。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非遺的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途徑、傳播主體與客體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對于數字化技術的需求與運用,將會觸發非遺以及博物展示行業新的形式以及生態演變,不斷重構出數字化非遺的新傳播形態。人類所接受的信息源中有超過80%的信息來源于視覺信息(包括文本、圖像、視頻與模型等)②,如今視頻作為基本的視覺重組通道,逐步融合信息資源成為媒介變革的新型資源,這種資源在數字化時代快速傳播、發展,立足于基本的數字化傳播技術,視頻成為了重要的信息載體,對于非遺人們也開始追求使用短視頻、紀錄片等形式進行保護與傳播。

非遺首先是一種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生活經驗、歷史傳統、集體記憶以及社會實踐,是一種作為文化的遺產。③作為人類時代口口相傳、聯系緊密的文化,隨著表現形式、傳承形式、文化環境、傳播主客體等一系列因素的不斷改變,數字化非遺的保護與發展難度變大。但視頻作為信息資源擁有上述的媒介傳播屬性,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云存儲等技術支持下,能夠處理大量數據,擁有便捷化信息傳播、快速產生關聯性和重塑時空性等特征,在視頻媒介的影響下,非遺信息能夠實現快速傳播,實現完成高效理解、實時互動、產生反饋等環節。④在這種情況下,基礎的二維視頻資源已經不太能夠滿足人們的全部需求,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元宇宙技術的出現更讓交互、實時等新奇的體驗走進了每一個人的生活。非遺資源的高效批量化處理、快速便捷傳播、實時交流反饋成為了目前視頻資源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而非遺的演變沖突、技術變革、數字化進程與內在價值演變則就成為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本文剖析非遺主體傳承人的現狀,以體積視頻為技術依托,深入分析非遺傳承的“真實”環境,增加受眾群體對于傳承項目的感知與體驗。從外部環境、技術賦能、客體需求、傳承項目等多維度來把握非遺傳承發展新方向。只有不斷地將科技融入非遺傳播的體系之中,才能實現非遺的內核價值,從而積極推動我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非遺數字化保護就是采用數字采集、存儲、處理、展示、傳播等技術,將非遺內容轉化、再現、復原成可共生可再現的數字形態。①數字技術的發展,影響到了非遺數字化保護的應用發展。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提升,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拓寬了非遺數字信息化傳播研究:一方面,基于網絡信息數據與各大社交平臺用戶數據的空間狀態,分析反映了環境、受眾群體、展示方式、傳播內容等時空變化,有助于非遺個體傳播的大范圍時空擴散。另一方面,個體在非遺群體活動作用不斷增強,受眾群體大幅度增加,展現出不可替代的明星效益,這種大范圍的時空傳播對非遺的演變產生了量變與質變的影響。②與此同時,當前非遺傳承的數字化發展面臨著外部環境、數字技術、傳承模式、傳播方式等發展的矛盾沖突,數字化技術賦能非遺正在成為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新興研究領域。③

二、數字化技術背景下非遺傳承面臨的困境

作為非遺的主要載體,群體傳承是指社會中眾多人員共同參與同一種類的傳承方式④,傳承人是承載非遺與數字化的主要紐帶,成為解決數字化傳播的必要介質。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非遺傳承人擁有主要話語權并參加非遺發展的關鍵流程,掌握關鍵優勢。⑤然而隨著數字化進程不斷演變,科技以便捷互動為切入點,集中于某一單獨技術內部或多個要素空間聯系下,尚未能解決受眾多樣化需求這一問題。對于數字化的全面評估,跨尺度認知非遺與數字化環境的交互影響時,非遺傳承無法保持本身的結構與提升信息傳播的適應能力。同時在非遺傳承過程中,也會面臨著新時代的挑戰,這些挑戰影響非遺數字化發展的腳步,主要體現在外部環境、所用技術、傳承方式三方面,其實質是“非遺與數字化的沖突”。

(一)外部環境的發展演變沖突

非遺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非遺是群體性適應特定生存環境的產物,它深刻地體現著某一地域內環境的自然風光、經濟文化、人文素養、民族精神。其本質上是由人構成的,生存環境孕育并深刻影響著非遺,在日常生活中,非遺反映著當地居民最樸素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它們在生活中被創造又作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世代相傳,是不斷傳承保留的傳統文化形式。⑥在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它不斷迎合適應當地文化,無數次地調整與保留、逐步發展積淀,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與當地人一起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非遺正在面臨現代文明的結合與碰撞,環境的改變必然會帶來非遺文化的震蕩?,F存的外部環境對于非遺的發展形成劇烈沖突。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于非遺項目本身而言,由于社會變遷和現代化的沖擊,大量的原住民外遷,這導致了許多非遺文化傳承人的流失。這些傳承人是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他們的離去使得非遺項目失去了原有的發展土壤和空間環境。同時,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一些傳統技藝和習俗也逐漸失去了實用性和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劇了非遺項目的生存危機。其次,從受眾的角度來看,非遺環境的消失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失去了環境培養下的受眾,特別是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不再像過去那樣關注和重視。這種文化斷層現象的出現,使得非遺傳承發展更加艱難。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們需要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同時也要注重發展新的傳承方式,確保非遺文化能夠得以延續和發展。

(二)多維數字的技術變革沖突

目前,我國各地數字化非遺的展示所運用的數字技術基本一致,而非遺館所運用的通過不同拍攝方式或拍攝手法所制作的短片其底層邏輯都是脫離非遺本身所處環境的設計。我國非遺數字化的展示主要是在非遺場所館內設定具體的地點展示內容,數字化手段主要包括三層:第一,利用數字技術在非遺展覽館所展示的短片、全息投影等;第二,運用VR、AR、3D建模等技術,全面構建模擬的非遺環境;第三,基于大數據、互聯網等底層技術進入元宇宙時代,構建可互動、可交流、可共享的環境,全面復刻文化環境。如今,數字化技術深刻地影響非遺文化的發展,現有數字化制作過程對非遺進行了主觀化地篩選,制作過程要經歷技術的前期收集篩選、合并重構、轉化分析和挖掘展現后轉化為可視化的信息后提供給受眾,但非遺經歷篩選、合并、轉化、挖掘之后呈現的狀態掌握在數字化的制作者手中而不是非遺傳承人手中,呈現方式的不同也只會影響受眾對于非遺的可接受度,但是無法根本改變非遺的發展與傳播現狀,這種狀態會導致非遺失去內核的精神文化,無法達到保護與傳承的目的。所以只有進入到第三層,充分發揮“技術賦能”作用,復刻非遺生存環境,建構“非遺”傳承空間,給予非遺傳承人話語權,使非遺文化經歷“原生—技術—再現原生”的全過程,才能真正改變轉化技術以及非遺現狀。

(三)傳承模式與數字化進程的沖突

技藝類非遺的傳承模式包括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社會傳承、學校傳承等,但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這種傳承模式受限于主體因素與地理因素,如果想要擴大傳承范圍,便要借助數字化手段,將“一對一”的傳承模式變為“一對多”的線上傳承。

(四)傳播方式的內在價值沖突

目前數字化非遺傳承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原始信息的失真化、碎片化與情緒化現象,所產生的非遺信息脫離非遺生存土壤,割裂對于原本文化反映的現狀,形成特定環境下的局限性反映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播非遺的過程中,根植非遺傳承進行基本的數字化保護傳承,在面向受眾傳播的過程中,借助數字化智能算法實現對于非遺項目的精準化、個性化傳播,保持信息傳播長久穩定發展。在我國非遺保護進程中,傳承人對于數字化技術以及展示媒介并不敏感,對于項目的數字化保護意識極為薄弱,發展技術以及創新傳播方式對于非遺傳承人難度較高。①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就應不斷深入所傳承文化的精髓,加強對于傳承文化的研究,系統化梳理發展脈絡,結合時代的演變與發展,根據口述以及原有的檔案影像材料,組織專業人員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進行再現傳播。綜上所述,非遺應形成以傳承內在價值為本質屬性,以非遺主體的環境變革為意義來源,以受眾主體的可接受性為呈現方式,以數字技術的不斷變革為表達方式,將傳承人作為主要的中心體,組合擴散傳播的方式形成綜合性網絡傳播載體。

三、體積視頻技術②

體積視頻是一種作為深度捕捉三維空間信息并且能快速生成三維數字模型的數字技術,對于所生成的三維數字模型十分重要,觀眾可以切換任意視角進行觀看。本質上說體積視頻是將連續的三維數字模型序列進行系統化整合串聯。作為一種將現實完整性呈現于數字空間的技術,具有內存較小、可實時渲染等特點。本身可以在任意平臺播放,并賦予觀賞者在任意時間、任意角度、任意地點高自由度觀看視頻的權力。這一數字技術由于其首次加入空間概念,便被稱為體積視頻。

(一)體積視頻技術的相關概念分析

數字化技術在數字化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體積視頻則成為突破傳統限制、實現非遺活態化的重要手段。目前而言,視頻分為兩類,一種是傳統視頻由每秒30幀的靜態畫面構成,另一種體積視頻則是用每秒30個3D靜態模型構成,因此體積視頻支持60DOF③自由觀看,是現階段能夠快速將現實世界1:1數字化方法的技術。

目前數字化技術發展迅速,但其應用條件尚不成熟,對于非遺的保護工作主要采用傳統的口述記錄、照片、視頻等,這些手段曾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發揮巨大作用,例如央視推出的紀錄片《指尖上的傳承》全面客觀地記錄了我國非遺的發展與保護,但采用直拍紀錄片視頻方法,所拍攝的視頻由于其本身的信息承載性存在局限,大多并未記錄所創非遺技藝細節。近年來,隨著三維建模、動作捕捉①、面部識別技術的不斷發展,拍攝記錄方式由二維數據轉化為三維信息,拍攝變為了一種數據采集,經過開發與利用成為可編輯傳播的信息源。非遺是依托于人和環境文化本身而存在,以傳承文化習俗表達情感為手段,以獨特的生活背景為表現方式而得以延續,是根植生活習俗的、“活”的文化。作為以三維形式所存在的建模技術,其對人力物力的消耗巨大;動作捕捉技術雖可以快速記錄,但所呈現的只有拍攝記錄,并未體現其背后的文化環境。因此,尋求一種有效的數字技術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也非常重要。面對非遺傳承不斷增大的難度,如何以技術為主導,推動數字化在保護傳承非遺方面的作用,為非遺提供新活力成為重要問題。本文以將體積視頻記錄手段運用于藏族鍋莊舞的保護與傳承為案例,展示全新的技術手段對其進行的開發利用與傳承發揚。將全新空間概念加入視頻采集過程當中,全方位獲取表演者“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以及手臂撩、甩、晃”的完整動作,自動生成舞蹈表演者模型并進行環境采集,為解決藏族鍋莊舞蹈的傳承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

(二)體積視頻技術賦能非遺傳承的發展應用

體積視頻所需硬件設備主要包括70到80臺高速精準攝像機、PC機、信息轉化收集器、視頻存儲器以及綠景房,目前體積視頻的拍攝主要集中于室內場景或大型可移動集裝箱內。對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鍋莊舞蹈而言,舞蹈類非遺本身具有表現力強、動作幅度大等特點。體積視頻可處理的信息量較大,對舞蹈類非遺來說其表演特點在特定范圍時間內,完全可以精準實現,并完整真實地還原非遺傳承人本身的原生性、真實性、實時性等特征。

以藏族鍋莊舞為例,拍攝相關視頻的步驟主要包括:數字化存儲、數據庫建設、數據信息的傳播與展示。首先是數字化存儲:實時監控即所拍攝畫面實時傳輸至終端電腦之中,電腦將所獲取的三維序列排列整合建立數據庫,將龐大的數據信息運用分類、管理,隨時調取運用。所形成的三維數字短片,實時保存至云端網絡。數據庫的建立是數據整合的關鍵一步,構建體積視頻鍋莊舞數據庫,高效地編輯及生成舞蹈數據。體積視頻可以動態化捕捉動作數據,保存跳舞時的畫面,通過大量數據運算形成三維模型。體積視頻所保存人物的運動信息以幀速為單位,記錄每一幀下人物動作的運動變化。所形成的數據由不同舞蹈序列組合而成,從而進行數據信息的識別,便于數據處理中的壓縮、關鍵幀標識、運動生成、運動合成等一系列操作。對于所形成舞蹈體積視頻,按需求經過細致后期美化,即可生成畫質較高的、符合相應效果的成品;其次是數據庫建設:對于舞蹈類非遺,可以建立以內容為導向的資料數據庫,體積視頻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平板、VR眼鏡等多種終端進行觀看,受眾通過相應的索引指示進行觀看。影片經過更加細致化形式的不同展示設計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非遺文化信息,將非遺文化的外在信息拓展,展開我們對于傳統舞蹈類非遺表達傳播形式的深入挖掘。最后是數據信息的傳播與展示:視頻的傳播是展示宣傳舞蹈類非遺必要的宣傳手段。目前大量非遺的數字化網站只進行了單純的宣傳,并未展示相關視頻達到數字化傳播的效果。應當通過舞蹈類非遺的數字化存儲和三維互動式播放展示,還原當地的環境文化,使得千里之外的觀眾可以在觀看視頻時能夠真實直接地感受舞蹈類非遺的精彩和對于其精神的理解,體會到鍋莊舞其純潔、正義、理想的美好寓意以及寓教于樂的感化作用,真正展示一個民族整體性的精神世界與淳樸自然的即興表演初衷。

(三)體積視頻賦能非遺項目的過程設計——以藏族鍋莊舞為例

藏族鍋莊舞①,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這種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在鍋莊舞的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各種勞動歌舞和民風民俗歌舞,如勞動歌舞,以及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因此,鍋莊舞具有豐富的舞蹈動作和形式。而針對非遺數字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數字技術的基礎性應用,體積視頻能夠利用具備人數多、寓意豐富、依賴傳承人、本土化傳承環境特征的非遺項目,串聯從非遺生存環境、傳承人、傳承項目、受眾的傳播全過程。在進行非遺傳播的各個階段,體積視頻可以集合項目視頻信息、音樂、場景介紹等各項數據,驅動受眾參與觀看非遺項目,并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互聯互通的智能化傳播服務,徹底打破非遺信息單向的信息隔閡,促使非遺項目高質量化傳播。目前,體積視頻技術尚未廣泛應用于非遺傳承領域,仍處于啟蒙階段,為此本文以藏族鍋莊舞的應用型研究中從設計、實驗、傳播等3個階段探討體積視頻的應用形式與潛在價值。

1.設計階段

拍攝體積視頻前需要選擇適合的鍋莊舞表演素材(表演片段應滿足體現鍋莊舞非遺主要傳承文化;便于受眾全方位體驗鍋莊舞的表演氣氛;傳承人便于體現非遺項目的演變歷程以及文化精髓)、制度拍攝時長、音樂準備、硬件設備等主要階段步驟。整個設計過程需要協調非遺鍋莊舞表演人員、拍攝過程中的檢查人員、主要設備使用人員等相關方才能獲得符合傳承人要求滿足受眾需要的影片。傳統的設計過程需要重新建構腳本,使得傳播主體變為視頻的制作者而非非遺傳承人,在一定條件下容易形成改變非遺的傳播內容,造成非遺內容的片面化理解。運用體積視頻技術可以真實、本質地體現非遺項目文化,實現非遺文化的無損傳播。在設計階段將舞臺表演交由最為了解項目的非遺傳承人,為解決設計階段過分干預非遺文化提供新思路。例如,深圳普羅米修斯視覺技術公司在舞蹈片段的拍攝中,就成功運用了世界領先級的“追光”拍攝器,真實記錄了以跳舞者為主體的舞蹈表演。這種拍攝方式不僅凸顯了跳舞者的主體地位,還通過數字化技術還原了真人動態,實現了以跳舞者為第一視角的傳播內容,種創新性的嘗試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實驗拍攝

制作拍攝完整的體積視頻需要前期準備,中期拍攝,后期傳播三個步驟。體積視頻的拍攝主要通過攝影棚內搭載的由專業級RGB深度感應相機和高精度工業相機組成的系統,在拍攝過程中掃描演員的顏色和深度信息,并通過算法實時建立模型,將這些模型通過三維軟件制作成連動的視頻。此階段主要依賴拍攝設備及傳承人,但要時刻關注序列。拍攝完畢后,根據需要,結合人體本身結構與舞蹈動作特點,細化角色面部,體現精細化特征。

3.傳播發展

數字化視頻是展示非遺內容與資源的重要工具。傳播數字化視頻應該有翔實的工藝內容介紹以及信息解讀,以系統化建立數字傳播體系,后續體積視頻的拍攝與傳播需要一定的維護與發展。每一個非遺項目的傳播都要經歷系統化的策劃與運營,使得受眾可以自愿接受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幾千年來社會發展的瑰寶,探索新科技化傳播路徑是非遺傳承與發展的責任與突破方向。在數字化不斷發展的今天,非遺的傳播也應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四、體積視頻技術賦能非遺傳承的未來展望

“萬物皆可交互”是數字化時代的特征之一。在5G、拓展現實、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下,建設“體積視頻資料庫”無疑是最便捷的賽道。通過對于非遺數據的采集、數據信息存儲、數據庫建立、信息的傳播與展示等步驟的運用,體積視頻可以快速完成實時建模分析,為受眾提供可編輯、可交互的視頻信息,實現沉浸式數字孿生,開啟“元宇宙”時代。作為實現數字技術時代的主要途徑。體積視頻可以最大化顯現非遺項目的基本信息,同時也具備了四大特征賦能數字化時代:1.環境再現,基于三維數字空間提供智能化概念,使得受眾可以更加快捷便利地了解非遺項目,真正實現非遺項目的實時傳播。2.受眾適配,最大化貼合如今受眾的需求,使其真正體會非遺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3.需求反饋,對于依賴傳承人的非遺項目而言,數字技術不僅能夠記錄和保存非遺項目的核心技藝,確保不會因傳承人的減少或離世而失傳,還能有效擴大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4.傳播顯現,大量體積視頻的運用,可以幫助非遺在線上傳播的進一步推廣,幫助拓展非遺視頻的主要途徑。

(一)環境再現:基于元宇宙的智能活態化體驗

元宇宙作為未來數字化設計的潛在賽道,從2021年開始便不斷應用于各大場景。對于實現元宇宙融合數字化生產的平臺化概念,通過5G、VR、數字孿生等多種技術底座為用戶帶來沉浸式、互動式、開放式的體驗。體積視頻卻可實現對于元宇宙設想的初步應用,其交互感與臨場的三維感,為成長中缺少環境氛圍的受眾提供真實的體驗感。通過聯接交互以智能化傳播數據與信息,將形成從內容制作到受眾的精準鏈式傳承。打破傳統傳承過程中過于依賴傳承人的客觀限制,真正實現非遺數字的初步智能活態化傳播。

(二)受眾適配:基于傳播媒介的便捷快速化感受

目前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人們更加適應便捷快速的短視頻傳播方式,大量受眾對于冗長的紀錄片關注度不高,但卻對紀錄片的拍攝制作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受眾對于實現互動交流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期待,體積視頻的運用則可以解決傳播媒介的困境。在小程序上即可實現觀看與傳播無疑是交互最大的變革。新一代的年輕群體,對于數字技術的渴望與嫻熟運用,將成為非遺傳播的強大助力。①體積視頻在滿足受眾的感受后,為受眾理解非遺文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環境的創造性再建,結合非遺傳承人的精彩表演,使得非遺由原來單線式的輸出傳播轉化為反饋式的再現傳承。

(三)需求反饋:基于傳承人的數字智能化再生

大量非遺傳承項目以傳承人的傳播與發展為中心,失去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傳播將會更加困難,體積視頻技術可以將傳承人數字化孿生,通過其完整地再現傳承項目,最大限度地激發受眾的情感。體積視頻重構智能化數字時代的同時也需要將不同來源、不同背景、不同項目的傳承人信息進行收集、重組、輸出融合。目前完全可以實現各類非遺項目的要求,將非遺最本質的表現可視化,最便捷地建立可互動視頻。當全新的數字化時代完全來臨時,未來的“孿生傳承人”將突破時間、地點、空間的束縛,實現思維的突破與技術創新,最終達到非遺傳承人的智能孿生。

(四)傳播顯現:基于非遺項目的全面精準化展現

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展示相對其他形式來說,更能體現它本質的文化屬性。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存儲與展示將最大限度地賦能發展,形成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數字化原生土壤。體積視頻可以幫助數字化非遺傳承的過程中,產生更加全面精準的呈現效果,成為非遺項目傳播的重要媒介。形成一條由體積視頻到非遺傳承環境、受眾、傳承人、傳承項目信息完整鏈的整體性互動關系,最終實現對于非遺項目的完整化、活態化傳播。

五、結語

隨著數字化技術在我國的廣泛應用與普及,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智能化時代,非遺傳承的數字化研究將會不斷深入,呈現出獨有的研究特色。以目前較為領先的體積視頻技術為支撐,借用互聯網多項數字化技術,加快對于數字化非遺傳承的全面部署,為非遺生存環境、傳承項目、受眾、傳承人提供更加智能的保護與發展;借助體積視頻技術,增強數字化非遺傳承的智能化體驗,從而促進非遺文化的影響與傳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魅力。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數字化背景下非遺傳承人數據采集及應用研究”(CX20221205);

2022年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數字平臺的項目式泛在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2022JGYB200)

作者:

陳旺,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品牌推廣,非遺文化傳播

李鈺,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非遺文化傳播

(責任編輯:曹翊鈞)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new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However, digital non-genetic inheritance also faces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technology,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audience object, and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inheritance method. As a basic technology that empowers non-genetic inheritance, volumetric video can adapt to hug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nd can use it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change peoples cognition and experience of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n the fu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bring developments such as intelligent experience, intelligent regeneration, and precise feedback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Key Words: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olume Video, Development ?Dilemma

猜你喜歡
發展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沙望城區戲曲文化發展困境探究
關于行業性科技期刊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新課改視閾下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
寧夏回族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
大數據時代下免費手機軟件盈利模式探討
基建投資預算貼合工程造價控制階梯化管理研究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唐山皮影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