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心理學視角下MBTI測試熱潮探析

2024-04-22 09:54趙悅
傳播與版權 2024年7期
關鍵詞:自我認知

趙悅

[摘要]MBTI測試可以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作為一種能幫助用戶快速獲得自我認知的工具,MBTI測試在短時間內迅速火爆。筆者從傳播心理學視角分析MBTI測試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并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動因。MBTI測試風靡一時之余,也暴露了因過度標簽化所產生的刻板印象、青年群體的身份焦慮等負面問題。因此,我們應理性看待MBTI測試,以動態的視角審視自我,拓寬自我了解渠道,完善自我認知。

[關鍵詞]傳播心理學;MBTI;心理動因;自我認知

一、何為MBTI?

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一種人格類型分類理論模型,是由美國心理學家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親Katherine Cook Briggs提出的。該理論模型以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劃分的8種心理類型為基礎,旨在對個體性格特征進行系統性的劃分與描述。MBTI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誕生,隨著互聯網及新媒體平臺的發展,MBTI逐漸超越了心理學的范疇,被廣泛運用于社交、娛樂、職場等多個領域。1997年,我國心理學教授苗丹民與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的學者合作翻譯了MBTI-G量表,將MBTI引入國內學界視野。

榮格在《心理類型》一書中對人們的性格類型進行劃分,包括外傾(extroversion)和內傾(introversion)兩種心態,以及思維(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覺(sensing)、直覺(intuition)四種心理功能。不同的心態與心理功能兩兩組合,就會產生8種不同的人格類型,進一步排列組合后則產生16種不同的心理類型。MBTI是一種迫選型、自我報告式的人格測評工具,用于闡述人們在獲取信息、做出決策以及面對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以及各種人格類型的表現[1]。

二、MBTI測試熱潮現象

(一)火爆程度

據《衛報》估計,自1960年以來,全球約5000萬人參加MBTI測試,且每年仍以約200萬新增的速度擴充。相關數據顯示,世界500強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超過80%曾參與過MBTI測評[2]。以當下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平臺微博為例,微博話題#MBTI#的閱讀量已經超過40億次,話題的討論次數也達到93萬。

從傳播學視角來看,MBTI測試的火爆是典型的網絡迷因傳播?!懊砸颉币辉~是1976年英國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的。在互聯網時代,迷因用來形容網上迅速傳播并不斷變化的內容單元。在完成MBTI人格類型測試后,參與者傾向于將測試結果發布至社交媒體平臺。同時,網絡上還出現了大量以“MBTI人格類型”為主題的二次創作的表情包和圖片,在人們的社交互動中不斷進行迷因傳播。MBTI測試的迷因傳播主要表現為大規模的、病毒式的復制傳播。用戶使用“拼接”“惡搞”“同構”等手段,通過漫畫、文字、表情包等形式將MBTI的16種心理類型進行開放式的符號編碼和闡述,并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由此在社交平臺用戶互動中出現了“萬物皆MBTI”的網絡熱梗以及大量的meme圖。

(二)形成MBTI亞文化社群

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中指出,粉絲對文化的接受并不會在孤立中進行,他們“喜歡和彼此在一起的感覺”。而MBTI在互聯網平臺中龐大的用戶數量與討論量促成MBTI亞文化社群的組建,社群成員之間相互支持、互動頻繁,形成了基于MBTI的人格認同和文化歸屬。

以MBTI豆瓣小組為例,該小組的特點在于成員尋求共鳴和共同理解。小組成員構成多元,發布的內容包括社會熱點事件或者成員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小組成員圍繞熱點事件展開討論,通過從不同MBTI人格特點的角度討論該事件,或者尋求相同人格成員的支持。另一方面,小組成員還會分享具體的MBTI測試內容,如人格類型解讀、測試鏈接、心得體驗等。經過討論之后,小組成員之間在情感上的共情與認知上的共識加深,從而形成產生共識—分享共識—加深共識的互動循環[3]。在不斷的信息交流中,小組成員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支持和理解,促進了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三)作為新型社交貨幣

“社交貨幣”是社交媒體經濟學的概念,由美國營銷學教授喬納·伯杰在《瘋傳》一書中提出,用來衡量用戶分享品牌相關內容的傾向性,后來也用來衡量社交媒體用戶的自我傾向。這一觀點認為個體在社交媒體上討論的內容代表并定義了個體自己,所以個體會比較傾向于分享那些使自身形象更理想化的內容[4]。而MBTI測試的興起使其成為一種新型社交貨幣,人們在社交平臺中的互動交流圍繞“你是什么人格類型?”展開,但人們并不關注測試結果,更多的是通過這一話題打破社交壁壘,融入不同圈層,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通過參與話題的討論,人們可以獲得樂趣,增強自己在互動中的個性展示。

經過觀察,筆者發現許多人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的個人介紹中會標明自己的MBTI人格類型??梢哉f,人們只需要通過MBTI測試,了解自身人格特質,就可以將MBTI測試作為一種社交貨幣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使用。

三、傳播心理學視角下MBTI測試熱潮的原因分析

(一)巴納姆效應

MBTI之所以擁有眾多擁護者,并且許多人對MBTI測試結果深信不疑,都深受巴納姆效應的影響。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指人們傾向于認為一種模糊而普遍的人格描繪能夠精確地揭示自身的特質,那些含義模糊、范圍廣泛的形容詞往往容易被人們接受,并深信不疑地認為這些描繪中所闡述的即為自身所具備的特質。MBTI測試不僅提供給人們談資,還以測試結果增強了被測者的自我認可,通過籠統的表述使被測者實現自我美化和自我確認,滿足了被測者對自我認可的主體性需求??梢哉f,任何性格測試都會應用到巴納姆效應,MBTI測試結果是用戶做過大量題目后得出的,用戶在付出時間成本后,會更加傾向于認可做題后的答案,相比其他性格測試,MBTI測試結果會讓人感覺可信度較高。

(二)自我認知需要

根據自我發展理論,個體的自我認識要經歷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三個階段。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形成都是在媒介設置的社會規范和與他人的人際交往中實現的,在信息的傳播和社會的交往中,個體不斷完善對自我的身份認同。而MBTI測試也滿足了人們自我認可的主體性需要。在社交媒體時代,用戶的媒介使用行為是自我呈現、自我表達的一種形式,而MBTI測試的結果往往是充滿浪漫色彩的,如靦腆、敏感、追求完美但自卑的INFP被描述成“治愈家”“空想家”或“哲學家”[5]。此外,在網絡社群互動中,MBTI趣緣群體根據不同的人格特點創造出各種有趣的綽號,如ENFP被稱作“快樂小狗”,ENFJ則被稱為“小太陽”等。MBTI趣緣群體通過MBTI測試獲得個人性格的“被描述”和“被解釋”,由此加強了對自己的身份的認同,滿足了對性格探索和自我確認的需求。

(三)共情與圈層歸屬

MBTI測試最早登上熱搜是谷愛凌回復網友問她的MBTI類型,她公布了自己的INTJ性格的測試結果,并說:“我一直說我是內向的一個人,然后大家都不相信?!币粫r間,全網的INTJ性格者都開始陷入狂歡:“我和谷愛凌是一種類型的人!”而沒測過MBTI的網友們也紛紛跟風進行MBTI測試。谷愛凌作為一位知名人物,其MBTI測試結果讓擁有相同性格特質的人獲得了高度的情感共鳴。

格蒙特·鮑曼認為,當代社會中群體身份的界定標志正逐步被流動性、不穩定性和個人主義所替代,以往人們通過宗教、家族和企業來確認自身身份,而如今,人們并非不再需要依賴于群體,而是期望實現更為精細的劃分。MBTI的16種不同心理類型將人們分為具有不同屬性的圈層群體,人們在自己的圈層中能夠獲得認可。而這些圈層存在一定的“準入”機制,要求成員掌握特定的“文化和語言”,以便能夠參與圈層內的討論和交流,同時,圈層成員也會有意識地強調自己所在圈層的特質與差別[6]。因此,這些圈層是穩定的且具有一定“私密性”的,這使得在強流動性的社會互動中的青年群體獲得了社會歸屬感。

(四)個人形象展演

標簽化是當代青年群體的一個重要特質,其喜歡用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標簽來代表自己,如二次元、斜杠青年等,甚至會根據穿衣打扮或者愛聽什么音樂來定義自己。在當今的數字時代,社交媒體是展示個人形象的重要平臺。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以及展示的興趣愛好都可以影響其他人對其形象的看法。MBTI測試結果一方面是標注自己的性格特性,另一方面則是對個人形象的展演。

在某種程度上,MBTI測試結果不僅在表達“我是誰”,還傳遞“我希望成為誰”以及“我希望他人認為我是誰”的想法。而這種個人形象展演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會根據自身發展階段、身處環境再次進行MBTI測試,以轉換個人性格標簽,而這種轉換是人為建構的,實際上是人為的“展演”[5]。人們可以完全自主掌控信息的發布,可以選擇性地展示那些更容易獲得認可的部分,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整飾自己的前臺形象,讓自身融入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圈層中,建立積極的個人形象,展示自己的價值,有效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和建立良好的關系。

(五)媒介的使用與滿足

E·卡茨從受眾角度出發,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對受眾與媒介接觸的動因以及需求滿足狀況進行了深入解析。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大眾傳播對人們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影響的角度,強調受眾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的主動性和選擇性,認為受眾并非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有選擇地接觸和接收媒介內容。MBTI測試作為性格評估工具,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個體深化對自身人格特質的理解。該測試涵蓋認知、情感、決策等多個方面,通過分析個體的興趣偏好和性格特點,強調個體差異,并揭示人們在認知偏好上的多樣性。這使得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身的優劣勢,從而更好地接納自己的人格特點,而非一味迎合社會對“正?!毙袨榈钠诖?。

MBTI測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使用工具的動機和心理需求,使人們獲得對自我理解的滿足感。此外,隨著MBTI測試的普及,相關的延伸產品如表情包、漫畫等也應運而生。這些產品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展現了MBTI測試結果,使人們以娛樂的心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點。尤其在青年群體中,這些延伸產品備受歡迎,滿足了他們在社交互動中的娛樂需求。

四、MBTI測試熱潮的反思

(一)因過度標簽化所產生的刻板印象

卡爾·榮格在《心理類型》中寫道:“我們也要知道,科學只是一種心理態度、一種人類思維形式,并不是生命的結論?!北M管各類人格測驗對我們了解自己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完美無瑕[5]。當我們得知自己的性格類型,可能會在主觀上產生認知偏差。例如,某人根據測試結果確立了自己是內向型人格的觀念,那么在后續的行為觀察與分析中,他可能會不自覺地尋找支持這一結論的證據,而忽略那些與這一結論相矛盾的信息。這樣的心理傾向是難以察覺的,因為個體總是不自覺地用已掌握的知識來構建自己的世界觀。

而過度相信MBTI測試結果會導致我們對他人形成刻板印象,將個體簡單粗暴地歸為某一類別。一旦對某個群體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我們便可能對他們進行極致的區隔和標簽化。這種行為不僅不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他人,反而會加深對他人的偏見和誤解。一旦對某個群體產生了強烈認同,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單一的區隔劃分和刻板印象的產生。當人們習慣用既定的解釋路徑指導行動,甚至塑造自我,則會被標簽所束縛,導致“工具”變成“枷鎖”,最終形成絕對的自我標簽和持久的刻板印象。

(二)青年群體的身份焦慮

現今,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網絡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更為寬廣的世界,同時也賦予了我們在社會中扮演多樣化角色的可能性。這使得人們在進行自我定位時,往往感到困惑與迷茫。加之在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中,我們的生活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這加劇了人們對既定身份的質疑。青年群體作為互聯網平臺的“主角”,被大量且多變的網絡亞文化包圍,難免出現身份歸屬感的缺失和對自我身份認同的不確定,容易處于一種害怕失去身份、得不到社會認同的情緒當中。MBTI測試在互聯網平臺的盛行,固然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探尋自我之路的方式,但青年群體在復雜社會環境中所表現的身份焦慮并非簡單的一紙測試所能解決。尤其是青年群體在自我認知發展階段遇到鄙視鏈等問題時,會再次對自我定位產生懷疑,產生新的身份焦慮。性格是流動的,并非一成不變,不是僅僅只用幾個字母、幾個標簽、幾句寬泛的話語就能夠概括的,沒有任何測試能夠清晰地解答人們關于“我是誰”的疑惑。如果青年群體單純通過MBTI測試獲得自我認知,僵化地使用工具,忽視自身的能動性,不僅不能解決自我認知的危機,還會陷入更大的身份焦慮之中。

五、結語

在數字化時代,諸如MBTI人格類型測試的類似工具繁多,對MBTI測試的認可并進行二次或多次創作傳播,體現青年群體價值多元的理念,也是其心理需求的具體表現。MBTI以其獨特的測試結果提升了網絡社交互動的趣味性,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娛樂式的自我認知手段,推動了我國流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但潛在的經濟牟利、過度娛樂化,以及讓青年群體陷入標簽化刻板印象和身份困惑的風險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我們要對青年群體進行正確自我認知引導,通過科學引導,使其保持理性的態度,正確看待MBTI測試結果,避免過分依賴或過分解讀。青年群體也應提高自身科學素養與辨識能力,以科學的理念發掘自身獨特性,用動態的眼光進行自我剖析,不斷拓寬對自身的認知邊界。

[參考文獻]

[1]邢卜文,李安琪,張鵬瑤,等.數讀 | MBTI理論視角下人格類型對社交媒體中交往狀況的影響探析:以微博賬號“MBTImemes”為例[EB/OL].(2022-05-13)[2024-01-13].https://mp.weixin.qq.com/s/kA1fipwpHcLBM686LnBBXQ.

[2]Niga .MBTI人格測試:嚴謹科學or賽博玄學?[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22(07):90-91.

[3]王智平,王子涵.互動儀式鏈視角下MBTI人格測試網絡社群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2(19):84-88.

[4]姚亞南,仇然.身份錨定與話題分享:從《太陽的后裔》熱播看自我建構與社交貨幣[J].青年記者,2016(27):68-69.

[5]張浩然.你是哪種性格?MBTI測試風靡下的社交心理學[EB/OL].(2022-04-15)[2024-01-13].https://

new.qq.com/rain/a/20220415A0649X00.

[6]趙若彤.身份的困惑與錨定:MBTI測試中的網絡迷因[J].科技傳播,2022(15):140-142.

猜你喜歡
自我認知
從學生自我認知需求的角度解讀《丑小鴨》
信息技術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追風箏的人》中影響阿米爾認知發展的人物分析
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工具”角度看國內外校服的變革
師專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調查
大學生悅納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
大學生自我認識偏差和整合分析
淺析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在《荊棘鳥》中的體現
《七天》與《變形記》的比較分析
高職學生入學教育的自我認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