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淵明《詠荊軻》敘事論

2024-04-27 15:42李光生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敘事視角敘事結構陶淵明

摘要:荊軻刺秦事在史書中多有記載,陶淵明《詠荊軻》一詩通過燕丹、荊軻和陶淵明自己三個敘事視角,采用大篇幅敘述送別和赴秦場景的敘事結構,展現了事件主角荊軻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激昂悲壯的形象,也蘊含了陶淵明掙扎于仕隱之間的矛盾心態與情感糾結。

關鍵詞:陶淵明;《詠荊軻》;敘事視角;敘事結構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580(2024)01-0001-(05)

DOI:10.19717/j.cnki.jjus.2024.01.001

鐘嶸《詩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之宗”,后人論其詩者多以平淡靜穆稱之。然而,南宋著名理學家兼文學家朱熹卻有不同認識,《朱子語類》云:“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盵1]明清以來朱熹的說法得到普遍認同,明人徐師曾《詩體明辨》云:“唯《詠荊軻》一篇始見本相,非平淡人能道?!盵2]清代著名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也見類似評論:“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薄疤諠摽崴婆P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盵3]前詩想象陶潛寫作《詠荊軻》時的神氣和心情,“恩仇”“江湖俠骨”諸語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個剛腸疾惡的陶潛形象;后詩以高臥隆中的諸葛亮比擬陶淵明,認為陶詩里帶有兩分如諸葛亮般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一分如屈原般才能不得施展的濟世幽憤。魯迅《“題未定”草(之六)》更直接指出:“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盵4]

靜穆與豪放,兩種看似沖突的風格同時集中在陶淵明身上??梢娞赵姵尸F的平淡,不是淡而無味、平淡無奇,而是歷經波折淬煉后復雜而豐富的人生境界;在看似平淡的表象下,透發了詩人生命的厚度。

《詠荊軻》是陶詩集中篇幅最長的一首敘事詩,詩云: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5]

詩歌敘述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含蓄透露了詩人的感慨和心志。本文擬從敘事視角和敘事結構等角度,闡析隱藏于詩中的陶淵明畫像。

一、《詠荊軻》的敘事視角

敘事講究視角,因為敘述事件,作者總要站在特定位置和角度敘述,讓故事中的情節、人物和環境得以呈現;同一件事,通過視角的轉換可以將對事件不同的觀點呈現出來,引導讀者進入敘述者的內心,用角色各自的立場重估同一件事或同一真實的價值,從多重并存的主觀敘述聲音,建構事件的本原面目。因此,視角的選擇不僅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6],也代表了敘事者對事件的情感態度、價值立場和評價。

《詠荊軻》詩分三層:前兩層分別自燕丹和荊軻兩個限知視角發言,為所欲敘述之事件從旁補充或烘托;第三層也即末段才轉回至敘事者陶淵明自身,從全知視角總結、評價事件。

(一)燕丹視角

詩歌開篇“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四句,是從燕丹視角來陳述事件。作為刺秦活動的發起者燕丹,《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了他與秦始皇交往經過:“燕太子丹者,故嘗質于趙,而秦王政生于趙,其少時與丹歡。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盵7]可知兩人交惡在前,加以秦兵不斷東侵,先后滅了韓、趙等國,眼看禍將及燕,燕太子丹自知國小力微,難以抵抗,因此決計以行刺的方式,遏止秦師東進?!对伹G軻》首層,便先從燕丹視角發言,但一開口提的不是刺殺,欲將話題轉向于“養士”。歌詠荊軻,先從“燕丹善養士”說起,下句再緊接上句文意,道出太子丹“志在報強嬴”的“善養”內涵。戰國之士,終其一生致力于體現道,但亂世無道,秦王暴虐,六國哀鴻遍野,面對如此強暴之嬴秦,燕丹認為敢于與嬴秦暴政對抗者才配稱為“士”,誠如孟子對齊宣王所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盵8]君臣關系,是由君臣雙向的互動與獨立意識決定的。全詩首層,敘事者借上位者燕丹之口,從上句“善養”與下句“立志”闡發,開篇便塑造了燕丹作為有志之士的形象。在人生大節大義面前,他站在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不畏生死地踐履自己對生命的承諾,甚至因此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也在所不惜。短短的兩句詩,將燕丹與匹夫之勇區隔,除暴的主題籠蓋全篇,刺秦之舉一下子上升到了除暴的層面,高度與格局不言自喻?!罢屑俜蛄?,歲暮得荊卿”兩句,寫荊軻乃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以時間之長久(“歲暮”)暗示了荊軻作為臨暴不怯之志士與燕丹的理想相吻合。

(二)荊軻視角

全詩從“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到“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一連二十二句,敘事視角由燕丹轉移到荊軻身上。這一段陶淵明以易水送別之情景歌詠荊軻,是荊軻刺秦事件中描述最詳盡的部分,但陶淵明省略了司馬遷《史記》中花費許多篇幅描寫田光死諫、樊於期獻頭顱等故事細節,也沒有描述荊軻進退兩難、猶豫抉擇以及為嚴峻情勢逼迫的無奈心情。這段從荊軻視角敘述的文字,“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便先表達了君子甘心為知己赴死的決心?!疤釀Α敝疤帷弊?,輕盈灑脫,愈顯荊軻“報強嬴”之決心?!八伢K鳴廣陌,慷慨送我行”,寫臨行時太子丹、賓客及知其事者皆著白衣素冠前來餞行,白衣、白馬暗示此行兇多吉少,荊軻自有與秦王同歸于盡的決心?!靶郯l指危冠,猛氣沖長纓”寫荊軻以身成仁之悲壯?!帮嬸T易水上”至“羽奏壯士驚”一節,乃轉而描述當時送別場景:“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贝颂幵姼栌址謨蓪愉秩厩G軻悲壯情愫?!帮嬸T”四句敘述易水邊群英餞別一事;描寫宴席間,有荊軻好友高漸離擊筑助興,燕丹門客宋意放聲高歌。宋意送行一事,《史記》未載,出于《淮南子·泰族》:“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筑而歌于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裂眥,發植穿冠?!盵9]“擊悲筑”著一“悲”字,送別場面的悲哀激昂可以想見?!笆捠挕彼木鋭t含情會景,從眼前淡淡寒波,耳邊又聞蕭蕭哀風,渲染送別的悲涼氣氛。古代樂調宮、商、角、徵、羽,五音分別表達不同情感:商音低沉悲涼,多抒發生離死別的哀情,聞之容易使人墮淚;羽音則高昂激揚,壯士聞之流涕心驚,抒發的則是甘心為國捐軀的壯志豪情。此處由樂曲情感的變化,暗示荊軻此行將一去不返。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兩句,明知此行將一去無返,荊軻仍從容赴義,原因除了“死知己”之自白外,“且有后世名”道出了士人不因畏死而偷生茍且、堅守以身殉道的價值追求。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兩句寫荊軻就車而去,義無反顧、入刺秦王的堅決心意?!傲鑵栐饺f里,逶迤過千城”,可見荊軻急義忘身,入刺秦王之猛氣未曾有一絲消減?!皥D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寫地圖展盡,匕首現出,乃刺秦之關鍵,豪霸天下的秦始皇,至此也驚恐萬分。

李光生:陶淵明《詠荊軻》敘事論

(三)陶淵明視角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四句,一直隱藏于故事背后的敘事者陶淵明終于現身。此段嘆惜荊軻的劍術武功尚欠精湛,以致于刺殺秦王的奇功未能達成,同時頌揚荊軻人雖已歿,但在面對強敵時的那種反抗精神卻與世長存。

全詩先后變換三個視角敘述荊軻刺秦事:首層先由“燕丹求士”這樣的主、仆關系與視角,寄寓詩人對傳統君臣關系及儒士品格的思索。陶淵明身處亂世,政局輪替的背后是各種權勢的競逐與角力,被卷入斗爭漩渦的士人“忠不足以衛己,禍不可以豫度”,連個人命運都無法掌握。燕丹視角顯示的正是一個亟欲撥亂反正的明君形象,而這一視角的選取,同時也代表了敘事者陶淵明對處上位者的理想期待。

詩歌第二部分由荊軻視角陳述易水飲餞,此段幾乎全部通過場景敘述,帶領讀者感受環境氣氛,理解場域里人物的諸多活動,并順著事件人物的內在需求驅使、推動情節發展,等待著即將發生的事情。因此雖是場景敘述,卻句句透露出荊軻的內心狀態,烘托他以身成道的悲壯。

結尾處擺脫燕丹、荊軻等限知視角,轉向客觀而超然的全知視角評論事件,而荊軻的慷慨赴秦,似乎暗含著陶淵明歸田赴義之心志。詩人有意識地調整、變化敘事視角,讓一個故事同時并存著幾種觀察的角度,這除了可以使事件中的人物各自發聲,豐富故事內容,視角的選擇也暗示了詩人關注的焦點。

二、《詠荊軻》的敘事結構

歷代歌詠荊軻者不乏其人,荊軻在中國文人心中自有其特殊的象征意涵。歌詠荊軻的詩人出于各自的創作心境和人生際遇,對荊軻故事的剪裁可能會有所差異,各現特色。比如西晉左思詠荊軻,一般人全力描摹的刺秦細節,左思只字未提,他擷取荊軻痛飲酒市,與高漸離酒酣和歌、旁若無人的日常生活片段來寫,由此推崇荊軻蔑視權貴、睥睨萬夫的英雄形象。詩云:“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髙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盵10]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荊軻,聚焦于刺秦事件,其《雜興》詩云:“握中銅匕首,粉剉楚山鐵。義士頻報仇,殺人不曾缺??杀嗟な?,終被狼虎滅。一舉無兩全,荊軻遂為血。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杰。無道吞諸侯,坐見九州島裂?!盵11]遺憾的是,王詩并沒有采取陳述事件的敘述策略,而以議論成篇。并認為荊軻刺秦是“匹夫勇”,這種觀點與陶淵明視荊軻為志士的角度迥然有別。柳宗元對荊軻故事敘事最完整,其《詠荊軻》詩云: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為虞。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炯然耀電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趦趄。長虹吐白日,蒼卒反受誅。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夷滅芟七族,臺觀皆焚污。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世傳固多謬,太史征無且。[12]

柳詩敘述事件雖不出《史記》范圍,但卻突破了傳統詠史詩“因史詠懷”的創作模式。柳宗元批評荊軻刺秦雖勇實愚,旨在從歷史鑒往知來。

阮瑀剪裁荊軻故事,同樣圍繞于燕丹養士、荊軻刺秦上,組織結構最類似于陶淵明。其《詠史(其二)》云:“燕丹養勇士,荊軻為上賓。圖盡擢匕首,長驅西入秦。素車駕白馬,相送易水津。漸離擊筑歌,悲聲感路人。舉坐同咨嗟,嘆氣若青云?!盵13]詩歌以第三人稱冷靜觀察,客觀敘述,描寫荊軻狹義精神,義薄云天,其悲壯淋漓一如陶詩。兩詩故事素材雖同源,然隨作者人生際遇及追求不同,敘事的結構和趣味相去甚遠,而阮瑀此詩的敘事結構明顯較陶詩簡省得多。

陶淵明《詠荊軻》一詩,三度轉換視角,并隨時序進展依次描述燕丹求士、荊軻赴秦、刺秦失敗等場景,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交錯形成刺秦事件的結構漩渦。首層“燕丹養士”開篇,為全詩定調;將荊軻一生推翻暴秦的大事,溯源并提升到士人立志的層面討論,略去樊於期等犧牲小我、復仇大計箭在弦上等等細節,簡明扼要地贊美燕丹善于養士,志在推翻暴秦,凝練全詩旨意。

詩歌第二層從荊軻視角直陳心意,除“君子死知己”“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其余詩句皆是對時空環境的鋪陳,其中又以易水餞別與赴秦一節,最有分量。敘事者透過描述時空場景,引導讀者身臨其境,親身體驗刺秦主角荊軻內心的波瀾;場景轉換是荊軻內在力量推動情節發展的結果,因此每個場景傳達一個重要意義,最后構成事件的主題思想,而長于工整描述人事情態的四組對句,也全部集中在這一段落。形塑送別的場景愈哀戚、悲壯,疾行赴秦的節奏愈輕快,則強秦之欺和君子以死明志及報答知己的雄豪氣概就愈真實。

再者,第一段“歲暮得荊卿”是流轉的時間,易水送別一段則是凝止的時間形態。敘事時間速度,在本質上是人對世界和歷史感覺的折射,是一種主觀時間的展示,隨著敘事者的主觀視野、情感的投入,將左右敘事的時間速度;在凝止的時間里,敘述者能詳細敘述送別場景里的所有人事,為故事主體浸染上濃濃的情感色調?!凹残懈扒亍币还澕础暗擒嚭螘r顧,……豪主正怔營”六句,敘事節奏、時間流速明顯加快,是“君子死知己”“心知去不歸”堅定信念的寫照,也使讀者與詩中人物一道墜入緊張氣氛中。秦王被刺時驚慌失措的神態,也凝結于一瞬。這一節一動一靜構成時間整體的兩極對立,由時間的慢速運行,增加敘事的情節密度及刻畫的深度,同時使故事細致精妙、質感飽滿,讀者也能從中體驗沖突、人事變換和生命的短促。

末段追懷、惋惜有志之人,其志未逞,奇功未成,以評述、抒情結束全篇。陶淵明在從戰國時期到自身所處的東晉時期這樣大跨度的時間流轉中反省歷史、思索生命的價值。

三、結語

《戰國策·燕策》《史記·刺客列傳》都記載了荊軻刺秦事,情節大略相似,但多次在詩中歌詠荊軻的陶淵明顯然不是簡單重述歷史而已。有意識地變換視角,荊軻刺秦事件并存著幾種觀察角度,讓事件中的關鍵人物各自發聲,陶淵明歌詠荊軻無關刺秦之是與非,而是升華到生命價值之實現層面來探求。憑一己之力欲抗強秦,雖庸人亦知不可為也;明知此行一去無回,陶淵明筆下的荊軻卻依然決絕向前。陶淵明不以成敗論英雄,所歌詠的是荊軻堅守心志、只殉道義的人格精神。

在敘事結構方面,全詩以一半以上篇幅敘述送別和赴秦的氛圍場景,展現事件主角荊軻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激昂悲壯形象,而陶淵明一生猛志不改,疾惡除暴、舍身濟世之心一如詩中荊軻折射出來的精神和理想。因此,詩中易水送別、疾行赴秦和劍術立功等事件之取舍剪裁,也蘊含著陶淵明入仕或歸隱的情感糾結。這種情感糾結,即便是在其晚年依然清晰可見,如《感士不遇賦》《雜詩十二首》等?!峨s詩十二首》這一組詩寫于陶淵明五十歲之時,也是其回歸田園的第九個年頭。此時詩人的思想已經沉淀,也有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農耕生活,所以更能夠冷靜地判斷自己,把這幾十年來的官場、平民、耕作等人生經歷,做一個綜合的評價。組詩(其二)云:“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14]正是因為“有志不獲騁”,才“終曉不能靜”。組詩(其十)云:“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犊畱浘I繆,此情久已離?!盵15]感慨歲月常往,自己歸園田居已然很久,曾經慷慨激昂地欲建一番功業之心已然泯滅。不甘之情隱然可見。組詩(其九)說得更為明白:“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盵16]羈役遙遙是指入仕、官場,而這距離他所熱愛的田園何其遙遠,心系入仕與歸隱兩端猶豫不決,內心掙扎與糾結可想而知。也因此,清代詩論家沈德潛云:“陶公以名臣之后,際易代之時,欲言難言,時時寄托,不獨詠荊軻一章也?!盵17]此言得之。

參考文獻:

[1]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3325.

[2]徐師曾.詩體明辨[M].臺北:廣文書局,1972:629.

[3]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王佩諍,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21.

[4]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36.

[5][14][15][16]陶潛.陶淵明集校箋[M].楊勇,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1-230.

[6]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1.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3068.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290.

[9]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279.

[10][13]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59:188-386.

[11][12]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7:1430-3959.

[17]沈德潛.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02.

猜你喜歡
敘事視角敘事結構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新聞寫作的敘事視角探討
淺析《喜福會》的敘事結構
以微電影《調音師》為例談中國微電影在敘事上的改進
海明威《在異鄉》敘事視角賞析
電影《明日邊緣》敘事動力解讀
影像圓融:小議多元敘事視角的選擇性后置
《西廂記》與《春香傳》的敘事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