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 視角下中國古代信件的英譯研究

2024-04-27 14:28蘇娟陳超
今古文創 2024年16期
關鍵詞:三維轉換生態翻譯學英譯

蘇娟 陳超

【摘要】生態翻譯學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中國本土的跨學科翻譯理論,重點強調生態文化與翻譯學的有機結合。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帶動了中國古代典籍的英譯。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出發,以中國古代詩人鄭燮的家書《致弟書》的英譯為例,分析古代書信英譯時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方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希望通過研究分析這封家書的翻譯,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翻譯研究與翻譯實踐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英譯;三維轉換;《致弟書》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34

一、引言

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是發展社會主義特色文化,提升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和文化強國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文化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深厚源泉和重要途徑[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的“根”與“魂”,只有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不忘本來、面向未來[2]。因此,中國古代典籍的外譯對于傳播中華文化,帶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作為古代典籍文獻的一種,古代書信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底蘊。

生態翻譯學倡導“自然”觀念,以系統理論、協同理論等哲學基礎來指導翻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對傳統譯論的一種超越。鑒于此,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角度出發,以《致弟書》的英譯為例,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的轉換上,分析源語和目的語在語言、文化和交際方面的適配,進一步探究中國古代書信的翻譯方法。

二、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產生于全球生態思想的背景之下,植根于中國古代的“天人之合”“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的生態智慧,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基礎,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提出。生態翻譯學從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以生態翻譯學的敘事方式,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現象等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釋[6]。生態翻譯學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的轉換,也就是以“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方面為重點,以“多維適應、適應性選擇”為基本原則,對譯入語進行相應的調整。語言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變,也就是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適應轉變。文化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要關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傳遞[5]。

三、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

《致弟書》英譯研究

以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為切入點,研究古代書信此種語言文化內涵豐富、交際性強文本的外譯,對于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意義重大。通過運用翻譯理論和方法,可以準確地傳遞古代書信的語言和文化內涵,促進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和對話。這不僅有助于增進各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也有助于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此外,翻譯古代書信還有助于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通過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帶入國際舞臺,我們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的瑰寶,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和交流。

當代出版的《鄭板橋家書》是中國古代“齊家”文化的代表作,而本文選取的《致弟書》一文講的是鄭燮委托堂弟鄭墨建屋一事,文中語言表達簡潔,行文邏輯清晰,且極富交際性。以《致弟書》為源文本,探討譯者以“三維轉換”的視角進行英譯時,采取的處理方式,希望能對研究古代書信英譯的翻譯實踐有所啟發。下面,本文將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方面深入分析研究。

(一)語言維

所謂“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語言表達形式的轉換,主要體現在語言的不同類別與各層面的形式差異。從語言的分支來看,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不同語言體系之間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差別甚大。英語是一種靜態的語言,其主要特征是使用大量的名詞或名詞性結構;漢語則是一種動態的語言,以動詞為主要特征。英語重視形式上的匹配,而漢語則重視意義上的連貫。因此在語言維進行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則會通過主動態和被動態的轉換,名詞和動詞的轉換來實現。

例1

原文:門內多栽竹、樹、草花,用碎磚鋪曲徑一條,以達二門。[7]

譯文:Inside the gate,bamboos,trees,grass and flowers should be planted,with a narrow winding path paved with broken bricks leading to the second gate.

例2

原文:共八間,俱用草苫,如此足矣。[7]

譯文:A total of eight rooms in this house,all of which are covered with straw mats,which is enough for me.

在例1中,漢語句子為主動形式,動詞皆使用主動語態,如“栽……”“用……鋪……”“以達……”,這與漢語本身具有的動態屬性有關。在英語中,就要注重其使用被動語態、多名詞形式等靜態形式進行轉換。因此,英文譯文中,不會簡單使用“plant”“use to pave”等,而是使用譯文中的“...should be planted”被動形式,以及介詞“with”、名詞結構“leading to”。同樣地,在例2中,“俱用草苫”使用的是主動語態,而在譯文中,譯者選擇將其譯為被動語態“be covered with straw mats”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做到了語言維度的轉換。

例3

原文: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7]

譯文:If they should come,I would open the door and invite them to step in,so as to discuss the distribution of my belongings and they can take whatever I have.

就表達習慣而言,漢語可以說是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語言,句子中常常省略主語或謂語等成分,特別是在文言文中更為常見。然而,英語則更注重邏輯的連貫性,要求每個句子的結構都是完整的。例3中的句子在原文中緊接著上一句“不知盜賊亦窮民耳”,故而說的“開門延入”的前提是“如果盜賊來偷盜”,這層含義則必須加到譯文中,使用“If they should come”。同時,考慮到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還需添加主語“I”以及賓語“them”使句子結構完整清晰。這一點還體現在漢語中一些代詞的使用。例如,在原文中“其”的使用。

例4

原文:其內茅屋二間,一間坐客,一間作房。[7]

譯文:Inside the second gate, there are two thatched cottages used as a drawing room to receive guests and a study respectively.

例5

原文:其后住家,主屋三間,廚房二間,奴子屋一間。[7]

譯文:Behind which,there is residence with three main bedrooms,two kitchen rooms and one room for servants.

以上兩個句子中皆使用了“其”這一代詞,對于第一句的翻譯,譯者選擇將其本身的含義翻譯,將“其”轉換為代指的“二門”,也就是“the second gate”。而對于第二個“其”的翻譯,譯者直接使用“which”進行語言維度的轉換,更加符合原文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

因此,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通過轉換動詞和名詞等語言形式,翻譯者能夠適應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實現翻譯結果的語言匹配和意義連貫。這樣的轉換不僅有助于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也能夠使譯文更加貼近目標語言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

(二)文化維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注重兩種語言背后文化的內涵解釋及其傳遞。在進行轉換的過程中,要注意到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充分意識到二者之間的差異,避免對其進行片面解讀或曲解其原意,從而使兩方語言在文化層面上得到適應和糅合[1]。

例6

原文:吾意欲筑一土墻院子。[7]

譯文:I am thinking of building a house with mud walls.

在本例中,原文表達的意思是作者想要一座土墻建造的小院子。在中國人看來,毫無疑問“院子”表達“房子”的含義,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并沒有直接將其翻譯為“a yard”,而是通過文化維度的轉換,將其蘊含的含義轉換為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其內涵的詞,選擇翻譯為“a house”。

例7

原文:其內茅屋二間,一間坐客,一間作房。

譯文:Inside the second gate, there are two thatched cottages used as a drawing room to receive guests and a study respectively.

在本例中,原文是指兩間屋子,分別作不同用途。其中“一間坐客”實際是指一間用來招待客人,而不是單純地指客人坐在這一間房間;“一間作房”中的“房”根據下文指的是書房,因此譯者通過文化維度的轉換,分別譯為“a drawing room to receive guests ”和“a study”,使譯文讀者了解原文含義。

例8

原文:或曰,此等宅居甚適,只是怕盜賊。[7]

譯文:However,some people say that this house is so comfortable to live in that the thieves might easily break in.

在例8中,原文“或”字是中國古代文言文常用詞,表示的含義甚廣,包括作為代詞使用表示“有人”,作為連詞使用表示選擇,作為副詞使用表示“或許”,以及作為虛詞使用等等。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注意英漢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首先就是充分理解原文,再進行選擇性轉換。這里,“或曰”就是指一種設問,意思是“有人說”,所以在譯文中選擇使用英文常用表達“some people say”,達到了在文化層面的轉換。

例9

原文:若一無所有,便王獻之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7]

譯文:In case that there is nothing at all worth taking, I would give them the blanket that Wang Xianzhi(A famous figure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ancient China)had used,with which they may pawn for some money to meet their urgent need.

例9中,“王獻之”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詞,其翻譯主要涉及在文化維的轉換。王獻之為中國古代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詩人、畫家,其用過的物品具有收藏價值。但是目的語讀者若是沒有這些相關知識儲備,就很難理解其“青氈”可“質百錢”。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在其名字之后進行增補,解釋王獻之的身份,以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能夠更好地傳遞源語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同時使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翻譯文本。

(三)交際維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要考慮語言與文化維度之外,還要注意源語與目的語的交際意圖的選擇性轉換。書信作為古代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主要作用就是完成其本身具有的交際功能[4]。因此,譯者在進行漢英翻譯時,必須使翻譯文本符合源語的交際意圖。

例10

原文:共八間,俱用草苫,如此足矣。[7]

譯文:A total of eight rooms in this house,all of which are covered with straw mats,which is enough for me.

在例10中,原文“足”指的是足夠了;“矣”是個語氣詞,“如此足矣”的意思就是“這樣就足夠啦,不再需要什么了?!钡强紤]到本文是一封家書,其交際意圖是十分重要的,故而不能僅僅生硬地譯為“That is enough.”而是添加“for me”,使譯文更加貼近原文的語氣,使目的語讀者感受到書信傳達出的這種交際的目的。

例11

原文:吾弟留心此地,為狂兄娛老之資,不知可能遂愿否?[7]

譯文:My dear brother, please attention that this place will serve as my last resort to enjoy my peaceful old ages,but I wonder if I can be able to fulfill it or not?

在本例中,“吾弟”一詞是中國古代書信常用的對話形式,這里使用吾弟也表現出寫信者與其弟關系親密,故而在譯文中應該考慮到這一點,不是將其簡單譯為“my little brother”而是如英文常用表達,使用“my dear brother”,這樣兄弟二人的親密友愛關系便躍然紙上。其次,“不知可能遂愿否?”表達的含義是“不知道弟弟你能不能滿足了我的心愿?”。但實際上,寫信者疑問的語氣實際上表達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因此在譯文中沒有使用“Could you fulfill my wish?”,而是譯為“but I wonder if I can be able to fulfill it or not?”,這樣一個自已作為被動的句式,使其作為兄長表現出的友愛和求人辦事的低姿態十分符合原文的含義。同時,這種疑問語氣在原文中表達的交際意圖,也能使目的語讀者同樣感受到。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傳達源語書信的交際意圖,還能夠促進讀者對翻譯文本的理解和接受。

四、結語

生態翻譯學是中國在21世紀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旨在讓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綜合考慮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方面,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以實現跨文化交流。古代家書是中國古代典籍的一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將其翻譯成外語對于傳播中國文化十分重要。在應用生態翻譯學指導古代書信翻譯時,首先要關注語言方面,譯者需要意識到兩種語言在形式、邏輯和結構上的差異,以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并傳達源語信息;其次,在文化方面,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所帶來的理解差異,準確傳遞中國文化的內涵;最后,在交際方面,譯者需要關注原文和譯文之間的交際性,將原文的交際意圖體現在譯文中。然而,譯者還應該注意到,在翻譯中國古代文本時,如何在譯文中體現源文本的古文風格也是一個難題,這是翻譯實踐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鄧楠.生態翻譯學視角下《戰狼Ⅱ》字幕翻譯分析[J].海外英語,2022,(04):15-16+39.

[2]董梅,袁小陸.論英語專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9(05):

128-138.

[3]袁小陸,趙娟,王輝.英語專業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傳承現狀研究[J].中國外語,2021,18(04):68-74.

[4]李微.生態翻譯學視域下《后浪》宣傳片的字幕翻譯分析[J].海外英語,2021,(08):47-48.

[5]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02):5-9+95.

[6]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

11-15+92.

[7]鄭板橋.鄭板橋家書評點[M].長沙:岳麓書社,2004.

作者簡介:

蘇娟,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陳超,男,山東泰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

猜你喜歡
三維轉換生態翻譯學英譯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要目英譯
要目英譯
從生態翻譯學看翟理斯《羅剎海市》英譯本的文化負載詞翻譯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字幕經典臺詞翻譯
外宣英譯改寫策略的生態翻譯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景點翻譯
生態翻譯學視閾下漢語網絡流行語英譯的三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