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情以達理: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價值訴求

2022-11-23 20:19
關鍵詞:情理士人書院

譚 小 熙

(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4)

書院(1)本文所說的“書院”是指宋代以后具有學校性質的講學場所。作為私人讀書或藏書之地的書院,不在本文討論范圍。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士人群體精神風貌的轉型和儒家思想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書院與士人有著共生關系,士人是書院得以形成、發展、繁榮的推動力量,書院教育又培養著一代代新的士人;書院與儒學也有著內在聯系,儒學規定了書院的辦學宗旨、教學內容等,書院又成為儒學研究、傳播的基地。[1]這里說的儒學主要指宋明理學。因此,探尋宋明理學、士人、書院教育三者之間的聯系,是進一步研究書院教育的關鍵。

情感和理性的關系既是宋明理學的重要議題,也是理解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內在維度?!扒槔砉采笔撬蚊骼韺W所崇尚的生命狀態,是士人的理想人格“君子”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本質特征。面對士人生命的情理失衡難題,傳統書院教育以“融情于理”為原則,重建士人“情理共生”的生命理想。書院教育通過“敬”“誠”“樂”等情感培育理性,期望實現情感理性與理性情感的統一,并實現其“通情達理”的價值訴求。從情感、理性關系這一角度,我們能看到傳統書院教育到底培養了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促進人的情感與理性的統一,這對深入認識傳統書院教育有重要意義。

一、情理共生: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本質特征

書院是理學家們的講學場所,而儒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學問與人生的融合,理學家們的思想即關于人生的思想,士人為學的終極目的即踐履人生道理、達成理想人生。在書院教育中,為學與為人是統一的過程,書院教育本質上就是讓士人實現理學家們所認為的理想人生,即情理共生的人生。

宋明理學視域中的“人”,是一種情理共生的存在。人既是情感的存在,也是理性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對情感與理性的內涵加以辨析。情感不同于情緒、激情、沖動,“人類的情感可以分為兩類,即從屬于本能的低端之情和突破了本能限制的高端之情,前者稱為情緒,后者稱為情感”[2]。情感不只是自然情感,更是道德情感;不只是私人情感,更是普遍情感;不只是消極情感,更是積極情感。宋明理學繼承先秦儒家孔子、子思、孟子一脈的思想,更關注人的道德情感、普遍情感、積極情感,看到了情感的正面作用,崇尚中節的情、正當的情、合理的情、除去私心物欲的真情,如“愛”“敬”“樂”“惻隱”等就是儒家所崇尚的情感。理性也不同于理智。西方的“理性”實際上是指“理智”[3],“理”是物之理;中國的理性則是一種道德理性、目的理性,“理”是性之理,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性理(如仁、義、禮、智),是關于“何為人、何為好人、如何成為好人”的道理。西方的“理智”指導人們如何認識對象,中國的“理性”則指導人自身的實踐活動。[4]15

情感和理性在人的生命中是統一的。理性是人存在的價值形式,情感是人存在的具體形式。有情斯有理,無情必無理;理從情出,情通理得?!袄硪舱?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者也?!薄霸诩号c人皆謂之情,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孟子字義疏證》)理性以情感為內容,理性要通過情感表現出來,情感以理性為規范,只有擁有中節、正當、合理的情感,人才能走向更好的生命。情感不會阻礙理性,理性也不會壓制情感,二者并非對立。重情而不縱情,重理而不唯理,情感和理性在人的生命中缺一不可,壓抑任何一方,生命都是殘缺不全的??傊?融情于理就是理性情感與情感理性交融的整全的生命。

在情感與理性之間,儒家尤其重視情感?!霸谌咳松?中國儒學思想,則更著重此心的情感部分……儒家論人生,主張節欲寡欲以至于無欲。但絕不許人寡情、絕情乃至于無情?!盵5]道德情感是先秦儒家立論的起點?!胺t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用情感來解釋“仁”,“仁”即“理”,“愛”即“情”。孟子則說:“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上》)孝悌之情是道德情感的最初表現,也是儒家人倫秩序建構的起點?!皭烹[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是人性的發端,在孟子的“人禽之辨”中,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有“四端”之情?!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中和的情感是達道的前提。

宋明理學繼承先秦儒家的重情思想,挖掘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學,讓情感重返人的生命,主張通情才能達理,將情理共生作為最重要的人生任務。譬如朱熹、王守仁、顏元的觀點:“是三者(心、性、情),人皆有之,不以圣凡為有無也。但圣人則氣清而心正,故性全而情不亂耳。學者則當存心以養性而節其情也?!?朱熹《答徐景光》)“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王守仁《傳習錄》)“看圣人之心,隨觸便動,只因是個活心。見可喜便喜,可怒便怒,推而至于萬應曲當,天下歸仁,總是個活心?!?顏元《四書正誤》)“古人正心修身齊家,專在治情上著工夫?!?顏元《言行錄》)雖然宋明理學家們的學說有諸多分歧,但他們都主張情感是人的存在形式,沒有無情之性[4]16,而判斷是否為“圣人”、是否實現了性之理的標準就是能否擁有中節、合理的情感。

二、融情于理: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原則精神

重建士人情理共生的生命理想、讓士人走出情理失衡的生命困境是書院教育的重要使命。士人是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士人生命理想的形成要追溯到先秦儒學,君子是士人的理想人格??鬃犹幱谑咳穗A層形成的歷史關頭,他對士人人格形成的影響不容忽視。[6]25在孔子看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于,君子具有仁、義、禮、智、信、忠、恕、勇、中庸、文質彬彬、和而不同、謙虛與自強的人格[7],也就是擁有中和的道德情感和為人處世的內心規范、情理兼備的生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士人的人生任務,也是身為“學者-官僚”的士人群體的生命立足點?!笆恐居诘馈?《論語·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道”是士人的精神憑藉和尊嚴來源,士人是“道”的承擔者[6]88,而“道”就是人道,也就是宋明理學所說的“理”、“性理”??傊?士人應以實現情理共生、情理交融的生命為其終身理想。

然而,魏晉戰亂,隱逸之風盛行,一直影響到明清士人;唐宋以后,科舉制實行,士人難以抵抗功名利祿的誘惑;宋代雖然“與士大夫治天下”,重用文官,但士人備受猜忌與不信任,并沒有掌握實質的政治權力;明清之際,民族危難,士人中缺乏民族責任感、貪生怕死之輩不在少數;在明代中晚期的士商互動中,一些人干脆放棄了士人的身份,棄儒就賈,異業治生……在多元思想交融、皇權控制、戰爭不斷、經濟發展等背景之下,士人政治生命無門、精神生命無依、精神世界崩塌、生命秩序失調,陷入了情理失衡的生命窘境。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

唯情是理。以部分明代士人為代表,他們繼承魏晉的避世隱逸之風,其理想人格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風流名士?!熬腿烁裰救碚f,明代士大夫或追求‘逸馬’‘高禽’之無拘無束、不受羈絆,或以‘鶴’自喻,既或以梅花自志……無不與仕隱觀念相關”[8],他們與魏晉士人同樣有著對禮教的反叛精神,追求自然主義、個人主義、情感自由、情感釋放,給個人情感以至高地位。明代士大夫普遍存在著歸田心態和息隱意識,但他們又無不徘徊在仕和隱之間[9],避世隱逸并沒有給他們帶來精神解脫。

無情是理。以部分宋代士人為代表,他們的理想人格是“佛”,他們追求彼岸的生命。宋代士僧交游風氣盛行,被貶謫、流放是宋代士人政治生命的常態,仕途不順的士人尋求精神寄托,佛教為士人提供了另一種生命境界——超然、虛空、無情。佛教思想否定一切絕對權威,包括孔子的權威,認為人的靈魂不受任何局限[10]128,佛教“滅君臣之道,絕父子之情,棄道德,悖禮樂,裂五常,遷四民之常居,毀中國之衣冠,去祖宗而祀夷狄”[11]158,是當時儒家倫理秩序最大的威脅。宋代學者孫復痛斥佛、道對儒家倫理綱常的沖擊,“漢魏而下,則又甚焉,佛老之徒,橫于中國,彼以死生禍福虛無報應為事”,“于是其教與儒齊驅并駕,峙而為三,吁!可怪也,去君臣之禮,絕父子之戚,滅夫婦之義”(《睢陽子集·儒辱》)。

縱情無理。以攀附功名利祿之徒為代表。唐宋以后,科舉取士,越來越多的士人為了盡快登第,不惜尋求捷徑,以致學風急劇頹壞,步入仕途是為了謀取富貴、博取君寵,而不是濟世惠民、匡政救國。[12]韓愈論當時風氣說:“夫今之人,務利而遺道,其學其問,以之取名致官而已?!?《韓昌黎全集·外集》卷二)士人追求高官厚祿,放縱私情物欲,缺少中和的道德情感,缺少對理性的追求,淪為平庸、功利、短視的人,失去了應有的高潔品格。

士人面臨的生命窘境,士人生命中的情理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士人傳統的、由先秦儒家思想建立的精神世界已經崩塌。士人轉而追求的“唯情是理”“無情是理”的生命只能換來短暫的解脫,“縱情無理”的生命只能讓他們淪為“小人”?!笆看蠓蛟趪遗c個人之間,可以選擇這樣以知識與思想的擁有,贏得生活來源、居住空間、社會聲望以及文化認同的道路”[11]173,在普遍的價值混亂的情況下,士人只有重建思想世界與道德秩序,喚醒情理共生這一生命理想,才能有安身立命之地。

傳統書院教育實際上是士人生命的自我重建,以張栻、朱熹、程顥、程頤、陸九淵、王守仁等人為代表,“他們總算找到‘書院’這座城池、這片凈土”[10]142。這些士人選擇了“重情窮理”作為生命理想,并找到了走出情理失衡生命困境的路徑——“融情于理”?!叭谇橛诶怼背蔀闀航逃脑瓌t精神,書院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符合新規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士人,將士人的生命理想從彼岸拉回此岸,從謀取富貴變得格物窮理,從追逐名利變得修養身心,從消極避世變得積極入世,從自私利己變得為國為民,從當官、成佛、登仙變為做君子,以圣人孔子為人生榜樣,最終成為情理共生的生命。

三、通情達理: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價值訴求

理性以情感為內容,通情才能達理,情感培育是達成理性的前提。傳統書院教育以情感為元點,以敬、誠、樂培養理性,以敬畏之情明理、以真切之情明理、以自得之情明理,而理性又以敬、誠、樂等情感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實現其“通情達理”的價值訴求。

1.敬:以敬畏之情明理

“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朱子語類》第九卷),敬畏之情和理性相互生發?!八^敬者,主一之謂敬”(《二程語錄》卷十五),敬就是心有主宰、專一不放逸[13]515。敬畏之情最開始主要指對天命的敬畏,后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德性修養。書院教育所培養的敬畏之情是對道統、對天下、對自我的敬畏感和責任感。

對道統的敬畏之情,這是對道統的尊崇和專一的情義。書院教育宣揚的道統是孔子、子思、孟子一脈,書院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士子進入書院學習,首先要立志,也就是選擇自己的生命立場,要專一于儒家道統,以儒家道統為心的主宰,佛、道等學說皆為“異端邪說”。如《洞學十戒》規定,不可讀無關圣人之道的書,“謂如老莊、仙佛之書及《戰國策》、諸家小說、各文集”[14]649。書院的祠堂供奉著儒家先圣、先師、先賢及本學派的宗師,他們是士子的治學榜樣和人生榜樣。書院多有對祭拜禮儀的規定,如《豫章書院節儀十條》規定,“每年起館送學日,行釋菜禮”,“每月朔望,清晨擊云板三聲,教官率領諸生至理學名賢祠,拱立”[14]621,并對禮儀流程有詳細記錄。

對天下的敬畏之情,這是憂患天下與關心家國的情懷。陸九淵在《白鹿洞書堂講義》中所說的“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14]638,被朱熹刻在石碑立于書院;信江書院經訓堂有楹聯“學者當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東林書院也題有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書院的講義、石碑、楹聯無不提醒著士人需心懷天下。東林書院是憂國憂民、諷議朝政的代表,“講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明史·顧憲成傳》),“雖黃童、白叟、婦人、女子,皆知東林為賢”(《東林列傳》)。明清之際的那一代士人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著極強的批判能力,為此后相當一段時間的士人所不能逾越[15],書院教育培養了士人的批判意識,也為自由言論提供了空間。

對自我的敬畏之情,這是士人群體莊正容和、無愧于天地人心的生命情態。士人不可自我貶低,隨波逐流,自甘墮落,而應相信自己的生命價值。王陽明有言,“君子不蘄人之信也,自信而已;不蘄人之知也,自知而已”,士人要相信自己、了解自己。士人對自我的敬畏之情,表現在行為上則是言行舉止要端莊,《麗澤書院乾道四年九月規約》:“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莊?!?、跛倚、喧嘩、擁并,謂之不肅;狎侮、戲謔,謂之不莊?!盵14]408從師生起居的齋舍來看,它既是生活區域,又是自修場所,齋舍這種建筑元素本就有著靜心研習之意,“齋較堂,唯氣藏而致斂,有使人肅然齋靜之意”(《園冶·屋宇》)。學之于堂,習之于齋,即便在齋舍之中,也不可“獨居安肆,謂如日高不起,白晝打眠,脫巾裸體,坐立偏跛之類”(《洞學十戒》)[14]649。

2.誠:以真切之情明理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朱熹解釋“誠”為“真實無妄之謂”(《中庸章句》),王夫之解釋為“約天下之理而無不盡,貫萬事之中而無不通也”(《讀四書大全說》卷三),“盡天下之善而皆有之謂也”(同上,卷九),“合內外,包五德”(同上,卷十)?!罢\”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指真情、真切之情,如有關個人利害的私情就不屬于真情。這種真切之情與理性是互生的,周敦頤說“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通書》),也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及一切德行都以真情為基礎,真情是德行的發端,“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能誠則明理,明理后必誠,飽含真情才能明理,明理后也必定會生發真情。書院教育主要培養的是對師友、學問和自然的真切之情。

對師友要存真切之情。書院的共學、共游氛圍極其濃厚,王守仁在《諸生夜坐》如此描繪龍崗書院:“分席夜堂坐,絳蠟清樽浮。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夜弄溪上月,曉陟林間丘。村翁或招飲,洞客偕探幽。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薄栋茁苟磿航涿恪酚腥龡l都在說師友相處的德行:“朋友以資切磋,德業過失,相規相勸?!薄岸粗邢嘟?非師則友,彼此誠信,方為有益?!薄百|有敏鈍,學有深淺,君子盡其在我,自是無可限量。若見人勝己,遂起嫉妒,見之言色,加之毀訕,此小人之肺肝,如何而可?!盵14]677《豫章書院學約十則》也講“諸生試思今日者,一堂之上,遠近之人,負笈相從,共執一業,共奉一師,其誼甚重,其情甚親”[14]619,可見對師友真切之情的重視。

對學問要存真切之情。士子應求學心誠,心無雜念。如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東林書院、鵝湖書院等都設有泮池和泮橋,“泮”是周代學校的名稱,書院使用“泮”表示對治學傳統的傳承,有的泮池就建在書院門前,有洗滌雜念再入學之意?!栋茁苟磿航涿恪酚性?“士人終身品詣全在乎志,此志一立,鬼神亦不能奪。道德上也,功名次之。志富貴者,風斯下矣?!盵14]677《崇文書院訓士七則》講洗心:“心地光明則智慧日生、見識日遠?!盵16]告誡士子不可貪圖功名利祿,求學應為修身窮理。

對自然要存真切之情。君子以仁愛之心對天下萬物,不僅要推己及人,而且還要以己度物。士子在與自然的相處中,以情待物,培養移情力。自然山水有著“比德、暢神、見性”[17]的教化作用,士人為學不廢游覽,《云山書院仰極臺記》有云:“天下郡縣書院,堂廡齋舍之外,必有池亭苑囿,以為登眺游息之所……而山川之佳勝,賢達之風流,每足以興起感、發其志,其為有益于人也?!盵18]早期書院的選址講究依山傍水,自然景觀最有名的要屬岳麓書院的“八景”——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花墩坐月、碧沼觀魚、竹林冬翠、曲澗鳴泉。有的書院還設有觀景場所一覽外部風景,如白鷺洲書院的聚秀樓“負隍瞰江,與洲相望,左峙神岡,右挹螺山”[19]。又如岳麓書院的赫曦臺,朱熹和張栻曾在這里看日出,取日出時光芒萬丈之意。

3.樂:以自得之情明理

這里的“樂”不是指快樂、高興這類具體的情感,而是一種在生命中徜徉、游樂的審美情感,是一種對生命整體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以“樂”為最高體驗境界,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即要有憂患意識,但實現了“樂”才算達到生命完滿,“樂”意味著仁的真正實現;宋明理學更是將“樂”作為一種心理合一本體體驗[4]263-273,“樂”是一種理想的生命狀態?!百t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孔顏之樂到底樂在何處?周敦頤認為“有‘吾與點也’之意”(《河南程氏遺書》卷三),朱熹說“于萬物為一,無所窒礙,胸中泰然,豈有不樂?”(《朱子語類》卷三十一)總之,理學家崇尚的孔顏之樂就是物我兩忘、不計功利、超越自我的自得之情。自得之情也同樣與明理互生,擁有自得之情便可拋除雜念、正心養性,從而明理;明理悟道的一瞬間,滿足、幸福、自得之情也會油然而生。書院教育主要培養士子對學問和生命的自得之情,以達到樂學和樂生的目的。

“樂”是對學問的自得之情。王陽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陽明先生年譜》),這就是以自得之情(靜一)明理、明理后又不覺生發自得之情(呼躍)的體驗。二程朱陸都極為重視“靜”,以靜坐為修養工夫之一。[13]642自得需靜觀,靜觀是書院最為崇尚的明理方法,如岳麓書院學規說“諸生肄業書院,不患不能文,所患者不能變化氣質耳。今為揭先儒兩言,曰主靜,曰持敬。能靜則心鮮馳逐,而病痛自覺;能敬則隨事撿攝,而偏私漸去”[14]1041;又如程顥的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則成為東林書院歌詩(2)歌詩是一種以詩為內容的歌唱活動,有助于陶冶性情、提升修養,明清書院較為重視。如《東林書院志》記載:“會日久坐之后,宜歌詩一二章,以為滌蕩凝滯、開發性靈之助?!钡膬热?。

“樂”是對生命的自得之情。王陽明將“樂”作為心之本體?!皢枺簶肥切闹倔w,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時,此樂還在否?先生曰:須是大哭一番了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本體未嘗有動?!?《傳習錄》)這是此世間的生命之樂,不需要寄希望于來世;這是生于內心的樂,不需要依靠外物。樂感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它的關鍵在于“一個世界”即此世間的設定[20],書院對道統、天下、自我之敬的培養,對師友、學問、自然之誠的關切,都是在強調此世間的樂、入世的樂,無需退隱、出世即可體驗。

四、結語

先秦儒學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以道德情感為立論基礎,為人們建立心靈秩序和倫理規范。宋明理學在又一次的價值混亂中,重拾人的情感以構造新的生命哲學,將情理共生看作人存在的具體形式。如今,我們同樣面臨著功利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價值虛無主義帶來的生命困境,校園暴力、自殺自殘、虛度光陰、沉迷網絡、金錢至上、消費主義、功利短視等人生問題在校園中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中國傳統書院教育作為一種情理教育,通過情感培育理性,完善了士人生命中的情理結構,重建了士人的情理精神,培養了一代擁有完整生命的士人。傳統書院教育重視情理共生,強調情理兼修,對今天的人格教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情理士人書院
事實與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認識
情理之外
致新敏隊長
《江陰介居書院成立祝詞》
主持人語:情理與法律
宜興:東坡書院憶東坡
文獻視域中的中國古代“行樂”觀念及園林行樂生活
本來未來:千年書院的精神和靈魂
《續夷堅志》對《夷堅志》在內容上的繼承
地域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