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分制實施的現實困境與改革進路

2024-03-09 01:54袁廣林
高教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個性發展學分制

摘要:以自主選課為核心的學分制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索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多元發展、滿足智能社會多樣化需要,激勵教師主動的“教”與學生主動的“學”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價值,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突破口。由于認識的偏差和教學資源的制約,在實施過程尚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進一步深化學分制改革,高校應當根據學分制的本質要求,更新教育觀念,擴大教學資源,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設施,優化行動方案,使其成為全面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有力手段。

關鍵詞:學分制;選課制;以學習為中心;個性發展;教學管理制度;本科教育質量

自從1985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歷次重大教學改革中均提出要實行和完善學分制,但由于學分制改革打破了很多傳統的教學管理規制,涉及學校管理各個方面,改革進程不僅受到辦學條件的制約,還充滿了各種觀念、利益的博弈,至今還有很多高校尚未真正實行以自主選課為基礎的學分制。但縱觀世界一流大學,它們無不將學分制作為教學管理的基本制度,并在提高其本科教學質量、培養創新性人才和應對社會多樣化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在我國加強本科教學質量建設、建設一流本科教育語境下,學分制這個老舊話題再度進入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視野,成為需要予以關注的重要議題。如何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充分發揮其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化解本科教育質量危機,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我們認為,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學分制的內在本質和價值,認清學分制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改革制約學分制運行的體制機制,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參考建議。

一、學分制及其相關教學管理制度

學分制作為現代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有著豐富的內涵,科學認識學分制的本質內涵及其在教學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為建立健全相關教學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學分制的功能奠定基礎。

(一)學分制的內涵

所謂學分制,它是以選課制為核心,以學習量為計算單位,通過學分和績點,衡量學生學習量和質的一種基本教學管理制度。它是在選課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統一衡量所選不同課程的學習計劃而采取的一套管理辦法,更具體地說,它是學生按照一定的規則和要求自主選擇課程,以學分衡量學業完成進度,以績點衡量學習質量,以一定的學分、學分績點要求作為畢業、授予學位的條件的教學管理制度。從學分制的定義看,如果不實施選課制,而只采用學分計算學習量,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選課的自由度較小,從嚴格意義上看,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學分制。

學分是以學生學習時間計算學習量的一種計量單位。它代表著學生所修習課程的多少,據此可以評判學生學習知識的廣度。學生若要獲得學位,必須達到學校規定的最低限度的學分量。雖然不同國家、不同大學、不同專業對總學分的要求不盡一致,但學習總量大致相當,在實行學期制的4年制高校,一般要求修讀128個左右的學分。

我國大多數高校將1個課堂學習時間連續1個學期計為1個學分。以課時意義上的學時界定學分,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學習的時間投入,忽視了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時間的關注,1學時課堂學習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時間,為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學生還需要課前查閱文獻、撰寫課堂討論綱要、開展項目研究、做課外作業等,這些需要花費課堂2倍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也正是課前充分的準備和課后深入的思考才保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那么,1學分就應該包括1個課時課堂學習時間和2個小時以上的課外學習時間。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廣泛采用的是這種計算方式,如美國大學就規定1學時課堂學習至少需要2小時課下學習。事實上,課堂學習是有限的,課堂學習內容需要課外進一步深入思考、深度理解和擴展認識,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無法高質量地完成課程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而且課堂學習由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學習受限,也不利于踐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因此,將課外學習時間納入完成1學分的學習量,便于教師科學、合理安排學生學習內容,也為以教師教學為中心向學生學習為中心轉變提供了制度條件。

(二)以學分制為基礎的教學管理制度

學分制作為基本教學管理制度,是其他教學管理制度的基礎。一是為實行彈性學制奠定基礎。實行學分制的高校,學生不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課程,還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學生在校沒有年級之分,也沒有固定的學習年限,只要修滿學校規定的學分即可畢業。二是為學業水平互認制度提供條件。為了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和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學生不僅可以自主選擇校內各種課程,也可以選擇網絡課程或其他學校的課程,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轉專業甚至轉學,這就需要學分互認制度提供支撐。三是為學生學習質量評價制度提供工具。學分只是對學生學習時間的一種度量,而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定則需要另外一種計量工具——學分績點,它是對學生每一門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一個工具。學分績點通常采取1~5制或者1~4制??凕c制擴充了學分的功能,使學分制除了管理課程學習時間之外,還可以對每一門課程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對學生全部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便產生了平均績點制度。平均學分績點是衡量學生整體學業水平的重要指標。其計算方法是,將某一課程的學分乘以該課程所得的績點,即為該課程的學分績點,以學生所修讀各門課程所得的學分績點之和,除以該生修讀的學分數之和,即為該生的平均學分績點。平均學分績點是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基本依據,可為學業預警、獎學金評定、畢業要求、學位授予、繼續深造與就業等提供參考。四是為合理分擔教育成本制度提供依據。按照學分收費的制度便于學生科學地分擔教育成本,如果學生課程學習達不到最低績點要求需要重修,則需要按照該課程學分重新繳納學費,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和學習潛能,督促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學習上。

(三)保障學分制實施的教學管理制度

學分制涉及高校教學管理的各個方面,成功實行學分制還需要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一是選課制度。選課制是指允許學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選擇專業和課程的一種教學制度,而學分制是在高度選擇的學習方式下,統一衡量學生選擇不同課程學習計劃、不同學習進程的一個共同單位。實行學分制,必須首先建立選課制度。二是課程編碼制度。如何編排數以百計、千計的課程的教學秩序,更好地組織教學,需要對所有課程進行編碼。所謂課程編碼,它是指高校根據開設課程的院系、專業、學生群體、難易程度等制定的編碼規則,以此可以對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和不同難易程度的課程進行區別,便于學生選擇修讀的課程及其先后順序。三是學分結構制度。學分結構是指不同類型課程學分所占的比例,主要包括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比例,如美國規模龐大的公立大學三類課程學分結構分別為20%~40%、25%~30%、20%~30%。[1]科學確定學分的分布和構成可以使學生獲得合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四是導師制。學分制倡導自由而個性化的教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什么,什么時間學和怎樣學,這可能使每位學生的課程表都不相同。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和難易程度缺乏認知,容易形成避重就輕或者貪多求快或者知識缺乏系統性的現象,導師的指導為學生審慎、理性選擇提供參考,那么,導師制就成為有效實行學分制的重要保障。五是住宿書院制。它是與教學系統相對獨立的學生學習生活管理體系。高校實行學分制之后,學生自由選課,基本沒有傳統的年級、班級的概念,除了課堂之外,師生和生生間關系疏離,難有親密接觸的機會,不能充分地進行思想和學術的交流,學生的集體觀念、合作協作意識、團隊精神和溝通交流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和鍛煉,而住宿書院制是以學生宿舍為管理空間,以公寓為生活社區,寓教育于生活之中的教養機構。它就像一個大熔爐,將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共同成長,不僅彌補了選課制的不足,而且還發揮了學校生活每一個環節的教育價值。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分制不僅是基本教學管理制度,也是一個教學管理制度體系,既包括由其衍生的教學管理制度,也包含保障學分制實施的教學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健全這些制度,才能充分實現學分制的價值。

二、學分制的功能價值

學分制作為對學生學習過程、結果抽象化的量化表達,給教師、教學管理者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帶來了便利。雖然它具有明顯的科學主義意味,但背后卻蘊藏著有益于人才培養的先進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深入探討這些理念和精神,既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實施學分制價值的認識,也有助于在實施過程中充分彰顯這種精神和價值,從而避免將其僅僅作為一種單純的計量工具。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其在自主選課中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

大學生創新能力是評判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最重要的指標,也是一流本科教育追求的一個核心目標。學分制既不能度量質疑和疑惑,也不能表征創新,它怎么會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呢?如別敦榮教授就認為,實行學分制既無益于也無害于創新型人才培養。[2]眾所周知,創造性來源個性、獨特性,以“獨創”為特色的批判性思維必然是一種個性化思維。培養學生的個性,本質上是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主體判斷、主體選擇和主體行為的能力,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3]而以自主選課為核心內容的學分制,通過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利和機會,學生在自由自主選課中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促進獨立人格的生成。與傳統“一元化”“齊步走”固定班級授課制學生學習相同的課程相比,它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不僅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

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對此給予了有力的證明。選課制是柏林大學創辦者洪堡首創,其發展和改進則是在美國,學分制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創新,現今已成為美國高校廣泛使用的教學管理制度。他們通過自由選課制度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喚醒他們的自主性和學習探索的內在熱情。學生在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同時,也為他們個性發展提供了寬松靈活的制度環境。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學生興趣得以激發,潛能得到充分釋放,個性得到全面張揚,獨立自主的人格得以養成,獨立思維的習慣和能力得以形成,而這些恰恰是使學生成為創新性人才最為寶貴的精神品格。哈佛大學的發展歷史也表明,正是1871 年查爾斯·W.艾略特校長在哈佛大學實行選課制學分制,培養了大批杰出創新人才,才使得哈佛大學從偏安一隅的一所地區性學院成長為世界級頂尖大學,在國際高等教育界贏得霸主地位。

(二)注重學生個體獨特性,適應他們差異化的需要,有利于每一個學生實現充分發展

每一位學生都能實現充分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發展學生的優勢潛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研究表明,學生與生俱來就各不相同,他們都沒有相同的心理傾向,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但學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4]這就是所謂的多元智力理論。該理論已經證實,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性質和領域呈現出差異。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根據學生自身智力類型、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使他們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如何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很顯然,學分制是一個重要途徑。

學分制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賦予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權,對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一是突出因材施教。傳統因材施教的立足點是突出強調教師的“教”,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上,而對學生主動地“學”關注不夠,而學分制提供多樣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智力水平和興趣特長自主選擇教師、課程和修讀時間,自主決定每學期的學習量,學校為每個學生的培養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業計劃,不管個人稟賦如何,都有機會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從這個角度看,學分制為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二是自主建構知識結構體系?,F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知識結構由學習者自我建構。學分制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社會需求和自身發展規劃,為學生提供更廣的課程選擇和組合,使他們有相當廣泛的選課自由和學習自由,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促進自身個性的充分、全面發展。三是支持學生跨學科學習。學分制打破同一專業統一課程的局面,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專業選擇課程,多樣化的知識結構有利于他們打破單一學科思維,形成跨學科思維和方法,為激活他們創新創造能力打下知識基礎。

(三)支持學生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選擇,有利于滿足經濟社會對不同規格人才的需要

能否有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尺。高校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建立的教育機構,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是其根本任務。楊德廣教授甚至認為,只要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質量的人才。[5]隨著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新科技運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產生許多新職業新工種,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越來越難以匹配,這對培養學生多樣化的知識素養、技術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指令性教學計劃中,同一專業的學生學習同樣的課程,學生群體知識結構較為單一,不僅導致特定職業內部就業競爭加劇,也難以應對經濟社會多樣化的需求。

學分制天然地具有市場的特性。學生既可以通過轉專業、主輔修增強適應能力,也可以根據社會需要在學校提供的“課程市場”中選擇不同的課程,構建多樣化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由此,學生群體知識和能力結構呈現出多樣性,從而也就使他們具有廣泛的職業適應性,能夠以更強的能力應對智能時代復雜多變社會的挑戰。

(四)學生在對課程的選擇中形成了教學服務競爭機制,有利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高校推行以選課為基礎的學分制,事實上是在高校教學中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市場經濟表明,有了選擇便有了競爭,有了競爭就有了提高質量的動力。選課制意味著教師要開出優質的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從這個角度看,選課制要求教師接受選擇,選師制就應運而生?!斑x師制”給教師帶來更多挑戰和壓力,增加了教師的危機感與競爭意識,促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

教師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與生存,一方面他們將根據科技新發展和社會新需要開發優質課程資源,開新課,開好課,產“金課”,擠“水課”;另一方面他們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讓課程內容更豐富、更有趣、更能滿足學生需求,這將會催生越來越多教學名師和一流課程,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五)按照學分收取學費,規定獲取學位的最低平均績點,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潛心為學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高校教學質量既取決于教師“教”的質量,更取決于學生“學”的質量。也就是說,它與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和努力程度呈高度正相關。按學分收取學費,學生的教育成本因人而異,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調控功能,對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具有積極意義。在這一點上雖然稍稍有些間接,但并不過于牽強。在實行學分制的西方大學,大多按學分收取學費,學生多選修課程、重修課程和輔修專業都要按學分交納學費。這樣的話,學年制收費就轉換為按修習的每一門課程收費,增加了學生學習成本意識,特別是學生因成績不合格重修課程,則要按重修課程學分交納學費。西方有些高校重修收費甚至是初次修讀的2倍,這意味著學生要分擔更多的學習成本,具有一定的懲罰性,學生出于經濟的考量,盡可能避免出現掛科的現象,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督促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潛心為學。

平均學分績點是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基本依據,學生獲得學位必須達到學校規定的最低平均績點,此外,它還是學業預警、評定獎學金、榮譽學位授予、繼續深造和就業等的重要參考依據。如香港中文大學規定,如果學生的學期平均績點低于1.5,在下學期將被列為試讀生,試讀學期平均績點達1.5及以上,恢復為正式生,試讀生連續兩個學期仍未能恢復為正式生的,將受到退學處理;學生的學期平均績點在1.0以下或者學期所修學分有半數以上不及格的,則被勒令退學。由此可見,平均學分績點就成了督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實行學分制面臨的現實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部曾在多項文件中要求,高校要實行學分制,但至今為止,受觀念、經費、師資和設施設備等因素的制約,許多高校在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和教師方面依然遭遇重重障礙,面臨許多困難,不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學分制只能流于形式。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多數高校只注意到學分制的形式,沒有從根本上體現學分制的實質

目前,我國高?;径紝嵭辛藢W分制,但并不是以自主選課制為基礎的,僅僅是以學分為計算單位的、增加部分選修課的學年制。從發生邏輯上看,西方大學先有選課制,為了對不同專業、不同形式的課程的學習量進行度量,采用學分統一計算所有課程學習量,才產生學分制。而我國推行的學分制是從西方大學引進的,是對原高度計劃教學體制的改造,只注重學分制的形式,沒有體現學分制的本質要求。如覃麗君、陳時見指出的:“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也凸顯出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使得學分制呈現出靈活性不足、形式化嚴重等問題?!盵6]江蘇對全省高校2017屆畢業生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學生對專業選修課程自由度、參與課堂積極性等方面,非常滿意的僅有20%。[7]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學校雖然開設一些選修課程,但選擇的范圍不大,即使有一些文化素質和學術視野拓展類選修課,所能夠選擇的課程數量也較少,有些學校能選擇課程,但不能選擇老師;在專業基礎、專業核心類必修課方面,選擇余地更小,有的幾乎沒有選擇性,使得學分制純粹淪為學習量的計算工具。沒有選擇性的學分制,整齊劃一的課程模式,既不能滿足個性不同、志趣各異學生差別化發展的要求,也不能對智力類型有差異的學生因材施教,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訴求。因此可以說,不以選課為前提的學分制,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選課制是學分制的靈魂。需要指出的,選課制并不意味著不受限制的自由選修,一般給予學生在一定范圍內選課的自由。在美國大學,只有少數大學實行自由選修,如布朗大學,采取必修課程和核心課程設置模式則最為普遍。

(二)課程資源有限,制約了所開課程的數量,學生自主選課范圍受到限制

自主選課是學分制的核心,學分制是應選課制之需而產生的。課程資源越豐富,學生按照自己興趣、特長自主選課的空間越大,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特長越能得到充分的滿足??梢哉f,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決定了一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學分制的有效運行需要較高的生均課程門數、較低的生師比、小班化教學、充裕的教學設施和經費保障,也就是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所謂課程資源,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和課程管理人員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物力資源包括教室、實驗室及其配套的教學設備,財力資源包括支持課程開發、教師進修和教學設備更新所需的經費保障。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我國高校課程資源還不能滿足學分制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生均課程門數或課程系數較低。我國本科高校生均課程門數一般在0.1~0.2之間,有些新建本科高校甚至低于0.1,只有少數研究型大學能超過0.2,如復旦大學生均課程門數0.27,居全國高校前列,而美國高校遠遠高于我國高校,生均課程門數達0.2~0.5[8],生均課程門數少,制約了學生選擇空間。二是生師比過高,大班課過多。 我國高校合格評估的生師比合格標準是18∶1,絕大多數高校達不到這個標準,甚至一些“雙一流”高校也還沒有達標,小班上課則更少,絕大多數班額在50人以上,而西方大學生師比通常在10∶1左右,20人以下小班課程占全部課程比例超過50%,耶魯、哈佛等研究型大學甚至高達75%。[9]我國大學在經大眾化到普及化的過程中,各校辦學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師資規模卻沒有與辦學規模同步增加,除少數頂尖研究型大學之外,很多大學師資總量不足、生師比過高的問題還非常突出,甚至達20∶1以上,生師比過高,固定班級授課、大班授課就成為常態。三是教室、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等教學設施的改善跟不上學生規模的擴大。四是辦學經費捉襟見肘,課程開發、教材更新、教學設施改善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均不能得到資金的有效保障。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學分制的施行,而且一些高校出于降低教學服務成本、提高規模效益的考量,對實行學分制持消極態度乃至有抵觸心理。

(三)以課堂學習時間作為學分界定的尺度,忽視了對學生課外學習的管理

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從教師“教”的質量轉向學生“學”的成效已經成為當今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共識和重要方向。這樣的話,大學不僅要注重教師教了什么,更應關注學生學到什么。那么,學分制就要為學生主動地“學”、高質量地“學”而設計。在我國,高?;径紝嵭袑W年學分制,對學分的計算以課堂學習時間為基準。課堂學習時間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課時,它是教學工作中實際授課的時間單位。我國高校通常用課時來界定學分,并據此來開展教學管理活動。如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1學分相當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并經考核合格。而學時是學生為完成特定學習任務所付出的學習時間。以課時代替學時作為教學管理的時間尺度,過于關注教師的課堂授課,忽視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關注,這將導致以下結果。

一是給學生安排過多的課堂學習時間和任務,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入思考的時間。我國高校學分居高不下就是例證,一些高校本科學分甚至超過180。按照1學分包括1課時課堂教學和2小時課下學習,對于4年兩學期制的本科,學分數最多為128。①由此可見,美國許多高校把4年總學分數確定為120~128是有科學依據的,也是合理的。反觀我國高校,本科總學分均值為165,在150~180之間的高校占65%,一些高校甚至超過180學分。[10]二是疏于對學生課外學習的要求、管理和考核,學生課前學習準備不足,教師課堂滿堂灌,學生學習的知識停留在教師講授的教科書上,使得我國大學生養成“上課記筆記,考試考筆記,復習背筆記”的習慣,這將造成學生知識視野不夠開闊、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而西方發達國家高校教學非常關注學生課外學習,將課外學習視為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他們1次課一般包括學生講上一次課程布置閱讀文獻的體會,互相交流閱讀中新理解新發現新思想,對內容理解、體會不深刻的教師講一講,或者師生共同探討,然后布置下一次課程的學習內容,而且文獻閱讀量大,學業挑戰度高,學術訓練嚴格,只有充分準備才能在下一次課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的教學學生參與度高、自主性強。他們還非常注重對課外學習的考核,重點是課前深度閱讀擴展知識的程度、課堂發言與交流的水平和課后尋找知識解決問題的質量,并且這些在該門課總成績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這些做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思想。

(四)學生選課指導服務機制不健全,致所選課程量和質與學業基礎不匹配

在學分制下,學生選課自由度加大,雖然選擇一大堆課程,卻也留下一大堆問題。由于一些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能力不足和選課“類市場”的特性,可能造成學生不知道選哪些課程,修多少學分,先選哪些課程,后選哪些課程,甚至還存在投機選課的狀況。一是在課程選擇上趨易避難,選擇一些簡單容易拿學分的課程,竭力避開富有價值而難度較大的課程,選擇的課程支離破碎,缺乏系統性,導致知識結構不合理。二是在教師選擇上,一些學生抱著投機的心理,以教師給定成績高低選課,選擇容易得高分的課程。三是在整個學程選課安排上,有些學生為了提前畢業,一學期選擇的課程遠遠超過自己修讀能力,由貪多不化而產生挫敗感;一些學生,有一學期選課過少,另一學期選課過多,選課量不均衡;還有的學生不能處理好先修與后修的關系,影響整個學程學習效果。

由此觀之,必須加強對學生選課的指導服務,在學業導師的指導下,科學地選擇課程,合理地構建知識和能力結構。而我國許多高校尚沒有建立完善的導師制,一些實行導師制的高校,由于師資力量不足,一些教師指導的學生過多,加之導師制度不完善,指導學生不計入工作量,與職稱評定不掛鉤,也影響導師指導學生的積極性。從上述分析看,沒有完善的導師制,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學分制,還可能會因學生選課凌亂而影響學習質量。

四、進一步深化學分制改革的進路

學分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全方位的配套改革,既涉及資源的籌集與分配,也關涉相關配套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辦學者教育理念的更新與創新。針對上述實施學分制存在的問題,需要高??朔鞣N困難,不斷完善學分制,切實發揮學分制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

(一)降低生師比,擴大教室供給,保證開出足夠課程供學生選擇

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程度決定著學分制的成效。一方面,要擴大課程資源,另一方面,還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為學分制改革提供人、財、物等資源保障。

1.降低生師比和班級規模。生師比與高校教育質量密切相關,其比值高低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生師比過高,一則教師疲于應付上課,不僅上課次數多,而且多是大班上課,教師教學工作量大,難以有精力開出大量不同種類的課程,學生選課的范圍必然受到限制;二則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班級規模過大,降低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的機會,影響教學效果。從國際高等教育的經驗來看,生師比一般在10∶1左右,20人以下小班授課是常態,即便是大班上課,也有小班輔導或者討論。因此,要擴大教師的數量,提高教師質量,優化教師結構,盡可能實行小班授課。目前,一定要克服盲目擴大招生規模的傾向,把精力投放到師資隊伍建設上來。有必要創新教師聘任、晉升與退出制度,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一般高校要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以18∶1生師比的底線配備教師,“雙一流”大學要盡可能降低生師比,可通過臨聘、短聘解決優質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以嚴格的學術質量標準作為晉升與退出的依據,提高師資隊伍整體質量。此外,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擴大教室、實驗室等供應數量,教室布局設計要便于學生對話交流與討論,為小班教學或者大班教學小班輔導提供足夠的空間。

2.加強課程建設。一所高校開設的課程越多,表明教師涉足的研究領域越廣泛,學生在選課時有更廣泛的選擇自由。首先,高校要開設結構合理、數量充足、質量高、內容新的通識課、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將生均課程門數提高到0.2以上,對于某些專業課也要給學生在一定范圍內選擇的余地,鼓勵教師一人多開課,一課多人開,充分利用網絡優質教育課程,加大選修課的比例,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課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讓普通學生“吃好”,讓天才生、特長生“吃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通過開設高質量的選修課,鼓勵優異人才脫穎而出。其次,實行教師掛牌上課制度。對于掛牌上課的教師,事先應公布他們個人學術經歷、教學評價結果、科研優勢領域等,并對課程性質、教學內容安排、考核方式等做出具體說明,為學生選課提供依據,保證學生自主選擇、自由求知。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課程的準入、評價與淘汰機制,實行優課優酬,在制度上擠壓“水課”的生存空間,提高教師的危機感與競爭意識,督促他們不斷關注學科前沿,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程質量。

(二)注重對學生課外學習的管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

學分制使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不僅限于課堂,課堂學習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課堂外學習多長時間、學習哪些內容遠比教師講授多長時間、講授什么內容重要。因此,要充分認識學分制本質內涵,合理確定學分總量和結構,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提供寬松的環境。

1.合理確定學分總量和結構,擴大自主學習的時間,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學分總量表示的是學生在本科期間的課程學習的總量。學分總量大表示修讀的課程多。然而,并不是學分總量越多越好,學生在校學習知識,教師的“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因此,要合理確定學生課程學習的總量,按照上文計算,128學分較為合理,考慮我國高校本科生的課程學習實際,原則上在130學分左右為宜。在擴大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同時,也給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修讀第二學位或榮譽學位(項目)的時間。學分代表的是學習量,與修讀何類課程無關,在學分總量中明確通識課(包括政治理論課)、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和選修課學分的比例事關學生知識的構成。在我國,還是要突出專業課在課程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正如哲學家懷德海所指出的:“我確信在教育中,排除了專精則摧毀了生命?!盵11]三類課程學分配比以40%、45%、15%較為合理,各??筛鶕陨砣瞬排囵B目標和規格在這個比例基礎上浮動。減少學分總量要求壓縮課程數量,提高課程質量,優化課程結構,保證學生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敝星蟆巴ā?、“通”“?!苯Y合的人才。

2.合理安排課外學習內容,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按照學分的計算方法,1課時講授課必須對應2小時的課外學習時間,教師在安排授課內容時,必須將課外2小時學習內容考慮在內,加大學生課下學習量,明確要求閱讀內容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力戒淺嘗輒止,學生在大量文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理解前人思考問題的方式,總結他們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后撰寫課堂發言討論提綱。在課堂教學中,也要擯棄滿堂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講授與研討并重,讓學生互相討論、質疑和探索,教師只起引導和釋疑解難的作用。在學業成績評價中,注重對2小時課外學習、課堂討論發言和課后作業等學習過程的評價,同時規定課堂發言、課后作業要有新觀點新思想新方法的質量標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真正忙起來,讓創新思維活起來,實現學深學透、會用會創的目標,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實踐和自我建構知識的能力。

(三)健全學生學業指導支持體系,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

1.建立學業導師制,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自由選課制絕不是隨心所欲,為防止學生選課避難就易湊學分、先修后修倒置、選課過多等問題,為幫助學生解答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制定學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必須建立學業導師制,按照20∶1的生師比配足學業導師,聘請熱愛教書育人、學術造詣深厚的教師擔任學業導師。學校要制定激勵性政策,將學業導師指導學生工作計入工作量,納入職稱評聘,鼓勵他們關注學生、關愛學生,盡心盡力地為學生提供知識導航和人生導航,幫助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2.建立書院制,加強對學生課外學習活動的咨詢、管理和指導。選課制消解了傳統行政班級制度,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歸宿感也會有所弱化,學生管理難度加大,必須重建學生管理體系。因此,應建立住宿書院,發揮書院在學生課外學習、生活和活動管理中的作用,通過班主任、生活導師和學習導師,加強對學生的生活、文體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的管理,為學生發展提供個性化服務與指導。

3.建立教學管理信息化支撐平臺,為學生提供一體化的教學信息服務。實行學分制后,學生注冊、選專業、學籍管理、選課、教室和實驗室管理、成績管理、學分收費、畢業審核等更加復雜化,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單憑手工難以處理這些信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教學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全校教學與管理資源的網絡集成,為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全程支持、服務學生自主學習。

五、結語

在全國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深入推進學分制改革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方法,對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起到深遠影響。學分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場人才培養制度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重新配置教學資源、重建教學標準和制度以及重構教學管理秩序,因此,不能寄望于以“微創”的方式進行優化,必須以“全身”的改革思路和方法來推動這“一發”的有效實施。改革的過程可能充滿艱辛和各種博弈,還可能會帶來一些陣痛,如打破傳統的固定班級、年級和學制,縮小班額,降低生師比,擴大課程總量,這些改變會使高校管理更加復雜,原有的管理框架必將受到沖擊,我們必須從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高度,更新教育觀念,結合國情、校情,深化配套制度改革,進一步改革制約實行學分制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和現代化水平,切實保障實現學分制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國家不斷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一流專業(課程)建設,高校辦學條件、教學資源、教師隊伍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特別是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個別化教學和自主學習的系統支持,為實施學分制改革創造了更加有力的條件,只要充分認識學分制的本質與價值,深入改革,完善制度,學分制一定能在提高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注釋:

①1學分包括1課時課堂教學和2小時課下學習,對于4年制本科,每學年兩個學期,每學期16個教學周,每周學習6天×8小時=48小時(含課堂學習),4年總學習時間為4×2×16×48=6144小時;按照1學期課堂學習16學時為1學分,需要課外學習32小時,1學分的學習時間為48小時,那么,4年制本科高校最高學分數為6144÷48=128,這可能是西方高校學分總數控制在128的緣由。

參考文獻:

[1][7]閻光才.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體系與結構的變革[J].教育研究,2022(4):97-108.

[2]別敦榮.論學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實施的原則要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3(3):6-15.

[3]袁廣林.大學何以培養創新人才:批判性思維的視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2,9(5):50-54.

[4]夏惠賢.多元智力理論與個性化教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2.

[5]楊德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多樣化和質量保證[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4):3-6.

[6]覃麗君,陳時見.歐美大學學分制的比較與借鑒[J].教育發展研究,2013(11):69-73.

[8]于江,高乾坤.高校課程系數:內涵、價值與提高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4):60-61.

[9]盧曉中.本科教育質量核心數據再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3(3):29-36.

[10]盧曉中.本科學習量過大抑制學生創造力[N].光明日報,2015-07-21(13).

[11]WHITEHEAD A N.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Essays[M].New York:Free Press,1967:10.

(責任編輯劉第紅)

猜你喜歡
個性發展學分制
學分制模式下的學生到課率
高職教育學分制實施策略研究
加強班級教育有效管理,激發學生追求幸福指數
面向全體學生 注重個性發展
數學課堂的自主化教學
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
自主探究 張揚個性
學分制與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探析
高校實踐育人學分制模式構建研究
學分制下的校院教學運行管理思考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