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分數與除法的內在聯系

2024-03-24 06:03陶禮松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例題分數筆者

陶禮松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與除法》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量,又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為突破以上教學重難點,筆者教學該單元內容時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理念做了如下嘗試。

一、綜合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前,筆者綜合分析了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教材中關于“分數與除法”的相關內容。人教版教材先給出“把1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的例題情境,旨在引導學生感受除法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在此基礎上,教材呈現第二個例題情境“把3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并提示了兩種分法——一個一個地分(3個[14]個是[34]個)、三個摞在一起分(3個[14]是[34]個),進而引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蘇教版教材在人教版的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又給出第三個例題情境——3個月餅平均分給5個人,然后引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北師大版教材用一個例題呈現了兩個情境——1個餅平均分給2個人、7個餅平均分給3個人,最終也引出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三個版本的教材均采用了分餅的情境引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人教版和蘇教版大致相同,蘇教版多一個例題,北師大版與其他版本差異較大,直接從[12]過渡到[73]。

隨后,筆者對學生學情做了如下分析: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夠讀、寫簡單的分數,能夠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和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但是從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到五年級再次認識分數的意義,學生所見到的分數基本上是分子比分母小的真分數。在許多學生心目中,分數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部分只能小于或等于整體,不可能超過整體,所以學生很難理解假分數的含義,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情境活動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充分把握分數的本質特征。

分數有不同的意義,學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分數的比率意義,即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本節內容要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分數作為商可以表示數量。量和率的辨析向來是分數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多數學生的學習經驗中只有真分數,而假分數、帶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決定借助分餅這個大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是一脈相承的。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①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知道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量,又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②借助觀察比較活動,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在探索分數與除法關系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幫助學生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促進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創設情境,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學中,筆者創設了如下分餅情境,引導學生寫出計算過程,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釋思考過程,逐步梳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感受如何用分數表示商。

①8個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餅?

②1個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餅?

③1個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餅?

圍繞情境①,學生均能列得出式8÷4=2(個)。

圍繞情境②,有的學生列式得出1÷2=0.5(個),有的列式得出1÷2=[12](個)。筆者讓學生解釋算式中[12]的含義,當有學生答出“把1個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12]”后,筆者讓學生回顧情境1的具體問題“每人分得幾個餅”,引導學生將“每份就是[12]”的說法更正為“每人分得[12]個餅”。

圍繞情境③,有的學生畫線段圖并列式得出1÷4=0.25,有的學生畫餅圖并列式得出1÷4=[14]。筆者讓學生分別解釋各自的思考過程。畫線段圖的學生解釋:把1條線段看成1個餅,平均分給4個人,用除法計算,每人得到0.25個餅;畫餅圖的學生解釋:把1個圓看成1個餅,平均分給4個人,用除法計算,每人得到0.25個餅或者說[14]個餅。筆者提示:雖然圖形不一樣,但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當除法的商不是整數時,除了用小數表示商,還可以用分數表示商。至此,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為讓學生深入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筆者創設新的分餅情境:3個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餅?學生列出算式“3÷4”后遲遲寫不出答案。筆者引導學生先大膽估一估、猜一猜,再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研究。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匯報。

學生代表1用圓片代替餅,現場剪、分后,匯報如下:我們把第1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一小塊,剩下的兩張餅也像這樣分,最后每個人手里拿到了3個[14]塊,合起來就是[34]個餅。筆者指導學生把分到的餅貼到黑板上,在每一個圓片下面均寫“[14]個”,進而直觀地得到[34]個餅。

學生代表2匯報:我們把3個餅摞在一起,同時分成4份,每人拿走其中1份,也就是3個[14],合起來就是[34]個餅。此時,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為合起來應該是[312]個餅。該學生代表一時也給不出合理的解釋。筆者請“外援團”幫忙解答這個疑問。有學生說:[312]是拿走部分占整體的[312],也就是3個餅的[312],不是餅的個數;還有學生補充,不能說[312]個,它是占3個餅的[312],我們要求的是幾個餅,就是和1個餅比的,不是和3個餅比的。筆者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和理性思考,并讓學生把手里的3個餅的[14]拼在一起,看看究竟是[34]個餅還是[312]個餅。學生動手操作后,發現每人得到[34]個餅。筆者提示:我們可以說每人分到的餅占整體的[312],但如果說餅的個數,只能說每人分得[34]個餅。

學生代表3匯報:我們把前2張餅摞在一起,直接剪一刀平均分成4塊,每人拿走其中1塊,也就是[12]個,再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14]個,合起來也是[34]個餅。也就是說,[12]個加上[14]個,拼在一起就是[34]個。

筆者指出,分餅時既可以一個一個地分,也可以摞在一起分,還可以先分前兩個再分第三個,雖然過程不同,但得到的結果“[34]個”是相同的。隨后,筆者用動畫演示這三種分餅過程,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從相應的除法算式和結果中發現規律,抽象、概括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學生發現:被除數相當于是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母,除號相當于分數線;如果用字母表示,a除以b就是b分之a(b不等于0)。

三、拓展延伸,升華學生對分數的認知

拓展延伸環節,筆者繼續創設分餅情境“5個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餅”,引導學生利用前面概括的分數和除法的關系,探究[54]個、1[14]個的關系,升華學生對分數的認知。

有的學生發現應列式“5÷4”,按照剛才得出的關系,結果應該寫作[54]。有的學生上講臺拼5個[14]個餅,得到[54]個餅。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先每人分得1個餅,然后把最后一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分到[14]個,加起來就是每人分得1[14]個。最終,學生發現[54]個等于1[14]個。

這樣,學生通過分餅活動明白了分數和除法的關系,發現除了用整數、小數表示商,還可以用分數(真分數和假分數)表示商,認識到b不等于0的情況下,a除以b就是b分之a。

(作者單位:襄陽市南漳縣板橋鎮竹坪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

猜你喜歡
例題分數筆者
分數的由來
由一道簡單例題所引發的思考
無限循環小數化為分數的反思
老師,別走……
由一道簡單例題所引發的思考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可怕的分數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向量中一道例題的推廣及應用
算分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