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視域下初中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2024-03-26 08:35彭巧燕凌曉
求知導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語言運用經典誦讀初中語文

彭巧燕 凌曉

摘 要:“語言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主要分析當前初中生語言運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提出實施經典誦讀工程,采取產出導向、任務驅動、實踐同行、完善評價等策略,旨在提升初中生的“語言運用”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經典誦讀;“語言運用”

基金項目:湖南省2021年度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專項課題“專業認證驅動下師范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研究”(課題號:XYJ2021GB16);衡陽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初中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語言運用核心素養研究”(課題號:XDJ2022002)。

作者簡介:彭巧燕(1970—),女,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凌 曉(2000—),女,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一、新課標對初中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

“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其中,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培養是中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1]。

語言運用能力是現代人才必備的基本能力。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應用,能在實踐活動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把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及特點,結合自身體驗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同時,學生通過系列語言實踐活動,不僅能形成自覺、規范地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還能提升自身的合作溝通能力,體會到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

學校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國家語言文字教學工作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課程,在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改革,激發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熱情,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學校應緊緊圍繞核心素養開展語言教學,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作為重點工作,大力推進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以提高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為目標,構建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良好氛圍;以誦讀演講、討論交流等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教師和學生為實踐主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二、當前初中生語言運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兩種意識”不強,缺少系統的語言文字規范訓練

根據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要求,學生要具備“一種能力”與“兩種意識”?!耙环N能力”,即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運用基本能力;“兩種意識”,即自覺、規范地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與自覺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意識。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師生的“兩種意識”有待增強,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也需要提升。筆者通過實際調查發現,部分師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等重要的法規、文件不熟悉,不了解語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自覺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意識不強。

(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強,語言知識和技能傳授存在盲點

以普通話為例,相關文件規定中學語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應達到二級甲等以上,但部分學校,尤其是鄉鎮學校的教師隊伍未能完全符合要求,一些教師方音嚴重,喜歡用方言授課。教師的普通話不夠標準,示范指導能力不足,會使學生的普通話應用也出現一些問題。從中學師生應用普通話進行字詞朗讀的情況來看,常見發音問題有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同時還存在一些讀錯常用字詞、混淆多音多義字的現象。

(三)語感不強,缺乏語言經驗

目前,部分學生對文本的鑒賞和感悟能力不強,體現在朗讀或說話時語調平直、語速偏快,沒有掌握重音、停連等基本朗讀技巧,整體缺少生動性和感染力,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學校對語言文字工作不夠重視,沒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這主要體現在語言文字工作制度不完善,缺乏專門的人員以及經費保障,各項任務落實不到位,政策法規宣傳不及時,理念更新緩慢等方面。

二是初中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評價體系不完善。目前初中語文考試基本采用書面的方式進行,口語技能不列入考試內容,導致部分學校出現不重視語言表達的現象。部分教師更注重對文章結構內容的講解分析,強調寫作能力的培養,較少組織朗讀、演講、經典詩文誦讀等口語表達活動,忽視了學生口語能力的提升。

三是教師語言應用能力跟不上時代發展。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缺少系統專業的語言文字教學培訓經驗,對國家新政策、新要求不了解,自身的漢字應用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強,言傳身教能力有限。

我們必須結合新課標、新要求,貫徹落實“素養導向”“豐富實踐空間”等新理念,積極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發揮“雅言傳文明”的積極作用,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交融,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無窮的魅力,激發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實施經典誦讀工程,提升初中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中華經典詩文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文化精髓,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能使廣大師生了解、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提升愛國主義情懷。針對初中生語言運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中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實施經典誦讀工程,采取產出導向、任務驅動、實踐同行、完善評價等策略,提升初中生的“語言運用”核心素養。

(一)產出導向:以語言運用為核心,達成經典誦讀教學目標

教師應樹立“產出導向”的教學理念,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明確課程目標,并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完整的教學環節來實現目標,以助力初中生語言運用核心素養的提升。經典誦讀強調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與弘揚經典文化,對作品內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并用適宜的表達方式傳達經典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內涵,使誦讀者成為中華文化的演講者和思考者。經典誦讀活動的教學目標可以從如下三方面來設計。

(1)知識目標:掌握經典詩文中的生字、生詞,準確理解詩文的詞句和表現手法;通過對經典詩文的反復品讀,了解詩歌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的特點,學會停連、重音等誦讀基本技巧。

(2)情感目標:深刻理解經典詩文的思想內容,感悟詩的意境,感受作品語言的節奏和音韻美,透過文字理解作品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語言的感染力與表現力,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3)能力目標:運用多種朗讀形式,通過恰當的口語表達技巧生動地表現作品,做到發音規范,字正腔圓,聲情并茂。

(二)任務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任務,在一種強烈想要完成任務的動力的驅動下,通過對教材、學案等相關學習資源的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其能讓學生在完成教師設置的任務的同時,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能,并培養學生開拓進取、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能力[2]。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不同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務,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以經典詩歌《蒹葭》為例,教師可以設置如下任務。

(1)課前任務:掌握生字、生詞的讀音,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并初步分析這首詩的音韻美。

(2)課中任務:把握詩歌疊詞、押韻的特點,準確抓住“蒹葭”“白露秋霜”“秋水”等意象,體味詩歌所表達的愛戀、執著追尋、失意傷感等情感;運用押韻、重音、停連等誦讀技巧生動表現作品的音韻美。

(3)課后任務:背誦作品,參加小組朗誦比賽;通過課外拓展活動熟悉《詩經》的代表作,如《采薇》《桃夭》《柏舟》等,并參加“《詩經》說誦唱”活動。

在經典詩文誦讀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任務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任務的實踐性和學習的意義性,利用指導性任務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任務學習的過程中產生進一步探究古詩詞的興趣,發現古詩詞的音韻美與情韻美,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三)實踐與教學同行,有效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注重應用性和實踐性,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1)加強書香校園建設,開展經典詩文閱讀活動。教師可提供經典詩文篇目給學生閱讀并讓學生撰寫讀書心得體會,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步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規范性,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

(2)以朗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言實踐活動為主線,開展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鑒賞品悟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加強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參加語言實踐活動。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飛花令”等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利用朗讀亭、為你誦讀等軟件平臺,錄制誦讀作品。此外,教師可以組織比賽為契機,為學生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適宜的環境,以提高學生自覺、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監測體系和評價標準

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是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客觀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對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過程性評價結果、學校學業水平測試成績進行綜合評定的一種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過于重視終結性評價,忽略了過程性評價。我們要根據相關標準,在進行終結性評價的同時,加強過程性評價,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以提升初中生的“語言運用”核心素養。

1.過程性評價的內容和指標

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兩個方面,著重考查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學業成績、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課堂表現、課外學習、作業評價等內容。

2.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

課程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重點,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在上課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軟件平臺,采用啟發式、分組研討式教學,切實加強師生互動,通過課堂提問、隨機點名朗誦、分組評析、分角色誦讀表演等形式,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

當然,詩文誦讀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也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我們要將學生在語言應用方面的真實表現與過程性評估相結合,如將學生在參加經典詩文的閱讀推廣、誦讀大賽、演講大賽、主持人大賽、話劇展演等語言實踐活動時展現的語言能力納入評價范疇。將語言應用能力培養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既有利于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評價,又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融合,使評價更加有效。

3.過程性評價的常用方式

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對話、交流,以及課后談話、學習反思等方式,對學生在口語交流、演講比賽、朗誦活動等過程中的各種表現進行整理,對學生在語言應用上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進行記錄,并給予切合實際的評價。

總而言之,大力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不僅與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時代要求相一致,還有利于落實新課標理念,是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趙雪芳.基于“任務驅動式學習”的蘇軾詩詞群文教學初探[J].中小學教育,2020(4):22-24.

猜你喜歡
語言運用經典誦讀初中語文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誦讀教學實踐與思考
2016年高考語文“語言運用”四大特色題評析
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及其研究
讓伏羲教育的陽光沐浴著孩子們健康成長
喚醒、發掘、傳達
淺析威廉?布萊克的《老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