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下小學古詩教學滲透美育的策略研究

2021-03-14 23:54潘靚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2期
關鍵詞:美育滲透古詩教學核心素養

【摘要】在強調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古詩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成了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絕佳素材。而在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還可以提升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綜合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鑒于此,文章將探討核心素養下如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有效滲透美育。

【關鍵詞】古詩教學;核心素養;小學語文;美育滲透

作者簡介:潘靚(1996.3—),女,重慶三峽學院,研究生在讀。

一、前言

近年來,國家對美育越來越重視。作為小學教師,更需要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意識的滲透。而語文作為小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有著十足的文學魅力和豐富的情感,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綜合能力,還影響著學生后續的成長與發展。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美育,為學生種下美的種子。鑒于此,文章基于核心素養背景,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美育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二、小學古詩教學滲透美育的重要性

受小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小學階段的美育難以通過無載體的形式集中和單獨開展。

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古詩不僅包含識字等基礎知識,還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古詩,都有語言簡潔而精練、含義豐富、意境深厚等特點,文字優美而藝術感十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對古詩加以有效利用,對學生進行精神情感教育,讓學生體會古詩的美,那么就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進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1]。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古詩教學美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審美興趣的激發

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感興趣。教學的實質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還在于通過教學喚醒和鼓舞學生。因此,在進行古詩教學時,在面對記憶力、模仿力強但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學生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相對晦澀難懂的詩詞有效開展古詩教學并有效滲透美育。這需要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設計時,整體把握學情,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不僅要注重與古詩相關的知識技能的傳授,還要注重對學生審美興趣的培養。導入環節是學生古詩審美體驗的開始。教師可以通過巧設課堂導入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主動融入古詩,感受古詩中的美。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古詩教學的導入環節不夠重視,僅僅是以讀詩題和介紹作者背景平鋪直敘草草了事。如此枯燥的導入很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以及審美的認知興趣。這也導致了學生掌握知識效率低、美育無法充分滲透。

(二)弱化對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

要想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有效滲透美育,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美學的角度來學習古詩,深刻解讀古詩,感受其獨有的意境,從而充分感悟古詩的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形成并完善自己獨有的、有關美的意識與價值觀,同時,學生自身感受美的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2]。眾所周知,部編版教材所選的古詩都蘊含著豐富的美。但實際上,部分教師把教學目標放在學生對古詩的識記與默寫上,采用的教學方式大都比較單一—先介紹古詩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再帶領大家朗誦古詩并逐句講解。這樣的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成為被動的知識接收者。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對美的感知。

(三)弱化鑒賞美的教學方式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有著古典的美,小到映入眼簾的每個形象、每個細枝末節、每個所繪場景,大到整首詩都有著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但對具有低認知水平的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段學生而言,如果缺乏欣賞能力,古詩學習就會變為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來自古人的“殘羹冷炙”。他們感受到的僅僅是靠著教師對古詩進行肢解得到的字、詞、句的翻譯,這些翻譯使他們對古詩的理解支離破碎、情趣全無[3]。鑒于此,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引導讓學生用美的眼光賞析古詩。但就目前的古詩教學活動而言,部分教師弱化了古詩鑒賞的環節,以至于古詩學習中見景不見人、見人不見景、景與人貌合神離等現象屢見不鮮。例如,部分教師在古詩教學時過分摳詩詞字眼而輕視了對古詩的整體感悟,他們在教學時把重心放在對一個個“必考詞義”“必考句意”以及古詩的中心思想的分析上。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意境分析時,部分教師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強行記憶應試技巧—句子+什么寫法+敘述(描寫)什么+抒什么情+評價。這種教學方式割裂了學生對詩詞進行整體的感悟,極大地破壞了整個課堂的美感,不利于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

(四)缺乏對學生創造美的訓練

名師魏書生曾說,課要上得有趣,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辦法。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持續且潛移默化的審美啟迪、示范和熏陶來培養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身豐富的想象將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幻化出完美的形象,通過想象來進行自主創作,以此豐富古詩的外延[4]。創造美是賞析古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美育最高級別的要求,過程完成難度較大,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然而,就目前的課堂而言,由于課時緊湊,教師基本上都是按照重點字詞、語句、表達情感依次提問講解,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學生一節課下來也只做到了知詩意,即知道作者思想感情,但對于這首詩卻缺少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創意表達。此外,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基本是背誦或默寫該古詩。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發揮小學生想象力豐富的優點,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未得到體現。這種教學方式沒有對學生進行關于美的創造性訓練,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究空間,這也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不佳。

四、美育有效滲透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策略

(一)優化導入激發學生審美興趣

據調查,教材中的古詩類型有:寫景、詠物、哲理、田園、思鄉、送別、愛國、童趣、邊塞等。這些古詩涵蓋了思鄉、愛國、童趣等情感,承載著作者的個性風格和生活閱歷,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種美的氛圍。作為新課的開端和教學基調,導入環節是學生接觸古詩的第一環節。如果教師能優化導入環節,把自己的教學藝術美與古詩內容相結合,運用繪聲繪色、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將學生引入古詩教學課堂,注重發展學生的精神世界,就能以此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例如,教師在講《墨梅》一詩時,可以先播放一段梅花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梅花的外在美,再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回憶關于梅花的詩句,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接著,教師再用“為什么詩人都對梅花情有獨鐘呢?僅僅是因為它的美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王冕的《墨梅》,在詩中尋找一些答案吧!”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這樣整個教學導入過程條理性十足,旨在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從淺入深,一步步拉近學生與古詩的距離,讓學生主動融入學習情境。

(二)抓住內容提高學生審美感受力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古詩,尤其是畫面類、情感類的古詩,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美景、美情、美言。但小學生,尤其是低學段的學生,由于認知的局限性,無法僅通過朗讀來感受到古詩的畫面以及情感美。這時,教師便可以作詩的引路人,讓學生產生對詩詞的共鳴,通過透析古詩的主要內容,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例如,某教師在教學《江雪》時,采用了讀詩作畫的方式:第一步,在解讀詩題時,教師邊和學生討論邊畫出江雪的簡筆畫,學生也隨著教師的畫筆,在頭腦中呈現詩中場景,進入詩境;第二步,在學生讀完詩后,教師讓他們進一步展開對詩中所描繪的江雪場景的想象,并把自己想象的場景用筆畫出來。有的學生畫出綿延的山脈上面鋪著雪,江邊的道路上一個人都沒有,蓋滿了厚厚的雪,江上只有一只小船,船上一個穿著蓑笠的老人孤單地垂釣。學生們通過動腦想和動手畫,對古詩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長此以往,自身的審美感受力就會得到提高。

(三)抓關鍵字句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在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美讀,更要對所學的古詩進行美賞。古詩鑒賞注重品位與賞析,賞析詩中情、詩句意。它是利用讀者的形象思維,以情感投入與情感交流為主的審美活動。教師讓學生通過賞析名句體會古詩的美,這對于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而言起著巨大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對其進行把握:(1)對古詩的思想美進行準確把握;(2)對古詩的情境美進行用情品味;(3)對古詩的想象美進行深入挖掘;(4)對古詩的畫面美進行優雅欣賞;(5)對古詩的文字美進行用心體會。小學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在通過誦讀初步感受古詩美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其抓住詩中關鍵字句,細細品味賞析,進而體會古詩的語言文字美,感受詩句的畫面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愿望,從而提高鑒賞力。例如,在《浪淘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詩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理解,雖然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解釋和演繹,但部分學生仍存在一定理解障礙,不能完全把握。在這種情況下,該教師并沒有進行再次講解,而是讓學生經過思考,舉手闡釋自己的理解,再通過對學生答案的歸納和引導讓學生獲得啟發。最后,教師總結“剛剛我們抓住了‘九曲‘萬里‘自天涯這三個關鍵詞,也就抓住了這句詩的靈魂,請一個同學來說一說這三個詞好在哪里?根據這三個詞你仿佛看到了、聽到了一條怎樣的黃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抓住古詩關鍵詞來引導學生對古詩的美進行鑒賞,讓學生通過古詩學習感受到黃河的波濤洶涌。整個學習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自身鑒賞美的能力。

(四)加強對學生有關美的創造性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所以,對于“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培養就成為語文教育中的應有之義??紤]到如今的語文教學很少顧及和尊重學生個人的“情趣”,因此,教師更要注重加強對學生進行有關美的創造性訓練。古詩語言本身的凝練性與畫面性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詩意,還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讓每一個詩句里的景物都活起來,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教師要讓學生把自己融入畫中,把自己當作詩人,見詩人之所見,聞詩人之所聞,想詩人之所想,感詩人之所感,進而獲得自身獨特的審美體驗。例如,在《浪淘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摇边@句時,通過提問“‘同到'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請你猜一猜詩人和誰同到了牽??椗夷??”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其間適時補充詩句本身包含的典故。接著,教師通過“詩人他現在站在了哪里?他到哪里去了?他是怎么去的?”這一連串的提問,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而總結出“黃河在地他在天,踏著黃河,他來到牽??椗摇?,最后,教師再問到“這四句讀完,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黃河?詩人看到了什么樣的黃河?”,有學生即興創作出一些詩句來描述自身的感受。在教學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讀懂詩意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把自己融入畫中,讓學生感受到黃河的氣勢磅礴,體會到詩歌的美,進而增強了學生對美的創造力。此外,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以讀促寫—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來增強學生對美的創造性表達。

五、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的任務在于把美感和許多世紀以來造就的美變為每個人心靈的財富,變為個人的審美素養。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高尚的人。而古詩作為小學語文的重要資源,其深刻內涵以及精湛語言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好古詩這一文化瑰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美育,引導學生發現古詩中的美麗世界,體會到古詩所蘊含的語言美、文字美、圖像美,讓學生在與作者擁有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馬兆鋒.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J]. 甘肅教育,2019(14):2 0-21.

張建輝.試論詩歌鑒賞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 課程教育研究,2019

(12):12 -14.

楊建慧.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古詩教學實踐:以《長安晚秋》教學為例[J]. 語文教學之友,2020(08):40-41.

肖芳.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 讀與寫雜志,2018(11):150.

猜你喜歡
美育滲透古詩教學核心素養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美育滲透策略
小學美術教育不要脫離美育軌道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古詩教學如何激發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研究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淺析數學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